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農村曾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他們是如何在幾十年內步入現代化的?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在世界上,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已經可以算是「人多勢眾」,而人均GDP三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可以說是「足夠發達」。

既人多勢眾,又發達富足的國家,目前全球僅有7個,分別是美、日、德、法、英、意、韓。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2018年才進入這個圈子,也是亞洲繼日本之後的第二個國家

談到韓國經濟騰飛,人們常常想到的是工業的漢江奇蹟」。但實際上,韓國農業文明的巨大進步同樣值得關注。

目前,韓國農民人均年收入已達約1美元2017年農業增加值30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21名。

▲1999年到2017年韓國與德國農業增加值變化圖,圖中藍色為韓國。人口和土地面積均顯著大於韓國的德國,農業增加值與韓國不相上下

回溯朝鮮半島的文明史,不難發現中原的農耕文明早就被帶到了這裡。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形成了牢固的傳統農業經濟體系,也產生了強烈的小農經濟意識,封閉守舊、排斥變革、缺乏契約精神的觀念根深蒂固。

這些與現代化格格不入的傳統經濟體系和社會文化,在近幾十年中是如何得到革除的?韓國的農業農村是如何在幾十年內實現現代化的?這一歷史劇變又能給東亞其他農耕文明國家哪些啟示?


一、韓國農村曾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

朝鮮民族曾長期奉中國明朝為正溯。明末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一直是朝鮮民族嚮往的農業經濟形態。

這一願景,到20世紀下半葉終於基本實現。50年代,韓國著手土地改革」,也就是終結了少數人佔有大多數土地、僱傭佃農耕種的農村經濟制度。政府通過經濟手段將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土地為農民所有。

▲朝鮮半島地形三維立體圖,半島多山的地形並非農業發展的絕佳環境

1964年,韓國農民中自己種自家田的比例,達到71.6%,而這一比例在1945年的時候才僅有13%。

然而,有了土地的韓國農戶仍然遭受貧窮的折磨。

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將近代化的工廠主要布局在半島北部,南部幾乎無工業基礎可言,加上多年的戰爭破壞,韓國幾乎是當時全世界最窮的國家,韓國的人均GDP要落後於當時的中國與朝鮮。

1961年韓國人均GDP僅94美元,還不到同年非洲國家加納的一半水平,也僅僅是北邊朝鮮的三分之一。

▲1961年到1969年韓國、加納和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GDP變化圖。紅色曲線為韓國,藍色為加納,綠色為世界平均

農業方面,1956年是一個無災無害的普通年份,然而韓國全年糧食產量只有400萬噸,這個產量僅僅是2017年我國緊鄰朝鮮半島吉林省糧食產量的十分之一。

不僅僅在工業上落後,韓國農業也遠遠落後於朝鮮。1961年,朝鮮的化肥產量是韓國的10倍,棉紡織品產量是1.7倍,捕魚量是1.4倍。在水稻和小麥的產量上,朝鮮也略勝過韓國

 ▲二十世紀60年代攝於首爾附近農村的照片

1970 年時韓國農村仍基本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250萬農戶中住茅草房的佔到8成。這樣的茅草屋既不能抵禦東北亞冬季的寒冷,還常常引起火災等嚴重後果。即便如此,絕大多數韓國農戶也只能選擇這樣惡劣的居所。

▲現在在旅遊景點,作為民俗傳統保留下來的韓國農村茅草屋

住茅草屋,點煤油燈」是當時韓國農村的主要生活方式。幾乎沒有農戶能用上電,連接鄉村的道路大多沒有建好,全國5萬個自然村將近一半的村無法通車,交通工具只有靠步行或者牲畜。

比物質貧瘠更可怕的,是當時韓國農民的精神面貌和農村落後的文化糟粕。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曾描述農民撒謊成風、趨炎附勢、遊手好閒」。

而農村掌權得勢者,往往是家族頭人。也就是說,那時候韓國農村社會還以「人的自然血緣聯繫的臍帶為基礎」,是馬克思筆下典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二、新村運動

重視物質改善更重視人的培養

韓國農村步入現代化,是晚於城市和工業領域的1960年代是韓國工業騰飛的階段,而工業騰飛的主要動力,則來自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發展出口工業等。

到了1970年,韓國國民生產總值較1961年增加2.5倍,年均增長率達到9.9%。這樣的資本積累,是韓國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資條件。

