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本文 | 家庭、家族、宗族和宗法

2021-02-23 社會學會社

孫本文(1892一1979),字時哲,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著名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曾任中國社會學社(後更名中國社會學會)理事長,兼任該社《社會學刊》主編,是最早把文化學派介紹到中國來的學者之一,並建立了他自己的「系統社會學體系」,有「中國社會學界的泰鬥」之譽。[圖源:new.qq.com]

一、家庭的意義

《說文》,「家,居也。從宀豭省聲。」《易·家人》釋文,「人所居稱家。」是家僅有居住之意。《孟子》,「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周禮》注,「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始有家庭之義。家庭兩字始見於梁王僧儒文,「事顧家庭」句。今即以譯英文「Family」字義。通常所謂家庭,是指夫婦子女等親屬所結合之團體而言。故家庭成立的條件有三,第一,親屬的結合,第二,包括兩代或兩代以上之親屬,第三,有比較永久的共同生活。歐西家庭,往往只包括兩代親屬,如夫婦子女,西人稱為基本家庭(The Basic Family)。中國家庭,大率包括兩代以上之親屬,西人稱為大家庭(The Greater Family)。但歐西所謂基本家庭,僅指標準家庭而言。而實際,凡僅有夫婦,或僅有父與子女,或僅有母與子女,或僅有祖父母與孫子孫女等等,均稱為家庭。中國家庭,就制度言,得包括兩代以上之親屬。即除夫婦以外,得包括直系親屬,上則有父母,祖父母,曾父母,甚至高祖父母;下則有子,有孫,有曾孫,玄孫。又得包括旁系親屬,即由己身橫推,則有兄弟,姊妹,妯娌,堂兄弟姊妹,再從兄弟姊妹等;其上則有伯叔父母,姑母,伯叔祖父母,祖姑等;其下則有侄,侄女,侄婦,堂侄,堂侄女,堂侄婦,侄孫,侄孫女,侄孫婦等等。但實際上,決無如此完備之大家庭,可以同居。通常或僅有父母,夫婦,子女;或僅有祖父母,父母,夫婦,子女;或僅有父或母,夫婦子女;或僅有父母,夫婦,兄弟,妯娌,子女,侄子,侄女等等不同之結合形式。以現狀論,中國最普通的家庭,為夫婦子女,或父母夫婦子女,或父母夫婦兄弟子女等三數種形式。

二、家族

中國家庭,向稱家族。據《六書故》,「家作,人所合也。人所合也。從乑,三人聚宀下,乑之義也。乑,古族字。」《說文》,「家從豭省聲,譌為眾。據此,則家與族,似本為同字。」《尚書》謂:「克明俊德,以親九族。」鄭注謂:「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孫。」是僅指直系親屬而言。而《白虎通》謂:「九族謂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是包括母族妻族在內。又《小學紺珠》謂「九族者,外祖父,外祖母,從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己之同族也。」是兼內外姻戚而言。但《尚書》孔疏蔡傳,及近世學者,多從鄭說。《明律》及《清律》所訂之服製圖,即以同宗親屬為範圍。今節錄五服正服圖中之九族圖如下:

 

九族系統圖

觀此圖可略知中國家族關系所包括之範圍。家族最重要之意義,在於表明血統之關係。因血統之關係,而生親親之義。《白虎通》謂:「族者湊也,聚也,謂思愛相流湊也。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孟子》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己身以推及親屬,由親屬以推及社會。《易·序卦》謂「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中國社會向以家族為中心,一切風俗制度均由家族推而廣之。故家族為中國社會組織之基礎。

三、宗族與宗法


家族中嫡庶長幼傳遞之系統,古有一定之法則,稱為宗法。同宗親屬,稱為宗族。《禮·大傳》云:「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白虎通》云:「宗為其始祖後者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為其高祖後者,五世而遷者也。高祖遷於上,宗則易於下。宗為其曾祖後者,為曾祖宗。宗當其祖後者,為祖宗。宗為其父後者,為父宗。以上至高祖宗,皆為小宗。以其轉遷,別於大宗也。別子者自為其子孫為祖繼別也,各自為宗。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人之親所以備矣。」此說明宗法關係,至為詳備。今再以周代諸侯為例,而說明宗法之內容。諸侯世世相傳,均以嫡長子嗣位。嫡長子外尚有眾子,眾子之中亦有為大夫者。例如,諸侯有子二人,長子嗣位為諸侯,次子受封為大夫。受封以後其子孫即在受封之採邑內,為之立廟,尊之為太祖。從此照天子諸侯之例,世世以嫡長子承襲,謂之大宗。凡初受封為大夫者,在《禮·大傳》謂之別子,所謂「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別子之後,世世相傳,永為大宗。其世世之嫡長子,均謂之宗子。宗子各兄弟之後,均謂之小宗。小宗則五世而遷,不如大宗世世相繼。令就宗法系統,擇其要點列表如下:

