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題名碑與明代溫籍書法家吳昴

2020-12-14 溫州新聞網

  《李春芳榜進士題名碑》(局部)

  溫州網訊 在明代溫州,有一批在書法上有造詣、人數甚多的文人與書法家群體,這既有今人熟知的內閣首輔黃淮、張璁,還有擔任明廷中書舍人的姜立綱、任道遜、胡宗蘊、黃養正、黃採、黃璨、柳楷等人,其實,還有一位不為人熟知的溫州平陽籍明代書法家、明廷中書舍人吳昴,有存世作品《李春芳榜進士題名碑》。

  明代除科舉之外不易得官,唯以書取仕成為合法者,如溫州的姜立綱、黃養正、任道遜等人。《明史·官職志》載:「大約(中書)舍人有兩途;由進士部選者得遷,科道部屬其置兩殿兩房舍人,不必有部選,自甲監生、生儒、布衣能書者俱可為之。」而平陽的吳昴也是以善書得官,從而走上仕途生涯。

  吳昂,生卒不詳,明代溫州府平陽縣西郭白石裡人,故自號「白石」。其人博學工書,尤善楷書。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三十選舉八》載:「吳昴,平陽人。舉楷書,工部郎中。」明世宗嘉靖初中選,授中書舍人。歷官大理寺正、工部郎中兼翰林院侍書,簡充東宮。

  吳昂長期擔任明廷中書舍人之職,是一位書寫公文的高手。中書舍人,是被朝廷認定的書家,負責書寫朝廷的重要文件,如誥敕、制敕、詔書、冊符等,史籍記載其人主要事略就是書寫公文與參與編寫朝廷典籍與官書。

  明正德十六年(1521),因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嗣,堂弟朱厚熜入繼帝位,次年(1522),改元嘉靖,是為明世宗。後因在皇位的繼統問題上,嘉靖皇帝與群臣發生爭執,而溫州籍新科進士張璁在禮部侍郎王瓚的支持下,上奏力挺嘉靖。其後發生了著名的「大禮議」事件,時朱厚熜雷霆震怒,當庭杖斃數人。後以首輔楊廷和去職,貶罰多人,「大禮議」結果,嘉靖三年(1524)九月,明廷終採用張璁建議而告終。

  張璁因以功進用,嘉靖六年(1527)入閣,便上奏編請大禮全書,藉以此論證嘉靖、張璁等人在「大禮議」的立場之正確。吳昴是張璁的溫州同鄉,因其書法出色,得以入薦參與編修此書。嘉靖七年(1528)六月書成,定名為《明倫大典》。

  嘉靖八年(1529),吳昴又參與重修《大明會典》。《大明會典》為明廷官修典籍文獻,共進行三次編修,嘉靖年間為第二次,重新編纂過程漫長,近20年時間,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才告完成,名為《續修大明會典》,但未頒行。在此期間,吳昴又參與《累朝訓錄》《御製文件》《四書五經》《二十一史》諸書編纂工作。

  吳昴在大明朝廷嘉靖朝編寫了二十幾年典籍官書與書寫公文,期間不斷因功升遷,先後擔任中書舍人(正七品)、承德郎大理寺左寺正(正六品),一直做到正五品的工部郎中。最後在任上去世,明廷賜給銀幣祭葬。

  因年代久遠,作為書法大家吳昴,可惜他的墨跡極少留傳下來,其書法作品能存世的並不多。筆者經過艱苦搜尋,目前僅發現兩件作品流傳至今。一是《嘉靖二十六年李春芳榜進士題名碑》,在《元明清三朝進士題名碑錄》拓本上發現,首題「賜進士題名碑,榮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臣顧可學奉敕撰,承德郎大理寺左寺左寺正臣吳昴奉敕書並篆額」,落款「嘉靖三十年(1551)六月初七立」。

  吳昴此碑題刻書法為楷體,字體清麗秀潤,端正勁秀,挺拔有力,筆法嫻熟老成。足以表現其個人素養與深厚的書法功底,是他書法作品的代表作。能為明代的國子監進士題名碑書寫碑文,在當時均為名家大作。這也是吳昴個人極大的榮耀,並作為明代平陽人書法的傳世佳作而流傳至今。

  第二件作品是《明王良慶墓志銘》,石刻在龍灣瑤溪街道半山王氏七派墓自足翁墓壁,文字為孫建勝編著的《永嘉場墓誌集錄》收錄,該墓志銘上書「承德郎大理寺左寺正直文淵閣預修國史玉牒昆陽吳昴書」,落款「嘉靖二十七年(1548)歲次戊申十二月望日立」。

