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後宮,皇帝的女人分為八個級別,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和答應。
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
這個貴人、常在、答應屬於低品階妃嬪,她們一般不會參加各種祭奠禮儀,和親王福晉見面機會很少,也就不存在誰向誰行禮問題。地位當然不能和親王嫡福晉相比。
福晉是滿族特色稱呼,福晉的意思為「夫人」,主要是清朝皇室貴族婦女封號,正妻稱為「嫡福晉」,側室稱為「側福晉」。
清制規定嫡福晉與側福晉都是由禮部冊封,有朝延定製的冠服,側福晉冠服比嫡福晉降一等。
親王嫡福晉屬於外命婦,而皇帝妃嬪屬於內命婦。嫡福晉的等級和妃嬪以上品階才具有可比性。因為妃嬪以上才是高等妃嬪,會參加一些重要場合活動。
查閱了相關史料,我們會發現,如果要比較親王福晉跟內命婦(皇帝的妃嬪)們的地位高低,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親王與皇帝的輩分
若親王是皇帝的直系長輩,那麼皇帝的妃嬪們都算作親王福晉的晚輩,皇上都得敬其三分,何況是其他后妃。
還有一種情況是親王的福晉本身的地位就比較高,也不需要向皇帝的妃、嬪先行禮,甚至還要反過來,皇帝的妃、嬪們還要先向親王的福晉行禮。
比如當親王嫡福晉的身份是固倫大長公主,也就是前任皇帝的姐妹,現任皇帝的姑姑輩的話,她與現任皇帝妃、嬪們地位的高低就另當別論了,作為長輩,而且還是固倫大長公主,見皇帝和皇后都不用行大禮的,見了級別低很多的妃嬪就更不需要先行禮了。
(二)無關輩分
除去皇帝與皇后,其他妃嬪與親王福晉皆是臣子,福晉地位要比不上妃嬪,畢竟妃嬪代表的是皇權,在清康熙以後,封建等級制度已經很完善,君臣尊卑之分很嚴格。
(一)而且根據她們的冠服和一些禮儀制度也可以窺見一二。
根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清代對於後宮妃嬪和皇族命婦的服飾穿戴有著明確要求,並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款式數量:皇太后以下,至「嬪」的朝服分為冬朝服三種、夏朝服兩種;而自皇子福晉以下的親王福晉、親王世子福晉等則自擁有冬朝服一種、夏朝服一種。
(2)服飾顏色:貴妃、妃用金黃色;而嬪、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等則只能用香色。
(3)朝冠裝飾:貴妃、妃、嬪的兩條垂絛,金黃色,末端裝飾寶石;而皇子福晉和親王福晉的兩條垂絛,末端裝飾僅裝飾珊瑚。
(4)朝褂祥紋:妃、嬪的朝褂有三種,一種繡有立龍、行龍;一種繡有正龍、行龍;一種僅繡有立龍。而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朝褂只有一種,且只繡有行龍。
從服飾上的四種明確差別,能夠得出一個非常明顯的結論,那就是親王福晉較之皇帝的「妃」、「嬪」,地位明顯不如。
(二)、禮節上的明顯區別
《清史稿·禮節志》中,通過諸多慶典、節日的站位、禮節描述上,也能大致看出地位高低。
(1)和皇子福晉的對比:
成年皇子成婚後,要在次日帶領福晉入後宮請安,「見所出妃嬪,皇子二跪六拜,福晉四肅二跪二拜」。也就是說,地位較親王福晉要高的皇子福晉,也要向「妃」、「嬪」行禮。所以,親王福晉的地位要低於「妃」、「嬪」。
(2)和公主的比對:
在《清史稿》對於重大慶典的描述中,一般採用「公主、福晉、命婦」的記載順序,而且在皇后喪儀中有著
「公主率近支王福晉集儲秀宮,諸王福晉及命婦集東華門外,鹹喪服跪迎梓宮」
的明確說明。
再加上,順治年間「定固倫公主喪視親王福晉」的明確規定。
可以得出結論:親王福晉較之固倫公主的地位同等或者較低。
而在冊封公主時,公主不但要向皇帝、皇后行禮,還必須「次詣諸妃、嬪前,各四肅二跪二叩」,才能還府。也就是說,在禮制上,「妃」、「嬪」的地位要高於公主,當然也高於親王福晉。
(3)「妃」、「嬪」冊封禮上的比對:
根據《清史稿·嘉禮志》的記載,後宮「妃」、「嬪」冊封典禮完成以後,
「諸妃要率公主、福晉、命婦去拜見帝後,六肅三跪三叩,妃前則行四肅二跪二叩,妃等相對各二肅一跪一叩」。
也就是說,在冊封典禮上,親王福晉只是跟從「妃」、「嬪」的陪同角色,地位自然明顯不如。
總結一下:
如果輩分高的親王,親王嫡福晉不需要向妃嬪行禮,如果沒有輩分,則需要向皇帝的妃、嬪們先行禮,對於貴人以下級別的,則不需要先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