 

宗法系統圖

上表系就諸侯所封大夫衍成之大宗小宗系統而言。若推而廣之,諸候對大夫,則諸侯為大宗,大夫為小宗;天子對諸侯,則天子為大宗,諸侯為小宗。此種宗法系統,規定至為詳密,實為周代重要社會制度之一。

 

宗法制度,與宗族祭祀,服制封建制度,均有密切關係。宗族中嫡庶長幼之序,為宗法系統所自出。祭祀之禮,各有規定。《禮·王制》曰:「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郊特牲》曰:「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此種祭祀之限制與宗法相輔而行。服制之輕重有無,視其宗法系統中之關係而定。五服正服,幾全依宗法順序封建制度,以分封同姓為原則。天子之封諸侯,諸侯之封大夫,皆依宗法系統而定。故封建制度,是由家族系統,擴充而為政治系統。封建制度之繼續,是賴宗法制度維繫之力故。封建制度衰,而宗法制度亦因以不振。

*本文為孫本文《社會學原理》第十九章「社會組織舉例」第一節「家庭」第一至第三小節,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四年版。本文標題為社會學會社所加。為閱讀及排版便利,本文省略了注釋,敬請有需要的讀者參閱原著。

 

**封面圖為寶雞周公廟中的周公像。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圖源:寶雞市政府網]

〇編輯:空谷        〇排版:柏崎

〇審核:豈塵/老象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析:宗法制度
    目的是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該制度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確立大、小宗,按照血緣關係的親疏來分配政治權力,將血緣紐帶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是「家"和「國」的統一。宗法制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同時也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 名門修譜:宗族和家族,差別有多大?
    家族宗族是新中國成立以前農村社會最主要的組織單位之一,時至今日宗族的影響依然隨處可見。宗族作為基層社會裡一股強大的勢力,到底該如何來解讀「宗族」的含義?很多人卻並不知其所以然。宗族最開始可以追溯到宋明清時期,在當時,城鎮農村還沒有區分得太明顯,但是很多人還是以務農為生,絕大多數人居住的還是比較偏遠。況且那個年代的交通並不發達,一個州縣官想要管理好自己轄區的普通百姓,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此宗族系統也就在這個時候產生,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孔乙己偷書被打的背後,是宗法制度下私刑的濫用與憲法精神的缺失
    明末清初是一個轉折點,《永興張氏合族禁條》等族規開啟了「規範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強制性」的先河,以罰款為手段的處罰條例用在了家族治理成員日常行為的不檢點上。宗法制度深入人心使得個人與家族捆綁在了一起,由此也造成了中國人獨特的宗族視角。在宗族視角下,家規家法以及民間私刑必定擁有廣闊的土壤,因為它們在宗族視角下是完全合理的。「禪讓制」的終結代表著「家天下」的開啟,而以「禮法」為重要手段的周朝將宗法制度完善了起來並且推向了高潮。
  • 宋代宗法建設的系統性,具體就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宗法制度強調宗子為家族核心,以此展開家族成員的等級秩序,強化家族的血緣關係,始終維持強幹弱枝的家族組織形式,對維持家族的內部關係以及長久穩定有重要意義。而這種宗族組織形式顯然也具備顯著的系統性特徵,表現為宗子法理論的系統性以及族譜理論的系統性。
  • 東漢時期:"平民化"趨勢下宗族衍變與發展,以及對文化傳承的推動
    三、東漢時期宗族對鄉間文化傳承的推動 一、東漢時期宗族的衍變 (一)宗族的雛形 宗法制度,是貫穿於我國歷史發展脈絡中的一種重要制度,而宗族則是構成宗法制度的核心要素。
  • 製毒第一村背後:不容忽視的宗族黑幫化
    除規模和武裝外,陸豐毒村販毒最顯著的特點是「宗族黑幫化」「第一村」內有20%家庭參與製毒,且多為同姓,還有村幹部和警察做保護傘如果想要更簡要的描述「製毒第一村」博社村的製販毒情況,「血緣」,「宗族」和「幫派」一定是不能忽略的關鍵詞
  • 宗族的祠堂 錢杭
    主要著作有《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1991),《中國宗族制度新探》(1994),《傳統與轉型:江西泰和農村宗族形態》(1995),《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2001)等。譯著有《中國的宗族與戲劇》(1992),《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1999),《中國的宗族與國家禮制》(2008)等。
  • 王建科:《金瓶梅》與明清家庭家族小說的敘事模式
    中國社會以家族為基本單位構成的社會結構,是中國文學特別是明清家庭家族類小說戲曲創作形成的歷史基礎。家庭家族是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作家、讀者、觀眾每天生存其中,對其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社會的變化往往迅速、敏感地反映在家庭家族問題上。所以,描寫家庭家族也就是描寫人生社會。
  • 讀《劉氏族譜》,談中國的姓氏及宗族認同和家風、家學的傳承