60年代末已經初步繁榮的韓國城市街頭

60年代,韓國城市人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農業依然艱辛、農村依然落後。為此,1970起,韓國政府開始發起「新村運動」。

「新村運動」是一項基於改變農村落後面貌、農業發展滯後狀況的農村建設行動,也是韓國時開始工業反哺農業、工農業雙贏互動的經濟行動。

起初,政府為全國的村莊無償提供水泥及其它建設材料,用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以實物支援、避免過多直接給予金錢,是「新村運動」初期韓國農村基礎建設的政府支持方式。

70年代,韓國農村掀起修建道路、改造屋頂、修建飲用水設施、建設村民會館的熱潮。經濟作物推廣和優良育種的實施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在扶持農村基礎建設過程中,政府堅持能者多得」,也就是對那些工程推進迅速、物資和資金利用效率高的村,多給一些。促進村與村之間比建設,而不要比誰慘。

韓國的新村運動的經驗已經推廣到其他國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認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的能力比土地和物質資本都重要。顯然,韓國「新村運動」體現了這一規律,花了相當大的力氣提高農民能力。

「新村運動」針對廣大農民開展了村民新村教育,推行「倫理教育和相關技術普及」。

為了改變農民聽天由命、隨遇而安、缺乏鬥志的精神面貌,「新村運動」倡導「勤勉、自立、合作」的精神追求。這三個詞後來也成為全體國民的道德標杆。

 

 ▲「新村運動」中的教育培訓照片,照片左上方懸掛的是時任總統樸正熙像

韓國傳統農村,「男尊女卑」現象嚴重。「新村運動」則致力於男女平等,改變農村落後的社會關係。每個村都選舉了一男一女兩個領導者。甚至發起了女性主導的生活改良運動,例如以反對賭博為目的的焚燒撲克」運動。

 ▲韓國博物館中的泥人作品呈現傳統農村社會中的韓國婦女從事家務和撫養子女的場景

新村運動」帶來的農村性別平等帶動了韓國社會進步。201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測定顯示,韓國的男女平等水平列全球第十、亞洲最高。

新村運動的成效也是顯著的。在1970年到1980年間,農民人均收入從10萬韓元增長至100韓元。而城鄉收入差距一直保持較低水準,甚至在1975農村家庭收入反超城市家庭收入1.6%。可以說,這一時期是韓國農業突飛猛進的時期

 

▲近年來「新村運動」的範圍已經不再限於農村,運動的主要內容也拓展到整治鄉村環境、興辦文化場所、養老等領域。這是「新村運動」民間志願者組織公益勞動


三、農村空殼化和老齡化

韓國農業化危為機

韓國工業騰飛初期,主要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走上發展道路。

1980年後,韓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工業發展的動力,也逐步變為扶植超級財團並發展拳頭產業。

 

▲韓國1960年至1984年農業增加值變化曲線,增長最快時期恰是「新村運動」如火如荼之際

三星現代SKLG樂天等超大財團壯大成熟起來,發展起世界一流水平的工業產業。

快速發展的工業企業,將全國年輕勞動力吸引到了大城市及其周邊區域。特別是90年代的首爾及其周邊區域集中了全國一半的人口。

▲韓國夜間亮燈分布圖說明,首爾等大城市人口聚集效應顯著

年輕勞動力的轉移帶來的是農村總人口數隨之快速減少1970 年農村人口數是1400萬人,到2015年農村人口只剩256萬人。

同時農村老齡化問題加重,韓國農村60歲以上人口比重從1980年的10.5%逐年上升,1990年到17.8%,到了2015年高達50.4%。

農村出現空殼化老齡化,看似會破壞農業基礎。但事實恰好相反:空殼化和老齡化反而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機遇。

農村人口能自由遷徙到城市,可以使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大幅增加,給農業機械作業帶來了空間。

老齡農民將土地出售或者出租,除了獲得土地收益外還能享受額度不小的「退休補貼」。

90年代中期,韓國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已經在亞洲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

工業化帶給韓國人鈔票和大量機械,這也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反過來又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益。

而應對老齡化方面,韓國社會近年來出現了歸農歸村」現象。即一定社會經驗及資本的中青年層,辭去城市工作到農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據韓國政府統計,截止到 2014 年「歸農歸村」家庭達到4.46萬戶。

