實數概念再理解之二:常存敬畏之心

2020-12-09 領你入門孫慶寧

從開始設計以實數的學習為載體講解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時,就有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理解實數概念的想法,但一直隱隱感覺這不是我這樣設計的全部,直到做完以下三個視頻,回頭再看時,才清晰地感受到,我要展示的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發自心底的呼喚:讓孩子常存敬畏之心。

何為敬畏之心?

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敬畏之敬是敬仰,敬畏之畏是指積極向上的勇氣和信心,是擔心不能在自己所敬仰的方向上做得更好的陽光心態。

對數學存敬畏之心,讓我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一直堅守:我在教數學,不是在教做題。

我經歷了很多學校,受過諸多校長的領導,讓我心存敬畏的只有王力爭校長,在他面前:我有些小心翼翼,但敢於直言表達我的想法;我會專注傾聽,但不會隨聲附和;我會尊敬有加,但絕不會敷衍獻媚。直到現在,在我做教育的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還是會第一時間想到王校長,並同王校長聯繫請教。

敬畏之心是一種謙虛的態度:不是蘋果掉到誰腦袋上都能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讓我們去了解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我們去感受那些數學家辛勤鑽研探究的經歷,明白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來之不易。敬畏先賢,你將會很謙虛。

敬畏之心是一顆勇敢之心:經常聽有同學說,「那是科學家研究出來的,我怎麼能學會?」殊不知:每一個數學概念的完善,都需要時間和諸多數學家的不懈努力;而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有前人經驗的總結積累,還有身邊老師的引導學習,何難之有?敬畏先賢,你將會很勇敢。

敬畏之心是一份博大的情懷:小時候,我們敬畏先烈,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我們的國旗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我也就覺得國旗就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於是我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並要努力成為能像先烈一樣更多地為國家做貢獻的人。敬畏先賢,在這些科學巨匠面前,我們是多麼的渺小,我們付出的那一點點努力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似水滴入海,寬廣舒暢。

學生對知識和老師無敬畏之心的兩種表現:

1、狂妄自大,無法踏實下來研究所學知識,知識理解的膚淺,遇到困難就會被打回原形,還自豪地說:我沒注意,粗心了。

2、恐懼卑微,只敢照著課本或老師布置的去做,無獨立思考,更無創新精神。

讓我們走進漫漫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感受數學家對數的認識歷程;是故事也不是故事,是道理更是普普通通的生活。

無論何時,數都悄無聲息地客觀存在於我們周圍,不管你認識還是不認識它。從歷史的角度理解實數,分為以下三個視頻。

1、數的世界如此鮮活:http://www.iqiyi.com/v_19rx0gthsk.html

2、從遠古走到現代的圓周率:http://www.iqiyi.com/v_19rx16gam4.html

3、認識無窮小量和虛數:http://www.iqiyi.com/v_19rwoumkbo.html

我們之所以能認識到如此完整的數的知識體系,感恩那些為數學付出畢生精力的數學家,是他們完成了知識體系從不合理到合理的構建,我們只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研討過去探索未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淹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相關焦點

