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妃制度:民間選秀、妃嬪封號、禮儀尊卑

2020-12-20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按照明代制度,凡是天子、親王的後、妃宮嬪,一般慎選良家女充任,進幸者弗受,所以明代的后妃大多出自民間。儘管明初之時,成祖的仁孝皇后是功臣徐達之女,但顯然是明初未定製度時的產物。其後,則多出自民間,所以每當新君登極,就有選秀女之謠。

明代選秀女之制,其實也並非通行於天下,大概只是在京師附近地區推行。起初還是兩京並重,所以后妃中尚有南人,如宣宗胡後,濟寧人;孫後鄒平人;吳妃,丹徒人;郭嬪,鳳陽人;英宗錢後,海州人;憲宗王后,武宗夏後,全是上元人;世宗方後,江寧人。但自明代中期以後,選妃大多是在京師,不及遠方,顯然一是出於地近易採,二是為了防止滋擾。如英宗周妃,昌平人;景帝汪後及憲帝吳後,全是順天人;世宗杜妃(穆宗生母),大興人;穆宗李後昌平入;穆宗陳後,通州人;穆宗李妃(神宗生母),擲縣人;神宗王后,餘姚人而生於京師;神宗鄭貴妃大興人;光宗郭后,順天人;光宗王妃(熹宗生母),順天人;光宗劉妃(崇禎帝生母)海州人但人籍宛平;崇禎皇帝周后,蘇州人但家在大興,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明代有選淑女之制,選入官中的淑女,當然尚無名分,但一旦得皇帝的寵幸,就很快列人嬪妃之列。如嘉端十四年(1535)十一月,下詔選淑女。河南延津人李拱震獻其女。次年二月,就封此女為「敬嬪"。明代官中妃子,有些來自高麗。如明太祖第十四女含山公主的母妃韓氏就是高麗人。永樂年間,高麗貢女更是很多,如光祿寺官員權永均諸女就是高麗人。

明代內廷嬪御,尊稱「貴妃"巳至極頂。如太祖時,有貴妃孫氏,諡成穆;成祖時,有賁妃張氏,諡昭懿,貴妃王氏,諡昭獻;仁宗肘,有貴妃郭氏,諡恭肅。但當時的貴妃,尚無「皇」字,所以有冊無寶。

「皇」字之用,明初即有,如太祖朝冊李氏為「皇淑妃」,又進封郭氏為「皇寧妃」,但貴妃卻不用「皇」字。至宣宗時,孝恭皇后先曾拜貴妃,才開始稱「皇貴妃」。此後,「皇」字專屬賁妃。在皇貴妃之下,就是貴妃。如洪武三年(1370),冊孫氏為貴妃,僅授予她金冊卻無金寶(也即金印)。宣宗立孫貴妃,制一金寶賜予她。貴妃有金寶,自此始貴妃之下,則為一般的妃子。妃嬪沒有金寶,也無金冊,只是用塗金的銀冊。明代宮中諸妃的位號,只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等字作為稱呼,如洪武十七年(1384)冊李氏為「淑妃」,又正德元年(1506),冊沈氏為「賢妃」,吳氏為「德妃」之類,均可為證自後、妃之下,則為嬪。

明初,無九嬪之名。自後、妃之下,雜置諸宮嬪,而賜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昭容、選侍、淑女等名號。嘉靖十年(1531)三月,明世宗傷古禮,為九嬪之選,如冊方氏為德嬪,而鄭氏、王氏、閻氏、韋氏、沈氏、盧氏、沈氏、杜氏,則分別冊為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列九嬪,即可頭戴九翟冠,身穿大採菊衣,圭用次玉谷文,再用塗黃金之冊,其禮儀僅低於皇后五分之一。這是明代禮制在嘉靖朝得以革新的又一例子。

宮女一旦得到皇帝的初幸成為妃子之後,其後皇帝的臨幸之制,在明代宮中也自有一套體制。按照明代的制度,宮中女宮中的尚寢,專門侍候皇帝寢處之事。另外太監中的文書房內官,也專門記載每晚皇帝幸宿何處以及臨幸宮嬪的年月。所記之冊,稱《欽錄簿》以便他日稽考。又據記載,每晚,各宮之門上都掛土兩盛紅紗燈籠,等候皇帝的臨幸。一旦皇帝臨幸某宮,那麼此宮門上之燈先行卸下。宮中東西巡街之人,即刻傳令,各官俱卸燈歇息。

在唐時期,凡是妃嬪所生的皇子,等到他御極成為皇帝以後,一般尊后為太后而晉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妃,雖然恩禮無異但其中還是可以看出嫡庶之分。一至後唐莊宗時,反而以嫡母為太妃,而以生母為太后,完全是一種冠履倒置的做法,顯然與少數民族的風氣有關。

