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又各自傳了幾世

2021-01-07 筆寫趣史

清朝有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就是我們俗稱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優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其二,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其三,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稱鐵帽子王府。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由於功勳卓絕,所以不僅可以世襲罔替,還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麼清朝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呢?爵位後來又各自傳了幾世呢?

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首。他曾跟隨父親南徵北戰,因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努爾哈赤死後,代善擁護皇太極即位,之後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但同時因為年長位尊而被打壓。順治五年,代善病逝,享年66歲。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世襲罔替。禮親王共傳10世。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兒,從小生活在宮中,與努爾哈赤諸子感情深厚,尤其是皇太極。濟爾哈朗也從小跟著努爾哈赤四處徵戰,因軍功被封和碩貝勒。皇太極即位後,被封為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濟爾哈朗病逝,入享太廟。鄭親王共傳10世。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智勇雙全。皇太極即位後,被封為睿親王。多爾袞為大清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卻放棄了皇位,擁護順治即位,成為攝政王,指揮清兵入關。順治七年,多爾袞死於狩獵途中,而後被順治削奪封號。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其平反,恢復封號,配享太廟。睿親王共傳11世。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同樣戰功赫赫,被封為豫親王。他曾破揚州,殺史可法,攻克南京,俘獲南明弘光帝。順治六年,多鐸因天花去世,年僅36歲。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乾隆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豫親王共傳9世。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因軍功被封為肅親王。皇太極去世後,豪格與多爾袞不和,便被奪去爵位,於順治五年被囚禁而死。多爾袞死後,順治得以親政,才為大哥平反。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世襲罔替。肅親王共傳9世。

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原本只是被封為羅承澤郡王,但是後來跟多鐸一起追擊李自成,又南下俘獲南明弘光帝。憑藉軍功,於順治六年晉升為親王,掌管著兵部和宗人府。可惜順治十一年,年僅27歲的碩塞英年早逝。乾隆四十三年,被定為鐵帽子王。莊親王共傳8世。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跟隨長輩徵戰,原本被封為親王,但因為性格傲慢,被降為貝子。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追封克勤郡王。乾隆年間配享太廟,共傳13世。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他的父親是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是個文武全才,識得滿、漢、蒙三種文字,又屢建戰功。勒克德渾繼承了父親優秀的基因,先後平定江浙、湖廣等地,又擒拿南明重臣何騰蛟,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順治五年,被封為順承郡王,然而順治九年就去世了,年僅34歲。其世爵共傳10世。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第十三子,從小與四哥胤禛關係親密,在九子奪嫡中,極力支持胤禛。後來胤禛即位,即雍正帝,第一時間就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可惜胤祥身體不好,又為了輔佐皇兄過度勞累,最終於雍正八年去世,時年44歲。怡親王共傳8世。

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第六子,鹹豐即位後,遵守道光遺詔封其為恭親王。後來奕訢轉向支持慈禧,助其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時,奕訢被任命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然而同治年間遭到猜忌,便不再參與朝政,於光緒二十四年病逝。恭親王共傳3世。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奕譞的福晉,是慈禧的親妹妹。同治死後,由於沒有子嗣,所以慈禧擁立奕譞之子載湉即位,是為光緒帝。奕譞也因皇帝生父的關係,以醇親王爵位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奕譞去世後,其子載灃襲爵,醇親王僅這兩代。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嫡孫,是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慈禧60大壽的時候,奕劻被封為親王。後來慈禧去世,載灃為了緩和皇室宗親的關係,就賜了奕劻世襲的殊榮。可惜其鐵帽子王爵僅此一代,奕劻於民國六年病逝。

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徹底結束了裂土分封制度,有效維護了大一統政治。然而這一制度,只是保證了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的特權,註定落後。隨著清朝末年革命的爆發,以及最後民國的建立,清朝的鐵帽子王,也就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文獻通考》)

