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動查看長圖
▼修復前
▲修復後
這是一幅距今464年的明代聖旨,在2018年入藏甌海博物館之前,一直保存在溫州民間。因損壞嚴重,該聖旨被送往杭州交相關專家修復,日前終於完工——這是明世宗朱厚熜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敕封溫籍雲南道監察御史孫昭及推恩其父為文林郎、其妻為孺人的敕命書。據悉,目前入藏溫州各地博物館的明代聖旨共七幅,溫州博物館收藏其中兩幅。
▲孫昭畫像
孫昭(1518~1558)字明德,號鬥城,自稱東嘉居士,明正德年間出生在永嘉郡城區(今鹿城區)瓦市殿巷,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取進士,留都察院觀政,二年期滿出任江西廣信府永豐縣(現上饒廣豐縣)知縣,補任直隸大名府魏縣(現河北省邯鄲市魏縣)知縣,後擢升為任雲南道監察御史。孫昭為官削弊除奸,「政稱異等」。為文則重視文教,曾刊刻明「榜眼王」王瓚之子王健的《王鶴泉集》八卷、著名文學家楊慎所輯《金石古文》十四卷、思想家王守仁《陽明先生文粹》十一卷 (大梁本)等書。其中《金石古文》《王鶴泉集》被列入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他的著作《西行稿》《鬥城集》《詩法拾英》等書均佚。此外,他為家族留下的8條行為規範,至今仍有積極社會意義。
更定以茶換馬規則
「邊疆茶馬貿易法」延用數百年
明朝居官有迴避原籍的慣例,孫昭自26歲中進士後,遠離家鄉在外任官十四年。
在魏縣任知縣職時,其「為民存寬一分心,民自不擾」的為政理念深得百姓喜愛,他的政績被記在《大名縣誌·職官志·政績》中;而在河南任內,他發現「豪強兼併土地,升鬥小民進退無路」,於是數度向皇帝上表,終將當地豪強削藩奪爵,百姓非常感激。孫昭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和剛正不阿的性格,令周邊縣區豪強聞風逃避。因政績顯著,孫昭被擢升為雲南道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是明初都察院設置的官職,全國設為十三道,分別是:浙江、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湖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共設御史110餘人。
▲茶馬古資料圖片
當時的雲南道負責監察、巡查晉、陝、甘、青、滇、貴、豫七省。有一年,孫昭在巡查陝西時,發現當時的邊疆貿易通衢「茶馬古道」地霸猖獗、民生凋敝。於是他就重新更定「茶馬之法」。
在古代,馬匹是國家最重要的軍用物資之一,茶馬法就是用專控茶葉向少數民族商人交換馬匹的制度。自晚唐起,茶葉成為重要的換取馬匹的商品。茶馬法最盛時期在南宋。一般來說,20公斤茶葉可換取上等馬一匹,15公斤可換中等馬一匹,10公斤茶葉換一匹下等馬。正因為馬匹來之不易,宋代的交通工具大都是牛車。這些歷史細節,在前段時間熱播以宋仁宗朝政為主線的電視劇《清平樂》中有所體現。
到了明代,茶、馬交換仍是重要的邊疆貿易。孫昭在更改茶馬法後還不放心,為抑制強橫欺負百姓,他甚至調兵來保護交易,讓當地民眾得利,國增稅賦。而他更定的茶馬法,被延續執行了數百年,直至清末漸廢。
回鄉時離奇死亡
因誤解全家分頭逃難
孫昭在公事往來時怕驚擾百姓,極少坐官轎出門。因騎馬過多,他的屁股被磨得生瘡,就上京向皇帝請假回溫州休養及祭奠父親。
孫昭為官時代,正是宰相嚴嵩傾朝時,各地府、縣官員很多都是嚴嵩門生。孫昭制豪強、削藩官,更「茶馬」,觸及嚴嵩黨羽既得利益,便懷恨於心。他們借這次孫昭返鄉之機,假借驛館餞行,在酒中投毒。不知就裡的孫昭喝下毒酒趕路回家,卻在途中一病不起,到家已不能開口說話,很快不治去世,兩名隨員也相繼死去!
