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王嫡福晉與皇帝妃嬪,誰要先行禮,裡面大有講究

2020-12-18 叨叨歷史二三事

在清朝後宮,皇帝的女人分為八個級別,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和答應。

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

皇后

這個貴人、常在、答應屬於低品階妃嬪,她們一般不會參加各種祭奠禮儀,和親王福晉見面機會很少,也就不存在誰向誰行禮問題。地位當然不能和親王嫡福晉相比。

福晉是滿族特色稱呼,福晉的意思為「夫人」,主要是清朝皇室貴族婦女封號,正妻稱為「嫡福晉」,側室稱為「側福晉」。

清制規定嫡福晉與側福晉都是由禮部冊封,有朝延定製的冠服,側福晉冠服比嫡福晉降一等。

親王嫡福晉屬於外命婦,而皇帝妃嬪屬於內命婦。嫡福晉的等級和妃嬪以上品階才具有可比性。因為妃嬪以上才是高等妃嬪,會參加一些重要場合活動。

查閱了相關史料,我們會發現,如果要比較親王福晉跟內命婦(皇帝的妃嬪)們的地位高低,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親王與皇帝的輩分

若親王是皇帝的直系長輩,那麼皇帝的妃嬪們都算作親王福晉的晚輩,皇上都得敬其三分,何況是其他后妃。

還有一種情況是親王的福晉本身的地位就比較高,也不需要向皇帝的妃、嬪先行禮,甚至還要反過來,皇帝的妃、嬪們還要先向親王的福晉行禮。

比如當親王嫡福晉的身份是固倫大長公主,也就是前任皇帝的姐妹,現任皇帝的姑姑輩的話,她與現任皇帝妃、嬪們地位的高低就另當別論了,作為長輩,而且還是固倫大長公主,見皇帝和皇后都不用行大禮的,見了級別低很多的妃嬪就更不需要先行禮了。

(二)無關輩分

除去皇帝與皇后,其他妃嬪與親王福晉皆是臣子,福晉地位要比不上妃嬪,畢竟妃嬪代表的是皇權在清康熙以後,封建等級制度已經很完善,君臣尊卑之分很嚴格。

(一)而且根據她們的冠服和一些禮儀制度也可以窺見一二。

根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清代對於後宮妃嬪和皇族命婦的服飾穿戴有著明確要求,並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款式數量:皇太后以下,至「嬪」的朝服分為冬朝服三種、夏朝服兩種;而自皇子福晉以下的親王福晉、親王世子福晉等則自擁有冬朝服一種、夏朝服一種。

(2)服飾顏色:貴妃、妃用金黃色;而嬪、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等則只能用香色。

(3)朝冠裝飾:貴妃、妃、嬪的兩條垂絛,金黃色,末端裝飾寶石;而皇子福晉和親王福晉的兩條垂絛,末端裝飾僅裝飾珊瑚。

(4)朝褂祥紋:妃、嬪的朝褂有三種,一種繡有立龍、行龍;一種繡有正龍、行龍;一種僅繡有立龍。而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朝褂只有一種,且只繡有行龍。

從服飾上的四種明確差別,能夠得出一個非常明顯的結論,那就是親王福晉較之皇帝的「妃」、「嬪」,地位明顯不如。

(二)、禮節上的明顯區別

《清史稿·禮節志》中,通過諸多慶典、節日的站位、禮節描述上,也能大致看出地位高低。

(1)和皇子福晉的對比:

成年皇子成婚後,要在次日帶領福晉入後宮請安,「見所出妃嬪,皇子二跪六拜,福晉四肅二跪二拜」。也就是說,地位較親王福晉要高的皇子福晉,也要向「妃」、「嬪」行禮。所以,親王福晉的地位要低於「妃」、「嬪」。

(2)和公主的比對:

在《清史稿》對於重大慶典的描述中,一般採用「公主、福晉、命婦」的記載順序,而且在皇后喪儀中有著

「公主率近支王福晉集儲秀宮,諸王福晉及命婦集東華門外,鹹喪服跪迎梓宮」

的明確說明。

再加上,順治年間「定固倫公主喪視親王福晉」的明確規定。

可以得出結論:親王福晉較之固倫公主的地位同等或者較低。

而在冊封公主時,公主不但要向皇帝、皇后行禮,還必須「次詣諸妃、嬪前,各四肅二跪二叩」,才能還府。也就是說,在禮制上,「妃」、「嬪」的地位要高於公主,當然也高於親王福晉。

(3)「妃」、「嬪」冊封禮上的比對:

根據《清史稿·嘉禮志》的記載,後宮「妃」、「嬪」冊封典禮完成以後,

「諸妃要率公主、福晉、命婦去拜見帝後,六肅三跪三叩,妃前則行四肅二跪二叩,妃等相對各二肅一跪一叩」。

也就是說,在冊封典禮上,親王福晉只是跟從「妃」、「嬪」的陪同角色,地位自然明顯不如。

總結一下:

