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宗法制度

2021-02-13 逢考必勝

公共基礎知識常識部分的考試內容中,中國古代一些制度,如科舉考試制度、賦稅制度、禮儀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經常會涉及到考題的內容。所以本篇文章逢考必勝將為大家重點介紹中國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禮儀宗法制度和關於禮儀宗法制度的相關考題。

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係的一種準則,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長繼承制。與此相關,產生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簡要介紹如下:

一、冠禮和笄禮

冠禮是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在氏族社會,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要參加一種「成丁禮」,這樣才能成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員,享受應有的權利和履行應盡的義務。冠禮應當是從這種「成丁禮」演變而來的。《禮記·冠義》說,冠禮是「成人之道也」,「將責成人禮焉也」,要按照「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四個方面的禮的規範加以約束,使之成為具有「孝、悌、忠、順」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髮加笄,也要取「字」。結髮是將頭髮梳成髮髻,盤在頭頂,以區別童年時代的髮式。禮經中並無笄禮詳文。女子到了20歲,雖然還未許嫁,這時也要舉行笄禮,表示今後要以成人相待。

二、喪禮

以《儀禮》的記載為主要依據的中國古代喪禮制度,等級分明。同樣是死,說法尊卑有別,「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喪禮也有不同的等級。

三、避諱

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採用某種方法迴避。

⑴國諱:如秦始皇嬴政時,改正月為端月,其父名子楚,《呂氏春秋》就改楚為荊;漢高祖劉邦時,改邦為國。

⑵避聖人、尊者諱:漢淮南王劉安之父劉長,避長而用修;蘇軾為避父(蘇序)諱,就改序為引,蘇轍則改序為敘。

⑶避惡人諱:人自宋後少名澮,我到墳前恥姓秦。

⑷其他忌諱:古人諱言錢而曰「孔方兄」,諱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諱言死則曰「駕崩、仙逝、坐化、作古」等。

四、年齡稱謂

古人對不同的年齡階段,往往有專門的名稱。掌握這些常見的稱謂,對讀書為文當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後來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兒童頭上紮起來下垂的短髮。三四歲到八九歲。

總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頭髮紮成髫,叫做總角。十五歲左右

束髮、成童:十五歲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髫。

及笄:女子十五歲左右。笄,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歲時就把頭髮簪起。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知命、半百:五十歲。

花甲: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耄耋: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期頤:一百歲。

《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附錄:其他宗法禮儀名詞

1、七廟

歷代帝王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後以七廟為王朝代稱。

2、六親

《左傳》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

《史記》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後泛指親人 3、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4、五常:也叫「五倫」,使封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得多關係。

5、三從四德

「三從」指婦女幼從父,出家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指婦德、婦顏、婦功、婦容。這都是古代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6、九族

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7、三牲

祭祀用的牛、羊、豬。

相關考題:

1.《說文解字》解釋說:「宗,尊主廟也」,也就是說,宗法的「宗」本意是宗廟,這說明我國古代的宗法制紐帶是( )

A.財產       B.地域       C.信仰      D.血緣

2.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專門的稱謂來代替,下面的年齡稱謂從小到大排列正確的是(  )

a.束髮 b.而立 c.垂髫 d.總角 e.期頤 f.弱冠 g.耄耋 h.不惑

i.花甲 j.豆蔻

A.b-j-e-h-a B.c-d-a-f-i C.a-c-e-f-j D.d-f-i-j-b

答案:

