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中國教育體制比49年還要落後

2020-12-11 騰訊網

中國經濟網訊:2010年12月22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新一屆的換屆儀式,但是在新院長的名單上,已經找不到張維迎的名字。如同4年前接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一樣,四年後的今天,張維迎的卸任同樣引起了軒然大波。

12年前的1999年,張維迎以副院長的身份,主持光華管理學院的管理工作。2006年開始擔任院長,使光華成為改革的試驗田。然而任期僅僅只有一屆,剛過50歲的張維迎,就被選下了院長的職位,一時間「張維迎犯了錯誤」、「人事鬥爭」、「言辭過激」等描述都成為他卸任之後的註解。面對外界的紛紛質疑,張維迎首次面對媒體,回應卸任院長職位的之後的心路歷程。

「如果說最近大家最關心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您的卸任了。這件事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什麼嗎?」

張維迎:好多事情還要經過歷史的考驗,我現在覺得也沒有什麼好講的,但是我覺得很自豪的一點就是說,自己自我安慰的一點,就是豈能盡如人意,但願是無愧我心。在這12年,從當副院長主持工作,到當院長4年多,總共12年,將近12年的時間,那我想我們做了好多的事情,對中國的教育體制已經發生了一些重要的影響。未來我相信仍然會繼續發揮重要的影響。我認識到,就是說,教育體制的改革它是最難的。一個原因就是,教育的好多產品短期內沒法評價它,所以做教育,一定要有很強的理念。所以我們中國人講就是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是可惜了,就是說,應該說,我們國家,我常說過,我們的教育體制比49年之前還要落後。

「比49年前還要?」

張維迎:還要落後。所以有錢學森之問。我覺得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我們這種壟斷式的教育體制,由政府壟斷的教育體制,政府主導的教育體制,沒有真正的教授市場,沒有真正的校長市場,沒有真正的院長市場來形成一種競爭的態勢的話,這種教育體制我覺得沒有出路。

「建設世界一流的商學院」,張維迎從來不忘反覆強調他的這一理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12年以來,張維迎在這所國內頂尖的商學院中不遺餘力的推行自己的改革設想:他招來多項投資、在北大啟動了第一個EMBA和EDP項目、第一個高薪引入教授、致力於打破高校的鐵飯碗、加入教授競爭機制……然而改革卻觸動了眾多人的利益,遭到了高校教師們的強烈反彈,張維迎甚至被公開抨擊。2010年,當張維迎卸下院長的職位時,他關於世界一流的商學院的理想並沒有實現。

「這也是您03年開始在北大推動改革遇到最大的阻力嗎?」

張維迎:當然了,有些做了,有些可能沒有希望,沒有機會去做。當你的精力多了以後,我想好多在別人看來不能理解的事情,你就可能覺得很願意去做。但是在每一種情況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評價說是因為張維迎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

張維迎:那些東西現在我也不太想講,我現在想,忙碌得做我自己做的事。現在講這些問題,對中國的教育體制眼下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對我自己也沒有什麼價值。但是你看我的大致的邏輯,我寫過這樣兩句話,有些人幹事為當官,有些人當官為幹事。那這兩種是很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標準,因為我們中國官本位,我們衡量一個人做得成功不成功,就是看當的什麼官,所以你看我們的幹部履歷,某年某月在什麼地方什麼官什麼官,但是從來不見他做了什麼事。一個真正好的履歷應該講他做過什麼事,所以你可以說,我剛才意思說,你從什麼角度看完全不一樣,如果你問我這個12年做了什麼事,那麼我可以談好多好多,我不贊成用那種你是當了什麼官來去評價一個人。

「院長卸任與否,真的沒有什麼,您更在意的是這事?」

張維迎:我跟你講,重要的是你真的究竟做了什麼事,哪怕你做了3年5年,你真正做了什麼事,這個很重要。但是你也知道,在中國目前這種體制下,當官和做事完全是兩碼事。所以好比說,我再舉個例子,人家告訴我說,某某某就是一個幹事的料,這真是個幹事的人,言下之意是什麼,他是當不了官的。

「你是屬於這種人嗎?」

張維迎:某某某就是當官的料,言下之意他就是不幹事的,這個是很明顯的。當然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我們體制價值趨向是什麼,我們在倡導什麼樣的行為,反對什麼樣的行為,這個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這個社會的未來。