  • 讓所學的數不再孤單:實數概念的再理解之一
    怎樣才能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呢我於是探究了一下「理解」一詞:《辭海》中關於「理」字的解釋:(例舉部分相關解釋)1、治玉。《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引申為整治、治平。如:修理;理髮。《漢書循吏傳序》:「庶民所以安其田裡,而亡(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
  • 菜根譚:對天地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古人的 這種仁慈之心、慈悲之心,是人類能夠繁衍不息的生機。如果沒有這點仁慈之心,人也就好比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與木偶相差不大了。首先要理解一點,這裡提到的老鼠或者飛蛾,只是作者的舉例而已,沒有必要過於糾結。並且我也認為,沒有誰能夠真正做到這種境界吧。做人當然需要有慈悲之心,要有愛心。這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所倡導的美德。
  • 這場疫情災難留下的思索:存敬畏之心,生善行之美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這場疫情災難留下的的思索:父母應該教孩子存敬畏之心,生善行之美。存敬畏之心也是每一位父母最應該言傳身教給孩子的不二選擇。那就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心存敬畏,對每一個生命個體行善行之美。心存敬畏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素養和美德,擁有一顆敬畏心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何為敬畏心?
  • 【津玉良言】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做廉潔從教的好老師為深化「黨風廉政文化進校園」專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幼思想道德修養,強化拒腐防變和廉潔從教意識,東麗區委黨校彭義強老師蒞臨我園,為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以及教師們開展了「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 我們心存敬畏之心賞玩奇石,才會明心見性「悟」出新境界
    它們雖然不能言語,但我們把它們看做是有靈魂 的生命,它們向我們展示自然的神奇之美,我們向它們傾述我們對生活的認知和對生活的理解。我們鍾愛奇石,我們敬畏神秘的大自然。比星辰還漂亮的雨花石,被比作大地舍利的戈壁瑪瑙石,玲瓏剔透的靈璧石,山峰疊嶂的英石,五彩繽紛的金江彩等,這些大地的生命之花,在漫長的地質運動中見證了太多生命更替,它們的身上隱藏著太多的自然奧秘。我們怎麼可能會認為它們只是沒有生命的石頭。奇石是自然界縮微的景觀,奇石是大山的子孫,它們是自然藝術的代表。美好的東西是生活的希望,生活中不能缺少美。
  • 陝西日報:敬畏之心不可無
    近日,一位市上領導對筆者說,今年春節前這段時間的風氣真好,中央的一系列精神表明,我們黨改進工作作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旗幟鮮明,力度越來越大,這讓大部分黨員幹部為之振奮,信心倍增,同時,讓那些少數忘了宗旨的人感到震驚和害怕。 這一系列不斷推出的「組合拳」,再次告誡人們:敬畏之心不可無。 敬畏,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
  • 6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
    今天分享6句關於心存敬畏的經典語錄,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1.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曾國藩)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於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最終必自取滅亡。曾國藩一生常懷敬畏之心,心有所向,行有所止,內清外濁,內方外圓,謹言慎行,終成一代名臣。2.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朱熹)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
  • 從《道德經》談疫情:不知常,妄作兇,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人民智...
    昨晚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不幸的被確診為新冠狀病毒肺炎,在那一刻終於理解了患者的不安與惶恐,些許體會到生命之輕; 人命的任性和長度,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強、那樣長,說不定哪一天,一個小病毒就會在數萬人之間囂張跋扈起來。
  • 心存敬畏,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好文)
    文|張女子(富書專欄作者)德國哲學家康德一生中敬畏兩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內心中的道德。道德就像一把尺子,直指人心,而敬畏心正是這把尺子上的刻度。敬畏心是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保持尊重、畏懼的態度,也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警示和自省。
  • 馬源:數字貨幣是個江湖,江湖中人應存敬畏之心
