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2020-12-20 澎湃新聞

12月18日,「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地處上海嘉定的韓天衡美術館開幕,展覽以中國印章發展歷史為主線,匯集中國歷代璽印與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來集古印譜和篆刻家印譜,以及珍稀印材等560多件展品,其中近七成為首次公開展出。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其中既有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等,也有「關中侯印」龜鈕金印,勾勒出簡明中國印史。

展覽中,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譜多達50件(套),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首次大批量來滬展出。

展覽現場說起「中國印」也許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繪畫上畫家、藏家留下的痕跡。但事實上,印的起源很早,作為重要的憑證信物,它與人類文明的演進相伴。中國印章三千年的歷史,它從一開始就走上文字印而非圖案印的道路,與書法相伴,成為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並與中國的文字書寫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如今所說的「中國印章藝術」不僅涉及印章,還包括印譜、印材等多個方面。此次展覽就囊括了印文化幾大方面,其中包括周秦兩漢的古璽和明清文人流派印章,古代的印譜;精美印材(如田黃、雞血、荔枝凍、芙蓉、艾葉綠等等);以及歷代名家雕刻印紐(如圓雕、深雕、薄意等)。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清代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在策展人、知名篆刻家韓天衡看來,此次展覽之所以可謂「大」,是因為在展覽中古印譜有150餘部、周秦兩漢的古璽印有130餘件。此外,明清流派印章包括有明代的文彭、何震、蘇宣及清初的程邃、林皋等,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鄧石如的皖派以及吳讓之、徐三庚等,以及之後的趙之謙、胡匊鄰、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等名家印章有一百多方;印石也有一百多件,其中不乏86斤重的頂級雞血石、800多克的大田黃等極為少見的印石。

田黃印石

田黃印石以展覽梳理印章如何成為獨特藝術在展覽開幕式上,韓天衡以印史概括了展品,在他看來,印文化誕生於7000年之前,是世界最古老的藝術之一,中國印章出現於殷商時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且獨闢蹊徑,不同於西亞多為人物印,中國印以文字為主,它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憑信法物,也是階級社會的產物,無論是帝王將相,軍政工商,乃至個人佩用,都體現為權力和信用的憑證,後拓展到藝術之中,及至今日,印章在我國仍有著廣泛應用。

上官疾 戰國帶鉤璽大約2500年前,中國就出現了青銅、玉雕印,當時的印章以文字為主,並沒有過多的雕飾。而中國印章之所以會成為高妙的藝術,也與中國文字的沿革有關,伴隨著甲骨文、金文、小篆、繆篆、隸、楷等書體字體的漸進演繹,春秋戰國古璽、秦印、漢印、魏晉印及唐、宋、元印,印風魚龍變化,各臻其妙,形成周秦漢魏古璽印;同時,從竹簡到紙載體的變化,也影響了印章的大小、白文朱文的變化。

展覽現場導覽但始自戰國的璽印,到了宋元卻出現了變化,文人用印需求的增加,宋人米芾、元人楊維楨的自用印多達二三十枚。據記載畫家王冕曾用自己家鄉的石頭(花乳石)刻印,但未成氣候。直至明代中後期,青田石、壽山石等印材出現,並被文人引進到印章領域。原印印譜的誕生,也成為文人治印的藝術水準豐富和提高的一種方式,量多而質高的印學論著,對流派印章的勃興,具有啟迪和指南的作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所在的嘉定,與文人制印也有淵源。據韓天衡考證,1633年,嘉定竹刻創始人朱鶴(松齡)的曾孫,拿了一本「松齡印譜」讓僑居嘉定的明末畫家、篆刻家李流芳題跋。「朱松齡的生卒年不清楚,只知道是弘治正德時人。但他的曾孫和李流芳是一輩,李流芳是1575年出生,那麼朱松齡生年大約在1500年,而且會刻印。他大約七十歲左右去世,那麼他的印譜至少要比如今一般認為最早的文人印譜『何雪漁印譜』早三十年。」韓天衡說。

展覽中的各類印譜在此次展覽中以印為線索,以韓天衡美術館藏品為基礎,並向西泠印社、河南印社及海內外藏家廣泛借展助力而成。其中來自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譜多達50件(套)。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首次大批量來到上海展出。