如果輩分高的親王,親王嫡福晉不需要向妃嬪行禮,如果沒有輩分,則需要向皇帝的妃、嬪們先行禮,對於貴人以下級別的,則不需要先行禮。

相關焦點

  • 乾隆皇帝的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為何遭到乾隆皇帝討厭厭惡?
    烏拉那拉的第二個皇后便是雍正帝的孝敬憲皇后,要說雍正的至愛那一定是這位孝敬憲皇后。在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烏拉那拉氏便是他的嫡福晉,在之後的奪嫡鬥爭中烏拉那拉氏也是毫不猶豫的相信雍正並站在她身後。相比較前兩位烏拉那拉氏的皇后來說,第三任皇后就有些悽慘了,不僅沒有受到皇帝的寵愛,還遭到皇帝的厭惡,這位便是乾隆的第二個皇后那拉氏。那拉氏在乾隆還是寶親王的時候就嫁給了乾隆,不過此時的乾隆已經有了嫡福晉富察氏,所以當時的那拉氏只是一個側福晉。
  • 清國皇帝的女兒到底是公主還是格格,公主與格格有什麼區別
    我們也從影視劇中知道在清代皇帝的女兒稱為格格,可是在後來的影視劇如《甄嬛傳》皇帝和曹貴人的女兒就稱為公主。那麼在真實的清代,皇帝的兒女到底是稱為公主還是格格呢?在《清史稿》裡記載早期的滿族人是一個在白山黑水之間過著騎馬打獵生活遊牧民族,當時族中對於身份稱謂被沒有多大的講究,所有的父親都叫阿媽,母親稱額湼或額娘,兒子都是阿哥,年輕沒有出嫁的小女兒,小姑娘都稱為格格,格格翻譯為漢語就是小姐的意思。那時候不存在公主、郡主等稱號,就連努爾哈赤的女兒長女稱為東果格格,次女稱為嫩哲格格。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太子,身為國家的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地位僅次於皇帝、皇后,擁有自己的官僚系統—「東宮」,可自置僚屬,置太子三師、太子三少等與朝廷大同小異的官員。同時,太子還能在京師,合法的擁有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 大清王朝親王眾多,為什麼偏偏無人敢興兵造反?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我國古代,人們夢想當皇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以擁有後宮三千妃嬪,日日夜夜流連溫柔鄉。擁有這麼多的妃嬪,自然就會有更多的子嗣,手心手背都是肉,那麼到底選誰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擔負起治國理政的重任呢?關於繼承的問題,古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立長不立賢。
  • 老照片:清朝王爺與福晉,格格與蒙古親王額駙,古代全家福
    博多勒噶臺親王阿穆爾靈圭和其福晉。這位親王在清朝末期思想非常進步,不僅支持修鐵路,甚至開辦了公司,圖中與其福晉甚為相配。清末攝政王載灃和福晉瓜爾佳氏幼蘭。福晉是軍機大臣榮祿之女,載灃的嫡福晉。載灃在慈禧太后去世前被封為攝政王,兒子溥儀也成為中國最後第一個皇帝,清朝從入關起有攝政王多爾袞開頭,滅亡時有攝政王攝政,真是成也攝政王,敗也攝政王。醇親王奕譞和福晉葉赫那拉婉貞,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生妹妹,同時也是光緒皇帝的親生母親。郡王銜貝勒載洵一家人,前排就是載洵和他的王妃妻子,載洵旁邊是他的兒子,王妃旁邊是兒媳,在載洵後面的是王府的格格。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21歲時在野外做了此事,生下的兒子孫子成了皇帝
    在顧命八大臣裡面,掌握實權的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以及大學士肅順,其中肅順是最核心的人物。肅順這個人重用漢人,像後來鎮壓太平天國,開啟同治中興的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就是肅順推薦提拔的。而抱著同治小皇帝的慈安、慈禧兩太后顯然不希望被動地接受這一切,特別是慈禧。為了對抗顧命八大臣,奪取大清控制權,慈禧決定聯合留在北京主持議和的奕訢。
  • 《如懿傳》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你有注意到嗎?宮鬥劇裡一股清流
    第一集的一開始就是四阿哥鍾情青櫻,卻因為長幼尊卑需要讓哥哥先行選擇福晉,並且所有人都覺那樣才是對的。雖然青櫻靠著小聰明脫身,成功讓三阿哥沒有選擇自己,也說出了「那是大家覺得我和三阿哥般配,我又不喜歡他。」——可不喜歡又能如何呢,她和四阿哥彼此相愛,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為他的嫡福晉,也沒能白頭偕老。
