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已經可以算是「人多勢眾」,而人均GDP三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可以說是「足夠發達」。
既人多勢眾,又發達富足的國家,目前全球僅有7個,分別是美、日、德、法、英、意、韓。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是2018年才進入這個圈子,也是亞洲繼日本之後的第二個國家。
談到韓國經濟騰飛,人們常常想到的是工業的「漢江奇蹟」。但實際上,韓國農業文明的巨大進步同樣值得關注。
目前,韓國農民人均年收入已達約1萬美元,2017年農業增加值30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21名。
▲1999年到2017年韓國與德國農業增加值變化圖,圖中藍色為韓國。人口和土地面積均顯著大於韓國的德國,農業增加值與韓國不相上下
回溯朝鮮半島的文明史,不難發現中原的農耕文明早就被帶到了這裡。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形成了牢固的傳統農業經濟體系,也產生了強烈的小農經濟意識,封閉守舊、排斥變革、缺乏契約精神的觀念根深蒂固。
這些與現代化格格不入的傳統經濟體系和社會文化,在近幾十年中是如何得到革除的?韓國的農業農村是如何在幾十年內實現現代化的?這一歷史劇變又能給東亞其他農耕文明國家哪些啟示?
一、韓國農村曾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
朝鮮民族曾長期奉中國明朝為正溯。明末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一直是朝鮮民族嚮往的農業經濟形態。
這一願景,到20世紀下半葉終於基本實現。50年代,韓國著手「土地改革」,也就是終結了少數人佔有大多數土地、僱傭佃農耕種的農村經濟制度。政府通過經濟手段將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土地為農民所有。
▲朝鮮半島地形三維立體圖,半島多山的地形並非農業發展的絕佳環境
到1964年,韓國農民中自己種自家田的比例,達到71.6%,而這一比例在1945年的時候才僅有13%。
然而,有了土地的韓國農戶仍然遭受貧窮的折磨。
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將近代化的工廠主要布局在半島北部,南部幾乎無工業基礎可言,加上多年的戰爭破壞,韓國幾乎是當時全世界最窮的國家,韓國的人均GDP要落後於當時的中國與朝鮮。
1961年韓國人均GDP僅94美元,還不到同年非洲國家加納的一半水平,也僅僅是北邊朝鮮的三分之一。
▲1961年到1969年韓國、加納和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GDP變化圖。紅色曲線為韓國,藍色為加納,綠色為世界平均
農業方面,1956年是一個無災無害的普通年份,然而韓國全年糧食產量只有400萬噸,這個產量僅僅是2017年我國緊鄰朝鮮半島的吉林省糧食產量的十分之一。
不僅僅在工業上落後,韓國農業也遠遠落後於朝鮮。1961年,朝鮮的化肥產量是韓國的10倍,棉紡織品產量是1.7倍,捕魚量是1.4倍。在水稻和小麥的產量上,朝鮮也略勝過韓國。
▲二十世紀60年代攝於首爾附近農村的照片
1970 年時,韓國農村仍基本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250萬農戶中住茅草房的佔到8成。這樣的茅草屋既不能抵禦東北亞冬季的寒冷,還常常引起火災等嚴重後果。即便如此,絕大多數韓國農戶也只能選擇這樣惡劣的居所。
▲現在在旅遊景點,作為民俗傳統保留下來的韓國農村茅草屋
「住茅草屋,點煤油燈」是當時韓國農村的主要生活方式。幾乎沒有農戶能用上電,連接鄉村的道路大多沒有建好,全國5萬個自然村將近一半的村無法通車,交通工具只有靠步行或者牲畜。
比物質貧瘠更可怕的,是當時韓國農民的精神面貌和農村落後的文化糟粕。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曾描述農民「撒謊成風、趨炎附勢、遊手好閒」。
而農村掌權得勢者,往往是家族頭人。也就是說,那時候韓國農村社會還以「人的自然血緣聯繫的臍帶為基礎」,是馬克思筆下典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二、新村運動
重視物質改善更重視人的培養
韓國農村步入現代化,是晚於城市和工業領域的。1960年代是韓國工業騰飛的階段,而工業騰飛的主要動力,則來自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發展出口工業等。
到了1970年,韓國國民生產總值較1961年增加2.5倍,年均增長率達到9.9%。這樣的資本積累,是韓國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資條件。
▲60年代末已經初步繁榮的韓國城市街頭
60年代,韓國城市人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農業依然艱辛、農村依然落後。為此,1970年起,韓國政府開始發起「新村運動」。
「新村運動」是一項基於改變農村落後面貌、農業發展滯後狀況的農村建設行動,也是韓國及時開始工業反哺農業、工農業雙贏互動的經濟行動。
起初,政府為全國的村莊無償提供水泥及其它建設材料,用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以實物支援、避免過多直接給予金錢,是「新村運動」初期韓國農村基礎建設的政府支持方式。
