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平民化"趨勢下宗族衍變與發展,以及對文化傳承的推動

2020-12-14 騰訊網

引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頻繁戰爭破壞和秦朝社會體制影響,先秦時期宗族向"平民化"發展的趨勢,一直受到不斷的抑制和打壓。到兩漢時期,察舉制與徵辟制相結合的漢代選官制度出現,才深入促進了平民與貴族間的階級流動,向"平民化"發展的宗族趨勢,才正式進入復甦和發展階段。東漢時期,通過光武中興凝聚起來的宗族不甘寂寞,為了維護自身的特權地位,掌握"鄉論",開始了向"非士大夫豪族"分化的腳步。此舉,不但加快了東漢時期,宗族向"平民化"的轉變過程,更使得漢代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

東漢光武帝劉秀

一、東漢時期宗族的衍變

二、東漢時期宗族"平民化"趨勢的發展

三、東漢時期宗族對鄉間文化傳承的推動

一、東漢時期宗族的衍變

(一)宗族的雛形

宗法制度,是貫穿於我國歷史發展脈絡中的一種重要制度,而宗族則是構成宗法制度的核心要素。現代社會對宗族出現時間地點的追溯,主要的依靠手段就是考古發掘。其在對黃河流域史前墓地進行發掘時,我們發現了以多層次父權為特徵的家族喪葬制度。自此,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開始被學術界公認為宗族衍化的雛形。主要特徵表現為:"由同一血緣關係的幾個核心家庭構成,出於生存和安全目的,進行社會生生活的組織"。

"宗,尊、祖廟也。族,矢鋒也。" ——《說文解字》

(二)戰爭和政治制度對宗族衍變的破壞

隨著父家長權進一步政治化,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逐漸趨於統一,不同血緣親疏的同族之間,地位也有了明顯的差別。

首先,夏商周時期,開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和日趨完善的宗法制度,為宗族的發展和向"平民化"的過渡,提供了充沛的給養。如,周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上層社會王族、貴族,不斷擴散、分裂,向平民趨近。同時,也有部分平民主動要求成為世家大族的附庸。從而,使得不斷滲透入地方的宗族勢力,日漸強盛。

西周宗法制示意圖

其次,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土地所有制發生變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與平民"之間,多重迭代的土地所有制,向國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轉變。宗族變得鬆散,非血緣宗族雜居普遍,對直系宗族的依附力減弱。

再加上,戰國時期冶煉技術導致的生產力水平提升,與"秦、魏、韓、趙、楚、燕、齊"這七個大國間頻繁的戰爭洗禮,宗族政治作用和影響進一步衰減。

戰國鐵器結構複雜精美

最後,秦與西漢的統治者十分重視來自世家大族的威脅,一方面是嚴格推行什伍戶籍制度,以鄉、亭、裡等基層機構,嚴密掌控基層政權。另一方面則是,嚴苛對待世家大族,通過大規模的遷徙活動,強行遷徙世家大族,隔斷宗族與地方聯繫,以保證對宗族大性控制,宗族向"平民化"發展的趨勢被暫時中斷。

"徙郡國豪傑及資三百萬於茂陵"。——《漢書》

《漢書》

二、 東漢宗族"平民化"趨勢下發展

(一)西漢末年的戰亂,打破了阻礙宗族發展的階級壁壘。

西漢末年,社會動蕩、戰火連綿,出於增強自身抵禦戰亂能力和保存宗族實力的考量。鬆散的宗族勢力,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抱團取暖」,直系血緣的宗族成員與非直系血緣的宗族成員,相互凝聚在了一起。在宗族族長、族老的帶領下,以舉族遷徙或依附強權進行抵抗的方式,渡過戰亂。如,新野的陰識在聽聞劉秀(漢光武帝)起兵後:「率子弟、宗族、賓客千餘人追隨」。

