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見證靈魂 內附唐山大地震瀕死體驗調查報告 科學權威解讀

2021-02-19 菩提樹下我問佛


生命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死亡是否意味著生命的消亡;死亡的經過與死後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佛教對生命的闡釋與當代科學研究是否存在某種交集與印證?瀕死體驗調查研究一直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我國科學工作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曾長期處於空白。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天津市安定醫院院長馮志穎教授,1987年和同事劉建勳教授隨機找了唐山大地震100位倖存者,進行瀕死體驗調查,收回有效調查數據81例。不僅是中國大陸首次關於瀕死體驗的報告,更是國際上獲得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論文在世界最權威的《瀕死研究雜誌》發布後引發全球科學界關注。國內首次發布於1993年《大眾醫學》第5期(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溫州日報》1996年8月27日對此做了報導。

 


對於每個人來說,最終都逃脫不了死亡。「死亡」究竟是怎樣一種感覺呢?中國首次對瀕死體驗進行的研究,已初步解開了謎底。

「天空清澈碧藍,陽光燦爛奪目,周圍的一切都那麼美。這時,只見一個龐然大物在眼前飛馳而過,放出耀眼的光芒。我只覺得自己的身體騰空而起,有一種騰雲駕霧的失重感,飄飄蕩蕩地在空中搖晃。就這樣在空中大約飄蕩了一個多小時。這時,天色騰朧,殘陽如血,四周的景物撲朔迷離,像處在夢境中一般,身體卻在瓦礫中掙扎著一動也不能動……」 


看了上面這段文字,你可能以為正在讀著一本科幻小說。其實不然,這是一個劫後餘生者真實的瀕死體驗。近日,天津安定醫院院長、精神醫學專家馮志穎向新聞界披露了我國首次對瀕死體驗進行實際調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社會的極大興趣和廣泛關注。新華社在播發這一消息時,稱讚這項成果「為中國填補了這個領域研究的空白。」

 

對於人類來說,生、老、病、死是不容改變的客觀現實,也是一個無法扭轉的自然規律。儘管人們對「瀕死體驗」一詞很陌生,但在面臨即將到來的「死亡」時,一般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某種體驗。這種體驗在醫學上被稱「瀕死體驗」,它是由某些受嚴重創傷或疾病但意外獲得恢復和處於潛在的毀滅性境遇中的預感即將死亡而又僥倖脫險的人所敘述的在死亡威脅下的深刻主觀體驗。


瀕死體驗,可以分為預期性和非預期性兩類。預期性瀕死體驗,是指人由於長期患病,對死亡有一定思想準備情況下的瀕死體驗。非預期性瀕死體驗是指由於突發事故造成的瀕死體驗,如車禍、地震、失足落崖等。

 

讓我們先來看看我國在開展瀕死體驗研究時,幾位唐山大地震倖存者是怎樣回憶自己當時的瀕死體驗的?

 

 

地震那年,23歲的劉某是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這位面容清秀的姑娘在那場劫難之後,只能在輪椅上度過她的後半生了。她被倒塌的房屋砸傷了腰椎,下半身不能動了。她回憶說:「被砸傷時,我一點也沒有害怕的感覺,反而覺得思路特別地清晰,思維的速度也明顯地加快了。一些往事如電影般一幕一幕地在腦海中飛馳而過:童年的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嬉笑打逗的歡樂、談戀愛時與男朋友卿卿我我的甜蜜、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受到廠裡表彰時的喜悅……這些往事一時間紛紛閃現在腦海中,而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節。」她說,在得救前的短短幾十分鐘瀕死過程中,她體驗到了一種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一輩子裡第一次那麼深刻地感受到生的可貴。因而儘管得在輪椅上了卻一生,但每當回憶當時的這種感受,便增強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當年只有12歲的農家娃李某還不懂得什麼叫地震便親身嘗到了地震的滋味。他被落下來的房梁砸傷了頸椎。他被嚇壞了。「我仿佛置身於醫院的太平間裡,看到許許多多的死鬼和不認識的人。身體好像已不屬於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飛,身體的各個部位散落在空間裡。接著好像沉在萬丈深淵裡,四周一片黑暗,聽到了一聲聲難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聲音。這種感覺大約持續了半個小時,心想這回完了,還沒長大成人便要與爹娘分離,這裡便回顧起了自己短暫的一生,但這些回憶純粹是一種『意識流』,想到哪是哪,好像根本不受大腦支配。」

