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21日報導,島內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持續攀升,為避免公眾囤積物資,繼家樂福、愛買、大潤發20日相繼公布衛生紙「限購令」,並從原先每人限購2串(提,下同)變成1串後。臺超市巨頭全聯21日凌晨也宣布,自3月21日起執行相關限購政策,衛生紙每人限購1串;臺另一家超市美廉社21日一早也跟進,表示配合防疫政策,即日起衛生紙每人限購2串。
至此,全臺超商及超市幾乎都加入衛生紙限購行列!是否會因此激起公眾更大的恐慌搶購潮?值得觀察。不過,零售業界紛紛強調,目前整體貨量都充足,是因物流配送因素,貨架補貨不及,因而配合相關措施祭出限購,希望讓每個人都能買到。
自疫情爆發以來,除了口罩、酒精、乾洗手、抗菌溼巾等防疫物資陸續被限購外,「衛生紙」成為現階段被祭出限購令的重點民生物資。後續是否還有其他民生物資被限購,端看接下來疫情發展、廠商供貨,以及公眾購買情況而定。
家樂福20日中午率先宣布,即日起每人每購物車限購買2串衛生紙的措施,在線購物官網也比照適用,單筆訂單限買2串,希望公眾支持適量購買不囤貨,讓需要的人都有機會購買(20日晚間已改為每人每車限購1提)。
愛買20日下午也宣布,為讓更多需要的顧客也能買到衛生紙,且避免囤積,愛買量販自即刻起每人每購物車限購2串衛生紙,愛買在線購物單筆訂單也限購2串(20日晚間已改為每人每車限購1串)。
大潤發20日也公告,即日起衛生紙跟米每人每卡每日限購2串(包),檔期所有型錄促銷商品每人每卡每日同款限購5個(組)。(20日晚間已改為每人每卡每日限購1串衛生紙)。
全聯21日凌晨12時30分也宣布,為了讓每個消費者都可以買到衛生紙,全聯將自3月21日起配合政府相關限購政策,衛生紙每人限購一串(件)。美廉社也在21日一早宣布,配合防疫政策,即日起衛生紙每人限購2串。
以年費會員制經營的美式賣場好市多(Costco)則表示,早在年後疫情開始發酵時,就推出每卡限買1串衛生紙的措施,並延續至今。
專家:瘋搶衛生紙的背後 藏著3大心理需求
不僅臺灣,據外媒報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甚至鄰國日本也掀起了衛生紙搶購風潮。其背後的心理因素是什麼?會不會是口紅效應的一種?
據《CNBC》報導,公眾會在疫情嚴峻時期搶購與防疫關聯不大的民生物資,主要原因無關生理,而是心理。
英國Costco超市倫敦近郊某店的衛生紙也快被搶空了
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消費心理學者保羅‧瑪斯頓(Paul Marsden)表示,這波搶購潮的出現可用「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來解釋:
「當外在環境超乎個人的掌控,消費者透過購物來重獲對生活的主控權。」
此外,眾多消費者同時搶購特定商品,也是滿足自我決定理論中,人們的 3 大心理需求:
自主性:有權決定買什麼
關聯性:與社會上其他人做出相同舉動,沒被排擠
能力感:認為自己買對東西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衛生經濟學家法拉薩‧包凱利(Farasat Bokhari)以「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的觀點來呼應這樣的說法。「零風險偏誤」指人們傾向先解決較小的難題,將風險降為零,接著再煩惱是否解決更大的難題。他說:「我猜人們透過使用有限的預算來滿足控制欲,囤積售價不貴的商品,並相信有一天能派上用場。」
「失控感」不只來自疫情,各方說法相左也讓人焦慮
劍橋大學社會心理系助理教授桑德‧林登(Sander van Linden)表示,這波失控感不只與疫情有關,也有一些人為因素。他說:「在美國,人們從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和川普政府得到的消息是衝突的,前者強調疫情嚴重,後者則說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久而久之,自然引起集體恐懼,進而集體囤貨,「當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我們會開始模仿其他人的行為。」
《CNN》也持同樣論點,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精神病學者史蒂芬‧泰勒(Steven Taylor)受訪表示,與過去曾出現的大型流行病相比,「此次搶購潮雖可理解,卻也是罕見的狀況。他認為人們對於不熟悉的疾病必定感到恐慌,但當他們戒慎恐懼地準備防疫,政府卻告訴他們只要多洗手就好,風險與因應方式等級不相符的狀況,反而更讓人害怕,再加上媒體充斥各種搶購訊息,人們更想透過搶購來獲得安全感。
售價便宜的民生物資這麼多,為何衛生紙最搶手?
公眾出於恐慌想囤積物資,不過,為何衛生紙又特別搶手?上述的專家也各有自己的解釋。
包凱利認為當人們想透過囤積來獲得安全感,便宜又沒有過期問題的衛生紙會比食物更具吸引力;泰勒則指出人們迴避讓人反感的事物的傾向,會在高度健康風險的時期增強,而搶購衛生紙,可能與它能去除髒汙有關。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消費與商業心理講師迪米特歐‧齊夫裡科斯(Dimitrios Tsivrikos)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 消費者進入賣場通常會先注意高價值或高人氣(聲量)的商品,而衛生紙的大包裝,最能增強了人們的「擁有感」。
「在叢林裡看到別人遠離毒蛇、避免被咬,你會自動跟著做;但模仿行為並不總是正確,有時候你也可能因此犯錯。」針對民生物資搶購潮,劍橋大學社會心理系助理教授林登建議大眾應保持冷靜、專注於防疫,而非看到別人買,就盲目跟著搶購。
本文由家電店長大課堂根據外媒報導綜合整理,歡迎關注,一起成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