▲孫昭任職線路圖
由於當時信息不通,家屬不知原由,誤以為孫昭任監察御史時做錯了事被皇帝賜死,全家十分恐慌。
因為在明代,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權重但追責也很嚴厲,若犯事可科以重罪,嚴重者株連家人宗親。
於是孫昭家人草草料理完後事,並將其生前著述全部燒毀,全家分散逃難。孫昭的《鬥城集》等數部文集佚失。而這份聖旨,卻在族人的保護下得以留存至今。
歷經460多年的歲月,聖旨原件已非常破敗。2018年,聖旨被孫昭後人永強虹橋孫氏捐贈入藏甌海博物館。後館方將其送交杭州相關機構整修,並於今年5月份修復完畢。據悉,目前溫州已發現7幅明代聖旨,分別入藏溫州博物館及瑞安、甌海等地博物館。
他所刊的書籍
入選我國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孫昭有位少年好友叫王健(1502-1550),是明代「榜眼王」王瓚次子。王健字偉純,因溫州古城西山山麓有水曰鶴泉,故號「鶴泉」,進士出身,官至南京光祿寺少卿。
▲孫昭為王鶴泉集作序
王健與孫昭在溫州時便有交往,從政後常有書信來往。因兩人志同道合,又都景慕明代大儒王陽明的人品、學問,故書信中多有探討陽明心法的文字。嘉靖二十九年(1550),王健早逝。嘉靖三十五年(1556),難忘好友的孫昭在河南洛陽任上,將王健遺稿刊刻為《王鶴泉集八卷》,現我國臺北中央圖書館藏有該善本。
第二年,孫昭既出於對王陽明的敬重,也為了紀念與王健當年的論學生活,又刊刻了《王陽明先生文粹十一卷》,該書現藏天津圖書館。
王陽明即王守仁(1472~1529)的別號,後人稱之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中期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傳習錄》等,其創立的心學體系,主張「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心外無物」等觀點,在當時的思想界佔有重要地位。
▲孫鏘鳴編刊鶴泉集 局部
而在之後的河南任內,孫昭又編刊《鶴泉集》八卷,該書現存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溫州圖書館等。
▲現藏浙江圖書館《金石古文》
孫昭還編刊了著名文學家楊慎輯錄的《金石古文》。
楊慎是明代第一博學多著作的學者,孫昭任雲南道監察時,他因「大禮議」被處以庭杖(大明律中當眾打人屁股的懲罰)、謫守雲南。在這期間,因監管等工作關係,兩人應有交集。而對於孫昭來說,前輩學人楊慎的人品學識,必是他所景仰的。因此,在他轉遷巡按山西監察御史前,落實了楊慎著作的整理刊刻工作。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月溪、升庵,滇南戍史等。四川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三年(1524)間,發生一場皇統問題的政治爭論,史稱「大禮議」,其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換父母的重大爭論,也是明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當時參與人物有楊廷和及其子楊慎,還有溫州人稱張閣老的張璁等人。
楊慎在雲南待了30多年並終老,在他去世前數年,孫昭將其作品《金石古文》出版傳世。該書現存浙江省圖書館、北京國家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等國內七家圖書館。《金石古文》《王鶴泉集》兩書,均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後人從永嘉圖書館收集的孫昭詩兩首
孫昭宦遊十幾年,山高水長、鄉關遠望,只能將思念之情寄託詩文和字號中。他為家鄉原華蓋山麓的東山書院重修撰文勒碑,還寫了不少歌頌溫州風情的詩,如海壇山、新橋、吳田、會昌河等都出現在他的詩中。尤其是他描寫雁蕩山大龍湫的詩,更是遣詞峭拔,氣勢磅礴——
倒壁玉為液,橫簾珠滿田,
光分雲樹裡,清逼雪花前。
天雨漏媧石,蓬山移聖泉。
可應翻巨浪,一洗海門煙。
