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訊:2010年12月22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新一屆的換屆儀式,但是在新院長的名單上,已經找不到張維迎的名字。如同4年前接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一樣,四年後的今天,張維迎的卸任同樣引起了軒然大波。
12年前的1999年,張維迎以副院長的身份,主持光華管理學院的管理工作。2006年開始擔任院長,使光華成為改革的試驗田。然而任期僅僅只有一屆,剛過50歲的張維迎,就被選下了院長的職位,一時間「張維迎犯了錯誤」、「人事鬥爭」、「言辭過激」等描述都成為他卸任之後的註解。面對外界的紛紛質疑,張維迎首次面對媒體,回應卸任院長職位的之後的心路歷程。
「如果說最近大家最關心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您的卸任了。這件事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什麼嗎?」
張維迎:好多事情還要經過歷史的考驗,我現在覺得也沒有什麼好講的,但是我覺得很自豪的一點就是說,自己自我安慰的一點,就是豈能盡如人意,但願是無愧我心。在這12年,從當副院長主持工作,到當院長4年多,總共12年,將近12年的時間,那我想我們做了好多的事情,對中國的教育體制已經發生了一些重要的影響。未來我相信仍然會繼續發揮重要的影響。我認識到,就是說,教育體制的改革它是最難的。一個原因就是,教育的好多產品短期內沒法評價它,所以做教育,一定要有很強的理念。所以我們中國人講就是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是可惜了,就是說,應該說,我們國家,我常說過,我們的教育體制比49年之前還要落後。
「比49年前還要?」
張維迎:還要落後。所以有錢學森之問。我覺得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我們這種壟斷式的教育體制,由政府壟斷的教育體制,政府主導的教育體制,沒有真正的教授市場,沒有真正的校長市場,沒有真正的院長市場來形成一種競爭的態勢的話,這種教育體制我覺得沒有出路。
「建設世界一流的商學院」,張維迎從來不忘反覆強調他的這一理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12年以來,張維迎在這所國內頂尖的商學院中不遺餘力的推行自己的改革設想:他招來多項投資、在北大啟動了第一個EMBA和EDP項目、第一個高薪引入教授、致力於打破高校的鐵飯碗、加入教授競爭機制……然而改革卻觸動了眾多人的利益,遭到了高校教師們的強烈反彈,張維迎甚至被公開抨擊。2010年,當張維迎卸下院長的職位時,他關於世界一流的商學院的理想並沒有實現。
「這也是您03年開始在北大推動改革遇到最大的阻力嗎?」
張維迎:當然了,有些做了,有些可能沒有希望,沒有機會去做。當你的精力多了以後,我想好多在別人看來不能理解的事情,你就可能覺得很願意去做。但是在每一種情況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評價說是因為張維迎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
張維迎:那些東西現在我也不太想講,我現在想,忙碌得做我自己做的事。現在講這些問題,對中國的教育體制眼下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對我自己也沒有什麼價值。但是你看我的大致的邏輯,我寫過這樣兩句話,有些人幹事為當官,有些人當官為幹事。那這兩種是很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標準,因為我們中國官本位,我們衡量一個人做得成功不成功,就是看當的什麼官,所以你看我們的幹部履歷,某年某月在什麼地方什麼官什麼官,但是從來不見他做了什麼事。一個真正好的履歷應該講他做過什麼事,所以你可以說,我剛才意思說,你從什麼角度看完全不一樣,如果你問我這個12年做了什麼事,那麼我可以談好多好多,我不贊成用那種你是當了什麼官來去評價一個人。
「院長卸任與否,真的沒有什麼,您更在意的是這事?」
張維迎:我跟你講,重要的是你真的究竟做了什麼事,哪怕你做了3年5年,你真正做了什麼事,這個很重要。但是你也知道,在中國目前這種體制下,當官和做事完全是兩碼事。所以好比說,我再舉個例子,人家告訴我說,某某某就是一個幹事的料,這真是個幹事的人,言下之意是什麼,他是當不了官的。
「你是屬於這種人嗎?」
張維迎:某某某就是當官的料,言下之意他就是不幹事的,這個是很明顯的。當然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我們體制價值趨向是什麼,我們在倡導什麼樣的行為,反對什麼樣的行為,這個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這個社會的未來。
「大家也特別關心您就是,接下來還想做什麼?」
張維迎:因為我自己對自己的定位還是一個學者,做研究,探索一些問題,教育人仍然是我最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