王莽

在這次戰亂中冉冉升起的東漢王朝,不但使得宗族大姓憑藉著在"光武中興",立下的軍功,再度擠入政治中心,宗族政治作用和影響不斷加強,如,東漢功臣:鄧禹、李通、耿純等,都是宗族大姓出身。更使得,大量的平民和小宗族,也能夠憑藉軍功從鄉間躋身廟堂,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上下流動。

"大體上說,到東漢年間,宗族經過六國戰亂之後,業已復甦,逐漸恢復活動。出現許多宗族和世家大族,使一部分貴族、官僚、平民有了宗族活動"。 ——《中國宗族史》

(二)東漢為宗族"平民化"的發展營造了寬鬆的社會環境。

東漢王朝的建立,離不開宗族大姓的支持。因此,東漢歷任的統治者,對扶植過自己的宗族可謂是極盡優渥。漢章帝建初四年,班固等數十位經學家,更推出了一本《白虎通義》,繼承了董仲舒的唯心主義思想,以五行、陰陽為基礎,解釋社會、倫理等,從理論上肯定了宗族的重要性。

同時,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號召下,也積極倡導尊祖敬宗,鄉裡間的宗族祭祀、飲宴禮等宗族活動得到加強,宗族勢力快速發展、擴散,對民間影響力進一步深化,"平民化"趨勢加強。

天津孟氏家族在祭祀先祖誕辰

(3) 東漢時期構成鄉間宗族的四種類型。

一是由官僚轉化而成。主要由:辭官(如:"去郡歸鄉裡",從太守職務上回歸鄉間的蘇謙)、罷官、棄官(如:因董卓之亂,"棄官歸鄉裡"的荀彧),回鄉間頤養天年的官僚階級組成。由於以往的政治履歷和自身的政治影響,使得自家族,在鄉間有較大的政治作用和話語權,並形成鄉間大姓。

二是由沒落貴族組成。部分貴族,在較久的傳承時間中,逐漸沒落,喪失貴族身份後,轉化為鄉間成為大姓。如,韓氏家族,就是在王莽末年,喪失掉了貴族地位,才轉化為鄉間大姓的。

"暨,韓王信之後。祖術,河東太守。父純,南郡太守。"——《韓暨傳》

三是本就紮根鄉間的新興姓氏。東漢期間,有不少不少善於經營農業、手工業或商業的姓氏,憑藉其出色的經濟實力,成為鄉裡中的大姓。

"世以貨殖著姓。"——《後漢書》

四是士大夫豪族和非士大夫豪族的宗族分化形成的"非士大夫豪族"。西漢政局的穩定,使得宗族大姓不能再依靠軍事力量,來獲取尊崇的地位和權利,為了維護好現有特權,宗族大姓開始了官僚化的過程。而察舉制與徵辟制相結合的選官制度,使得宗族要實現官僚化,必須首先獲得舉孝廉資格。

舉孝廉

由此,宗族開始進行"非士大夫豪族"和"士大夫豪族"分化。首先,使自己宗族的一部分人員,專司鄉間事物,擔任縣吏、鄉官的職務,並經濟互助、道德教化,確立自身在鄉間的絕對地位,幹涉"鄉論",牢牢把握住推舉孝廉的資質,這就是宗族中的"非士大夫豪族"。之後,便利用自身掌握的"鄉論"優勢,推舉另一部分宗族人員為孝廉,幫助他們出任州郡吏,甚至中央政府官員,這就是宗族中的"士大夫豪族"。

(四)"非士大夫豪族"推動了宗族"平民化"發展趨勢

"非士大夫豪族",也是構成宗族的一個重要部份。但是,被家族選為擔任縣吏、鄉官後,很顯然的,以後升遷機會有限,政治生涯也基本到此為止。因此,這部分宗族中掌握鄉間權力的"非士大夫豪族"們,往往會選擇深化自身在鄉間的實力,既然提升不了官職的高度,索性提升自己權利的寬度。

