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畫家陸治《山靜江橫圖》之藏印見證歷史流傳

2020-12-16 文藏

1 明 陸治 山靜江橫圖 安徽博物院藏

明代畫家陸治所作的《山靜江橫圖》,畫面有作者自鈐印三方,右上角陽文方印「叔」「平」,左下角陰文方印「陸治之印」。另鈐有多枚鑑藏印章,左上「泰州宮氏珍藏」印,左下「蔭堂胡森珍藏」印,右下「正大光明」印、「識味」印、「胡氏叔子」印、「茂三審定」印和「王澤」印。

2 明 陸治 仿王蒙林壑消閒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作品鑑藏印章看,此圖流傳有序。但筆者在典籍著錄中並未查到《山靜江橫圖》的相關記載,這或與此畫定名更變有關。不過筆者在文獻中查到了一件同時期的作品《玄秀樓圖》。《陸包山遺稿》《大觀錄》《書畫涉筆》等對此圖均有著錄。其中尤以《大觀錄》記載頗為詳盡:「陸叔平《玄秀樓圖》,白絹本,長三尺,闊一尺餘。畫得園林景架,妙有逸趣。小款真書左角,重題在圖之端。嘉靖癸巳仲春包山陸治在玄秀樓寫意。少陵曾把并州剪,剪取吳淞一片秋。我欲攬波三萬頃,與君同作洞庭遊。包山陸治重題乃萬曆乙亥孟冬也。」由落款紀年可知《玄秀樓圖》與《山靜江橫圖》同為陸治嘉靖癸巳仲春在玄秀樓作。

3 明 陸治 紅杏野鳧圖 安徽博物院藏

4 明 陸治 虎丘塔影圖 天津博物館藏

但從作品整體描述來看,該圖與傳世的《山靜江橫圖》並非同一件作品。《玄秀樓圖》目前未見各大博物館收藏,極有可能已散佚。1996年春季上海雲朵軒書畫拍賣專場曾拍賣過一件陸治《環秀樓圖》,此圖無論從尺幅還是內容上均模仿《山靜江橫圖》,畫面右上有篆書小款「環秀樓圖」,真書題詩「少陵曾把并州剪,剪取吳淞一片秋。我欲攬波三萬頃,與君同作洞庭遊。包山陸治寫並題」。此圖畫功較差,線條板滯,缺乏變化,與陸治同時期作品風格相去甚遠,應是結合《玄秀樓圖》和《山靜江橫圖》的偽品。《山靜江橫圖》系孫大光先生1987年捐贈時的文物定名。結合文獻著錄,筆者認為將其更定為《玄秀樓圖》,指向或更為明確。此圖可與文獻著錄的《玄秀樓圖》互為姊妹篇。

5 明 陸治 花溪漁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前文已詳列《山靜江橫圖》上鑑藏印章。現將諸印按時間次序依次釋讀。

「泰州宮氏珍藏」印,系清同光年間著名鑑賞家宮本昂的鑑藏印。宮本昂,字子行,江蘇泰州人。泰州宮氏是明清兩季泰州望族,乃當地四大家族之一(宮、陳、俞、繆)。泰州宮氏自明代宮紫元始便以收藏聞名,清朝同光年間,宮本昂、宮昱昆仲更是盛名於時。

「胡氏叔子」印,為晚清書法家胡仁頤鑑藏印。胡仁頤,字扶山,河南光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與何紹基友善,工書,精鑑藏,著《東洲草堂集》。

「王澤」印,系晚清畫家王澤鑑藏印。王澤(1759-1842),字子卿,一字潤生,安徽蕪湖人,官至徐州知府,工畫山水,亦精篆刻,著有《觀齋集》《呁庵印草》。

6 明 陸治天池石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蔭堂胡森珍藏」印,為新安胡森鑑藏印。在傳世的清代書畫作品中時常能見到「蔭堂胡森珍藏」印和「新安胡森蔭堂鑑賞」印,且常與「王澤」印同時出現,故推測胡森為晚清新安籍收藏家,與蕪湖王澤為藏友。惜其事跡典籍記載闕如,具體信息有俟詳考。

「茂三審定」印,系福建潘茂三鑑定印。潘茂三,字信庚,精於收藏,系當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潘主蘭先生的父親。據潘主蘭年表記載,「茂三審定」印系其1924年為父親所刻。

「正大光明」印和「識味」印,皆為孫大光鑑藏印。孫大光(1917—2005),原名世蔚,號四味,安徽壽縣人,是我國現代知名收藏家,曾任國家地質礦產部部長。孫大光先生於1987年將《山靜江橫圖》捐贈給了安徽省博物館。1988年5月經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鑑定,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相關焦點

