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魏晉是楷書的初創期,代表人物有鍾繇、王羲之;唐代是楷書發展的成熟、鼎盛期,代表人物有褚遂良、歐陽詢元代是楷書的復興期,代表人物是趙子昂,他們以各自不同或嚴謹或灑脫,或圓活或險峻,或雄健或秀媚的書法風格,代表了各個時代小楷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一代書壇雖以草書為盛,但仍出現了一位被人們稱之為「小楷名海內」的書法家,這就是文徵明。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後以字為名,更字徵仲,因其祖先是湖南衡山人,故有號「衡山居士」。文徵明幼年啟蒙較晚,四歲仍話語不清,但其父文林則不以為然,從未放棄對他的精心培養,請朋友吳寬教他詩文,沈周教他繪畫,李應禎教他書法,使其逐漸穎開挺發,為日後詩書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與好友祝允明、唐寅、蔡羽、王寵、玉守、湯珍等經常在一起相互切磋,書畫詩文名聲四起,五十四歲由諸生舉薦為翰林待詔,故有「文待詔」之稱。他在京城居官四年後辭歸鄉裡,遊弋於山水、詩文、書畫間。在詩文方面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同譽為「吳中四才子」,在繪畫方面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在書法方面與祝允明、王寵合稱「吳中三子」。
文徵明書法造詣深厚,篆、隸、行、草、楷各體兼工,其中又以小楷最精,他的兒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評論其父的小楷道:「始亦規摹宋元之撰,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法晉唐,其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世南)褚(遂良)而下弗不論也。」文徵明一生習練小楷不綴,直到八十多歲高齡尚能手不抖、筆不顫地寫出一手漂亮的小楷。「古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自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瘦之病猶然不免。至國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看,色相俱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謝在杭的這一評論對文徵明的小楷造詣雖然偏愛、推崇過頭,但其小楷書法的確冠絕一時,翁方綱曾說:「文衡山出,而江左字體多用文家筆意。」文徵明在小楷書法藝術創作上的成就構成了他藝術生涯中光輝的一頁,其影響深遠直至近現代。
江西省博物館藏文徵明小楷《石湖倡和詩卷》,紙本,縱22釐米、橫52釐米,正文四十四行,款五行,卷首上方鈐「停雲生」白文方印,卷尾鈐「文徵明印」白文方印。據「正德甲戌」款可知,此作為文徵明四十四歲所寫。全文無欄格,字體結構大小勻稱,平正見方,「縱有行,橫有列」,章法布局齊整緊密,筆劃橫細豎粗、橫輕豎重特徵明顯且清晰工整,筆不怠。滿行二十九字,雖字大不過一釐米,然字體疏朗開闊,與其自言「小字貴開闊,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相符。
細細體味其字,可知此話實為我們開啟欣賞鑑別文徵明小楷書法藝術堂奧之門的鑰匙。這一小楷作品工整秀美、清新典雅,是其早期佳作之一,但與其中期(61歲)小楷代表作《赤壁賦》用筆挺健、古茂脫俗相比,與其晚期(86歲)小楷代表作《後赤壁賦》骨肉停勻、清勁蒼潤、工整中見灑脫、秀媚中透老辣相比,則顯出筆滯而板、弱,尖峰多而不夠含蓄,工整過頭而不夠灑脫且少變化的弊病,章法布局亦密而滿,不及晚年疏朗、寬博。儘管如此,該詩卷仍被中國書畫鑑定小組成員確定為文氏早期書法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他為我們進一步了解文徵明小楷書法的早期面貌及其早、中、晚期發展軌跡提供了可資參考和鑑賞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