1.D 2.B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禮儀宗法之小結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而在我們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類題目也時常「光顧」這一部分內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禮儀宗法。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 252,論孔子(8)——宗法制度
    「禪讓」給別人,於是,他們便定下鐵的規矩——禮,進而將財富、人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緣親疏、遠近、嫡庶等的不同,逐一分封出去,並一代代傳承下去,世襲罔替,這就叫宗法,或曰宗法制度。至於宗法制度何時確立,史學界普遍認為,宗法制度確立於夏朝(從大禹將王位傳給自己兒子啟開始),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並影響後來各封建王朝。至於核心原則,為嫡長子繼承制,即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並對支子、別子等行使管轄權。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父親將財產留給兒子,尤其是嫡長子;反過來,嫡長子頂爸爸職,其他兄弟等,跟著分一杯羹,沾一點光。
  • 每日一析: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試題解析】  本題考查王位繼承方式的演變,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學科核心素養。2.怎樣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存在的「家政統於家長」?在「家政統於家長」的中國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惡之首。家長對子女不僅有主婚權,而且《大清律例》有關懲治「子孫違反教令」罪的條例中,已把處死權賦予封建家長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還有家族對「不貞」女子執行死刑的情況。
  • 孔乙己偷書被打的背後,是宗法制度下私刑的濫用與憲法精神的缺失
    當然,我們不能單純地斷定它是封建社會的毒瘤,在一以貫之的宗法制度視角下,民間私刑與宗族家規有著它的合理性,同時它也是古代刑罰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到底的是「家國一體」的宗法制度,無論是秦漢唐宋元明清哪一個朝代,都是以這一制度為核心的。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宗廟制度與宗法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宗法制源于氏族社會,之後發展為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按照家族內部成員血統關係的遠近,來區分嫡庶親疏的一種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主要內容是將家族的成員分為大宗、小宗兩大系列。宗廟制度嚴格遵循宗法制嫡親、庶親(即大宗、小宗)的規定,以此達到傳宗接代,家業永興的目的。不僅如此,在宗廟制度中還有昭穆之規。「夫祭有昭穆。
  • 孫本文 | 家庭、家族、宗族和宗法
    曾任中國社會學社(後更名中國社會學會)理事長,兼任該社《社會學刊》主編,是最早把文化學派介紹到中國來的學者之一,並建立了他自己的「系統社會學體系」,有「中國社會學界的泰鬥」之譽。[圖源:new.qq.com]
  • 先秦時期的宗廟禮儀、殉葬制度、飲食等級禮儀及脫履上殿
    野史雜說之先秦禮儀。宗廟禮儀制度古代在宗廟祭祖,登山或設壇祭天。先秦(尤其周朝)天子的宗廟被稱作太廟,一般庶民就在堂屋祭祖,到南宋才開始出現家族祠堂。昭穆是西周的宗法制度,各代遞為昭、穆,父為昭子為穆,孫為昭曾孫為穆。在宗廟中的排列順序則是:太祖居中,左昭右穆,庶人無宗廟,就在家中正堂上祭祖。關於這一點,我想農村家裡堂屋設立的天地神位就應該來源於此,在農村還有一種講究,建房必有堂屋,堂屋正設大門。
  • 每日一析:禮樂制度
    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潰C.等級制度的顛覆          D.主要根據血緣關係來劃分權力及財產繼承問題,而題乾材料主要涉及禮器的使用,故A項錯誤;分封制強調的是封邦建國,其崩潰的表現是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而材料只涉及禮器的使用,屬於社會禮儀規範層面,故B項錯誤;自商周以來,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存在等級制度,故C項錯誤;材料中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這破壞了禮樂制度對貴族日常行為禮儀的規定,說明禮樂制度遭到破壞,故D項正確。
  • 等級制度:政治制度 戒備森嚴
    這種等級制度,就是奴隸主階級層層統治勞動人民的一種政治制度。它使奴隸主壓迫剝削奴隸的階級關係合法化。它具體規定了奴隸主階級內部各個等級之間的不同待遇,也規定了奴隸的被奴役地位。這就是說,奴隸主階級利用這種等級制度來鞏固和發展奴隸制的經濟基礎,並鞏固和加強奴隸主階級對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實行野蠻的、絕對的統治。我國奴隸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是以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
  •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 相信一提起聚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大家同時圍坐在一張桌子前共同用餐。這種用餐方法其實就是「合餐制」。而在我國古代由於人們特別注重用餐禮儀,所以根本不會出現一幫人同時聚集在一張桌上吃飯的場景。