  • 明代畫家陳栝——勾點皴擦,隨心所欲
    陳淳之子。善畫花卉,筆似其父,而又出己意,筆致放浪而有生趣,亦能詩。先其父而亡。自元代文人畫創立以寫法入畫以來,明代徐渭、陳道復更在花鳥中將筆跡放縱的寫意畫法又向前推進一步,而道復之子陳栝則更在其父基礎上,將這種不拘於象的寫法又發揮至極致,其勾點皴擦,隨心所欲,絕出塵象之外。
  • 遊重慶和上海的博物館,看東晉到明代書畫!竟有王羲之的佳作!
    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宋代。縱45.2釐米、橫166釐米。上海博物館藏。《煙江疊嶂圖》繪崇巒疊嶂陡起於煙霧迷漫浩渺空曠的大江之上,空靈的江面和雄偉的山巒形成巧妙的虛實對比。奇峰聳秀,溪瀑爭流,雲氣吞吐,草木豐茂,顯得蓬勃富有生氣。
  • 中國「老寶貝」日本藏千年
    作者觀賞南宋禪宗袈裟 攝影/謝田  日本畫家愛臨摹「蛤蟆仙人」  這次特展上還有一件元代的釋道畫名品,京都知恩寺藏《蛤蟆鐵拐圖》。作者是顏輝,元代江西吉安人,善畫釋道及鬼神。《蛤蟆鐵拐圖》早在明代就已經流入日本,影響很大,很多日本著名畫家都研究臨摹過這兩幅作品。到後來劉海蟾所代表的甚至成了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前幾年日本的流行漫畫《火影忍者》(Naruto)裡就大量使用蛤蟆仙人的概念,獲得了很大成功。  日本收藏中國文物,除了繪畫之外,還有其他的門類,有些在中國已經完全無跡可循了,在日本還保留完好。
  • 繪畫:中國傳世山水畫全集(八):明代(三)
    《蓮溪漁隱圖》有著其簡淡率意的一面。從題款「仇英實父制」五字來看,這是一幅畫家自娛作品。沒受顧主限制,故整幅作品在工細中顯現出瀟灑意趣,實為仇英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本幅《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明代江南社會的城鄉人民生活實景。
  •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畫家戴進的水墨山水代表作局部大圖欣賞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 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3釐米×橫81.8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 局部大圖《風雨歸舟圖》是明代畫家戴進的水墨山水代表作,描繪的是風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歸家的情景。款書「錢塘戴進寫」。在布局上,戴進採用中軸線構圖,高山置於畫面右邊。
  • 明代蘇州虎丘有多美?畫家雨中遣興所作《虎丘圖卷》告訴你答案!
    謝時臣,明代著名書法家、畫家。字思忠,號樗仙,吳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謝時臣工山水,師法吳鎮, 得沈周筆意而稍變。多作長卷巨幛,峰巒雄偉。尤善畫水,江河湖海,種種皆妙。筆墨縱橫自如,富有氣勢,介乎戴進和沈周之間。唯刻畫不 夠精微,殊少秀韻。
  • 論明代物質文化與歷史和思想之關係
    [元] 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2. [明] 佚名《明太祖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可謂是儒學與政治結合的理想型,用明儒的話說是「政學合一」,王陽明的弟子王畿(1498—1583)撰《政學合一說》論述明代政與學的融匯,是為理學政治[5],這與現代國家主張政治與道德的分離迥異。
  • 「心師造化」裡的文徵明周之冕惲壽平,常熟博物館展明清繪畫
    其中如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明有周之冕、張維,清之王翬、吳歷、馬元馭、蔣廷錫、餘省等大家粲然而出,使常熟成為江南畫壇乃至中國畫壇之重鎮。使之然者,蓋常熟悠久之歷史、得天獨厚之地理、發達之經濟。常熟人歷來重收藏。如脈望館、絳雲樓、汲古閣、自怡悅齋、頤情館、舊山樓、鐵琴銅劍樓等藏書樓,廣羅天下藝術珍品,更為常熟書畫家提供了取法借鑑的條件。同時,眾多的藏家又對歷代藝術珍品的收藏、保護、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明代畫家傳:沈周摯友史忠不拘家數,極簡率放逸,畫風返樸歸真
    我寫明代畫家傳,不去拘泥於所謂名家,有鮮明特色即使不出名的也會寫,只要有作品可以找到,我都會堅持寫他們傳記。當然有些畫家確實找不到任何作品了,只好忍痛放棄,最終也會為這些畫家放到一起寫個沒有作品的明代畫家傳。
  • 中國歷史上「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畫家!
    仇珠 《畫唐人詩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珠,明代女畫家,仇英之女。仇珠作品以人物畫為主,山水、樓閣為輔,長於人物故實畫和大士像功德畫。
