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存敬畏之心賞玩奇石,才會明心見性「悟」出新境界

2020-12-20 貳哥奇石

在空閒的的時候,你是否喜歡和你的奇石待在一起,你欣賞它們,並且用心和它們交談,與它們進行情感的交流。它們雖然不能言語,但我們把它們看做是有靈魂 的生命,它們向我們展示自然的神奇之美,我們向它們傾述我們對生活的認知和對生活的理解。我們鍾愛奇石,我們敬畏神秘的大自然。

奇石欣賞

我們常用海枯石爛表述時間的永恆,我們用壽於天齊來表示生命的永恆。石頭形成於億萬年前,可以說是物體不朽的的象徵。奇石在愛石者的眼裡就是一個不朽的生命符號。如果奇石沒有生命,在億萬年的歲月裡,它們怎麼會成為大地的精靈;如果奇石沒有生命,它們怎麼可能生成自然界的奇葩。比星辰還漂亮的雨花石,被比作大地舍利的戈壁瑪瑙石,玲瓏剔透的靈璧石,山峰疊嶂的英石,五彩繽紛的金江彩等,這些大地的生命之花,在漫長的地質運動中見證了太多生命更替,它們的身上隱藏著太多的自然奧秘。我們怎麼可能會認為它們只是沒有生命的石頭。

奇石是自然界縮微的景觀,奇石是大山的子孫,它們是自然藝術的代表。美好的東西是生活的希望,生活中不能缺少美。藍天不能缺少白雲,小溪不能缺少石頭,草原也不能缺少野花。我們欣賞這些奇怪而美麗的石頭的同時也就是在感受我們生活的美好。

當我們激情萬丈時我們抬頭望天,藍天的廣闊無垠讓我們清醒和理智;當我們情緒低落時我們有奇石相伴,我們欣賞奇石,從中領悟它堅韌淡泊的情懷,放下該放下的,我們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敬畏大自然,我們感恩天賜的「美石」。

我們對大自然懷敬畏之心,我們賞石懷虔誠之心。敬畏和虔誠是一個人的高貴品質的一部分。心懷敬畏和虔誠的人一定是個低調和謙虛的人。低調和謙虛的人懂得自醒其身。米芾是宋代的書法家,他非常的喜歡奇石,在當時人的眼裡他是一個怪人,因為他不太喜歡和別人交往,別人也覺得他不好交往。米芾見到生就奇特的石頭,忍不住俯身下拜,口稱「石丈」。米芾對於奇石之奇特心存敬畏,他的這一行為成為石界的美談。

心存敬畏的人,他的言行才會合乎規範禮儀,即使有時做了出格的事也會很快糾正。藐視一切的人不是瘋子就是狂人,這樣的人往往會為所欲為自取滅亡。我們賞玩奇石的人要知道在鍾愛奇石的同時敬畏自然,只有這樣我們在欣賞奇石,探索自然界奧秘的時候,才會虔誠的接受「悟」出的道理,讓心靈明淨。心存敬畏去賞石,才會讓我們賞石賞出新高度。