    對區塊鏈概念早有耳聞的馬源,決定投身研究。現在的馬源有多重身份,如研究所副所長、投資人等,但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每天早晨的九點鐘到十點半的時間,都是馬源雷打不動的學習時間,他把自己定位為區塊鏈研究者。「現在的信息知識已經碎片化了」,除了看書,他還特別關注新聞,隨時關注區塊鏈相關的新聞動態。
  • 心存敬畏 宜家用世 積極作為
       ——讀《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敬畏之心》有感讀了《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敬畏之心》,我感觸最深的是其中的一句話「『存誠心存敬畏,宜家用世,積極作為,於己,利於修身養性,健全人格,增長才學。《論語》裡,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人應當有敬畏之心,這裡的敬畏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人常言,逆風執炬,必有燒手之患。順應規律我們就可以借天假物,終有所成,得遂所願;違反規律我們就會誤入歧途,功敗垂成,頭破血流。一人如此,一企亦然。
  • 《菜根譚》:懂得收斂,對人有敬畏之心,才是一種適度的智慧
    國學文化《菜根譚》:懂得收斂,對人有敬畏之心,才是一種適度的智慧。正所謂說「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句文化俗語。但是「狂妄」卻是人性中常犯的一個弱點。國學文化《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則無豪橫之名。對於德高望重重的人,不能不心存敬畏,因為敬畏他們,自己內心就不會有放鬆的念頭,對於普通的平民百姓,不能不敬畏,因為敬畏他們,就不會有專橫霸道的念頭。
  • 心存敬畏,是一個人基本的修養
    意思是說,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能讓人自律與自覺,告誡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只有對生命、對規章、對職責心存敬畏,才能行穩致遠。敬畏,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更是人生的大智慧。起初大家都以為是他性情乖巧,接觸多了發現,並不是,他與別的孩子的差別,在於有一顆敬畏之心。原來,閨蜜非常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平日裡經常帶他感悟大自然的壯觀與偉大,讓他讀《道德經》、《弟子規》等經典,還讓他參加加各種節日慶典、儀式,讓他懂得愛的溫暖和敬畏心的必要。
  • 讀書筆記:《所謂高貴,就是對自己心存敬畏:尼採的智慧箴言》
    所謂高貴,就是對自己心存敬畏。這是尼採對生命價值最高的肯定,而他的一生,正是其踐行這一真諦的最完整最絕妙的反映。一本尼採所有文集裡面最適合當下語句的摘錄。選取他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百多句話,展現了這位先哲的思想和心智。
  • 人們常說的「敬畏心」究竟是個什麼心?
    那麼他們說的敬畏心,究竟是個什麼心理狀態?是否人人都需要常懷敬畏之心?「敬畏」二字在秦漢之際就已經連用了,賈誼在《新書》中說:「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王充在《論衡》中說:「匈奴敬畏郅都之威」。《史記》中也用到了兩次「嚴恭敬畏天命」和「四方之民罔不敬畏」,這些詞語的用法都是一個意思「既敬重又害怕」。而敬畏的對象往往是某種「威勢」的具體體現。
  • 心存敬畏:什麼都不怕,才最可怕
    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
  • 利瑪竇官宣:對教育永存敬畏之心!
    二、我們堅守:我們堅守教育的本質,始終對「教育」懷揣敬畏之心!一個孩子的背後站著的是一個家庭,我們承載著太多家庭的希望!熱播電影《中國機長》中: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猶在耳旁,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不斷在更高的學術領域探索!我們是教育者,時刻想著用更好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用更好的教學素養夯實自己,把更先進的教學模式帶給更多的孩子!
  • 懷著敬畏之心,她在浩瀚的語文天地上下求索
    名師慧語對教育,對語文,我們要保持敬畏之心。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嚴慎的治學態度,才能保持謙遜平和,才能保持內心的執著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與淡定。名師故事張敏華老師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是,&34;她認為,教育教學也要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才能保持謙遜平和,保持內心的執著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她曾在《舌尖上的中國對語文教學的啟示》一文中寫到:&34;。
  • 新京報:維護「純潔」漢語要有敬畏之心
    原標題:維護「純潔」漢語要有敬畏之心 【焦點評論】 如果一個外來概念被生硬地翻譯成中文,導致不同人對其理解極易出現歧義,阻滯了通暢交流,那麼暫且保留英文的說法也未嘗不可。 最近,關於漢語的純潔性問題由於官方媒體的一篇評論文章而再度成為民眾熱議的焦點。
  • 《了凡四訓》:要有敬畏之心
    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鑑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第二,要有敬畏之心。我們的頭上有天地鬼神隨時監察我們的行為,他們是不可能被欺騙的。我犯的過錯雖然隱蔽,不容易顯露出來,但天地鬼神卻能看得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