至明代,凡不是皇后所生的諸帝等到他即位以後,大體不將兩官並尊。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例外,如景帝即位後,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太后」,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后」。成化初年,憲宗尊皇后錢氏為「慈懿皇太后」,貴妃周氏也為皇太后,但無尊號,以便使兩者之間的等威稍有差別。隆慶六年(1572),明神宗即位以後,經張居正的主持,於是出現了兩宮並尊之制,同時進為皇太后,其中嫡母陳氏為「仁聖皇太后」,生母李氏為「慈聖皇太后」。神宗剛即位時,宮中下旨,其開頭即為:皇后懿旨皇貴妃令旨皇帝聖旨,云云。這裡所調的皇后指嫡母陳氏,而皇貴妃則指生母李氏。可見,從一開始,就已是三宮井列,至後出現嫡母、生母之制,實不足怪。

按照《皇明典禮》的規定,皇太子正妃,可以封為妃子,其次只可封為才人。如萬曆三十四年(1606),皇太子第一子出生,其生母是欽命選侍王氏,尚無封號。於是下令內圖及禮部擬議進呈。先後所擬有「皇太子嬪」「皇太子夫人」,均沒被神宗允準。最後神宗下旨,晉封為「才人」。這顯然是遵典禮而行。在明代,一些貴妃為皇帝寵幸,如憲宗之寵萬貴妃,神宗之寵鄭貴妃,即是其例。儘管禮遇隆重,但皇帝的內宮家法還是相當嚴厲,對她們防維甚峻。

這可從下面兩個例子中得到證實。萬曆年間官中有一太監史臣,在宮內已是相當貴顯。正好遇到文書房缺員,神宗認為史臣可補此缺,而鄭貴妃從旁也力贊史臣。正是因為鄭貴妃的幹預,才導致神宗發怒,將史臣答責,並發到南京。

又萬曆年間,呂坤曾撰《閨範圖說》一書,上面有鄭貴妃所作之序,並給以刊刻,為此招來很多臣下的彈劾。神宗見到這些彈劾奏章之後,心中大為不悅。只是因為鄭貴妃的緣故,才下旨說此書是御賜以平息朝中風波。但經此一事,呂坤也不安於位,只好去位離職。

后妃既是皇帝所定「內令」的忠實執行者,又為天下婦女的表率。她們一方面秉承皇帝的旨意,小心侍候,恪守婦道,希望自己的行為能母儀天下;另一方面,她們自已也創製了《女誡》、《內訓》等書,作為規範宮中女子的道德準則。洪武初年馬皇后作有《女誡》,開了此類訓導婦女書籍的風氣之先。至成祖朝仁孝皇后徐氏於永樂二年(1404)冬撰成《內訓》一書,發揚光大馬皇后「教訓之言」,以教宮壹,垂法萬世。