 

28歲的銀行職員王某的瀕死體驗充滿了神秘色彩。

他說:「當時我正在熟睡中,只聽見一聲巨響,感覺到一塊天花板砸下來壓在我的胸部,我掙扎著試圖拔出身體,可是怎麼也動不了,想喊,卻不管用多大的勁也喊不出來。「這時朦朧之中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只見眼前出現了一個穿長袍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雖然離得很近,但相貌卻怎麼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他帶著我走進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覺得身體在不由自主地跟他走。行至黑洞的盡頭,我才發現眼前是一個金碧輝煌的地下宮殿。那個男人進裡面報告。片刻功夫,我聽見裡面有人說:『生死簿上沒他的名字,先讓他回去吧!』此時,我一睜眼,發現自己早已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醫生、護士們正在緊張地給我做搶救呢。」他的講述把人們帶入了傳說中的「陰曹地府」。

 

大學女教師曹某生在舊社會,地震時已活了56歲,卻從未相信過有鬼有神存在。儘管地震不僅把她本人砸癱,而且使她失去了丈夫、大兒子和小孫子,但她不管是在瀕死時刻還是活下來之後都不認為這是命運對她的捉弄。她在瀕死時想到的是她所熱愛的工作崗位。她回憶說:「當時,我一生的經歷在一瞬間一一閃過,從上大學到『四清』,從『wg』到挨批鬥,這一輩子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好不容易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不久,就要這麼死去。再也不能用自己的工作成績報答黨和國家的培養了。」這不是什麼豪言壯語,而是一位熱愛生活的知識女性「臨終」前的切身體驗。

 

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一樣,每個人的瀕死體驗也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但「神奇」卻不能與「神秘莫測」劃等號。在馮志穎及其合作夥伴、天津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劉建勳已完成的以唐山大地震為代表的非預期性瀕死體驗研究中發現,瀕死體驗絕非完全的雜亂無章,沒有規律。


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把人遇到災難時可能產生的瀕死體驗歸納為40類,主要有生活回顧、隧道體驗、意識與軀體分離、軀體陌生感、身體異常感、失重感、世界毀滅感、同宇宙融為一體感、死亡矛盾感及時間停止、情感喪失等。有的人瀕死時只感覺到其中的一兩種體驗,有的人則多種體驗同時並存或交織出現。

 

根據研究中的統計,有半數以上的人瀕死時在對生活歷程進行回顧;近半數的人產生意識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象脫離了自己軀體,游離到空中。自己的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只是個空殼,而另一個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氣還輕,晃晃悠悠飄在空中,感到無比舒適;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拉或被擠壓的感覺;還有約四分之一的人體驗到他們「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形象,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們團聚;此外,當危難降臨時,確信自身已經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是災難倖存者另一普遍存在的內心感受。有時則呈現為死亡矛盾感,即在確信自身已經死亡的同時,仍然體驗著生存於世的喜悅。

 

研究報告指出,每個人不同瀕死體驗的產生,受到個人經歷、社會心理及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比如是否相信靈魂及命運、對死亡的看法以及對瀕死體驗知識的了解都會直接影響到產生瀕死體驗的各類及內容,此外,文化程度、職業、婚姻、性格傾向等也會對瀕死體驗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研究還發現,半數以上的人在遇險時不但不害怕,反而是思維特別清晰,心情格外平靜和寬慰,無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這危難之際,還有某種歡樂或愉快的感覺,同時覺得思維過程異常迅速,浮想聯翩。在「死而復生「之後,對當時瀕死體驗的記憶,也往往會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裡,一直保持清晰,用「刻骨銘心」一詞來形容這種記憶,絕不過份。