我們心存敬畏之心賞玩奇石,才會明心見性「悟」出新境界。

聲明:圖片來自網上,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玩石賞玉生靜境,日日賞石悟人生。
    玩石賞玉生靜境,月夜撫石悟人生,這就是賞石文化帶給奇石愛好者生活的寧靜和恬淡,賞石的過程中感到了一份安詳融洽和濃濃的禪意。雖然只能暫時放慢生活的節奏,但賞石心靜,會讓你忘記白天的煩惱和萬般瑣事。那麼,與瑪瑙奇石之間這一場痴戀,或許是我們佛前萬年祈求而來的結果。
  • 這場疫情災難留下的思索:存敬畏之心,生善行之美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這場疫情災難留下的的思索:父母應該教孩子存敬畏之心,生善行之美。存敬畏之心也是每一位父母最應該言傳身教給孩子的不二選擇。那就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心存敬畏,對每一個生命個體行善行之美。心存敬畏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素養和美德,擁有一顆敬畏心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何為敬畏心?
  • 菜根譚:對天地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古人的 這種仁慈之心、慈悲之心,是人類能夠繁衍不息的生機。如果沒有這點仁慈之心,人也就好比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與木偶相差不大了。首先要理解一點,這裡提到的老鼠或者飛蛾,只是作者的舉例而已,沒有必要過於糾結。並且我也認為,沒有誰能夠真正做到這種境界吧。做人當然需要有慈悲之心,要有愛心。這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所倡導的美德。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以後,並不就是修行的結束;相反的,正是修行的開始。所以明心見性稱為見道位。菩薩見道、菩薩見諦,就是明心見性。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
  • 6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
    學會敬畏,懂得敬畏,敬重敬畏,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人生才有方向,生活才會幸福、美好!今天分享6句關於心存敬畏的經典語錄,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1.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曾國藩)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於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最終必自取滅亡。曾國藩一生常懷敬畏之心,心有所向,行有所止,內清外濁,內方外圓,謹言慎行,終成一代名臣。
  • 心存敬畏,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好文)
    一個人,只有對自然萬物心存敬畏、對高尚品德心存敬畏、對自己的行為心存敬畏,才能行穩致遠。做人常懷敬畏心一直記得同事的一件小事。同事趙帥是一個外表霸氣的男人,但就是這個人,特別「怕死」。人生路上的陷阱,往往都是那些我們最熟悉的事情;最容易摔跤的地方,或許正是我們眼裡最平坦的大道。就如老話說的:小心駛得萬年船。面對未知的挑戰,心存敬畏才能抵禦風險。
  •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了?《宗鏡錄》有話說
    但不論是認識你自己,還是明心見性,人類始終對這個神秘的自己和這個神秘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它的意義詳細分析起來,至為深廣,因為它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註腳。
  • 心存敬畏:什麼都不怕,才最可怕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裡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
    「明心見性」是一個很深的課題,他值得我們一生去研究,去領悟,明心見性不僅僅是說說那麼簡單,他需要你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什是「心」從而又應該怎麼「見到自己的本性」。這些非大智慧者不能觸碰的。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大智慧,大菩薩,只是因為你不明白這樣的境界,從而沒有認出來,那麼「明心見性」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 實數概念再理解之二:常存敬畏之心
    何為敬畏之心?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畏之敬是敬仰,敬畏之畏是指積極向上的勇氣和信心,是擔心不能在自己所敬仰的方向上做得更好的陽光心態。對數學存敬畏之心,讓我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一直堅守:我在教數學,不是在教做題。我經歷了很多學校,受過諸多校長的領導,讓我心存敬畏的只有王力爭校長,在他面前:我有些小心翼翼,但敢於直言表達我的想法;我會專注傾聽,但不會隨聲附和;我會尊敬有加,但絕不會敷衍獻媚。
  • 心存敬畏,是一個人基本的修養
    意思是說,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能讓人自律與自覺,告誡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只有對生命、對規章、對職責心存敬畏,才能行穩致遠。敬畏,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更是人生的大智慧。她深知,一個沒有恭敬和敬畏心的孩子,遠比一個沒有成就的孩子可怕得多。教育也是家長的一場修行,它不是單純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是培養他的敬畏之心,懂得自律與理智,樹立規則意識,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不至於誤入歧途,輸掉整個人生。
  • 【津玉良言】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做廉潔從教的好老師為深化「黨風廉政文化進校園」專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幼思想道德修養,強化拒腐防變和廉潔從教意識,東麗區委黨校彭義強老師蒞臨我園,為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以及教師們開展了「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 明心見性的心和性是什麼關係?
    把《法華經》《楞嚴經》搞懂了,開悟了,即悟即證,悟道就是見道。這樣的人可以登臺講經。他就是講得顛三倒四,只要把道理講明白就是成功的。不懂《法華經》《楞嚴經》,你講得天花亂墜,妙語連珠都是不究竟。圓頓大法,即悟即解即修即證。
  • 明心見性的境界是怎樣?
    明心見性的境界是怎麼樣的?慧律法師答:見性就是見到不生不滅的本體,見性就是見本體,見本體就是見性,只是名相不同,境界都一樣的。見性就是我們的本心。站在體、相、用的角度來講,眾生如果不見性,他就見不到真實的體,也沒有用真心在修行,而是用意識心在修行,就是妄體,妄其實沒有體,那是妄相,執著於虛妄的假相,也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我們這顆心來自於無明,那麼,我們就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山河大地相、鳥獸蟲魚相、宇宙萬有萬相,統統是執著,叫做來自一顆無明的心。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淨宗所謂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先不講「花開見佛」,來談「悟無生」。究竟到了哪種境界才叫「悟無生」?悟到什麼才叫「悟無生」?如何做才能悟到「無生」?大家都知道「無生」意味著「無滅」,「有滅」意味著「有生」。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大師問:「還可以修行證悟嗎?」懷讓回答:「修行證悟不是沒有,執著某一念頭就不會有了。」大師說:「只要不執著於某一念頭,那就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你既然是如此,我也是這樣。西天的般若多羅法師有一個預言:你的門下會出現一匹龍馬駒,他的辯才智慧會徵服天下之人。
  • 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如何獲得呢,我們可以從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中尋求答案。佛教中每一部經書無不從明心見性為根基,也就是說通過佛理讓你體悟到你的自性本體。但如何去學也是一門學問,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是你打開佛法之門的第一步。
  • 心存敬畏 宜家用世 積極作為
       ——讀《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敬畏之心》有感讀了《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敬畏之心》,我感觸最深的是其中的一句話「『存誠心存敬畏,宜家用世,積極作為,於己,利於修身養性,健全人格,增長才學。《論語》裡,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人應當有敬畏之心,這裡的敬畏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人常言,逆風執炬,必有燒手之患。順應規律我們就可以借天假物,終有所成,得遂所願;違反規律我們就會誤入歧途,功敗垂成,頭破血流。一人如此,一企亦然。
  • 陝西日報:敬畏之心不可無
    近日,一位市上領導對筆者說,今年春節前這段時間的風氣真好,中央的一系列精神表明,我們黨改進工作作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旗幟鮮明,力度越來越大,這讓大部分黨員幹部為之振奮,信心倍增,同時,讓那些少數忘了宗旨的人感到震驚和害怕。 這一系列不斷推出的「組合拳」,再次告誡人們:敬畏之心不可無。 敬畏,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
  • 道德經: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
    老子是文化歷史上公認的,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境界至上,仿佛和普通老百姓之間,相隔遙遠。這是一種想像,並不是真相。得道之人和凡人,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中間只隔著一個自我。得道之人,是去掉自我的凡人。凡人,是被自我屏蔽的未得道之人。《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為大家揭示,自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