於是就大量佔用農田,蓄養許多奴婢,奴役依附自己的平民,享受奢靡的生活。這時,散居在鄉間的異姓宗族們,為了尋求庇護,往往也會選擇依附於同鄉中的大姓。由於,鄉間的平民百姓們在經濟和生活上對這部分"非士大夫豪族"們依賴較深,再加上同鄉中宗族之間頻繁的聯繫與互動,使得宗族與鄉間的溝通不斷加深,宗族平民化趨勢更為深入。而到了東漢末年,宗族進一步坐大,甚至還會豢養私兵,《三國志》中就有一段對東漢時期宗族實力的描繪:

"富室強宗,飄揚雲會,萬裡相赴。 而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沒"。——《三國志》

三國袁紹,即出自東漢的汝南袁氏家族

三、東漢時期宗族對鄉間文化傳承的推動

(一)宗族是品德的勸勉者。

漢朝的國策就是以孝治天下,漢初即延續了秦朝的鄉間基層的"鄉三老"制度,並增設"縣三老",東漢又增設"郡三老"和"國三老"。東漢時期,三老與穡夫、遊檄,分別掌管教化、收稅、緝匪職務。

"大率十裡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漢書·百官公卿表》

劉邦要求"鄉三老"的擔任者,必須要"能者率眾",就是在鄉間要有威勢、要有話語權。因此,就算是到了東漢年間,"三老"職務的擔任者,也多出自德高望重的鄉間宗族大姓。其主要職責就是:教育鄉間晚輩要孝順、教育婦女守貞潔,教育平民多做善事。

"三老"本身就是出自地方大姓,擔任"三老"的職務後,更是可以直接處理鄉裡事物。平時在鄉間,也更是要以身作則,多行善舉,表彰身邊有德行的人。此舉,一方面自是提高了本宗族的在鄉間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是其掌管"教化"的權威形成,也有助於"善、孝、仁、義"等美好品德在鄉間的推廣和勸勉百姓"崇好儒雅"、"讓財救患"。

同時,在古代鄉間,百姓們相互遇到什麼矛盾或者糾紛,不會選擇到官府申訴,一般都是找德高望重的鄉老尋求仲裁。這種選擇,無疑是對鄉老以及宗族"公正無私"品質的肯定。

宗族祠堂,舉行宗族會議的地方

(2) 宗族是風尚的踐行者。

《後漢書》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則事跡:

"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輒助為收採。又見偷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盜去乃起,裡落化之。"——《淳于恭傳》

什麼意思呢?就是北海淳于恭,家中的山田上種植有果樹,有人前來偷盜,淳于恭非但不生氣,反而幫助偷自己東西的人,採摘水果。之後,偷盜的人,又跑來偷盜,淳于恭看到後,怕偷東西的人見到自己這個物品主人後會心生愧疚,就趴在草叢裡藏起來,等偷到的人離開了,方才出來。

宗族大姓出身的淳于恭,遇到偷盜的行為,並沒有嚴加斥責,反而是以一種,友善的態度,對待偷盜者。利用個人的品行,在看似"無為"的行為中,利用自身言行薰陶他人,最終達到在鄉間廣泛形成良好風尚的目的。可想而知,淳于恭這件"因伏草中"趣事的流傳,將會對鄉間風氣的轉變,產生好的影響。而宗族族人,在踐行良好社會風尚時,潛移默化的也會催使鄉間社會風氣發生好的轉變。

(三)宗族是文化的傳播者。

有著文化底蘊的宗族,落戶鄉間,無疑會把文化的種子,在居住地周圍進行傳播。而精通經學的鄉間宗族們,必不甘心一身學問被埋沒,也會通過"鄉間講學、廣收學徒"等途徑,將儒家"仁、孝"的思想觀念,用到實踐當中。如,《後漢書》中記載:

"後歸鄉裡,屏居教授"。——《王充傳》

會稽人王充,就曾在歸鄉之後,在鄉間講授經學,擔當起文化傳播的使者。當然,王充也並不是鄉間開設講壇的個例,《後漢書》中,還記載了汝南蔡衍、敦煌張奐等人,都在回鄉後選擇了"少明經講授,以禮讓化鄉裡"的講學歷程,對文化鄉間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不僅,幫助了更多平民,接觸到了漢代社會文化核心的"儒學",更對漢代文化大一統,以及對社會文化的傳承,俱都起到了重要貢獻。