這些「歸農歸村」中青年厭倦了城市生活,無法忍受交通緊張、房價高漲、汙染嚴重等「城市病」,但又在城市賺足了資本實力和現代經營管理經驗。

他們在農村找到了自己事業發展新的廣闊舞臺,也給農業現代化注入了嶄新動力。

▲韓國政府官方網站上宣傳中青年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海報

就這樣,韓國農村人口雖然從20世紀中葉的70%降低到目前的7%,但其農業發展水平已經躋身農業發達國家

韓國農業農村的騰飛過程中,工業部門的興起給農業發展帶來資本積累、硬體提升、國際貿易通道,乃至向農業部門提供高素質勞動力。

解決農業問題,「頭痛」不能只「醫頭」。現代農業的發展,不能單打獨鬥、畢其功於一役,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現代農業是不可能發展的。

作者: 元歧   編輯: 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地圖看世界;世界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東北亞、最貧窮地區之一南亞
    東北亞包括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國、中國、以及俄羅斯的遠東聯邦管區,即整個環日本海地區。陸地面積有1600多萬平方公裡,佔亞洲總面積的約40%,人口接近14億。(東北亞地形圖)東北亞地區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在近代以前,中國在這個地區一直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化對這個地區的影響深遠。
  • 地區現代化的理論與戰略
    地區能否率先實現現代化?地區如何實現現代化?目前尚沒有理論答案。關於地區現代化的規律和特徵的理論研究,尚沒有系統的工作。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最近完成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4》,以地區現代化為主題,重點探討了地區現代化的事實、規律和道路。本文介紹其主要結果和觀點。
  • 如何擺脫你身邊的貧窮陷阱?貧窮的真相遠不是沒錢那麼簡單
    在古代西方,人們都把貧窮當成一種罪過,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窮人不上進,好吃懶做,笨拙。但是這些不好的詞語用於對窮人的職責不僅不在道德上不公平,而且這種指責對於縮小貧富差距沒有絲毫幫助。所以我們需要思考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引導人們剷除阻礙人們致富的貧窮陷阱。那到底什麼是貧窮陷阱?
  • 胡春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體現,農業農村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
  • 貧窮女孩高分入北大,貧窮逼你比別人付出多幾十倍還值得感謝?
    一.寒門難出狀元根據2017年高考調查顯示,40名狀元中,只有6名狀元來自農村,其餘85%的狀元均是城鎮戶口。而且,父母學歷會極大影響孩子的學習,狀元中,大部分的父母雙親都是本科或者碩士學歷。由於城鎮得天獨厚的條件,無形中給農村孩子上大學提高了門檻。作者以前經歷過幾次長時間的農村支教,教學條件之差,簡直讓很多人難以想像。很多時候,別說讓學生每個人都有書本學習了,可能連一個讓人安靜教學的地方都沒有,教學條件之差,成為了很多農村孩子出門看世界一堵高牆。而像王心怡這樣能以高分考進名校的農村孩子實在是屈指可數。
  • 劉志勤:把中國的農村改革成「世界農場」
    中華農耕文明生於,始於,長於黃土的滋潤和養育,所以無論如何改革,中國上溯幾千年的「土香土色」切不可丟掉。中國的農村改革已經進行了30多年,取得翻天復地的變化。同時,也有仍需改進的地方,最關鍵的是如何處理好「土」與"洋」的平衡。
  • 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體現,農業農村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明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比較突出。
  • 現代化之路的中國超越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誌,是世界歷史演進的必然過程。曾經很長時間裡,由於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實現現代化,他們的道路被奉為通往現代化的唯一途徑。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要想進入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似乎只能走西方的發展道路。
  • 梁建章五批李鐵:貧窮的原因不是因為人口過多!
    貧窮的原因不是因為人口過多李鐵說:「全球生育人口多的國家和地區中,貧窮的國家佔多數,而且人口過多會導致越來越貧困。」窮國生育率較高,富國生育率較低,這是普遍現象,但窮國之所以貧窮,並不是因為生育率較高(或人口過多)造成的。富國之所以富裕,也不是因為生育率較低(或人口較少)造成的。
  • 香港「最貧窮」地區,是最有香港味道的地方,到底在哪呢?
    香港現在是高度發達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不僅與紐約和倫敦一起統稱為「紐倫港」,而且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在這些繁華的國際城市中,有些地區非常貧困,但在香港哪裡呢?深水埗是香港最貧窮的地區之一,此位置沒有摩天大樓或豪華車,人們來到這裡,仿佛回到了1960年代,當地的房子看起來很舊,房屋破舊不堪,房屋中的所有設備都生鏽了,儘管有許多建築物,但仍有許多人無家可歸。
  • 首屆世界現代化論壇暨第11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開幕式
