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跳陷阱,「新冷戰」拖垮中美關係

2020-12-19 騰訊網

導讀:當前美方發布新法規,限制中國共產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旅行,法條一出,便引發了國際激烈的討論。美國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希望從意識形態上與中國產生對立,利用冷戰思維對中國進行政治打壓,妄圖通過一己之力來綁架中美關係。

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國際發展潮流,也違反了中美雙方友好合作發展的聯合公報精神。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勢中,兩國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協作,將會實現互利共贏,但是美國卻不惜付出種種代價,讓雙方「共輸」,阻攔我國面向世界發展的歷史大勢。

美國政客希望通過限制共產黨人來打壓中國政府是不可能的。當前我國人口共14億,佔據世界人口的1/5。所以妄圖通過種種政策來與我國「脫鉤」,並不容易,況且這種行為不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民心所向,是在阻礙歷史的腳步。

從中美貿易戰、到幹涉我國內政、限制中國企業駐美、再到今日的拒絕中國共產黨員旅行,美國從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對抗開始,如今發展到意識形態方面的對立,妄圖一步一步利用「新冷戰」和「脫鉤」等行為,對我國進行各種打壓。然而歷史潮流不可逆轉,至今美方所做的一切,作用微乎其微。

早在中美建交之時,我國就已明確表示中國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兩國將尊重彼此之間的社會制度。四十多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之間交流日漸深厚,彼此之間獲得了深厚的友誼,同時也為兩國人民帶來長遠利益。為此,只有繼續堅持中美雙方友好協作,才能繼續攜手前行。

世界的穩定來源於各個國家之間的穩定,我國對各國向來堅持和平發展的方針,積極維護國際間合作關係,尊重各國主權,就是希望推進政治經濟全球化這一發展趨勢,讓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彼此之間能夠各取所需,共同發展。

而如今美國政壇頻頻出么蛾子,從各方面對我國進行排擠,甚至幹涉我國內政,這不但損害了我國主權以及雙方良好關係,也對世界和平產生了消極影響。另外,美國此種做法讓其喪失一個優秀的合作夥伴,可謂是自跳陷阱。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十點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人民日報、解放網