  • 崔子忠:明代平度籍大畫家
    古代青島的各類文藝人才層出不窮,在聞名全國的著名畫家之中,明代平度籍的大畫家崔子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崔子忠是明代晚期北方畫壇的領軍人物,他為人耿直而又有些孤僻,許多高官名宦即便花千金也難以得到他的一幅畫作,於是便有了「千金難買崔生畫」之說。「南陳北崔」蜚聲畫壇    崔子忠(約1595年~1644年),又名崔丹,號青蚓,明代平度州人。
  • 「多應自寫真」——明清女畫家筆下的女性之美
    馬拯貴州任職期間不幸逝世,邢慈靜斷髮毀面,虔心向佛,當朝人推為「義烈」之舉。至親的逝去,也促使邢慈靜不斷圖繪白衣觀音。畫史稱其所繪觀音像「莊嚴妙麗,用筆如玉臺膩發、春日遊絲」。此種白描之法可見之於邢慈靜所作《大士像》、《白衣菩薩送子圖》等畫。生活於明代中晚期的薛素素是擅於圖繪觀音大士的名妓畫家。薛素素,名薛五,小字潤娘。作為金陵名妓,她風靡萬千男子。
  • 古代歷史名人,千古名畫,屈子行吟圖
    具有愛國思想的年輕畫家陳洪緩(公元1598一1645年),為國家的命運擔憂。他懷著憂慮的心情研讀了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名著《離騷》、《九歌》和《天問》,深深為詩人優國優民的思想,肝膽相照的赤誠之心所感動,決心創作出屈原的光輝形象,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展覽現場說起「中國印」也許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繪畫上畫家、藏家留下的痕跡。但事實上,印的起源很早,作為重要的憑證信物,它與人類文明的演進相伴。中國印章三千年的歷史,它從一開始就走上文字印而非圖案印的道路,與書法相伴,成為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並與中國的文字書寫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如今所說的「中國印章藝術」不僅涉及印章,還包括印譜、印材等多個方面。
  • 漢宮春曉圖,仇英的繪畫密碼
    不久前,兩岸博物館似乎心有靈犀,不約而同發起了對明代畫家仇英的紀念。蘇州博物館推出「十洲高會——吳門畫派之仇英特展」,展出了國內外31件仇英珍品,內容涵蓋山水、人物、歷史等不同主題。臺北故宮則推出「明四大家(即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特展之仇英作品展」,拿出仇英的30多幅作品參展。其中,便有其傳世名作《漢宮春曉圖》。
  • 「清宮舊藏」唐寅《活色生香圖》真跡
    原創作者:林衡此乃「清宮舊藏」唐寅《活色生香圖》真跡,入藏「寶笈重編」「寶笈三編」,明代絹本設色,畫心縱29.1cm,橫190.1cm,歷代鑑藏家鈐印共15枚。▲明 唐寅《活色生香圖》真跡 林衡珍藏此卷「清宮舊藏」唐寅《活色生香圖》工筆細膩,人物傳情,桃花盛放,乃是唐寅處世的內心寫照,世外桃源,與世無爭,無欲無求超凡脫俗之心態意境。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唐寅。
  • 蘇州博物館藏元王蒙《竹石圖軸》臆說
    鑑於張王之間的關係,這幅畫依然可歸於朋輩之間的饋贈之作,所以作者並沒有受到索畫人的嚴格限制,在畫完索畫人要求的墨竹後,興致高昂地寫下了他剛剛創作出的四首記遊詩。二有明一代,此畫湮沒無聞,未見於公私著錄。根據畫作上的鈐印和相關文獻,我們可以略知其流傳。右下角「漸江僧」白文印是明代四僧之一漸江(1610-1664)自用印。
  • 筆墨恣肆,神韻俱足,為明代中葉創新畫家吳偉
    他是繼戴進之後的「浙派」大家,以粗勁縱橫之筆,揮灑淋漓之墨,進一步發展了雄健豪放之風,增強了力度、動感和氣勢,「浙派」後學主要宗法吳偉畫風,故又有「江夏派」之稱。《長江萬裡圖》卷,明,吳偉繪,絹本,淡設色,縱27.8cm,橫976.2cm。卷末自題:「弘治十八年乙丑九月望,湖湘吳偉寓武昌郡齋中制」,並有汪堯辰、汪堯庚二家題記。
  • 京都國立博物館「曬寶」 中國「老寶貝」日本藏千年
    李唐(1066-1150年),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州)人,是宋徽宗時的宮廷畫家,1127年北宋覆滅後,他南下逃難,又成了南宋的宮廷畫家,所以他的畫是兩宋之間的典型代表。李唐的作品日本也有,那就是京都大德寺高桐院的《山水圖》。這是一對山水掛軸,舊傳吳道子所作,原來被裝飾在一幅元代觀音的兩側。後來做藝術研究的時候,發現樹枝上有「李唐畫」的隱款墨書,終於判明了作者。
  • 元代畫家倪瓚山水樹林繪畫作品賞析
    圖中畫梧桐一株,疏竹數竿,湖石平坡,間以涓涓細流。與以往畫家慣用幹淡松秀筆墨表現不同的是,全畫用大膽的墨筆寫成,頗具蒼潤淋漓之妙。梧葉用闊筆、溼墨側抹而出,莽蒼超忽,而清陰如覆;樹幹、秀石的表現亦以側筆寫成,湖石用濃墨皴出,其渾厚有北苑之意。這幅畫為倪瓚畫風成熟期少見的變體之作。畫家通過對墨色濃淡、乾濕的運用,使畫面極富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