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
邑諸生,貢入太學。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詩文聲譽很高,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
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王寵生活於弘治至嘉靖年間,這時正是吳門地區書法創作鼎盛時期。他雖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後輩,卻與他們並稱為吳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其書法初摹虞世南、王獻之,後稍出己意,行書和草書一反明代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速度較慢,比較注意點畫得失,以沉著的筆觸從容書寫,形成一種古拙典雅的風格,巧中寓拙,婉綽而疏逸,別具一種沉靜的風神,在明代別樹一幟。小楷受鍾繇、王獻之等人的影響,用筆圓轉、淳厚,結構上竭力避免筆畫的交疊,在古樸中見空靈。
他的楷書初學虞世南、智永,行書師法王獻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以拙取巧,婉麗遒逸,疏秀有致。王寵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韻寫拙,而又「拙中見秀」、「拙中見雅」。
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其中尤以書法最為知著。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取法魏晉,浸淫於鍾、王,道正功深,書風趨於端莊古雅。在吳門諸子中,他的書法之趣味尤高,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於法度之內,他的筆下無狂怪之病,點畫、結體皆有來處,心境曠達而使字勢開闊正大,無瑣小習氣。
他的小楷取法鍾繇,衝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草、行法《十七帖》、《聖教序》等形神兼備。在書法史上學王右軍傑出者米芾、趙孟頫之外就數他和王鐸,而且各有所長;米得王之迅疾,趙得王之端正,王鐸得王之雄厚,王寵得王之蕭散。就氣韻言,王寵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圓融,更進一步。
讀王寵的書法,它不是給你以視覺上的刺激與震撼,也不是讓你興之、舞之、蹈之,而是把你引向一個寧靜平淡、不著塵俗、高迥清遠的世界,讓你暫時拋下眼前的熙熙攘攘,走入太樸澄明之境。在此境中,你可以復歸原初之我,悠然自在地暢舒心神。王寵《臨東方朔像讚》書法大夫諱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魏建安中,分厭次以為樂陵郡,故又為郡人焉。事漢武帝,漢書具載其事。先生瑰瑋博達,思周變通,以為濁世不可以富樂也,故薄遊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抗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訓,故正諫以明節。 臻奇匯藝術中心集藏品展示臻奇匯藝術中心集藏品展示、鑑賞培訓、交流體驗為一體,在六千平米的展館中,通過龍文化(九龍至尊)、玉石器(精琢成器)、古家具(材美工巧)、佛造像(妙相莊嚴)、陶瓷器(泥火天成)、民窯瓷(爭奇鬥豔)、壺具(壺裡乾坤)、瓷板畫(珠山畫魂)、書畫(名真精新)等展示主題,展示了涵蓋新石器時代、秦漢、兩晉南朝、唐、五代至宋元明清時代的玉石器、古家具、佛造像、陶瓷器、壺具、瓷板畫、書畫等多個門類的數千件藏品。 從豐富藏品中提煉出「龍文化」、「茶文化」和「佛像文化」等三個主題,重點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精神文化內涵。通過藏品展示、交流培訓、鑑定出版、書畫創作、禪意品茗等豐富形式,體驗感受中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博大精深,感悟「臻品萃集始為臻,奇珍觀止更是奇」是至高境界。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微信訂閱號「臻奇匯」、微信服務號「臻奇匯藝術中心」。 長按以下二維碼等待確認即可進入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查看更多關於文章關注「臻奇匯藝術中心」服務號和訂閱號開放時間:每周一至周日 9:00—22:00
地址:杭州市濱江區江南大道與信誠路交叉口智匯中心裙樓
電話:4008-571-088-3
網址:http://www.zqh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