總結

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吾理天下,欲以柔道治之",此句一出,即奠定了東漢政府對宗族發展採取"懷柔"心態的總基調。

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地方宗族勢力的逐漸坐大,強大的地方勢力和衰頹的中央政府間難免出現利益衝突。當這些利益衝突,大到成為不可和解的矛盾,終將導致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局面,宗族也不免會成為瓦解東漢王朝的重要力量。

不過,此舉在東漢建立之初並無差錯。在"國家利益"與"宗族利益"趨於一致時,鄉間宗族制度的復甦和發展,確實是幫助了東漢王朝極大的增強了基層政權的穩固性,"儒學"與"選官"兩者的緊密結合,也驅使著宗族大姓,成為了文化傳承的有力載體。同時,在宗族"平民化"趨勢的衍變發展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現代對於中國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也就是福建、廣州、浙江等地。因為相對於北方地區,華南地區宗祠林立,宗族文化興盛;而俗稱中原正統的北方,對於漢人傳統的宗族文化卻沒有保留下來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 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
    秦至宋: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 在中國封建社會全面發展、欣欣向榮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飲食走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特別是東漢時期,恢復了漢武帝時開始發行的五銖錢,貨幣統一,結束了王莽時期貨幣紛雜的情況、有利於商業的發展。東漢中期,商人的牛馬車輛充斥道路,首都洛陽和其他郡縣所在地從事商業的人很多。仲長統說:「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可見東漢大商人的經濟勢力不小。
  • 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創新性發展——《大運河...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全面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性發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2020年7月1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
  • 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
    江南文化的稟賦特質及內在價值  「江南文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江南地區後發先至、優勢突出。梳理提煉江南文化的精神文化元素,使之更好服務於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獨特意義和人文價值。」
  • 黑龍江·同江:傳承民族文化,推動民族產業發展
    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發展繁榮邊疆特色文化,推動現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市認真做好赫哲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積極打造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信息化的赫哲文化保護和傳承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邊疆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
  • 孫鋒:傳承好中醫藥文化瑰寶 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但與此同時,傳承發展什麼、怎樣傳承發展、如何發揚光大中醫藥文化和產業這些問題也擺在繼承者面前。近日,仲景宛西製藥董事長孫鋒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面對當前新形勢,中醫藥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融合發展,中醫藥從業者要助力中醫藥文化宣傳,進而成為中醫藥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共同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貢獻力量。
  • 讀《劉氏族譜》,談中國的姓氏及宗族認同和家風、家學的傳承
    由對宗族來龍去脈的追溯,一直延展到對民族來龍去脈的追溯,直至對民族共同祖先的認同。這種文化認同,奠定了中國國家統一性、歷史連續性的偉大基石。正是有了家族才有了宗族認同感,才有了家風、家學的傳承,而家風家學這一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必須加以傳承發展。家族世代相傳家風家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由經典家授、家教訓示、家風傳承等組成。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關於嶺南地區客家宗族文化特徵,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劉道超說,該文化隨著客家族群之產生、形成、播遷而成熟、發展,形成了自身特色,以宗祠、宗族組織、族產、族譜(包括族規、族法)「四輪驅動」為結構特徵。這四者有機結合,不可或缺,完整構成了客家宗族文化的架構,維護著客家族群之發展。
  • 東漢豪族:由尚武到尚文轉變的過程中,豪族為何會重清名?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使得豪族迅速登上歷史舞臺,東漢時期形成世族門閥。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漢代已經成為佔主導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土地允許自由買賣,官僚、商人與地主都無限制地兼併土地,人身隸屬關係強化,到東漢時期,大土地所有制向莊園經濟發展,而這成為豪族的經濟基礎。東漢時期政府與豪族處於妥協狀態,東漢政權被豪族把持,成為豪族政權。