    劉氏族譜而要說清楚宗族與自身的關係,就必須明了姓與氏之間的關係。自從有了姓和氏的存在,也就因此而產生了核心的親緣家庭,再由各個親緣家庭形成家族,並由家族擴展形成宗族。並且在我國幾千年的階級社會中,人們的家族、宗族觀念總是對家庭與社會生活產生著明顯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由此而溯及到了對宗族、家族的依附和歸屬,也就形成了傳統中國的社會主題——宗族的認同。
  • 家族的字輩用完了,該如何續字輩?
    作用是鞏固宗族氏範疇內的姓。行輩字派,系一姓家族繁衍的倫理規範和文化密碼,也是華夏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宗法制度,是中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宋以來,編纂族譜最重要的是確定字派,並規定族人為兒孫起名,均應與族譜中先祖定下的字派相對,應不可越雷池。 姓是部落的名稱,每個人用同一姓,表示都是此家族裡的人。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為了便於各位宗親讀譜,特編撰如下有關家譜的常識問答題,附錄於後,供大家閱讀,以求增進其譜牒知識和宗族歷史的了解。 完全是為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王朝統治服務。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趨於瓦解。到了漢高祖劉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組織由興到衰,由破壞到重建,至東漢時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復、重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
  • 寧波歷史:宗族聚落分類及其特徵
    單姓宗族村落形態特徵:單姓宗族村落的特點是整個村落共同體只有一個姓氏,全部家庭都是一個姓氏的血親關係,無外姓介入,保持著單姓的宗族色彩。或者雖有外姓存在,但是外姓所佔比例微乎其微,幾乎不起什麼作用,這樣的村落我們也將其視為單姓村落。漢學家弗裡德曼曾慨言:「在福建和廣東兩省,宗族和村落明顯地重疊在一起,以致許多村落只有單個宗族。」
  • 252,論孔子(8)——宗法制度
    「禪讓」給別人,於是,他們便定下鐵的規矩——禮,進而將財富、人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緣親疏、遠近、嫡庶等的不同,逐一分封出去,並一代代傳承下去,世襲罔替,這就叫宗法,或曰宗法制度。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儘管各封建王朝對宗法制度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但是,總體而言都是換湯不換藥,諸如郡縣制(春秋至隋唐)、道路制(唐宋)、州府制(宋朝)、行省制(元朝)、八旗制(清朝)等等,進而逐步建立起由皇權、神權、政權、族權、夫權等組成的、嚴重禁錮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封建制度。宗子,大宗的嫡長子叫宗子。對大宗,他是家長;對群小宗,是族長。
  • 家國和城邦,不同的經濟類型,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結構
    如此一來,以家庭為基礎生產單位的生產模式,就在中國的社會中得到了長期的保留,並因此形成了宗法社會,以及家族本位的宗族文化。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身。家,在中國是集諸多功能為一體的社會單元其實,放眼中西方,"家庭"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單位。
  • 古代的大家族裡,如果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權力更大?
    之所以會出現鬥爭的情況,基本上都是為了家產和地位。古代富貴人家基本都是妻妾成群,孩子也比較多。妻妾之間會爭名奪利,孩子之間也會攀比爭寵。一旦這樣,一個家族距離毀滅就不遠了。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嫡長子繼承制出現,這個制度源於宗法制度,按照制度規定:如果家長去世,家長正妻的孩子繼承位置和財產。
  • 武動乾坤林氏宗族實力如何?宗族背景介紹
    武動乾坤林氏宗族實力如何?林氏宗族小說中四大宗族之一,那麼林氏宗族作為大炎王朝的四大宗族之一,實力到底如何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了介紹。  武動乾坤手遊下載:進入下載  林氏宗族實力背景介紹  大炎王朝的四大宗族之一,族長的實力為造化境。當年林震天因為一次執行任務的失敗而被趕出林氏宗族,才來到了青陽鎮。
  • ,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家訓: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等。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
  • 外國人竟無法區分中國網文裡的「門派」與「宗族」?
    一般來說我們將中文裡的宗族翻譯成clan,它的含義與family家庭、家族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它翻譯成clan或者family都是可以的。我認為在英語中family指的是小家庭,clan指的是大家族,而在中文中差不多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