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鐵帽子王」,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今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時,借用了「鐵帽子王」一詞。今年2月,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刊文《不得罪腐敗分子 就要得罪13億人民》,再次提到「鐵帽子王」。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熱詞。
「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近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回答有關反腐風暴問題時的表態,再次為「鐵帽子王」添了一把火。
那麼,這個「鐵帽子王」究竟說的是誰?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帶您一探究竟。
(恭親王奕訢 圖片來自中國經濟網)
「鐵帽子王」源於清代封爵制度享特權 共有12位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世襲罔替」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
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自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見王爵制度紊亂,遂對其作了重新審定,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將軍截止。從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
(慶親王奕劻 圖片來自中國經濟網)
中紀委以「鐵帽子王」奕劻為鏡 借古喻今
新年伊始,中紀委刊發文章《大清"裸官"慶親王的作風問題》,痛批慶親王奕劻。文章介紹,慶親王奕劻工作能力很差,名聲也不太好,官運卻好得出奇。慶親王奕劻「官運好」,不是他的工作業績,而是很會看老佛爺慈谿太后臉色行事,很會迎當時的「官俗」——吃飯、打牌、掙錢。一位工作能力很差,名聲也不太好的人,不僅官運亨通,而且還「頭戴」大清王朝數百年來只有十二人獲得的「鐵帽子王」。
文章稱,辛亥槍響6年後,慶親王奕劻壽終正寢。已經丟了江山的清皇室這才明白過來,給他加的諡號是「密」,意思是「查找不足,認真整改」。無論對於慶親王本人,還是對於清皇室,這個時候再來總結經驗教訓,顯然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對於身處民族復興大時代的我們,慶親王是一本居安思危的好教材,是我們應該照一照的鏡子。
十八大以來,中國掀起反腐風暴,打虎、獵狐、拍蒼蠅,成績為世人矚目。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中國高壓反腐態勢,不會因為目前成績而畫下「休止符」,而是進入「新常態」,力度不減,加碼營造清明政治生態。
>>>延伸閱讀
12位「鐵帽子王」中6人後世被奪爵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在十二位「鐵帽子王」中6人後世被奪爵,他們分別是,代善、濟爾哈朗、多鐸、碩塞、嶽託、勒克德渾;僅有多爾袞為死後追諡。
具體內容如下:
·代善是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濟爾哈朗,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多爾袞,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多鐸,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碩塞,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嶽託,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勒克德渾,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其父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允祥,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奕訢,鹹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後來他被任命議政王,王爵世襲。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奕譞,鹹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奕劻,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資料來源:北京晚報、中國經濟網、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