「大家也特別關心您就是,接下來還想做什麼?」

張維迎:因為我自己對自己的定位還是一個學者,做研究,探索一些問題,教育人仍然是我最大的樂趣。

相關焦點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北京大學國發院張維迎教授是最早將博弈論引進中國的經濟學家。怎麼理解納什均衡?怎麼用納什均衡來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為此財知道特地採訪了張維迎教授。紀念納什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納什均衡納什為社會科學創造了全新的研究方法,那我們紀念納什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納什均衡,學會應用博弈論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 張維迎到底是「主流」還是「異端」?
    1983年,在系統學習了價格理論之後,張維迎對當時的計劃價格體制產生了懷疑。  1983年正值中國的農村改革結出前所未有的碩果——中國首次出現糧食過剩。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開始向城市推進。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在國有企業中放權讓利,試點實行利潤留成的承包製——這實際上是農村改革的翻版。
  • 子 午:為什麼入選的是厲以寧、林毅夫,而不是吳敬璉、張維迎
    主流經濟學界對這份名單的比較感興趣的是:為何入選的是厲以寧、林毅夫,而不是吳敬璉、張維迎。其實原因很簡單,改開40年走到現在,中國資本隱然有崛起之勢,但仍然屈身於美國主導的世界資本體系當中。放棄主權的新自由主義,必然徹底淪為美國的附庸;但經濟基礎都這樣了,改弦更張的「老路」也是走不得、更是不願走了。
  • 張曙光:雙軌制是改革過程的普遍現象和一般規律,張維迎是最早提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曙光 編者按:5月16日,由人文經濟學會主辦的《雙軌制思想與中國經濟改革——張維迎雙軌制論文發表35周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中國的教育是進步了,還是落後了?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改革開放這些年,國家的強大,大家都有目共睹,可是中國的教育呢?中國的教育是進步了,還是落後了?就我個人看來,補習班越來越多,只能說明中國的學校教育是越來越落後。這樣說,可能很多老師會不高興,畢竟他們也是盡心盡力的在教學生們知識。其實,我是不反對補習班的,畢竟每個學生的領悟能力不一樣,課上沒有學會的,找個補習班多學學,也是好事一件。尤其是那種學學唱歌、跳舞、美術、鋼琴等等在課堂之上沒有機會學到的東西的補習班。可是現在很多的補習班卻成為了另一個課堂。
  • 張維迎:要市場邏輯,不要強盜邏輯
    文中觀點並不代表本刊立場,我們只是想把對中國經濟不同角度的解讀都呈現出來,以期在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中,尋出一條再發展的新路,給中國經濟和中國改革注入新的動力。就這些問題,本刊對經濟學家張維迎進行了專訪。  政策還是價格  《南風窗》:您如何評價目前政府密集出臺的一系列限購、限價的政策?包括發改委對企業頻繁的價格「約談」。  張維迎:很多時候,政策的出臺往往是基於政治的考量。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政策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
  • 侯若石:與張維迎、厲以寧和吳敬璉商榷
    近年來,這個理論在中國特別時髦。張維迎、厲以寧和吳敬璉特別積極地主張在中國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筆者也曾正面介紹過這個制度。本文對他們的觀點提出質疑,也是對自己研究歷程的檢討。厲以寧堅持認為中國目前處於體制轉軌過程中,並且是個二元經濟的國家,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結構不同,生活方式差別很大,不能籠統的用基尼係數來說明問題。他還提出,中國的問題不是靠「殺富濟貧」就能解決的。[3]  張維迎等人嫌貧愛富與他們主張的現代企業制度理論密切相關。
  • 英語教育落後中國20年?日本反思落後原因
    華輿訊據東方新報報導 根據EF英孚教育2019年11月發布的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報告,日本人的英語能力連續4年被認定為「不流利」級別,從2011年的14位下降到去年的53位,落後於菲律賓(20位)、韓國(37位)、中國(40位)等亞洲國家。
  • 中國的教育落後嗎?用事實來說話
    很多的名人明星也都到國外生子,理由基本都是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很多普通人也都抱怨中國的教育體制落後,羨慕有錢人能把孩子送到國外。那麼判斷教育先進與落後的標準是什麼?如果要判斷一個教育體制的是否先進,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群體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也就是發展最快的地方,這個地方人的受教育方式就是最先進的。再有就是這種教育模式下,是否能出頂級的社會推動者。基於這種思維,我們放眼世界,近幾十年發展最快的是哪裡?
