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耀揚
鍾繇的名字在《辭海》列有條目,但今人已無緣一睹其真跡尊容了。但後人摹託的鐘繇小楷刻帖《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等,其藝術成就同樣地震古爍今,歷代俱有佳評。書法史上,鍾繇被稱作是楷書創始的鼻祖。其對楷書的形成(或謂建立楷書規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鍾繇撰書的《薦季直表》,落款「黃初二年」,即是魏文帝曹丕即位、建年號「黃初」的第二年,公元221年。鍾繇歿於230年,他寫《薦季直表》已是70歲高齡了。在耄耋之年完成奠定他歷史地位的楷書代表作品,無論從年齡、書寫點畫的隨心所欲,還是一件作品贏得的地位,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蹟。《薦季直表》傳有兩刻。
一刻13行;一刻19行,清乾隆年間所刻《三希堂法帖》將其列入第一部中。關於《薦季直表》是否出於鍾繇之手,明清兩季曾紛爭不斷。明袁泰認為此作系唐人臨本,清孫承澤疑此作是元人偽作;清代「鑑定古碑刻最精者」的王澍,以唐宋時未曾聽聞《薦季直表》,而將此作視為疑案。事實上,《薦季直表》宋時已刻入《博古堂帖》和《淳熙秘閣帖》。
《薦季直表》在歷代都被奉為圭臬、列為神品,其中尤以元代曾收藏該帖的陸行直評語可謂最為貼切,陸行直云:「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梁武帝形容鍾繇書「雲鵠遊天,群鴻戲海」。張懷瓘《書斷》評鍾繇書「點畫之間,多有異趣」。「異趣」即是隨心所欲、隨機應變的點畫形式和結字方法,和唐楷的「備盡法則」是一個分水嶺。
鍾繇腕下這種「異趣」的點畫和構字,除了他的「天骨」以外,其形成的原因前人也有精闢的答案:「元常《薦季直表》,楷法去古未遠,純是隸體。」道出了鍾繇書法遠古深奧的根源。同時,也證實了藝術風格,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標誌,時代所透露的氣息、特徵不是人為意志可以轉移的(從這一點可以武斷地作出結論,今人要達到古人一樣的水準,幾乎是不可能的)。
臨寫要求:
1、因《薦季直表》「楷法全是隸法」,所以帖中一些隸意很濃的「蠶頭雁尾」,尤其表現在橫筆、捺筆「雁尾」上的收尾,不做圓、且換鋒向上斜提的用筆要觀察細微,把筆勢做足、做全。
2、因《薦季直表》「去古未遠」,正是漢末曹魏時期,其時崇尚古樸的扁形結字,要抓住此種典型特徵。
3、因《薦季直表》線條沉穩厚重,藏鋒多,露鋒少;逆勢多,順鋒少。用筆中「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的訣竅,在臨寫中要特別講究,要重點嘗試「逆入」取勢的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