展覽現場印譜開啟文人之印走入展覽之中,一列印譜成為了探究歷史的入口,展覽由《顧氏集古印譜》開始,這是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明代上海顧從德於隆慶壬申(1572年)輯成。《顧氏集古印譜》原有六冊,展覽中展出的是西泠印社所藏的《顧氏集古印譜》,為張魯庵舊藏,僅四冊。

西泠印社藏《顧氏集古印譜》此譜彙輯了顧氏家藏及友好藏印共約1800方,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此前的成譜工藝或手摹筆鉤,或棗梨翻刻,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不能真實地反映秦漢原印的面目。此譜第一次使用古璽印實物,以上等硃砂印泥鈐蓋於紙上。無論是從版本學、史學還是從篆刻學的角度講,《顧氏集古印譜》都具有藝術和學術價值。

西泠印社藏《顧氏集古印譜》展覽中緊隨其後的範汝桐輯《範氏集古印譜》、郭宗昌輯《松談閣印史》,都是明代重要的集古印譜。

範汝桐輯《範氏集古印譜》《範氏集古印譜》來自明代中後期重要的古璽印收藏家範大澈的收藏,其叔父為寧波天一閣主人範欽,大約從二十幾歲入京時起,範大澈開始留心秦漢古印,遊宦各地之餘,苦心搜集,前後達36年,共得古印3600多枚,恐其散佚,令其子範汝桐集為《範氏集古印譜》。

範汝桐輯《範氏集古印譜》《魯盦所藏印譜簡目》這樣介紹《範氏集古印譜》:「四明《範汝桐集》,明萬曆丁酉 (公曆1897年)。高七寸九,闊五寸,黑線格,高六寸三,闊四寸。每面四行,上下兩橫格。前後面十六印,下注釋文、鈕式。卷一官印五百八十三,卷二至卷十私印三千五十九。」

範汝桐輯《範氏集古印譜》如此之多的古印收藏,從甄別、購買到庋藏,需要平生之力,甚至是祖孫數代之力。以範大澈為例,他的古印收藏從26歲起,至印譜完成時止,前後歷經四十年。即使在其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收藏的法帖名畫幾乎散失殆盡,古印卻一直妥善保藏。

西泠印社藏《顧氏集古印譜》可見,要想獲得數千古印之藏量,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另外,庋藏數量與經濟實力和宦遊經歷是息息相關的。無論是寧波範氏與上海顧氏,從事古印收藏的主人都有過在各地做官的經歷,尤其在無網絡、拍賣的時代,任職京師能看到相對集中的藏品,收集相對容易。

郭宗昌輯《松談閣印史》在展覽現場還展出了私人藏的《顧氏集古印譜》,與西泠印社的原鈐本相比,私人藏為羅王常輯的木刻本,觀者也可在展覽中探索兩者的不同。

羅王常輯《顧氏集古印譜》明萬曆中期,文人篆刻家作品開始匯集成譜,先後有何震、程大憲、吳可賀、梁袠、胡正言、金光先、蘇宣、汪關等篆刻家以自刻印彙輯成譜。萬曆四十五年(1617),太倉張灝更是心裁別出,匯集了文彭、何震等二十二位篆刻名家的480方印作,鈐成《承清館印譜》兩種。從此,開創了集各家印成一譜的格式。

承清館印譜兩冊本初集被譽為「三堂」印譜的明末張灝輯《學山堂印譜》、清初周亮工輯《賴古堂印譜》、清乾隆中期汪啟淑輯《飛鴻堂印譜》,以及稍後的顧湘輯《小石山房印苑》、慶寬輯《松月居士集印》等為數不少的印譜,均屬這一類型。

陳介祺輯《十鐘山房印舉》據考察,從《顧氏集古印譜》問世至明末的74年間,出版的印譜有近八十種。清代印譜刊行更加普遍,知名篆刻家大多有印譜行世。匯集印章最多的印譜是山東濰坊陳介祺輯《十鐘山房印舉》,收錄古璽印約萬方,是一部盛況空前的巨著。在傳世的不同冊數的版本中,以陳介祺箋注的稿本最為罕見,目前已知共五部,分別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另一部為私人所藏,也在展覽中陳列。此外由西泠名家黃易父親黃樹穀輯藏的印譜《孝慈堂印譜》,也在此次展覽中初次亮相。