相關焦點

  • 海外網評:中美關係不能掉入華盛頓鷹派的「陷阱」
    (圖源:路透社)  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12月3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在《華爾街日報》網站刊文稱,中國是「自二戰以來對全球民主與自由的最大威脅」,並稱中國一心想要主宰全球。在距離美國政府正式換屆僅剩不到50天的時間裡,華盛頓的極端鷹派們,正意圖通過更激進的反華措施鞏固其強硬對華政策,將中美關係鎖死在惡化的軌道之上。
  • "修昔底德陷阱"扭曲了當前中美關係
    何亞非主任認為,中美關係並未到達所謂的「新冷戰」,美國對中國的指責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對此,麥可·斯溫認為美國的治理能力是出現了下降,但他同時仍以西方政治學者的視角看待中國,認為中國軟實力有所下降,在南海問題上破壞了地區平衡。對此,何亞非主任也進行了反駁。觀察者網刊發此次對話中文內容,謹供讀者參考。
  • 趙穗生:「新冷戰」陰影下,美國的鴿派在哪裡?
    【今時今日的中美關係,「新冷戰」,「修昔底德陷阱」這樣的名詞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貿易談判的僵持、香港局勢的惡化,以及美國鷹派聲音愈加高漲都讓世界對兩個大國未來關係的走向感到不安和迷惑。 2019年8月13日,針對目前中美關係的特殊時期,全球化智庫(CCG)特邀CCG學術委員會專家、美國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終身職正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教授就「中美競爭關係的變化,原因與走向,新冷戰可否避免」發表主題演講。
  • 講稿|牛軍、王棟: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
    期):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嘉賓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牛軍教授與王棟副教授。因為我的博士論文主要圍繞的是中美之間的互動,就是整個60-70年代中美關係的變化,這篇文章則著眼於中國對美的政策和態度。事實上這也是國際學術界更感興趣的話題。因為美國是怎麼想的這個問題,美國檔案已經解密很多年了,學者們做了很多研究,相對來說我們比較清楚。相反中國的外交決策,特別是冷戰時期的對美外交決策究竟是怎麼回事?事實上系統利用新解密的一手外交檔案所做的研究還是非常的少。
  • 冷戰史權威專家、哈佛大學學者文安立:中美「冷戰2.0」是無稽之談
    過去一年,許多人對歷盡波折的中美關係作出類似「中美瀕臨新冷戰」的論斷,即使隨時可能瓜熟蒂落的貿易談判也沒能讓類似討論熱度下降,但作為世界冷戰史和當代東亞史研究領域權威專家的文安立不這麼看。在專訪中,文安立從歷史的視角審視了當下的國際格局及中美關係,他認為,現在的格局更像19世紀末,即多個大國強國在同一個國際體系中爭奪權力與影響力。
  • 中美建交40年,閻學通:中美進入「新冷戰」的可能性很小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 閻學通  攝影/本刊記者 董潔旭中美進入「新冷戰」的可能性很小本刊記者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對待中國的崛起中國新聞周刊:你近期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一開始就提到了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就川普政府中國政策發表的長篇演說。不少人將這次演說看成是新的「鐵幕」演說,認為這意味著中美「新冷戰」開始了。但你多次指出,中美進入冷戰的說法是錯誤的。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要避免掉入陷阱,最好的辦法是開闢一條新路
    本文轉自【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崔天凱大使出席中美研究中心年會並與哈佛大學教授阿利森對話實錄12月3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中美經貿摩擦的出現和深化表明,經貿合作作為兩國關係的傳統「壓艙石」,在單獨應對戰略競爭「新態勢」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為有效阻止「新態勢」向全面對抗與衝突方向演變,中美亟須重新定位、處理和管控彼此關係的「新範式」。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架構為中美戰略博弈與權勢平衡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
  • 王棟:中美關係現狀與未來
    與此相對,美國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出現了相對衰落的趨勢,對此,失望和焦慮情緒使得美國部分精英無法正確看待中國的崛起,覺得中國在意識形態方面是所謂的「異類」,出於意識形態偏見、錯誤知覺、恐懼乃至被害妄想(paranoid),由此對中國產生了很強烈的排斥和敵對情緒。這是美國部分極端保守派和鷹派分子主張中美脫鉤,推動中美「新冷戰」的心理機制。
  • 鼓吹中美「新冷戰」的這兩位,都是西點軍校86屆的……
    不但對中國問題的認知一致還有著不為人知的聯繫……埃斯珀接連炒作「中國威脅論」鼓吹所謂中美「新冷戰」8月24日,埃斯珀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表示,正如20世紀美國和西方研究蘇聯軍事力量一樣,全世界現在必須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進行認真研究
  • 哈佛大學教授:中美對抗是「雙輸」,美國就疫情指責中國是在逃避現實
    中美對抗的結局可能是「雙輸」?據外媒報導,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埃裡森(Graham Allison)表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將進一步惡化,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兩敗俱傷」。也有專家警告稱,中美關係緊張或將導致「冷戰」,但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必須被阻止。
  • 中美之間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隨著總領館的關閉,國際上出現了中美已經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擔心中美關係失控影響到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是國際學者在研究中美關係時經常會提到的,但我們認為,實際上中美之間並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即使是在當前中美經貿、人文、外交、軍事等各方面關係都很緊張的時期,也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權威解讀】王緝思:「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 | 太平洋論壇
    同時,我們可以在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大影響,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還有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態度,也是可以改進中美關係的重要方面。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談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的時候,我們主要在談些什麼?我自己曾經在做課題的時候,就把實力對比的變化看成是中美關係的一個主要因素,討論所謂「修昔底德陷阱」。
  • 貝恩哈德·桑德:也許中美會引發「新冷戰」,但中國並不是前蘇聯
    美國學者艾利森發明了一個詞叫「修昔底德陷阱」,這個理論模型在解釋過往世界史衝突中屢屢有效,比如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很多學者指出,中美雙方都可以避免掉入這個陷阱,畢竟兩者的體量相當,而且有美蘇的前車之鑑。不過,中美目前無法像美蘇當年那樣打代理人戰爭,而且美國總統川普稱呼習近平主席為「好朋友」,還曾說他和中國有很好的化學反應。
  • 當代中美關係的由來與癥結
    這才有了兩年後的解凍之旅——美國桌球代表團訪華和基辛格秘密赴華訪問,以及1972年初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沒有外交關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下,中美關係呈斷崖式下跌。而中美關係的變壞,始於歐巴馬執政的2010年。2010年,在中美關係史上是一個具有標誌性的年份。
  • 展望拜登時期的中美關係——崔天凱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
    前言中美兩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經歷了諸多風雨。中美兩國雖然「回不到過去」,但可以通過重建互信,構建基於對話、合作與互利的雙邊關係,使兩國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確保中美關係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 德民調:中美若冷戰,八成德國人選中立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德國《焦點》周刊29日報導稱,最新的民調發現,拜登當選改變德國人對美國的看法,出現「親美疏中」傾向。調查還發現,德國人對於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持悲觀態度,40%的受訪者認為,中美對峙局面有可能會演變為一場冷戰。在被問及「如果中美之間真的爆發新冷戰,德國應該站在哪一邊」?
  • 港媒:第二波新冠疫情到來之際,中美兩國必須擺脫新冠「陷阱」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在這些至暗時刻中,穩定的美中關係可以緩和世界受到政治和經濟衝擊波的影響。」香港《南華早報》7月4日刊登評論文章稱,第二波新冠疫情即將到來之際,中美兩國必須擺脫新冠「陷阱」,攜手應對疫情災難。
  • 促進人文交流,改善中美關係
    儘管「中美關係已不可能回到從前」是大概率的事,國際社會仍然期待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緊張在拜登政府時期得以舒緩,雙邊關係修復有所,很少有國家願意看到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陷入衝突,捍衛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合作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流選擇。前不久,15個亞太國家籤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亞太經合組織(APEC)經濟體領導人發表的吉隆坡宣言就是最新例證。
  • 傅瑩: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美方的持續挑釁迫使中方做出反應和反制,中美關係出現快速下滑。 圖/中國新聞周刊提供 中國與美國「一進一退」 觀察美國政策的改變,不能不看到冷戰後中美兩國的國家基本路線呈現出兩種不同方向的演進態勢。 中國判斷和把握住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順勢而為,堅持改革開放、集中精力發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