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礦,曾一度是土豪的象徵。
可有所大學,學科專業就是開礦,難道這裡是土豪的搖籃?非也,這裡可能是礦工的故鄉。
這麼開頭介紹礦大,有點玩笑的意思了。但必須承認,這所大學是我國所有高校之中最悲情和勵志的大學,在100多年的時光裡,這所大學歷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幾代人顛沛流離,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現在有兩所「中國礦業大學」,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中國礦業大學,坐落於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還有一所叫做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西魏遺少曾經舉過例子,這兩所高校就像榮耀和華為的關係,分支最終超過了主幹。
準確地講,北京稱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而徐州的就叫中國礦業大學。兩所學校只能說有共同源頭,以前北京是礦大北京研究生部,不過現在已經分家了,各自具有獨立的招生代碼。
中國礦業大學,前身是焦作路礦學堂,始建於1909年,位於河南焦作。1938年抗戰爆發,學校西遷陝西城固,並與東北大學、北洋大學、北平大學的工學院聯合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
1946年,焦作工學院復校並於1949年回遷焦作。1950年學校遷至天津,更名為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期間,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採礦科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
1953年,學校遷至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成為北京學院路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1970年,學校遷至四川合川縣三匯壩鎮,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
1978年,學校又搬遷至江蘇徐州辦學,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在北京學院路原址設立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
1997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改設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3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從中國礦業大學分離出去,命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至此,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成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據說開礦的特點就是彼此斤斤計較,這兩所大學分開後,再無礦大南北兩地攜手之力,只有明爭暗鬥,甚至中國礦業大學對北京的稱呼是:一所名字相似的學校。
而北京礦大在自己的校園歷史介紹裡,再無徐州二字,絕口不提曾經的歷史。直接的後果是兩地紛爭,就是兩者都不主動提重振「中國礦大」的大旗。
源深流自遠,行健天同功。1960年和1978年,中國礦業大學先後兩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也是全國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校。徐州的礦大目前有文昌校區和南湖校區兩個校區。北京有學院路和沙河兩個校區。
中國礦業大學作為全國唯一以礦業命名的大學,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可以說採礦是礦大立校之本,採礦本身就集傳統工科大成,之後的礦加、機械、電氣、土建等也是圍繞服務礦區展開的。
按照體量資源和學科實力,徐州和北京聯合起來的中國礦業大學,在全國排名應該在三四十名左右。2005年評985的時候,徐州本部和北京校區還沒分家,那時候的礦大還是全國高校20多名的水平。
假如當初江蘇省有點保守,只爭取了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進985隊伍,中國礦大完全可以成為江蘇省進入985第三所大學。一步錯過,後面步步跟不上,加之後期兄弟分道揚鑣。想想真是可惜了,當時就差一步,現在掉隊快都看不見隊伍了。
也許是因為就業的影響,目前礦大考研分數相對並不高,可礦大這個平臺絕對對得起你本科的付出。其中徐州有3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1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前幾年,毗鄰上海的崑山邀請礦大入駐,習慣搬遷的礦大也動了心思。徐州為留住礦大,在5A級風景區雲龍湖南岸劃地3000畝作為礦大新校區,並給予財政上的支持,礦大再度搬遷之事就此結束。
徐州礦大有三寶,分別hi女生、天鵝和梅花鹿,這所號稱全國最大的校園,可以存放青春所有的夢想。如果還嫌不夠大,那出校門就是5A景區,這裡大到擔心初來乍到的你會迷路。
北京的礦大據說男女比例是8比1,得虧隔壁就是北京語言大學,否則在這裡讀研也找不到崇拜者,一身學問假如無處嘚瑟,這可能就容易抑鬱了。
也許從母體中分離時間太短,北京的礦大偏重研究生的學術教育,這裡也許不算是一個一流大學,但絕對有著通向一流的大路,畢竟這所大學在北京。
其實,說多了,無論徐州還是北京,都是中國礦業大學人。畢竟分離是為了互相促進,而不是打嘴仗,兩家還是一家人,不是名稱上的,而是真正名分上的。
歡迎來中國礦大,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