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書壇雖以草書為盛,但仍出現了「小楷名海內」的書法家文徵明

2020-12-16 漢府古文化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魏晉是楷書的初創期,代表人物有鍾繇、王羲之;唐代是楷書發展的成熟、鼎盛期,代表人物有褚遂良、歐陽詢元代是楷書的復興期,代表人物是趙子昂,他們以各自不同或嚴謹或灑脫,或圓活或險峻,或雄健或秀媚的書法風格,代表了各個時代小楷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一代書壇雖以草書為盛,但仍出現了一位被人們稱之為「小楷名海內」的書法家,這就是文徵明。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後以字為名,更字徵仲,因其祖先是湖南衡山人,故有號「衡山居士」。文徵明幼年啟蒙較晚,四歲仍話語不清,但其父文林則不以為然,從未放棄對他的精心培養,請朋友吳寬教他詩文,沈周教他繪畫,李應禎教他書法,使其逐漸穎開挺發,為日後詩書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與好友祝允明、唐寅、蔡羽、王寵、玉守、湯珍等經常在一起相互切磋,書畫詩文名聲四起,五十四歲由諸生舉薦為翰林待詔,故有「文待詔」之稱。他在京城居官四年後辭歸鄉裡,遊弋於山水、詩文、書畫間。在詩文方面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同譽為「吳中四才子」,在繪畫方面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在書法方面與祝允明、王寵合稱「吳中三子」。

文徵明書法造詣深厚,篆、隸、行、草、楷各體兼工,其中又以小楷最精,他的兒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評論其父的小楷道:「始亦規摹宋元之撰,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法晉唐,其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世南)褚(遂良)而下弗不論也。」文徵明一生習練小楷不綴,直到八十多歲高齡尚能手不抖、筆不顫地寫出一手漂亮的小楷。「古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自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瘦之病猶然不免。至國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看,色相俱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謝在杭的這一評論對文徵明的小楷造詣雖然偏愛、推崇過頭,但其小楷書法的確冠絕一時,翁方綱曾說:「文衡山出,而江左字體多用文家筆意。」文徵明在小楷書法藝術創作上的成就構成了他藝術生涯中光輝的一頁,其影響深遠直至近現代。

江西省博物館藏文徵明小楷《石湖倡和詩卷》,紙本,縱22釐米、橫52釐米,正文四十四行,款五行,卷首上方鈐「停雲生」白文方印,卷尾鈐「文徵明印」白文方印。據「正德甲戌」款可知,此作為文徵明四十四歲所寫。全文無欄格,字體結構大小勻稱,平正見方,「縱有行,橫有列」,章法布局齊整緊密,筆劃橫細豎粗、橫輕豎重特徵明顯且清晰工整,筆不怠。滿行二十九字,雖字大不過一釐米,然字體疏朗開闊,與其自言「小字貴開闊,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相符。

細細體味其字,可知此話實為我們開啟欣賞鑑別文徵明小楷書法藝術堂奧之門的鑰匙。這一小楷作品工整秀美、清新典雅,是其早期佳作之一,但與其中期(61歲)小楷代表作《赤壁賦》用筆挺健、古茂脫俗相比,與其晚期(86歲)小楷代表作《後赤壁賦》骨肉停勻、清勁蒼潤、工整中見灑脫、秀媚中透老辣相比,則顯出筆滯而板、弱,尖峰多而不夠含蓄,工整過頭而不夠灑脫且少變化的弊病,章法布局亦密而滿,不及晚年疏朗、寬博。儘管如此,該詩卷仍被中國書畫鑑定小組成員確定為文氏早期書法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他為我們進一步了解文徵明小楷書法的早期面貌及其早、中、晚期發展軌跡提供了可資參考和鑑賞的實物資料。