  • 英語教育落後中國20年?日本反思落後的原因
    根據EF英孚教育2019年11月發布的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報告,日本人的英語能力連續4年被認定為「不流利」級別,從2011年的14位下降到去年的53
  • 張維迎:危機中的選擇
    而2009年張維迎教授在《危機中的選擇》表達的也正是這樣一些觀點,張維迎建議中國進一步推進市場化,實行金融、勞動力市場、國企產權等一系列改革,今天中國面臨新一輪危機,這些建議的現實意義還是絲毫不減。張維迎認為,中國人不必要那麼悲觀,因為還有很多改革潛力遠未釋放出來。  理解危機可能比簡單出對策更重要  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
  • 《2005中國教育藍皮書》發布暨教育體制改革研討會
    在2003年和2004年,連續兩年財政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出現連續下滑的趨勢,2004年教育經費的比重下滑到2.79%,下滑的幅度比較大,下滑的原因就是對國民經濟進行了普查,分母較大,但總的來說,教育經費嚴重的不足,2003年提出來教育經費佔GDP的4%,這個目標還要推遲幾年,現在提出來要在2010年實現4%的目標,我個人看還是要花很大的努力,因為現在才是2.79%。
  • 人大教授點評林毅夫vs張維迎思辨會:產業政策也應該是「市場化」的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11月9日,一場被視為中國版的凱恩斯和哈耶克之爭的辯論在北大舉行,辯論的雙方是兩位經過西方經濟學教育的中國教授:林毅夫和張維迎。他們爭論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到底需不需要產業政策。而這一問題脫胎於他們已經爭論了十年的命題:政府和市場。
  • 張維迎: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
    張維迎=文2月8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演講。而且,不僅關係到我們的政策選擇,還關係到未來走向什麼樣的經濟體制,也關係到經濟學的未來走向。西方經濟學界一般把對市場的信仰劃分為四個層次。
  • 張維迎回應"簡歷造假門" 自稱學歷不存在造假
    碩士畢業兩年後領學位證  有網友今年2月發帖稱張維迎「簡歷造假」,牛津大學學位授予辦公室主任提供的證明文件顯示,張維迎是在1994年7月30日獲得碩士學位,而張維迎簡歷的英文版本上寫著1992年獲得碩士學位。
  • 北大教授張維迎:中國出現了兩種錯誤思潮
    張維迎談市場與企業家  ·編者按·  5月12日,張維迎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的「SAIF·CAFR名家講堂」演講,題目為《市場與企業家》,系統闡述了市場的邏輯、企業家的精神與中國下一步怎麼辦。什麼決定我們的未來?
  • 張維迎定義產業政策:政府選擇性幹預私人產品領域
    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就產業政策進行公開辯論。相對於林毅夫對產業政策的理解,張維迎在演講中對其所理解的產業政策進行了重新的定義。  張維迎稱,我理解的產業政策,是指出於經濟發展或者其它目的,政府對私人產品領域進行選擇性幹預和歧視性對待。其關鍵詞是私人產品和選擇性幹預。  張維迎指出,政府公共產品投資不屬於產業政策,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比如所得稅不是產業政策,如果對某些企業稅收優惠扶植就是產業政策。
  • 私有化陽謀:張維迎式私有化只會帶來浩劫
    2012年3月17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和世界:宏觀經濟與結構調整」經濟峰會上表示。至於如何解決國有企業私有化問題,張維迎認為,「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只是一個政治決策問題,辦法其實很簡單,如果一旦下定決心解決它,沒有什麼困難,現在大部分的國有企業的股票都在市場上,需要做的只是怎麼把這些股份轉讓出去,包括分給老百姓。」
  •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三十幾年來,依靠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教育事業取得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大的發展,成績是顯著的。今天戰鬥在我國各條戰線上的廣大有文化的勞動者和各方面工作的骨幹力量,絕大部分都是建國以後培養出來的。
  • 《變革中國》讀書會在京舉辦
    【解說】4月3日,財新傳媒聯合中信出版社、天則經濟研究所共同舉辦的《變革中國》讀書會在北京舉辦。《變革中國》的合著者王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和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等參加,並探討了中國既往經濟體制改革之路及未來改革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