陳介祺輯《十鐘山房印舉》從「龜鈕金印」到 「琴罷倚松玩鶴」之變在印譜後方的展櫃中,「關中侯印」龜鈕金印熠熠生輝,這是一方三國魏的金印,也是韓天衡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漢舊儀》:「列侯黃金印龜紐,文曰印,謂刻曰『某侯之印』;丞相、大將軍黃金印龜紐,文曰章,謂刻曰『某官之章』。」據考證,「關中侯」的始置年代在東漢末,沿至魏晉。「關中」地域所指,大約為河南省靈寶縣函谷關以西,陝西省中部一帶。最早的「關中侯」封號出現在曹魏建安五年,最晚的目前見於南朝。

「關中侯印」龜鈕金印現存世的幾件「關中侯印」多為河南出土,其中河南博物院藏的「關中侯印」為1981年溫縣趙堡村採集。1951年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1976年,河北省邯鄲市三堤村北附近均出土的「關中侯印」。此外,在湖南長沙陳家大山20號墓也出土一枚西晉時期的金「關中侯印」目前為湖南省博物館藏;1985年南京直瀆山出土過「關中侯印」。

「關中侯印」龜鈕金印眼前這件「關中侯印」在形制上於其他幾件基本接近,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官印中的龜紐最早見於西漢早期,並一直沿用到清代。在漢代,龜紐的使用範圍很廣。一般來說,西漢早期的龜紐龜首部分較短,龜身較平伏,工藝也較精細。新莽時期,龜首部分微伸,背甲的中脊隆起,工藝較西漢精細。到了東漢後期,龜首伸昂,背部隆起,工藝則較為粗糙。魏晉六朝時期,印章的形制與紐式等基本承襲漢代,只是龜首向外昂伸的幅度更大,龜甲的形式也更為多樣。

「關中侯印」龜鈕金印展覽從先秦的官私璽,到秦漢的官私印與封泥,再到魏晉南北朝、宋元印章,以至明清以來流派篆刻共240餘方,時間跨度二千餘年。其中流派篆刻又是一門學問。展覽中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何震「聽鸝深處」,清代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吳熙載方竹四面印、吳昌碩9方田黃印等,均難得一見。

吳熙載「方竹四面印」其中,文彭的「琴罷倚松玩鶴」青田方章帶有多重意義。「琴罷倚松玩鶴」這6字構成了某種文人的閒情;同時作為文徵明長子文彭的印作長期被後人奉為金科玉律,革新印材,自篆自刻,文人治印,也由此開始。

文彭 「琴罷倚松玩鶴」在他之前,治印就分為兩個階段:先由文人篆寫印文,後交專業印工刻治。這種篆與刻分工的方法,難以體現篆寫者與治者共同的審美理想。文彭早年主要治牙章,由他書寫篆文,印由李文甫代刻。從他偶然得到四筐燈光石後,發現石質印材便於奏刀,雄澤的鐵筆在此找到用武之地。為文人治印找到理想材料。從此,篆與刻合為一體,印章再也不限於印信之用,也不止附庸於書畫,而是獨立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了,文彭也被認為是流派印章的鼻祖。

文彭 「琴罷倚松玩鶴」這方印款為五面款,除頂款「琴罷倚松玩鶴」外,邊款為:餘與荊川先生善,先生別業(即別墅)有古松一株,畜二鶴於內,公餘之暇,每於餘嘯傲其間,撫琴玩鶴,洵可樂也。餘既感先生之意,因檢匣中舊石,篆其事於上,以贈先生,庶境與石而俱傳也。時嘉靖丁未秋,三橋彭識於松鶴齋中。

文彭 「琴罷倚松玩鶴」邊款

文彭 「琴罷倚松玩鶴」邊款這也可見流派印與璽印的明顯區別,流派印前印面多為2.4釐米左右,且無邊款。到了石章時代,邊款成為了文人展示自己的詩文書法的又一片領域。在此次展覽中,從文彭開始,何震、蘇宣等明代大家及四百年以來的名家傑作都有展示。其中浙派、皖派俱全員登場,海派畫家任伯年,早期也曾刻印,展品中有一方他僅存於世的自刻印章。

清·任伯年 頌菽展覽還展出了印材,其中既有清代流傳的印石名品,也有近現代雕鈕大師的作品。展廳之中,搭建了明代文人書房場景,讓觀眾感受明清文人治印的氛圍。同時還設置了互動體驗區,觀眾可以在平板電腦上完整地了解並體驗一方印章的誕生過程。