相關焦點

  • 他天生愚笨,曾寫一幅書法草稿,讓很多書法家汗顏!
    在明代的書壇也有一個人的草稿成為行書的典範,被後人稱讚不已。這個人就是文徵明,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但是以草稿形式流傳的卻很少,我們從這幅草稿之中可以感受到文徵明的書法造詣。文徵明在書法的學習上比較艱辛,與同時期祝枝山、唐伯虎相比,他用功比這兩個人要多。
  • 文徵明70歲的書法溫文爾雅,書法成就不是憑藉聰明,而是勤奮刻苦
    文徵明是江南四才子之中最笨的一個人,但是他在書法上所取得的造詣卻在其他三人之上,乃至整個明代書壇文徵明書法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其實單論其書法造詣唐伯虎的書法的確不如文徵明,無論在筆法上還是在氣韻上文徵明都要略勝一籌。後人曾經這樣評價唐伯虎和文徵明的書法,認為唐伯虎的書法過於注重技巧,有著炫技的風格,而文徵明的書法多了幾分沉穩之氣。
  • 近距離賞析文徵明76歲小楷《前後赤壁賦》拓本,如巍巍山勢!
    導語:近距離賞析文徵明76歲小楷《前後赤壁賦》拓本,如巍巍山勢!今天這一篇我們來近距離欣賞文徵明在自己76歲高齡的時候寫的一幅《前後赤壁賦》小楷,雖然是拓本,但是文公的小楷筆意依舊能夠非常完美的展現出來,文公此篇小楷,就如同巍巍山勢一般,體現了文公小楷的登峰造極,爐火純青。
  • 1995年山東十大傑出青年書法家,擅小楷,書作入展首屆蘭亭獎!
    2002年他的書法作品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首屆書法蘭亭獎,寫得一手小楷,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即在全國書壇頗具影響,其中、小楷作品屢屢獲得全國展賽大獎。他就是著名書法家侯承義老師。他的草書點畫沉穩、紮實,圓潤流暢,且守法謹嚴,作品大氣磅礴、氣韻生動、縱橫恣肆、神彩動人,頗具顛張醉素之神韻。他的隸書有秦漢之風,方中見圓,樸茂端莊;篆書具金石氣,有散氏盤、毛公鼎、石鼓文遺韻。
  •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楷書峻峭精微,頗具大家風範
    文·段宏剛書法圈一直有「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的書法,如果從這個理念來理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1470年——1559元明尚態是指,書法發展到元朝和明朝之際,經歷過唐宋的創新高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在創新層面,凡是前人能想到的方法,幾乎都用上了,元明書法家面對這些壁壘,為了保持書法的活力,延續書法的生命力,只能掀起復古之風,沿著古人的足跡,在現有的字體形態上,通過改變用筆方式和間架結構,來尋求一些突破,如果能突破成功,也算是一種創新,給書法史做出了應有貢獻。
  • 這8本小楷字帖太漂亮了,這才是真正的書法,珍藏!
    1.黃庭經/王羲之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黃庭經》是魏晉時期頗為流行的道家養生修煉之書。傳王羲之所書小楷《黃庭經》系《外景經》。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郎之意態。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5.草堂十志/文徵明文徵明在書法藝術上博採眾長,各體皆能,尤精小楷,誠如明代名家王世貞所云:『待詔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這件小楷草堂十志,字跡清秀、婀娜多姿,亦是其傳世之作中的一件精品。此件冊頁縱23.2釐米,橫28.4釐米,鈐有乾隆、嘉慶、宣統內府鑑藏印,現藏於故宮博物憲。
  • 書法家張文玉藝術心境純粹,草書、小楷、行書、隸書皆清淨如水
    張文玉習書,攻小楷不畏艱難,他精臨《鍾繇薦季直表》入境界得精神。你看捺筆如投匕,即是鍾繇原書同意境。有人或許認為,張文玉臨鍾繇楷,捺筆不似。其實,觀賞臨作,絕非以似為本。他楷書創作有高古純樸且文雅的氣質,以大楷筆法入小楷是他的獨創,又有筆畫結字的錯落之美,能將鍾繇楷書雲鶴遊天、群鴻戲海的精神內核渲染進筆墨裡,入境而成。除了楷書臨貼能入境的功力,張文玉的行書作品則是別具一格。他的行書作品基於楷書修成,行筆依楷書轉承,不擬修飾,用大筆蒼墨的氣勢,把積聚在小楷裡的功法一傾而出,實現了行書走筆結體的大氣度。
  • 隸書和草書寫的透靈,有功法,書法家趙振江隸書、草書欣賞
    趙振江,1951年生,河南濮陽人,著名書法家,以俊美的隸書功法和龍騰氣質的草書成就而得書法造詣,收穫了卓立書壇的名家地位。趙振江的書法藝術啟蒙始於幼年,他從上學第一天就開始學寫書法,並且經常用毛筆書法寫作文,自小就表現出對書法藝術的靈通悟性。
  • 千年草書,不過25人!
    (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