  吳昴有子三,皆能書。長子吳子像,字篤忠,號少石,工於書,嘉靖間官鴻臚寺續班,隆慶初,參與內閣史館撰修事體,萬曆初,與同鄉徐祺、葉應昌建修平陽會館,造福在外京城鄉親。次子吳子恕,號思石,以父曾為太子東宮侍書,蔭補為官,授上林苑典簿,後因違上司旨意,被貶去職,為儀真縣丞,任職期間,關愛民生,享有盛譽。萬曆五年(1577)黃河、淮河大決口,泛濫成災,治河專家、右僉都御史潘季馴治理兩河兩年,他因參與有功,擢升為濱州判官,後以母年老告歸。三子吳子敬,字精忠,也擅書,考選中書舍人,遷大理寺評事、禮部員外郎、翰林院典籍。

  來源:溫州日報

  蔡新樣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明代平陽進士呂洪和陳宣的書法題刻
    明代進士呂洪和陳宣的兩幅書法題刻文:光明人家                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據歷代的《平陽縣誌》及現有各種文獻中記載,明代平陽共有文武科進士30多人(個別籍貫尚有爭議),他們中間有位居朝廷二三品的高官,也有任職地方的知府、知縣等職。筆者查據史料發現,明代的平陽進士基本上都是書法家居多,這些進士書法藝術創作,往往跟進士的人品聯繫到一起。人品與書品交相輝映,成為「人品高,書品也不得不高」的典範代表。
  • 揭陽埔尾黃氏家廟居然是明代大書法家題贈,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
    空港區地都鎮埔尾社區位於桑浦山西南部將軍峰山下,村內水網交錯,山水相依,歷代人才輩出,是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帶你一同探訪埔尾的人文史跡和鄉風文明。埔尾社區主體民居聚落位於國道206線西南側。到了明代中後期,黃氏族人人口大為增長,更有族人黃鵬考中進士,一時聲名顯赫,為了弘揚先祖美德,激勵後代子孫奮發向上,族人合力營建家廟,相傳廟匾「黃氏家廟」四字為明代大書法家、潮汕先賢吳殿邦手書。埔尾社區居民 黃頌興:我們有出黃鵬這位進士就可以建家廟,應該是吳殿邦的手跡。
  • 明代永樂二年甲申科會試,海康縣有四人同登甲榜進士,他們是誰?
    明代永樂皇帝(網易圖)明代永樂二年海康四進士(原創)李龍明萬曆《雷州府志·這句話介紹了明代洪武、永樂年間,雷州府三縣鄉試、會試的基本情況。當時,考上舉人的,每科達十人、九人,少的也有五、六人。有一年,一科甲榜考中進士的有四人之多。可見明代初年雷州地區科舉人才的培養是相當重視和興盛的。那麼,這裡說的一科甲榜考中進士的是哪科?那四名進士又是誰呢?他們的生平事跡如何?
  • 甌海博物館藏有一幅明代聖旨!主人為溫籍監察御史孫昭
    因損壞嚴重,該聖旨被送往杭州交相關專家修復,日前終於完工——這是明世宗朱厚熜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敕封溫籍雲南道監察御史孫昭及推恩其父為文林郎、其妻為孺人的敕命書。據悉,目前入藏溫州各地博物館的明代聖旨共七幅,溫州博物館收藏其中兩幅。
  • 湖廣進士縣:明代麻城有文進士104人、武進士22人,真是爛若星河
    相關書籍明代開科取士,在其276年歷史中。湖北大地上共誕生了1009個進士。其中前三甲:黃州府 286人,武昌府200人,荊州府174人。其中湖北明代進士前五名:麻城114人、黃岡70人、江夏67人、江陵64人、石首48人。
  • 祝允明:他是明代書法第一人,兒子都考中進士了他還在參加會試
    祝允明十九歲考中了秀才,後來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考中舉人,後來又七次參加會試,都落第了,甚至,他的兒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了進士。唉,兒子都中了進士了,這叫當父親的情何以堪?說來有意思,祝允明倒是和文徵明有不少相同處,對比兩人的經歷可以發現,一是兩人都出身於書香門第,才華橫溢,少有才名;二是兩人都仕途不順,可謂是明代書畫史上的一對難兄難弟;三是對他們的書法起到關鍵性指導作用的,是同一位老師,文徵明的書法老師是祝允明的嶽父,祝允明也跟從嶽父學習書法,文徵明與祝允明不僅是同一師門,還是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遊玩,詩酒唱和,兩人的存世作品數量都比較豐富
  • 明代馬龍進士阮元聲生平略考
    阮元聲,男,漢族,明末馬龍州(今曲靖市馬龍區)人,進士,官至吏部稽勳司員外郎,主考陝西鄉試而病逝。探尋阮元聲的生平,需要查閱有關志書等相關資料。儘管雍正版《馬龍州志》記載了阮元聲的簡要生平、業績和大量作品,我們對其還是知之不多。
  • 春風引路入京城——由章綸一門三進士看明代的科舉
    在顯赫的牌樓之外,據章家後人統計,從明正統四年(1439)章綸中進士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章朝鳳中進士的105年時間裡,章綸家族四代人中出了三名進士、三名舉人、七名貢生、三名監生,還有二十多名廩膳生和庠生。出仕為官的有十二人,其中有侍郎、布政使等高級官吏。這也反映了南閤章氏科舉蟬聯、簪纓相續,是這一時期浙東南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家族。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可見考上進士有多難,但是有趣的是,在古代,經常出現一家人裡面很多進士,甚至父子三人都是進士的情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以明代江西為例,看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 江西又一古村走紅,位於九江修水縣,僅在宋朝就考取48名進士
