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是一種閃亮的品德,一種有底線的約束,一種積極智慧的人生態度。心存敬畏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素養和美德。 ——靜若樹
文/靜若樹
各位親愛的家長朋友,又到了靜若樹和大家分享親子話題的難忘時光。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這場疫情災難留下的的思索:父母應該教孩子存敬畏之心,生善行之美。
存敬畏之心是這場疫情災難帶給我們最深的思索和教訓。存敬畏之心也是每一位父母最應該言傳身教給孩子的不二選擇。
2020年前後,全球自然災害此起彼伏。澳洲森林大火持續燃燒了4、5個月,這場持續不斷的大火讓數億生靈喪失了性命。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如洪荒之勢逼近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危,擾亂了每一個人原本寧靜有序的生活。
我們成了圍城中的人,我們所在的地方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圍城:外邊的人進不來,裡面的人出不去。
我們只能在有限狹小的場地拼盡全力祈禱著這場疫情能夠儘快結束,但是即便我們齊心協力,拼盡全力組織這場病毒的猖狂蔓延,這場疫情還是殘忍地吞噬著一個又一個無辜人的生命。
這讓我們不得不感嘆:面對大自然的無情災難,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
疫情給我們每一個 人上了一堂終身難忘的課,我們該如何遠離它,又應該如何避免它?
那就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心存敬畏,對每一個生命個體行善行之美。
心存敬畏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素養和美德,擁有一顆敬畏心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何為敬畏心?
敬畏心是人是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這種心理具有警戒與自省的作用,有助於規範與約束人的言行舉止。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裡都崇尚和履行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德行,其中「恥」就隱含著一種敬畏,它是指人要對不合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做出悖犯禮義之事,原因就在於不知羞恥,缺少敬畏。
宋朝著名思想家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自古以來賢人能士大都知恥而敬畏,他們深知「頭頂三尺有神明」,淡漠貪嗔痴欲,堅守內心的道德信仰。
擁有一顆敬畏心對孩子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
心存敬畏是一種閃亮的品德,一種有底線的約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孩子內心有「敬」,他才會有所作為,孩子內心有「畏」他才會有所不為。
有些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出格的舉動?
為前段時間我看到了一則兒子打媽媽的視頻,十幾歲的孩子朝媽媽身上用力的踹,媽媽不敢言語;12歲的孩子成天沉迷打遊戲不願意上學,媽媽跪在兒子面前求孩子上學,兒子引以為多麼自豪的事,把媽媽給自己下跪的照片傳到朋友圈;13歲的孩子把10歲的女孩騙至家中,心生歹意,殘害了一個無辜可愛的生命……
孩子為什麼如此冷血,沒有人道?
根源在於孩子不知敬畏,不懂敬畏。
這場新冠疫情的爆發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反思:為什麼災難突然降臨?
在我看來,這不是意外的突然,而是因為太多的人缺乏對自然界的敬畏而導致的必然。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和諧美滿的生活,首先我們的內心要和這個世界和諧共處的意願,內心充滿和諧敬畏感,生活才會和諧幸福。
敬畏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具有的非常重要的內在素養。在家庭教育中,為人父母者一定要重視這項素養並立志培養孩子從小擁有一顆可貴的敬畏之心。
1.對規矩心存敬畏。
說到規矩,我自然想起了《弟子規》這本書,我很讚賞《弟子規》此書不但語言凝練且有韻律美,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意義和價值。如「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長著立,幼勿坐;長著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弟子規》很好地詮釋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及一個人遵守規矩的重要性。
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都是有規矩可循的,不是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一個有力量的團隊一定是一個遵守規矩章法的團隊,一個有前途的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懂規矩,守規矩的孩子!
2.對生命心存敬畏。
思想家史懷哲說:「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
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上僅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對每一個個體都是非常寶貴的。
這場新冠疫情的爆發地據查是一家海鮮市場,病毒是從野生動物身上帶來的。許多人埋怨都是野生動物惹的禍。
難道真的是野生動物惹的禍嗎?
不——恰恰是一種可怕的貪念,恰恰是一顆顆可憎的沒有敬畏沒有良知的心,才帶來了這場漫長的失去了許多無辜生命的冬天!
我今天看到了一則短視頻很受感動:一個小男孩在商販手裡買了一條有身孕的魚,然後跑到河邊把魚媽媽給放生了。
我感動於這個孩子對於一個無辜生命的敬畏心。如果人人都能擁有一顆對生命的敬畏心,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溫暖而美好!
最重要的一點家長要把心存敬畏之美德言傳身教給孩子,從日常生活的瑣事中耳濡目染給孩子。孩子不僅是每一位父母的希望和未來,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
存敬畏之心,生善行之美!讓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因敬畏之心而發光發熱,讓我們的世界因為一顆顆敬畏之心而充滿感動、溫暖和希望!
歡迎各位親愛的您在下方留言評論~
註:此文為靜若樹原創作品,如需轉載、採用,請給靜若樹私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