相關焦點

  • 清朝后妃制度:看了這些,保準你不想穿越到清宮劇
    皇帝有很多妃嬪,最為人熟悉的就是那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皇帝選這麼多配偶,一是因為古代的醫療衛生條件差,幼兒夭折率高,皇帝為了保證後繼有人,只有多生子女才能保證子嗣延續。要想多生子就得先多配偶。這是一個現實的考慮。另外,后妃多也是皇帝權威的體現。皇帝擁有這麼多后妃是從奴隸社會時期延續下來的習俗,表明上下有別。
  • 親王嫡福晉與皇帝妃嬪,誰要先行禮,裡面大有講究
    皇后這個貴人、常在、答應屬於低品階妃嬪,她們一般不會參加各種祭奠禮儀,和親王福晉見面機會很少,也就不存在誰向誰行禮問題。地位當然不能和親王嫡福晉相比。福晉是滿族特色稱呼,福晉的意思為「夫人」,主要是清朝皇室貴族婦女封號,正妻稱為「嫡福晉」,側室稱為「側福晉」。清制規定嫡福晉與側福晉都是由禮部冊封,有朝延定製的冠服,側福晉冠服比嫡福晉降一等。
  • 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
    至於每個月的用度,上下尊卑的禮儀,尤其是周邊奴才的尊上踩下,我們在劇中也能窺見一二。我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就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帝家庭也不例外。皇后是妻;皇貴妃至嬪4個等級為妾;嬪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僅為通房,不算妾室,沒有朝服和朝冠。
  • 雍正後宮29位后妃,低等妃嬪就有21位!對待妃嬪,他為何如此吝嗇
    《甄嬛傳》對雍正皇帝的形象演繹有誤,但有一點還是貼近了歷史事實的,那就是雍正皇帝到底是一代帝王,後宮妃嬪的數量自然不在少數。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和《清史稿·列傳一·后妃》的記載,雍正皇帝一生共擁有29位后妃,雖不及先皇康熙和後世乾隆的後宮妃嬪數量,但也根據其13年的在位年限來算,如此妃嬪規模已屬龐大。
  • 穿越回清朝當后妃,真的那麼好麼?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
    最近這些年,宮鬥題材的電視劇十分火熱,這讓當代很多女青年時常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如果能穿越到清朝當后妃,肯定會幹出一番大事業。但是電視劇的功能其實主要在於娛樂,不要當真,因為在清朝,后妃的日子,主流是不大好過的。在清朝,女子想要入宮。一般需要參加選秀女。
  • 中國古代皇帝後宮嬪妃的封號有什麼意義?她們收入有多高?
    中國古代皇帝一般擁有眾多配偶,在民間中傳言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佳麗三千」等說法,這些後宮之人在宮中有著不同的封號,如昭儀、婕妤、美人、八子等等,這些封號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遠古時期帝王的后妃封號並沒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舜的三妃就沒有尊卑高下之分,都稱夫人,商代開始有王后,但時常有幾個王后並立的情況。
  • 穿綾羅、吃珍味、鬥心計,清宮后妃們真的是這樣生活的嗎?
    歷史上的清宮后妃們真的是這樣生活的嗎?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無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幾件俗事。而清朝後宮不過是集封建集權享樂成就之大成者而已,如果非要說與其他朝代不同的話,那清朝後宮更在乎制度的嚴格執行。有時候,帝後為圖個熱鬧,仿民間一家天倫之樂也會聚在一起吃一頓比較簡單的便飯。雖然是一起吃,卻也是尊卑有別,眾妃先伺候皇帝進膳完畢才迅速地站著吃幾口。在清宮戲中,被大家廣為關注的「翻牌子」是怎麼回事呢?
  • 她乃知縣之女,進宮後生育三個兒子,在康熙的漢人妃嬪中地位最高
    導讀:清朝的選秀制度是順治時定下的,小到最小的宮女,大到皇后、太后,基本都是從八旗選秀選出來的。如此龐大的人數,當然是八旗中子女都要參加。選秀制度為大清充實後宮奠定了基礎,也為各家族的飛黃騰達提供的很好的道路。
  • 為什麼清朝妃嬪大都在脖子上圍白巾?這項規定,實則為了方便皇上
    譬如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那些后妃,相信很多人在未看電視劇之前,都根本不清楚。可透過電視劇,這些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活了過來。不知道在看電視劇中,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清朝的嬪妃似乎都在脖子上圍一條白巾,這條白巾通常在穿好衣服後掛在最外面,正好將這條白布條露出來。似乎不同的嬪妃,脖子上掛著的白布條也很不一樣。那麼,這條白布條究竟是做什麼的?
  •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
    之所以在古代會出現這種用餐制度,其實與過於嚴苛的封建禮儀和階級制度有一定關係。在古代封建王朝君臣宴樂之時,會按照不同等級、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級或身份的人也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衍生出來的。這其實也屬於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中一個較為常見的形式。
  • 中國的這一制度,挑戰了人類殘忍和暴虐的底線,更持續了兩千多年
    可是,就在所有人以為人殉制度要就此成為過去式的時候,明、清之際的帝王們再次掀起了人殉狂潮,使得人殉制度死灰復燃了。公元1395年,朱元璋次子秦王死後,首開妃嬪殉葬之惡例。三年之後,朱元璋駕崩,其亦效仿了前代「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的人殉慣例。正是從那時開始,朱元璋後世子孫開始爭相效仿宮人、妃嬪陪葬的喪儀,使得人殉重新成為了一種制度性的存在。
  • 清朝最慘的妃嬪,被連降四級之後突然死亡,還不準埋入皇陵
    睦答應叫做赫舍裡氏,是道光剛剛繼位後首次選秀的妃嬪。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她的家世,但從這個姓氏和出身正黃旗來看,她極有可能還是來自赫舍裡家族。這個家族出過索尼等大臣,也出過康熙的原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也就是如此顯赫的背景,才會在入宮之時就被封為睦貴人。可是,睦貴人的到來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 在古代的時候皇后跟妃嬪的差距在哪些方面
    雖然她們的禮服上也是龍紋,但是卻不可以是明黃色的,因為那個顏色是當時皇上的專用顏色,而且在當時皇后所帶的朝冠上有三百零二顆珠子,身為皇貴妃的話是只有一百九十二顆,妃嬪則是有一百七十二顆,其餘的也都是在逐漸的降低,並且在當時生孩子或者是葬禮等規格的費用,那個時候的皇后也是遠遠高於其他的妃嬪的。
  • 中國禮儀宗法制度
    公共基礎知識常識部分的考試內容中,中國古代一些制度,如科舉考試制度、賦稅制度、禮儀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經常會涉及到考題的內容。所以本篇文章逢考必勝將為大家重點介紹中國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禮儀宗法制度和關於禮儀宗法制度的相關考題。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係的一種準則,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長繼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