韓天衡等在開幕儀式上講述印文化,並介紹重點展品

展覽現場這場560多件展品的「中國印文化大展」雖然展品頗多,其實也仍然只是展出了印文化之一斑,展覽將持續至3月30日,期間將更換部分展品。(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印印得心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亮相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始低調地華麗亮相。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媒體通風會上,策展人、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篆刻藝術院首任社長韓天衡先生介紹了本次大展的相關情況。中國印章出現於殷商時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憑信法物。
  •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18日,「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始展出。本次展覽由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西泠印社、河南印社、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作為支持單位。展覽時間三個多月。
  • 百年西泠:打造一個時代的經典 樹立杭州傳統文化品牌
    10月16日,《朱蛻華典——中國歷代印譜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辦,同時出版豪華版展覽圖錄厚達450頁的精裝畫冊《朱蛻華典——中國歷代印譜特展圖錄》;10月18日,召開《中國珍稀印譜原典大系》(第二編)編纂研討會,計劃匯集出版150-200部珍稀古印譜;10月26日,舉辦《「中國印譜史與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厚達800頁的論文集。這些活動受到了海內外業界的高度關注。
  • 華東師大創立印社,西泠印社發來賀信!
    華東師範大學在2014年創設書法篆刻專業後,培養了不少在篆刻領域頗有成就的學生,不少學生在西泠印社等主辦的專業賽事中獲獎或入展,並已有多篇印學論文發表;還承辦了「全國大學篆刻大展」等系列活動,開啟了高校篆刻類活動的多項先河,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優秀篆刻藝術人才,推動高校篆刻藝術創作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 西泠印社藏印選
    西泠印社,中國收藏印作、印譜最豐富、最珍貴的藏品單位之一,很多印作、印譜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其中不乏「文人印」開拓者何震的「放情詩酒」,皖派大家鄧石如的「子輿·燕翼堂·雷輪·古歡·守素軒」五面印、西泠八家創始人丁敬的「煙雲供養」等名印。
  • 華東師範大學創立『大夏印社』西泠印社發來賀信
    華東師範大學在2014年創設書法篆刻專業後,培養了不少在篆刻領域頗有成就的學生,不少學生在西泠印社等主辦的專業賽事中獲獎或入展,並已有多篇印學論文發表;還承辦了「全國大學篆刻大展」等系列活動,開啟了高校篆刻類活動的多項先河,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優秀篆刻藝術人才,推動高校篆刻藝術創作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2018年7月14日,由海上印社、上海書畫善會主辦,海上印社藝術中心承辦的「光前裕後——江成之篆刻藝術暨藏品展」在上海市海上印社藝術中心揭幕。被譽為「當今浙派第一高手」的江成之先生逝世已經三年多了,此次展覽共展出江成之篆刻、書法作品及篆刻、書法、印譜等藏品近二百件,再一次全面地展示這位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的藝術和收藏。
  • 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 親情中華青田石 瑞福新章西泠印 僑界慶華誕篆刻作品展在中國僑博...
    (出席開幕式領導和嘉賓合影)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9月7日,由中國僑聯指導,浙江省僑聯、西泠印社、杭州市僑聯、青田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親情中華·瑞福新章」一一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浙江青田石篆刻作品展首展在北京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
  • 郭強捐贈西泠印社作品展暨大研堂師生書法篆刻作品展開幕
    7月17日,由西泠印社、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內江市委宣傳部、內江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的「惟彼孤山——郭強捐贈西泠印社作品展暨大研堂師生書法篆刻作品展」在張大千美術館開幕,共展出作品151餘件。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劉建剛,省文聯機關黨委一級調研員尹春春,內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文聯主席秦金保出席開幕式。「惟彼孤山,積石巖巖。穆穆先哲,吾齊所瞻。」