 

瀕死體驗研究的是死亡,而開展這一研究為的卻是活人。馮志穎介紹說,精神醫學理論和實踐證實,人在危險境遇中的精神狀態,可反映出他的生存能力。心情平靜和行為松馳有利於身處絕境的人保存自己;相反,驚慌、恐懼或垂死的悲痛,都會迅速剝奪體內能量的貯備,加速死亡的來臨。因而,對瀕死體驗的認識和理解,對人們更好地活著,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


首先,對瀕死體驗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對面臨死亡的人進行救生、安撫和醫療照顧,使其適應和增長對死亡的抵抗力。這一點,對於大災後獲救及患了不治之症而隨時受到死亡威脅的人來說,是一種支撐力很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對企圖自殺者可利用他人的瀕死體驗增進對生命價值的崇敬和留戀,從他人瀕死體驗中產生倖存於世的喜悅,擺脫厭世思想,重建生活信念。這正如人們常說的,死過一次的往往看人看事都比過去豁達的多了,許多事情被「看開了」。

 

瀕死體驗的研究,還可幫助完善關於精神病的科研和治療

瀕死體驗研究意義匪淺,但世界上在開展瀕死體驗研究方面卻一直是舉步維艱。早在1892年,瑞士地質學家赫姆便根據對爬山跌下者的調查,對瀕死體驗做了現象學的描述,開了這項研究之先河。此後100多年來,世界上許多學者投身於這個領域,但突破性進展一直很少出現。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瀕死體驗研究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心靈學等諸多學科,內容複雜。另一方面,雖然每個人一生都會至少產生一次瀕死體驗,但人死不能說話,能夠敘述這種感受,可供調查作研究樣本的,只能是那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卻意外地獲得恢復、僥倖脫險的人。其數量在人群中少得可憐。


在中國,開展這項研究更有著其特殊的困難。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讓「死」過一次的人自己敘述最不願回憶的一幕,無異於剝開人家的傷口;再撤上一把鹽。特別是在許多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提起死亡很不「吉利」。即使死裡逃生,人們往往也對這段往事不堪回首。

 

馮志穎在對唐山大地震倖存者進行調查時,就多次遇到了被訪者被突然激怒的難堪場面。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兒、自己也高位截癱的工人在被訪時突然大聲喊起來:「我不回答你們的問題。過去的一切我都不願意再想起來,我受不了這種刺激!。」說完便將床上的物品一下子扔在地上。馮志穎等人在對那場造成唐山24.2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的浩劫中的倖存者所做的瀕死體驗調查中,只獲得了81例有效的調查數據。而據說,這個數字在世界上竟是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研究。

 

談起這些,作為把瀕死體驗研究引入中國第一人的馮志穎感慨萬千,對那些不願再觸及傷心之處的人們,他時常也產生一種內疚的心理。遇到被訪者不願接受調查的情況,他從不強迫或糾纏,並且很理解和同情他們,但作為學者,他要把這項研究堅持進行下去,以造福更多活著的人們。

 

自從1987年馮志穎正式開始瀕死體驗的實際研究以來,已經系統地完成了非預期性死亡瀕死體驗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承認和讚揚。學術論文在世界上最權威的《瀕死研究雜誌》上發表後,在這一領域同仁中引起了轟動。目前,在每天承擔著大量醫療臨床和行政任務的同時,他和他的同事正在瀕死體驗研究的道路上繼續探索。據悉,更貼近大多數人生活的預期性死亡(如疾病惡化、手術併發症、企圖自殺等)瀕死體驗研究課題近日已經啟動。