  • 明代后妃制度:民間選秀、妃嬪封號、禮儀尊卑
    按照明代制度,凡是天子、親王的後、妃宮嬪,一般慎選良家女充任,進幸者弗受,所以明代的后妃大多出自民間。儘管明初之時,成祖的仁孝皇后是功臣徐達之女,但顯然是明初未定製度時的產物。其後,則多出自民間,所以每當新君登極,就有選秀女之謠。
  • 皇帝老婆數量也是有規定的,難怪皇帝多數死的早,都是活該
    就是在夜晚來到之前,記上當日誰侍御寢。東漢以後這件任務由宦官負責。各個朝代,宮中都有一本備忘錄,專記皇帝御幸之事,以備日後查考。如同外廷大臣恪盡職守一樣,負此職的宦官也是一絲不苟的。都知道,古代帝王,妃嬪眾多,那麼,站在權利頂峰的男人,按規矩的話,到底可以娶多少個老婆呢?
  • 紫禁城中的妃嬪們,嫁給皇帝以後還能回家省親嗎?真相不一樣
    看到了《延禧攻略》的人應該會發現,皇室後宮的這些妃嬪,從來沒有出宮為自己省親。其中包括瓔珞,嫻妃,高貴妃,不管是誰,只要嫁進紫禁城就再也不回娘家了。這難道就是皇帝不允許自己的女人回家省親嗎?紅樓夢裡有一齣戲,是元春省的一位親戚。
  • 大臣勸皇帝多娶幾個妃嬪,皇帝:朕只愛皇后一人,此事不要再提了
    不論哪個朝代,皇帝後宮中的佳麗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只算那些有名號的妃嬪,也得有大幾十個。但是,明孝宗朱佑糖卻與眾不同,當了將近20年的皇帝,一生只娶皇后一人,從沒有冊立過任何妃嬪,就問你服不服?明孝宗之所以這麼做,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他的確很痴情,專一程度不僅秒殺絕大多數皇帝,就連現代人都汗顏;二是,與他的早年經歷有關。
  • 果親王的福晉孟氏生下了兩個孩子,但是都夭折了
    歷史上真正的果親王允禮,的確是有兩個福晉。一個是嫡福晉鈕咕嚕氏,另一個就是側福晉孟氏。這附近貌似就應該是歷史上的孟靜嫻本人了,從他的出生方面來看,這兩個福建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嫡福晉的祖上一直都是朝廷非常大的官臣,並且他的母親還是孝恭仁皇后的親妹妹,所以說鈕祜祿氏也是雍正的親表妹。
  • 令妃最有前途
    從康熙時期進入清朝,一直在清朝呆了50多年,歷經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他曾經給乾隆和他的妃嬪們畫過肖像畫,皇帝、皇后、貴妃各一位,以及10位妃子也各自有一張肖像畫。這些畫像合稱《乾隆帝后妃嬪圖卷》。
  • 紅樓夢:薛寶釵待選妃嬪,還是待選宮女?她待選失敗因為容貌嗎?
    薛寶釵不是參加選秀,選拔妃嬪,而是參選宮女。選秀是為皇帝和皇族子弟選妃嬪。選秀是皇帝為了擴充後宮,或者為皇子和皇族子弟挑選妻子,舉行選秀活動。成功入選的女子不是皇帝的妃嬪就是皇族子弟的妻子。例如:順治十年,皇帝選秀時,16歲的董鄂氏入選秀女,被指配給襄親王博穆博果爾。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母親是皇太極的貴妃娜木鐘。參加選秀被選中的秀女,可以當皇帝的妃嬪,最次是王爺或者皇子的妻妾。
  • 正史上的華妃:大兒子是皇帝,二兒子是太子,三兒子是親王
    古代的時候,男人只能有一個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個小妾。李隆基還是臨淄王的時候,娶了五姓七望高門令族太原王氏女為正妻。臨淄王妃王氏雖然是李隆基的正妻,但是並不怎麼得寵。原因很簡單,李隆基與王氏的婚姻,是父親李旦包辦的。 古代的時候,兒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輕人娶老婆,自己做不了主。
  • 皇帝的御膳究竟有多豪華?買菜、吃菜、賜菜、剩菜都大有講究
    皇帝的御膳究竟有多豪華?買菜、吃菜、賜菜、剩菜都大有講究 最近《如懿傳》的熱播,甚至將宮鬥劇拍成了「舌尖上的清宮」,民以食為天,皇帝也不例外,皇帝的膳食應該是天下第一美膳了。那麼皇帝平時都吃什麼?怎麼吃?是誰在給皇帝做飯?又是怎麼運行的?
  • 在古代,太上皇和皇帝,誰應該聽誰的?原來講究還挺大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有句話形容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在這樣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卻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歷史詭辯,也是前一段時間網友們討論的最熱的一個問題,太上皇與皇帝到底誰的權力更大,誰應該聽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