相關焦點

  • 【反腐】「鐵帽子王」是誰?翻翻歷史就知道
    (恭親王奕訢 圖片來自中國經濟網)「鐵帽子王」源於清代封爵制度享特權 共有12位「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世襲罔替」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
  • 【鉤沉】反腐熱詞「鐵帽子王」究竟說的是誰?
    「鐵帽子王」源於清代封爵制度享特權 共有12位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世襲罔替」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
  • 「鐵帽子王」:源於清代 腐朽墮落的利益集團
    呂新華表示"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鐵帽子王又是怎樣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呢?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 其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
  • 清朝的3位鐵帽子王,被賜自盡,都和慈禧有關係?
    在清朝為了表彰族裡皇子或者親族的榮耀,所以有設立的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繼承的,而且不論是從待遇上和其他的一些方面,這都是很富貴的象徵。大清朝一共封了12個鐵帽子王,其中有一個很火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在皇帝登位後,為了表彰他的忠義,被封為鐵帽子王。另外還有前幾個那都是靠著軍功掙下來的,可到了清晚期這三位就不太一樣了,他們不僅下場很悲慘,被賜死,名聲也不是很好,三個都和慈禧有關係。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誰吧!
  • 清朝「鐵帽子王」已經消失,英國公爵也所剩無幾,爵位會消失嗎?
    我們都知道清王朝的鐵帽子,其實還有鐵帽子王,雖然聽這個名字挺奇怪的,但是鐵帽子王這個頭銜還是非常厲害的,這個頭銜和英國的爵位相當,整個王室為數不多,並且如果父親是那麼兒子也是,一代傳一代繼續下去。鐵帽子在清朝非常稀缺,只有十二頂。那這十二頂帽子都給誰了呢?想要得到這頂帽子可是有條件的,並不是隨便一個平民就能得到它。有八頂帽子是在清前期送出去的,這八個人可以說是來頭不小。他們既和皇帝有親戚關係,並且還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為清作出貢獻。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胤祥,也因此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第一個「恩封鐵帽子王」。自此,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全部出現。不管是歷史巧合還是故意使然,清朝一共傳承12位帝王,正好對應了12位「世襲罔替」的王爵。但是,如果細分下來,12位帝王和12位「鐵帽之王」竟還有著更為巧合的一一對應。
  • 歷史上清朝的鐵帽子王很厲害嗎?他們與普通王爺有什麼區別?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一個歷史小知識是關於歷史上清朝的鐵帽子王,我們總在關於清王朝的電視劇上聽到有人一旦談起鐵帽子王就會肅然起敬,甚至連清朝一品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見了鐵帽子王都要禮讓三分,那麼鐵帽子王真的有有這麼牛嗎?
  • 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
    引言:近日來,中央媒體在報導中一再使用「鐵帽子王」這個詞,強調反腐中沒有「鐵帽子王」。有讀者對此感興趣,歷史上的「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樣呢?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以王爵世襲罔替者僅有十二家,他們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 北京俗語稱他們為:「鐵帽子王」。十二家鐵帽子王的殊榮,有的是由於軍功,有的則是其他的原因。
  • 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有多鐵?放到英國又屬於什麼級別的爵位?
    在清朝歷史當中,對於一些官職都是從以前歷史上沒有的,而最出名的一個職位就是鐵帽子王,而關於鐵帽子王中,有一段非常知名的電視劇片段,那就是雍正繼位後,八爺黨深知若是是雍正真的將皇位坐穩了,自己和眾黨羽的小命可能不保,並且也不相信康熙是真的傳位給雍正,聯合八位鐵帽子王讓雍正下臺的故事。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鐵帽子王」咋翻譯?
    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那麼,「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英文怎麼說?「大家都很任性」又該如何翻譯?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清王朝建立後,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第二次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官方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清代歷史名詞,究竟有何深意?「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鐵帽子王」被奪去了爵位?
  • 周星馳《狀元蘇乞兒》中的僧格林沁,在歷史上真是鐵帽子王嗎?
    這段劇情雖然荒誕不經,但從中也可以看出"鐵帽子王"這四個字的地位和威懾力。在電影中,身為鐵帽子王的僧格林沁還主導了武狀元的選拔。他設計讓自己的侄子當了武狀元,而實力明顯佔優的蘇燦則被廢為乞丐,且不得從事其它職業。那麼,僧格林沁真的是清朝的鐵帽子王嗎?
  • 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個個都曾權傾朝野,結果命運卻千差萬別
    「鐵帽子王」這一從乾隆時,出現的稱號,大清朝到底出現 了幾位「鐵帽子王」,他們都有哪些特權。「鐵帽子王」的特權: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 是俸祿優厚 ,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各個時期,都有改動;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同時府在古代 也不是一般人的住宅都能稱為府,必須是公爵以上的住宅 才可稱為府。
  •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幾乎一半是他的兒子,真是虎父無犬子
    導讀:每個朝代都會有幾個比較勇猛的將領,如唐朝有薛仁貴父子、北宋有楊家將、南宋有嶽飛。而清朝作為一個從關外打進關內的國家,將領之人何其重要。清朝將幾個勇猛的皇族將領追封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又有兩層意思。
  • 大清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享世襲罔替殊榮,看似光榮實則也曾坎坷
    政權確立後,為了犒賞這些有功的皇親貴胄,在大清開國伊始,分封了八位鐵帽子王爺爵位,並且相較其他的王爺更有優勢,優勢在於普通的王爺按照規定,沒傳承一代,下一代的爵位就要降低一級,而這八位則不同,他們被授予「世襲罔替」之權,意思就是不管傳承幾世幾代,他們的爵位依舊不會遞減,除非因罪被奪爵,聽上去好像有點丹書鐵券的意思,因為這個很明顯的優勢,所以在民間他們被稱為「鐵帽子王」,這是為後金和大清的建立因功受封的八位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根據《清史稿·皇子世表》的記載,清代宗室爵位授封制度自順治六年便已成型,「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但《清史稿》對於清代宗室爵位的記載並不準確,或者說「十二等宗室爵位」只是狹義上的描述。除此之外,清代宗室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王爵——「鐵帽子王」,即《清史稿·皇子世表》所記載的「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之特殊爵位。
  • 清朝世襲鐵帽子王及後代家譜簡介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清王朝建立後,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 神翻譯:「任性」和「鐵帽子王」讓翻譯糾結
    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3月2日下午召開,大會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香港鳳凰衛視女記者提問反腐,呂新華用「任性」回答引笑聲,並讓現場翻譯「糾結」。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   現場翻譯用這句話巧妙解釋了這一含義:No one has impunity.(沒有人可以免罰。)
  • 從「你懂的」到「很任性」 「鐵帽子王」成熱詞
    「我個人認為,再猜測還有沒有更大的老虎,這個沒有意義」,呂新華強調,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查不出的、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你們知道是誰吧?」呂新華此時再度和臺下記者互動,他還指了指翻譯對臺下記者說,「我們看她怎麼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