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自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見王爵制度紊亂,遂對其作了重新審定,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將軍截止。從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首位禮親王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愛新覺羅·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首位鄭親王為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首位睿親王為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
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首位豫親王為努爾哈赤15子多鐸
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首位肅親王為皇太極長子豪格
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首位莊親王為皇太極第5子碩塞
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首位克勤郡王為代善長子嶽託
嶽託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子,自幼隨父祖徵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首位順承郡王為代善之孫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首位怡親王為康熙皇帝第13子允祥
允祥是聖祖玄燁第十三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首位恭親王為道光皇帝第6子奕訢
奕訢為道光第六子,鹹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首位醇親王為道光皇帝第7子奕譞
奕譞是道光第七子,鹹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首位慶親王為乾隆皇帝17子嫡孫奕劻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官方多次提「鐵帽子王」,背後有何深意?
針對新出現的高頻名詞,「學習小組」組員張廣昭發表評論如下:
熟悉中共政治和中國政治語言的人清楚,在涉及腐敗等敏感問題上,官方如此頻繁使用同一個非常態性的「政治術語」,很大可能是高層領導人甚至是最高領導人的意志或講話。1月13日習近平在中央紀委五中全會發表了重要講話。官方首次提到「鐵帽子王」,正是出現在最高黨報「一論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講話」之中。因此,不排除腐敗沒有「鐵帽子王」說法,源自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
官方多次提及「鐵帽子王」的背後深意,不是傳遞哪一個大老虎將會落網的訊息,而是釋放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層誓與尋租護租等利益集團做鬥爭,堅定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信號。
一、熟讀歷史的習近平,深諳歷史上的政黨興衰。從2007年就主抓黨建工作的習近平,異常熟悉黨的現狀和問題;從地方一步一步走到中央領導人崗位的習近平,非常清楚基層的現狀和老百姓的想法。在他的認知裡,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最根本挑戰來自於執政黨自身,腐敗對黨的傷害最大,是黨失去政權的最可能因素。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指出,一個社會能容忍腐化的程度高,該社會發生暴力衝突的能量也一定高。為了維持中國穩定,贏得人民信任,最大限度減少暴力衝突可能,必須法治之下沒有「鐵帽子王」,全面從嚴治黨。二、中國政治的一大特點,是自上而下的傳遞效應。當前被汙染的政治生態,與高級幹部的惡政、貪腐密切相關。周永康主政政法委時的法治破壞,山西的「塌方式腐敗」等,均說明中國上層政治的示範效應和傳遞效應多麼顯著。對周永康等人來說,法律就是個擺設,就是個稻草人。古語有言:「法之不行,自於貴戚」。當前中國法治不彰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國歷史上缺少法治傳統外,最重要原因是領導幹部尤其是高級領導幹部不夠尊法,內心對法律沒有敬畏感,全面依法治國沒有落到實處。
三、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裡承擔領導責任,領導十幾億人進行現代化,需要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家。黨作為中國社會最大的縱向控制系統、穩定系統和協調系統,在當前存在信任危機的情況下,需要有政治家(而不是政客)站出來,負起責任。政治家需要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學貫中西的知識、高山仰止的人格、百折不撓的毅力和縱覽全局的能力等。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的反腐浪潮,不僅涉及政府人員,也涉及國有企業等,背後隱含著習近平的一個治理思路,也是一個大智慧,即以反腐樹權威、促改革,堅決克服地方政府和部門利益保護,堅決破除分利集團的改革阻力,力推全面深改,為民謀利,不惜得罪權貴,不惜得罪既得利益,此為政治家、改革家之範。
當前,腐敗與反腐敗仍處於焦灼狀態,反腐敗並沒有取得壓倒性優勢。可以說,堅持查處「鐵帽子王」,堅持與尋租護租集團作鬥爭,是有政治風險的。但習近平獨特的個人出身以及歷史擔當,促使他只能向前走,努力守住父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紅色江山,給歷史留下點什麼。
中國的民主革命依靠了一個傑出的領袖。現在同樣需要。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人民網等
作者:鄭西林、張廣昭
2015年第5期已經上市,敬請關注!(點擊「閱讀原文」或首頁下方「國曆文創」即可購買)
國曆文創產品:「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系列禮品膠帶;皇帝、皇后手機殼,適用於iPhone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