  • 「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
    11月12日,「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拉開序幕,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活動一併舉行。本次系列展覽作為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的重要內容,分浙江展覽館和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兩個展區「並蒂花開」。
  • 共克時艱——西泠陳浩的抗疫詩書畫印
    倡議發出之後,廣大藝術家積極響應,用藝術作品表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疫區人民和戰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共抗疫情、戰勝疫情的決心。【藝術簡歷】陳浩,1955年7月生,字泊舟、號微齋、別署澄懷居主人、千石萬卷樓主、見山居等。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廣東省書協理事、現居深圳。
  • 治印育人傳授七十餘年,全國印學人中唯有西泠四絕名家袁道厚
    點擊上面藍字免費訂閱文化名人 | 獨家訪談【本文共2.5萬字,為本百家號「陳洪標寫字說畫」作者陳洪標對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四絕名家」袁道厚的獨家專訪。今天為上篇11700字,將與你分享以下內容:「袁道厚印象」「一個縣城的印學在中國印學發展史上的地位」「14歲開始的艱苦人生 改姓報考當醫生」「啟蒙於書畫印大家 鄭彬錢大禮陸維釗」「結緣葉一葦 拜師譚建丞 受教於沙孟海」。看完需要你的耐心,文尾有福利,附袁道厚先生的篆刻、書法、繪畫等精品圖片。
  • 常寧·中國印山景區開園,市民盡享印章文化盛宴
    活動現場,在優雅的歌舞中,一項項議程精彩紛呈,高潮迭起,「西泠印社書畫篆刻院中國印山教學基地」授牌、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天下第一印」授牌、常寧與青旅國際旅遊有限公司籤約、揮灑金沙見證景區開園;還舉行了印山尋印、印山視頻(網紅抖音大賽)、印山求印(尋找名人印章)、印山拾遺(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印山拾味(體驗常寧美食)、印山流韻(徵集攝影作品)等活動。
  • 順歷文創平臺與西泠印社強強聯合,彰顯非遺文化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珍貴記憶,是歷史文脈的延續,是剪不斷的鄉愁……  近日,秉承著「讓非遺文化更好的融入生活」,順歷文創平臺依託「順歷APP」的專業曆法為基礎,以深耕傳統文化多年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設計優勢,聯合非遺文化傳承者--西泠印社的篆刻大師沈永泰先生為品牌名「順歷」二字重新設計和篆刻,這次的聯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優秀文化、推動融合創新,讓古老的非遺項目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
  • 第三屆「陳介祺獎」萬印樓篆刻藝術大展入展名單公布
    第三屆「陳介祺獎」萬印樓篆刻藝術大展評審工作於2020年8月7日-8日在陳介祺故裡十笏園文化街區舉行。第三屆「陳介祺獎」萬印樓篆刻藝術大展自2020年2月中旬向海內外發出徵稿啟事,到7月20日截稿,得到了海內外金石篆刻界和廣大篆刻家、篆刻作者的廣泛關注和積極支持,投稿踴躍。
  • 舊籍新刊 | 臨沂王敦化及其《印譜知見傳本書目》
    《傳樸堂藏印精華》五卷,葛氏藏印。鈐印本。修正為:「《傳樸堂藏印精華》不分卷,葛氏藏印。鈐印十二冊本。」《邃古齋古印譜》不分卷,田荊園輯印。鈐印本。修正為:「《邃古齋集印》六卷,濰縣田會聰荊園集印。見《山東通志》。」凡此說明,《印譜知見傳本書目》是在進一步修潤《古銅印譜書目》基礎上的成果。
  • 學術研究|「東皋印派」研究三題
    葉一葦先生在其《篆刻叢談》一書中這樣評說:「丁敬早期的印章並無別於揚州八怪印派,甚至很接近東皋派。」可見此派在中國印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本文就此派重要印人的生平史實作一考證,對此派興盛的文化背景及流派從產生、流變到衰敗的過程做一梳理,以供後人借鑑。
  • 饒宗頤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饒氏白描當世獨步
    他是當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會通中西、熔鑄古今的學術大師之一;通曉六國語言文字,對古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也頗有研究。  季羨林先生曾撰專文,盛讚饒宗頤先生的學術研究,首要一點就是「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並世學人中並無第二人」。
  • 汪自力:《民間藏曆代押印圖錄》的讀法與問題
    曾出版文化專著《李正治園》(中國建工出版社,2013)、《民間藏曆代押印圖錄》(九州出版社,2017)。「押印圖錄」的讀法與問題汪自力由汪自力、王鈞、孫惠民共同主編的《民間藏曆代押印圖錄》,在面世前,曾在「樂藝會」上做過一次介紹。2017年10月該書上市後,在書法篆刻界、印章收藏圈引起了一些關注。做為此書的編者,也收集到了一些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