相關焦點

  • 唐山大地震人神秘事件!1987年還陽者,看到一座地下宮殿
    1987年天津市安定醫院院長馮志穎教授,和同事劉建勳教授隨機找了唐山大地震100位倖存者,進行瀕死體驗調查,收回有效調查數據81例。論文在世界最權威的《瀕死研究雜誌》發布後引發全球科學界關注。而其中最為詭異,讓科學無法解釋的一件便是一位28歲的銀行職員王某的瀕死體驗,充滿了神秘色彩。還陽者講述:被帶往地下宮殿,聽到念名字。
  • 瀕死體驗者向科學家,講述靈魂出竅的未知世界
    死亡和瀕死體驗隨著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可以將很多病人或垂死之人從死亡的邊緣醫治回來;20世紀以後,伴隨著瀕死體驗者累積出現,和越來越多相關的文章以及書籍的出現,才使得瀕死體驗的現象開始吸引了越來越多公眾注意力,分析這些報告人們才發現原來死亡並沒有那麼簡單,在這些瀕死體驗者中,發現了驚人的秘密!
  • 瀕死體驗者:看到自己靈魂出竅,看見隧道與親人!
    從此,靈魂在科學家引起了極大反響。後來在1996年,有一群由七個靈魂學權威的醫師、心理學家、科學家組織的研究團體,製造了一套靈魂測定器測量了100個將死之人的物理體重變化。結果發現,當人類死亡的時候,有35克的未知物體在人體死亡時釋放出來。而這個35克的重量,沒有高矮胖瘦之分。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專家權威講解如何預防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大地震,短短1分鐘的時間內,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重要工業城市被夷為平地,整個城市陷入癱瘓。但你知道嗎?唐山大地震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損失慘重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發震斷裂縱貫人口稠密市區。全市民用建築物倒塌破壞率達94.6%,工業設備廠房和基礎設施大部分毀壞。
  • 瀕死時的靈魂出竅是真實存在的嗎?
    Eben Alexander的暢銷書——「Proof of Heaven」 (《天堂的證據》)相反,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認為,人的一切心理過程和體驗都是大腦活動的結果,所以不存在「靈魂」或「意識」和軀體分開的說法,「瀕死體驗」更不是什麼超自然現象,而只是患者在臨死前的幻覺
  • 錢鋼:《唐山大地震》和那個10年
    作者多是調查記者和社會學者居多,題材廣泛,特點是深入底層,對民生疾苦多有現實直觀的反應,當然也有部分題材回首中國當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對於改革開放後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歷史信息和時代脈搏的國人而言非常重要。《唐山大地震》就是其中非常有影響力的一篇,作者錢鋼,也是當時最著名的記者之一。
  • 專家解讀唐山5.1級地震:屬1976年地震餘震 短期內再發生5級以上...
    人民網北京7月12日電 (孟植良)「此次唐山古冶5.1級地震屬於唐山老震區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動,」今天下午,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傑在情況通報會上表示,「短期內老震區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不大。」
  • 初冬唐山行(3)——參觀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
    上周,我和同事們從天津專程赴唐山參觀學習。此行的第三站是參觀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唐山地震博物館位於南湖生態風景區內的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裡,總佔地約620畝,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於2010年正式開放。博物館前廣場的西側,是原唐山機車車輛廠的鑄鋼車間,這裡保留了地震後的遺址。長長的地震紀念牆,上面刻著地震遇難者的名字。
  • 我最先報導唐山大地震真實死亡人數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後,新華社領導立即派我趕往唐山做現場採訪。
  • 人死後靈魂歸於何處?日本科學家瀕死體驗,表示靈魂可以時間旅行
    但自從他經歷了一次瀕死體驗以後,突然在人們的眼中變得開始「滿口胡話」,他說人死以後靈魂能夠穿越時間,進行時間旅行,並且用自己口中的時間旅行做素材,寫了一本書,叫《瀕死體驗的啟示》這一年年輕的天文學家剛剛22歲,他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疾病,醫生束手無策,當場宣布了他死亡,因為他的心跳已經停止了,但是沒想到40分鐘以後,他又活了過來。
  • 專家解讀:唐山5.1級地震地震屬1976年地震餘震