    關於馬蒂內利教授,剛才何傳啟教授在致辭時已經作了介紹,下面還有4個報告。首先請斯湯帕教授作特邀報告,他報告的題目是社區、禮節和自信,現代化過程中的無形因素的辯證法。斯湯帕教授是世界理論社會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是波蘭克拉科夫亞捷隆大學社會學教授,曾擔任國際社會學學會主席,還是波蘭科學院的院士,還是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歐洲科學院士,同時還是本屆世界現代化論壇學術委員會的成員。
  • 不要感謝貧窮:女孩考上廈門大學,卻因貧窮無法入學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人的一生,絕大部分的苦難和困擾都是因為貧窮而導致的。普通人是因為自身的貧窮,聖人則是因為眾生的貧窮。最近福建泉州的一位女孩因為家庭的貧窮很苦惱。她自小刻苦學習,終於考上了廈門大學,但卻苦於家裡的經濟狀況,拿不出學費,可能無法步入大學。
  • 韓國娛樂圈醜聞事件,揭露了首爾最繁華地區的最陰暗的一面
    韓國江南自從李勝利性醜聞事件爆發以後,韓國也被爆出大大小小的醜聞,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首爾的江南區,到了夜晚,一家最火的夜店裡,只有幾十個人,周圍都是空蕩蕩的桌子,還有沒有被坐滿的凳子鳥叔2012年,一首韓國流行歌曲《江南Style》將世界的目光聚集在了江南區,該區是首爾的重要商業地帶,是不少跨國企業的辦公室所在地,首爾地區的頂級富豪均定居在此。
  • 湖南農村雙胞胎兄弟考入清北:比貧窮更可怕的,貧窮的心態
    農村雙胞胎兄弟斬獲清北錄取在2020年的高考中,來自湖南省慈利縣的農村雙胞胎兄弟趙稞、趙棣分別以687、685的高分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來自農村,又是二人同時被錄取,讓他們一下子在網絡上火了起來,也讓人們對二人背後的成長故事產生了興趣。網友們紛紛表示,他們的家人簡直是做夢也要笑醒了,他們也用自己的成績證明了貧窮不是阻礙優秀的原因。
  • 我不會感謝貧窮,我只會感謝拼命的自己
    不然貧窮的人佔了那麼多,為什麼世界還是嚴格遵守著二八定律,讓20%的富人掌握著社會80%的財富呢?2013年,北京大學首次公布了該校的農村生源比例:招收本科生3154名,農村生比例達14.2%,較2012年還增長了1.7%。校方此舉,意在表示北大的農村生源比例在逐年增長,北大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反過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北大農村生源僅為14.2%」,這點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 江蘇「最貧窮」的城市:不是連雲港也不是淮安,卻同處在蘇北地區
    我國在經濟跟教育方面在這幾十年裡的變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發展得最好的當然就是那些一線城市了,可是並不是每個城市都能像一線城市這樣,不過也不乏有些城市在別的方面比較突出的,畢竟他們的實力也不差,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說江蘇「最貧窮"的城市:不是連雲港也不是淮安,卻同處在蘇北地區。
  • 韓國農村葬禮複雜講究,和中國農村葬禮差距大,到底有啥不一樣?
    ---《晏子春秋》世界是一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標誌。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就是"孝文化"。當然,這個也與我國的歷史傳統---儒家文化有關。在中國農村,我們也很容易就能發現在某一些習俗之上,有著深深的中國文化的烙印。畢竟,這些文化歷經千年的洗滌,已經深深地印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這也可以算作文化的特性。
  • 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美好生活的主體不僅是先富裕起來的少數人群和發達地區的社會成員或城鎮居民,也一定要包括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所有社會成員。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僅會影響人民美好生活的廣延性,而且會影響人民美好生活的廣泛性。
  •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實現經濟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偉大轉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從這時起,我國實際選擇了以改革為動力的漸進型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縱觀這五十多年的歷史,我們曾試圖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借鑑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也試圖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 東亞人最勤勞,智商也很高,為什麼卻不是世界最富裕的地區?
    也正因為這樣,黑色人種聚集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至今仍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三色人種中最為勤勞、智慧的黃色人種,卻不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那一批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不是都說勤勞可以致富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