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 陸治 山靜江橫圖 安徽博物院藏
明代畫家陸治所作的《山靜江橫圖》,畫面有作者自鈐印三方,右上角陽文方印「叔」「平」,左下角陰文方印「陸治之印」。另鈐有多枚鑑藏印章,左上「泰州宮氏珍藏」印,左下「蔭堂胡森珍藏」印,右下「正大光明」印、「識味」印、「胡氏叔子」印、「茂三審定」印和「王澤」印。
2 明 陸治 仿王蒙林壑消閒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作品鑑藏印章看,此圖流傳有序。但筆者在典籍著錄中並未查到《山靜江橫圖》的相關記載,這或與此畫定名更變有關。不過筆者在文獻中查到了一件同時期的作品《玄秀樓圖》。《陸包山遺稿》《大觀錄》《書畫涉筆》等對此圖均有著錄。其中尤以《大觀錄》記載頗為詳盡:「陸叔平《玄秀樓圖》,白絹本,長三尺,闊一尺餘。畫得園林景架,妙有逸趣。小款真書左角,重題在圖之端。嘉靖癸巳仲春包山陸治在玄秀樓寫意。少陵曾把并州剪,剪取吳淞一片秋。我欲攬波三萬頃,與君同作洞庭遊。包山陸治重題乃萬曆乙亥孟冬也。」由落款紀年可知《玄秀樓圖》與《山靜江橫圖》同為陸治嘉靖癸巳仲春在玄秀樓作。
3 明 陸治 紅杏野鳧圖 安徽博物院藏
4 明 陸治 虎丘塔影圖 天津博物館藏
但從作品整體描述來看,該圖與傳世的《山靜江橫圖》並非同一件作品。《玄秀樓圖》目前未見各大博物館收藏,極有可能已散佚。1996年春季上海雲朵軒書畫拍賣專場曾拍賣過一件陸治《環秀樓圖》,此圖無論從尺幅還是內容上均模仿《山靜江橫圖》,畫面右上有篆書小款「環秀樓圖」,真書題詩「少陵曾把并州剪,剪取吳淞一片秋。我欲攬波三萬頃,與君同作洞庭遊。包山陸治寫並題」。此圖畫功較差,線條板滯,缺乏變化,與陸治同時期作品風格相去甚遠,應是結合《玄秀樓圖》和《山靜江橫圖》的偽品。《山靜江橫圖》系孫大光先生1987年捐贈時的文物定名。結合文獻著錄,筆者認為將其更定為《玄秀樓圖》,指向或更為明確。此圖可與文獻著錄的《玄秀樓圖》互為姊妹篇。
5 明 陸治 花溪漁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前文已詳列《山靜江橫圖》上鑑藏印章。現將諸印按時間次序依次釋讀。
「泰州宮氏珍藏」印,系清同光年間著名鑑賞家宮本昂的鑑藏印。宮本昂,字子行,江蘇泰州人。泰州宮氏是明清兩季泰州望族,乃當地四大家族之一(宮、陳、俞、繆)。泰州宮氏自明代宮紫元始便以收藏聞名,清朝同光年間,宮本昂、宮昱昆仲更是盛名於時。
「胡氏叔子」印,為晚清書法家胡仁頤鑑藏印。胡仁頤,字扶山,河南光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與何紹基友善,工書,精鑑藏,著《東洲草堂集》。
「王澤」印,系晚清畫家王澤鑑藏印。王澤(1759-1842),字子卿,一字潤生,安徽蕪湖人,官至徐州知府,工畫山水,亦精篆刻,著有《觀齋集》《呁庵印草》。
6 明 陸治天池石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蔭堂胡森珍藏」印,為新安胡森鑑藏印。在傳世的清代書畫作品中時常能見到「蔭堂胡森珍藏」印和「新安胡森蔭堂鑑賞」印,且常與「王澤」印同時出現,故推測胡森為晚清新安籍收藏家,與蕪湖王澤為藏友。惜其事跡典籍記載闕如,具體信息有俟詳考。
「茂三審定」印,系福建潘茂三鑑定印。潘茂三,字信庚,精於收藏,系當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潘主蘭先生的父親。據潘主蘭年表記載,「茂三審定」印系其1924年為父親所刻。
「正大光明」印和「識味」印,皆為孫大光鑑藏印。孫大光(1917—2005),原名世蔚,號四味,安徽壽縣人,是我國現代知名收藏家,曾任國家地質礦產部部長。孫大光先生於1987年將《山靜江橫圖》捐贈給了安徽省博物館。1988年5月經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鑑定,定為國家二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