    今日為您介紹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故裡修水縣雙井村。雙井村坐落在九江市修水縣杭口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村口在中間的一馬平川盆地中。北臨杭山主峰觀音山,海拔約500米,山間綠樹成蔭,景色宜人。南流蜿蜒而過,水流平緩,清澈清澈。雙井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歷史底蘊深厚。雙井古風淳樸,人文薈萃,有「華夏進士第一村」之稱。
  • 【漲知識】何謂廩生、庠生、舉人、貢士、進士?
    北京著名書法家、中外名家書畫院鄒為瑞院長為本刊題字---廩膳生員,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 明代祝允明草書《千字文》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 明代御史被譽為「代天子巡狩」,為何皆是七品小官、新科進士?
    明代御史被譽為「代天子巡狩」,為何皆是七品小官、新科進士?文/三五七言話古今御史一職在明代之前早已有之。可最初的御史其只能與明代卻大相逕庭,而「御史」二字更是深深透露出他原本職能所在。所謂「御」就是指皇帝御用之人,也就是皇帝身邊人。而「史」即史官之意,所以早先的御史工作,只是陪伴於君王左右,記錄君王起居飲食,以及終日發生的一切事務。御史在商周兩朝皆作為史官之用,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發生改變。
  • 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行雲流水,自然遒勁
    明代第一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書者介紹: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 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
  • 明代大書法家王覺斯,行書古詩疊翠,筆精韻古雋秀完美,冠絕古今
    明代大書法家王覺斯行書古詩品鑑:中鋒坐穩筆法的中心位置,直接促進了行草、大草的發展。不過對中鋒的過度強調也使筆法的豐富性大減,魏晉那些神鬼莫測的筆法變化,過了唐朝就再也沒出現過,偶爾有些有識之士吶喊兩聲,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 明代書法家| 王寵《臨東方朔像讚》書法賞析
    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邑諸生,貢入太學。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詩文聲譽很高,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其書法初摹虞世南、王獻之,後稍出己意,行書和草書一反明代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速度較慢,比較注意點畫得失,以沉著的筆觸從容書寫,形成一種古拙典雅的風格,巧中寓拙,婉綽而疏逸,別具一種沉靜的風神,在明代別樹一幟。小楷受鍾繇、王獻之等人的影響,用筆圓轉、淳厚,結構上竭力避免筆畫的交疊,在古樸中見空靈。
  • 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
    「答1」:∵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金門縣≠廈門市,同安縣首進士=金門縣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評語:錯,未考慮海滄。「答2」:∵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海滄,海澄縣首進士=海滄首進士,海澄縣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海澄縣首進士=海滄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評語:好像是對的。
  • 晉江小廟借燈苦讀書 走出明代大學士張瑞圖
    晉江小廟借燈苦讀書 走出明代大學士張瑞圖 qz.fjsen.com 2013-01-07 12:53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白毫庵本報訊 (記者黃祖祥 通訊員陳文經 文/圖)在晉江市區一條不起眼的窄巷裡,有著一座規模不大氣勢卻很磅礴的小廟——白毫庵,這裡是明代大學士張瑞圖年輕家貧時藉以讀書的場所
  • 陳孚恩|出身名門望族的清代著名書法家
    道光五年拔貢,朝考一等,由七品小官,仕至刑部、吏部、兵部尚書、軍機大臣,清代著名書法家。民國《江西通志》記載:「清進士陳道,子守中、守譽,乾隆年間同舉鄉試,孫觀、用光、椿冠,曾孫希祖、希曾、蘭祥,乾嘉道年間,一門七進士,九鄉榜,為邑之冠,稱望族」。
  • 南安發現進士兄弟寫的墓志銘
    鯉城發現明代兄弟進士古大厝追蹤  早報記者朱彩雲  早報獨家報導了泉州發現明代一對進士兄弟的古大厝(詳見3月3日A9版《四百年前古大厝重新「說話」》),巧的是,進士兄弟為祖父母所寫的墓志銘近日在南安霞郊被發現了。  可是,兄弟倆是哪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