  • 「宗法封建制」與「契約封建制」:中國與西歐封建制之比較
    後來,feudalism的內涵與外延逐漸擴大,指11-15世紀整個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而更拓展為一種普世性的制度與社會形態,從而形成廣義封建概念。廣義封建的覆蓋範圍逾出西歐一隅,而廣被世界多數地區,於是有「波斯的封建制」、「印度的封建制」、「中國的封建制」、「日本的封建制」等提法。
  • 宗法制帶來嚴重的等級觀念和森嚴的等級制度
    宗法制是一種等級制度,其本質就是通過血緣關係的親疏來區別家族成員地位的尊卑,它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父系大家長對整個家族的絕對統治,把這種制度推廣到社會政治中,必然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造成人們嚴重的等級觀念。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賓禮
    賓禮包括朝、聘、盟、會、遇、覲、問、視、誓、同、錫命等一系列的禮儀制度。賓,是為客人,故又稱賓客,古代也稱他國派遣的使臣為賓客,所以賓禮實際是主人與客人,東道國與他國交往中的禮儀。使用的範圍比較廣泛,屬於經常性的禮節儀式。
  • 用禮儀制度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有的放矢)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教育與宣傳,特別是注重通過禮儀制度褒獎先進,彰顯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不斷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比如,在201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中,前所未有的規格、格外隆重的儀式,既是崇高禮讚又是莊嚴宣示,號召人們敬仰英雄、學習英雄,用實際行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實踐證明,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對於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激發人們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具有重要意義。
  • 韓國的「前輩論」,等級制度堪比中國古代,網友:禮儀還是霸凌
    我們都知道日本韓國的很多文化都是從中國傳承過去的,這其中包括很多生活習俗和禮儀文化,在中國人眼中,後輩尊重前輩,前輩愛戴後輩,這是最基本的禮節,而且我們也一直都在弘揚這樣的文化傳統,這一點在日本和韓國也很常見。
  • 中國獨有的親屬制度,父子傳承制,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宗族制度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一種親屬制度,是華夏民族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對宗族文化進行研究是挖掘中華文化豐富內涵、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途徑。從結構形態來看,父家長制家族雖然還不夠完善,但已具備了後世宗族制度的基本特徵:家族成員來自同一男性祖先,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累世聚族而居。按照一定的規範管理家族事務。因此,有理由認為,父家長制家族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宗族制度。商周時期的宗法宗族制,大約公元前21世紀前後,夏家族徵服其他宗族並建立夏王朝。隨之產生了奴隸制宗族制度。
  • 歷時16年,被稱為「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百科全書」的《五禮通考》點...
    原標題:歷時16年,被稱為「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百科全書」的《五禮通考》點校本出版——一份禮儀之邦的文獻證明清代成書的《五禮通考》被稱為「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百科全書」,12月19日,中華書局年度好書評選現場,點校本《五禮通考》被多位文史專家點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過常寶說:「清代的《五禮通考》是我國禮學名著,對中華禮制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統性總結梳理,南京師範大學的兩位學者此次能夠整理點校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我們的學術研究非常有益。」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嘉禮
    嘉禮是古代禮儀制度中,內容最為龐雜的一種禮儀,它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襲、宴請賓朋等多方面的內容,大致可分為飲食、婚冠、賓射、饗〔xiang享〕燕、脤膰〔shenfan慎凡〕、賀慶等禮。其中以婚禮、冠禮、射禮、饗禮、宴禮、賀慶禮最為重要。
  • 有關中國傳統的禮俗規約你知道多少?
    化禮成俗:禮制化為民俗,與中國古代家族勢力通過家法、族規對禮制的維護有關,在家國一體的政治格局下,家族制度上升為國家禮制,然後又由國家禮制下降為民間家禮俗規。2.傳統禮俗規約的特點第一,等差性。嚴整的禮俗制度維持的是不平等的社會秩序。第二,調和性。注意等級關係之間的協調。第三,規範性。這是傳統禮俗最根本的特性。
  • 高三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第一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課程標準與考綱解讀  【課程標準】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