70年代,韓國農村掀起修建道路、改造屋頂、修建飲用水設施、建設村民會館的熱潮。經濟作物推廣和優良育種的實施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在扶持農村基礎建設過程中,政府堅持「能者多得」,也就是對那些工程推進迅速、物資和資金利用效率高的村,多給一些。促進村與村之間比建設,而不要比誰慘。
▲韓國的新村運動的經驗已經推廣到其他國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認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的能力比土地和物質資本都重要。顯然,韓國的「新村運動」體現了這一規律,花了相當大的力氣提高農民能力。
「新村運動」針對廣大農民開展了村民新村教育,推行「倫理教育和相關技術普及」。
為了改變農民聽天由命、隨遇而安、缺乏鬥志的精神面貌,「新村運動」倡導「勤勉、自立、合作」的精神追求。這三個詞後來也成為全體國民的道德標杆。
▲「新村運動」中的教育培訓照片,照片左上方懸掛的是時任總統樸正熙像
韓國傳統農村,「男尊女卑」現象嚴重。「新村運動」則致力於男女平等,改變農村落後的社會關係。每個村都選舉了一男一女兩個領導者。甚至發起了女性主導的生活改良運動,例如以反對賭博為目的的「焚燒撲克」運動。
▲韓國博物館中的泥人作品呈現傳統農村社會中的韓國婦女從事家務和撫養子女的場景
「新村運動」帶來的農村性別平等帶動了韓國社會進步。201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測定顯示,韓國的男女平等水平列全球第十、亞洲最高。
新村運動的成效也是顯著的。在1970年到1980年間,農民人均收入從10萬韓元增長至100萬韓元。而城鄉收入差距一直保持較低水準,甚至在1975年,農村家庭收入反超城市家庭收入1.6%。可以說,這一時期是韓國農業突飛猛進的時期。
▲近年來「新村運動」的範圍已經不再限於農村,運動的主要內容也拓展到整治鄉村環境、興辦文化場所、養老等領域。這是「新村運動」民間志願者組織公益勞動
三、農村空殼化和老齡化
韓國農業化危為機
韓國工業騰飛初期,主要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走上發展道路。
1980年後,韓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工業發展的動力,也逐步變為扶植超級財團並發展拳頭產業。
▲韓國1960年至1984年農業增加值變化曲線,增長最快時期恰是「新村運動」如火如荼之際
三星、現代、SK、LG、樂天等超大財團壯大成熟起來,發展起世界一流水平的工業產業。
快速發展的工業企業,將全國年輕勞動力吸引到了大城市及其周邊區域。特別是90年代的首爾及其周邊區域集中了全國一半的人口。
▲韓國夜間亮燈分布圖說明,首爾等大城市人口聚集效應顯著
年輕勞動力的轉移帶來的是農村總人口數隨之快速減少。1970 年農村人口數是1400萬人,到2015年農村人口只剩256萬人。
同時農村老齡化問題加重,韓國農村60歲以上人口比重從1980年的10.5%逐年上升,1990年到17.8%,到了2015年高達50.4%。
農村出現空殼化和老齡化,看似會破壞農業基礎。但事實恰好相反:空殼化和老齡化反而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機遇。
農村人口能自由遷徙到城市,可以使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大幅增加,給農業機械作業帶來了空間。
老齡農民將土地出售或者出租,除了獲得土地收益外還能享受額度不小的「退休補貼」。
到90年代中期,韓國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已經在亞洲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
工業化帶給韓國人鈔票和大量機械,這也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反過來又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益。
而應對老齡化方面,韓國社會近年來出現了「歸農歸村」現象。即一定社會經驗及資本的中青年層,辭去城市工作到農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據韓國政府統計,截止到 2014 年「歸農歸村」家庭達到4.46萬戶。
這些「歸農歸村」中青年厭倦了城市生活,無法忍受交通緊張、房價高漲、汙染嚴重等「城市病」,但又在城市賺足了資本實力和現代經營管理經驗。
他們在農村找到了自己事業發展新的廣闊舞臺,也給農業現代化注入了嶄新動力。
▲韓國政府官方網站上宣傳中青年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海報
就這樣,韓國農村人口雖然從20世紀中葉的70%降低到目前的7%,但其農業發展水平已經躋身農業發達國家。
韓國農業農村的騰飛過程中,工業部門的興起給農業發展帶來資本積累、硬體提升、國際貿易通道,乃至向農業部門提供高素質勞動力。
解決農業問題,「頭痛」不能只「醫頭」。現代農業的發展,不能單打獨鬥、畢其功於一役,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現代農業是不可能發展的。
作者: 元歧 編輯: 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