  • 吳玉如:一生飽讀詩書不以書法家自居,曾說一句話打臉很多書法家
    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很多人希望成為書法家,但是有一個人卻不喜歡別人叫他書法家曾,說我是一個文人,我不是書法家,文人會寫幾個字沒什麼了不起,更不值得炫耀。這個人就是吳玉如,後人知道吳玉如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書法,但是吳玉如並不是以書法為生,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人。吳玉如的書法學習比較全面,在行書和草書上以王羲、王獻之為宗,並且能夠把唐宋元明清諸家之長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風格,在隸書上學習鄧石如,把碑學和帖學相結合,寫出了自己的書法特點,是當之無愧的書法大師。
  • 那些精美絕倫的小楷 驚豔了歲月——小楷的發展史與怎麼寫好小楷
    後世根據魏晉時期小楷發展所表現出的特點,將其分成以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為代表的文人小楷和以當時書藝精湛但出於民間的無名之士之手的民間小楷這兩大體系。鍾繇、二王等人在小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對小楷藝術進行了創造革新,極大地促進了小楷藝術的發展。
  • 當今書壇20位女書法家,人美字更美,功底非凡,讓男人也佩服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女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波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波市女書法家協會主席。
  • 明代書法家| 王寵《臨東方朔像讚》書法賞析
    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邑諸生,貢入太學。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詩文聲譽很高,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他雖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後輩,卻與他們並稱為吳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其書法初摹虞世南、王獻之,後稍出己意,行書和草書一反明代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速度較慢,比較注意點畫得失,以沉著的筆觸從容書寫,形成一種古拙典雅的風格,巧中寓拙,婉綽而疏逸,別具一種沉靜的風神,在明代別樹一幟。小楷受鍾繇、王獻之等人的影響,用筆圓轉、淳厚,結構上竭力避免筆畫的交疊,在古樸中見空靈。
  • 行書草書雄渾飄逸楷書端正秀美,書法家就得有王冰玉這樣的氣質
    筆勝騰龍穿雲去,墨傾天宇歸心境——著名書法家王冰玉作品賞析王冰玉(明玉),號北國墨兄,櫻花齋主人,1949年生,黑龍江肇源人,當代著名書法家。現任中國書畫家協會遼寧分會副主席,中國華人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華夏文化促進會大連書畫專業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高級創作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書法客座教授,中國齊白石藝術研究院大連院榮譽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高級教師中國東方藝術館副館長,中國東方書畫院大連院院長。
  • 草聖並立,顛張狂素,唐代書法家張旭和懷素
    唐代出現了很多書法家,比如「楷書四大家」之中有三位都是唐人。除此之外,唐代還出現了兩位「草聖」,人稱「顛張狂素」。張旭和懷素相差50餘歲,書壇將他們二位並列,主要是因為他們二人擅寫草書,追求浪漫主義風格,藝術成就難分高下。張旭是官場中人,曾經官至金吾長史。
  • 明代祝允明草書《千字文》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 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三國魏晉六朝之草書魏晉時期繼承了東漢的遺風,章草固然繁榮。傳世三國吳皇象《急就章》,可以看作章草定型期的作品,這個時候出現了行押書和新草體,於是章草就更端足了八分書的架子,波磔和蠆尾更加明顯。三國時期的章草以魏國人最多,如韋誕,羊欣認為他是張芝弟子中最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