    應急管理部表示,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古冶區位於北京市東南部170公裡、天津市西北處約130公裡處。唐山市宣傳部門表示,截至7月12日晚,沒有接到人員傷亡及嚴重損失報告。(周一,索羅門群島發生了芮氏7.6級地震。)該地震造成河北唐山市中心震感強烈,天津、河北承德震感明顯,北京、河北廊坊、滄州等地有震感(feel the tremor)。
  • 地震與建築科學教育館開館 模擬場景體驗地震避險
    地震與建築科學教育館開館 模擬場景體驗地震避險   昨天,北京市地震與建築科學教育館內,市民可在地震體驗小屋裡體驗各個級別的地震,學習逃生技巧。
  • 紀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專家建言六措施防控城市直下型震災風險
    中新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 高凱)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7.8級大地震發生44周年紀念日,為銘記唐山大地震經驗教訓、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組織地震專家及相關單位,對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進行科普分析與解讀。紀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
  • 唐山大地震之陰兵借道!
    昨天我我們和大家分享了有關山王廟被鎮壓的大蛇的大瓜,其實有句話說相由心生,境由心生,很多時候出現的一些無法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的事件,隨著時間的流逝都逐漸成了怪力亂神之說,雖然一直以來我們不信這些東西,但是不信的同時也要心生敬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平安幸福。
  • 帶你走進瀕死體驗,了解那種將死未死的感覺
    但這樣的例子並不好找,瀕死體驗更像是一種臨終心理,是人類走向死亡的精神活動,生與死的邊界往往沒有那麼容易把握。案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倖存者調查中,馮志穎獲得了很多例有效的調查數據,這是世界瀕死體驗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
  • 世界33%強震在中國:李四光錢學森指導下,他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
    李老雖然走了,但他用事實證明了「地震不可預測論」是一種畏難心理的產物,給中國對地震預報研究指明了方向。汪成民,曾成功預報1976年「唐山大地震」李四光生前,曾指示地震地質大隊編制全國地震危險分布圖,他曾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地震斷裂帶地區的名字,還曾派人專門去唐山考察調研。
  • 地震之殤|唐山大地震,短短23秒,24萬人喪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在短短23秒內,唐山發生了芮氏7.8級大地震,整個華北都在劇烈震顫,人們從睡夢中驚醒,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唐山,在頃刻之間化為廢墟。很多人還沒來得及睜眼,就已經被埋進了地下。
  • 今晨唐山古冶區地震三連擊,為何唐山多地震,遇到地震該怎麼做?
    這是一次地震三連擊,信號地震級數都不算大,但是5.1級已經算是中級地震,震中地區震感會很明顯,震中附近的城市天津和北京部分市區有輕微震感。據中國地震臺網的統計數據,震中地區附近200公裡之內在最近五年已經發生了17次3級以上的地震,而此次的5.1級是最近5年來最大的。當地地震學專家認為,此次地震屬於唐山老震區的一次正常能量釋放過程,民眾無需過分擔憂。
  • 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 科普展館開館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吳豔麗)在紀念唐山抗震42周年的特殊日子裡,7月28日上午,新改展的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正式開館。據悉,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基地」。
  • 歷史真相:陰兵借道之唐山大地震,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
    說起陰兵借道大家可能會立馬毛骨悚然,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些人們無法解釋奇異現象,那麼,唐山大地震靈異事件陰兵借道究竟有何神秘呢?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陰兵借道事件是最廣為流傳被人談論到的靈異事件,那麼什麼叫「陰兵借道」呢?簡而言之就是閻王爺在陽間進行巡邏時,讓要一路小鬼為他開闢道路,這一路小鬼就是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