而在河南,孫昭還寫下一首《過殷墟偶感》盛讚比幹赤膽忠心,被勒碑立在有「天下第一廟」之稱的比幹廟裡,至今猶在。孫昭在陝西、甘肅等地任上描寫的當地風情詩,現已成當地開發名勝古蹟的重要依據和「金名片」。
▲比幹廟裡孫昭手跡,署名東嘉居士
▲比幹廟外觀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八條家範於今仍有重要意義
明嘉靖二十六年戊申(1547)端午那天,因家裡在修編譜牒,孫昭編寫八條《孫氏家範》入譜,以明確規定齊家睦族、尊師重教、賙急扶貧等做人行為準則。孫氏家範距今四五百年,或許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已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但很多規範在如今現實社會仍有重要意義,諸君不妨一讀。
孫氏家範第一條要求家族子弟要進學堂接受教育,凡8~15歲的孩子一定要盡其所能讓他們讀書。就比如我國推行的九年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教育。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讀書?孫昭說得很清楚。他說孩子能成就學業固然很好,就算那些讀不好書的,能多受幾年教育或多認幾個字,懂點粗淺的道理,也可以約束心性,不至於走上歧路。至於那些讀不好書做不了官的,可以去學一門手藝,或去學經商,成為有用之人。再不濟的,讓他種田務農,可不能讓他們遊手好閒,成為啃老一族。孫昭這是典型的溫州人思維吧。
而對成年後家族子女的婚娶,孫昭提出一定要看人品,一定要看人品,一定要看人品——重要的事情說三次。千萬不要因為先看中對方的家境和地位,為攀結權貴不顧人品而婚娶。至於娶媳嫁女的準則,孫昭建議「娶媳婦要物色不如自家兒子的,選女婿則儘量要選勝過自家閨女的」。
「重要的事說三遍」的還有這件事。
孫昭說,很多男人容易見色動心,做出傷風敗俗的事來,重則犯法、輕者辱祖,還招妻子怨恨、鄰居笑話。那麼要怎樣去克制這方面的慾念呢?
「未見不可思,當見不可亂、已見不可憶」,也就是說,沒見到之前就不要有念想,見到了不許亂來,見過了就不要去惦記。他請那些記不住管不住自己的族人,每天早上起來把這句話念三遍。
此外,孫昭禁止家族子弟賭博、嗜酒、遊手好閒。他說世間禍害很多,賭博害人最深;世間惹禍方式很多,酒後鬥氣是最容易惹禍的一種,謹記慎記。
而第三件「重要的事說三遍」的是第八條家範。
這條家範體現了孫昭寬容忍讓的做人標準。他說,能不被官司糾結的最好不要惹官司上身,打官司太勞民傷財了。要少些計較、要「忍一忍,吃勿盡」,更不要積怨成仇。「終身讓路,不失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他打比方說,就算終身給人家讓路,你也不會錯失百步;終身讓人家半邊,你也不會失去一段。這句話應該常常回想,也是應該每天說三遍的。
附:《孫氏家範》(節選)
慎嫁娶:娶媳必求淑女,嫁女必擇佳婿。
睦宗族:一族之中,貧富不同,緩急相通,有無相濟。在朋儕且有其義,況同族乎!至其人之有志氣者,貧不自保,必格外周濟,且為之百計圖維以覓生活;又有死無所依,族內理應為彼棺衾殮葬,不可視若秦越。
戒賭博:誘人之事不一,惟賭最易;害人之事不一,惟賭最深。
戒遊蕩:業精於勤荒於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為天地惜物力,為朝廷惜恩膏,為祖宗惜往日之勞動,為子孫惜後來之福澤。
賙貧乏:親鄰中有貧苦者宜多溫恤,不可故意為難,力能固濟,即代為婉轉,切不可坐視不救。
戒婬欲:惟欲之未萌,不使潛滋長於陷微之中,則欲之媒自絕矣,且《蕉窗十則》所云;「未見不可思,當見不可亂,已見不可憶」。人當一日之中,宜三復斯言,則可也。
戒嗜酒:人若為酒所困,志氣亂,血氣剛,平日積忿一發而無餘,即纖芥之怨容伏胸中,亦易以大放厥詞。
戒健訟:終身讓路不失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人須常復此言 ,庶幾有以徵其忿,而身家亦得以長保也。
參考資料
《孫昭文獻》編著 孫國光
《溫州歷代碑刻集》主編 金柏東
《明代十三道監察御史和清代十五道監察御史》
《記明朝監察御史孫昭》 作者 葉芳佐
特邀攝影 黃信義
編輯 陳 復
美編 薛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