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榜進士題名碑》(局部)
溫州網訊 在明代溫州,有一批在書法上有造詣、人數甚多的文人與書法家群體,這既有今人熟知的內閣首輔黃淮、張璁,還有擔任明廷中書舍人的姜立綱、任道遜、胡宗蘊、黃養正、黃採、黃璨、柳楷等人,其實,還有一位不為人熟知的溫州平陽籍明代書法家、明廷中書舍人吳昴,有存世作品《李春芳榜進士題名碑》。
明代除科舉之外不易得官,唯以書取仕成為合法者,如溫州的姜立綱、黃養正、任道遜等人。《明史·官職志》載:「大約(中書)舍人有兩途;由進士部選者得遷,科道部屬其置兩殿兩房舍人,不必有部選,自甲監生、生儒、布衣能書者俱可為之。」而平陽的吳昴也是以善書得官,從而走上仕途生涯。
吳昂,生卒不詳,明代溫州府平陽縣西郭白石裡人,故自號「白石」。其人博學工書,尤善楷書。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三十選舉八》載:「吳昴,平陽人。舉楷書,工部郎中。」明世宗嘉靖初中選,授中書舍人。歷官大理寺正、工部郎中兼翰林院侍書,簡充東宮。
吳昂長期擔任明廷中書舍人之職,是一位書寫公文的高手。中書舍人,是被朝廷認定的書家,負責書寫朝廷的重要文件,如誥敕、制敕、詔書、冊符等,史籍記載其人主要事略就是書寫公文與參與編寫朝廷典籍與官書。
明正德十六年(1521),因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嗣,堂弟朱厚熜入繼帝位,次年(1522),改元嘉靖,是為明世宗。後因在皇位的繼統問題上,嘉靖皇帝與群臣發生爭執,而溫州籍新科進士張璁在禮部侍郎王瓚的支持下,上奏力挺嘉靖。其後發生了著名的「大禮議」事件,時朱厚熜雷霆震怒,當庭杖斃數人。後以首輔楊廷和去職,貶罰多人,「大禮議」結果,嘉靖三年(1524)九月,明廷終採用張璁建議而告終。
張璁因以功進用,嘉靖六年(1527)入閣,便上奏編請大禮全書,藉以此論證嘉靖、張璁等人在「大禮議」的立場之正確。吳昴是張璁的溫州同鄉,因其書法出色,得以入薦參與編修此書。嘉靖七年(1528)六月書成,定名為《明倫大典》。
嘉靖八年(1529),吳昴又參與重修《大明會典》。《大明會典》為明廷官修典籍文獻,共進行三次編修,嘉靖年間為第二次,重新編纂過程漫長,近20年時間,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才告完成,名為《續修大明會典》,但未頒行。在此期間,吳昴又參與《累朝訓錄》《御製文件》《四書五經》《二十一史》諸書編纂工作。
吳昴在大明朝廷嘉靖朝編寫了二十幾年典籍官書與書寫公文,期間不斷因功升遷,先後擔任中書舍人(正七品)、承德郎大理寺左寺正(正六品),一直做到正五品的工部郎中。最後在任上去世,明廷賜給銀幣祭葬。
因年代久遠,作為書法大家吳昴,可惜他的墨跡極少留傳下來,其書法作品能存世的並不多。筆者經過艱苦搜尋,目前僅發現兩件作品流傳至今。一是《嘉靖二十六年李春芳榜進士題名碑》,在《元明清三朝進士題名碑錄》拓本上發現,首題「賜進士題名碑,榮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臣顧可學奉敕撰,承德郎大理寺左寺左寺正臣吳昴奉敕書並篆額」,落款「嘉靖三十年(1551)六月初七立」。
吳昴此碑題刻書法為楷體,字體清麗秀潤,端正勁秀,挺拔有力,筆法嫻熟老成。足以表現其個人素養與深厚的書法功底,是他書法作品的代表作。能為明代的國子監進士題名碑書寫碑文,在當時均為名家大作。這也是吳昴個人極大的榮耀,並作為明代平陽人書法的傳世佳作而流傳至今。
第二件作品是《明王良慶墓志銘》,石刻在龍灣瑤溪街道半山王氏七派墓自足翁墓壁,文字為孫建勝編著的《永嘉場墓誌集錄》收錄,該墓志銘上書「承德郎大理寺左寺正直文淵閣預修國史玉牒昆陽吳昴書」,落款「嘉靖二十七年(1548)歲次戊申十二月望日立」。
吳昴有子三,皆能書。長子吳子像,字篤忠,號少石,工於書,嘉靖間官鴻臚寺續班,隆慶初,參與內閣史館撰修事體,萬曆初,與同鄉徐祺、葉應昌建修平陽會館,造福在外京城鄉親。次子吳子恕,號思石,以父曾為太子東宮侍書,蔭補為官,授上林苑典簿,後因違上司旨意,被貶去職,為儀真縣丞,任職期間,關愛民生,享有盛譽。萬曆五年(1577)黃河、淮河大決口,泛濫成災,治河專家、右僉都御史潘季馴治理兩河兩年,他因參與有功,擢升為濱州判官,後以母年老告歸。三子吳子敬,字精忠,也擅書,考選中書舍人,遷大理寺評事、禮部員外郎、翰林院典籍。
來源:溫州日報
蔡新樣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