  • 潮州注重傳承保護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守正創新,「潮」有魅力  潮州注重傳承保護,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潮州文化,中華瑰寶。文化潮州,世人愛之。  潮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在潮州融合發展,歷經千年,形成了獨特的潮州文化體系,更成了海內外潮人維繫血脈親情的紐帶。  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潮州,深入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等,對潮州文化高度稱讚,指出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知識點歸納)
    (2)私學①產生:春秋時期,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②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③書院制度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2.作用:有利於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傳播,有利於文化的傳承,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於官學和私學的支撐。(二)西方學校教育1.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
  • 從連鎖加盟品牌業態發展看中國商業的衍變之路
    連鎖加盟品牌的市場接受度與熱點衍變代表了實體商業流行趨勢的風向標,而中國商業地產的持續放量增長也為連鎖加盟品牌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足夠的土壤。如何在與日俱增的新新業態中脫穎而出,通過穩健有序的發展成為細分品類業種的領軍者,成為連鎖企業、投資者、商業地產企業三方共同關注的課題。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納入「五位一體」社會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社會各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
  •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十四五」時期,我市如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本報邀請相關市級部門負責人參加重報圓桌會,來聽聽他們的打算。市文化旅遊委黨委書記、主任劉旗:六個方面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力爭到二○二五年建成文化強市重慶日報: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需要多個環節協同發力。「十四五」時期,重慶文化建設將怎麼做?
  • 華升集團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麻文化傳承與創新
    近年來,華升集團秉持堅定的文化自信,弘揚以薴麻纖維為主的麻文化,大力傳承與創新麻文化。  以創意為媒 助力文化傳承   文化是前提,自信是關鍵。   華升集團相關人士透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華升集團要樹立文化自信,營造行業的文化氣場,就要以創意設計、時尚推廣、品牌建設為抓手,促進麻紡工藝與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以生活方式為切入點,不斷推進麻紡產品開發與創新,豐富產品品類、提升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市場價值,推動中華優秀麻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克己復禮」是孔子試圖恢復周王朝穩定社會秩序的核心主張,並逐漸成為了社會規範,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時期發揮了顯著作用。禮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禮的根基,使我們能夠借鑑「克己復禮」,發揮其粘合劑作用,為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幫助。
  • 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專場座談發言
    宋、金、元時期,飽經戰亂。明清時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晉商」崛起,富甲華夏,匯通天下。歷史上更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高超的藝術水準和重要的歷史價值,充分說明山西在北朝到隋唐時期,這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熱點地區。
  • 江南社會文化與孔氏南宗
    孔氏南宗族人秉承家族傳統,以明道弘道、化民成俗為己任,推動了江南社會文化的進步發展。  孔氏南渡以後,繼承和發揚孔氏家族深厚的宗族文化,以詩書禮義教育族人,其注重經世、強調致用的教育理念對江南士風具有特殊意義。孔氏南宗家塾由南宋初年的私學,到南宋後期的思魯堂,直至明清時期的家塾、書院和清末民初的近代學校,呈現出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演進的歷程。
  • 弘揚傳承 地域民俗文化的使者
    父親是一位人民教師,老人常說,年節祭祖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規矩,目的是告訴我們不能忘記先人。楊中宇說,這種親情的凝聚和釋放其實就是民俗文化,因為只要是對我們的生活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規矩都是民俗文化,我們都應該認真遵守和拯救。  楊中宇家裡共有兄弟姐妹5人,居住很分散,但不管相互住得多遠,每到年關,大家都必然去父母家裡過年。
  • 國家推動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公辦的發展趨勢
    在新政的背後,是國家為了推動教育公平而做的一系列努力。前兩天柯柯老師在整理學區房的時候,毫無意外的發現,各區學區房都噌噌噌上漲,漲幅大的甚至每平方上漲了1w+。可見國家雖然也在實行一系列政策去推動教育公平,但這條路任重而道遠,還要走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