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知識點歸納)

2020-12-17 高中歷史學習365

選擇性必修3 文化傳播與交流 第六單元

一、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學校教育

1.主要形式

(1)官學

①漢朝設立太學和地方官學

②西晉開始設立國子監

③太學與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標誌,也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

(2)私學

①產生:春秋時期,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

②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書院制度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

2.作用:

有利於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傳播,有利於文化的傳承,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於官學和私學的支撐。

(二)西方學校教育

1.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

2.法國拿破崙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

3.德國洪堡創辦柏林大學,將教育與研究結合在一起。

4.美國大學逐漸傾向於世俗化和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

(三)中國的近代教育

1.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誌——京師大學堂

(1)創建於戊戌維新運動中,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2)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1916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後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2.清華大學

1911年創辦,初名為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學府。

(四)新中國的教育

1.1949——1966

(1)1949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

(2)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3)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2.1966——1976

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

3.文革結束後

(1)1977年恢復高考。

(2)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

(3)20世紀90年代,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五)學校教育的作用

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印刷書的誕生

(一)發展歷程

1.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2.中國早期的書籍用竹片、木片、縑帛作書寫材料。

3.書籍的普及有賴於造紙業的發展以及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

(2)公元105年,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位成「蔡侯紙」。

(3)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4)北宋畢昇發明用膠泥的活字,這是印刷術一次質的飛躍。

(5)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採用金屬活字印刷。

(二)意義

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大大有助於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圖書館的成長

(一)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二)西方

1.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

(三)中國

1.中國古代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並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

2.私家藏書在明清兩代尤為突出。明朝的天一閣是古代私家藏書的代表。

3. 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新中國成立後,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

4.全國範圍內各級各類圖書館的建立。

(四)作用

圖書館擔負著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而且逐漸發現出服務公眾的職能。

三、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一)發展歷程

1.公元前290年前後,託勒密索託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亞歷山大博學園,其中的繆斯宮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2.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向公眾和學者開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徵的博物館。

3.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最早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

4.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5.民國建立後於1912年在北京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正式開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將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60年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2003年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一起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6.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7.1959年7月建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

8.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

(二)作用

近代以來建立的博物館,是徵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同時,博物館也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於自然、文化各個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負擔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

相關焦點

  • 12、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
  • 文化傳承需用好傳統節日載體
    於是,節日因吃而生色,食物也因節日而固定化儀式化,在時光的流轉中,饋贈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和節日本身一起,成為整個民族的共同文化記憶。但「吃」只是節日最表象的一個部分。中國傳統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川探索
    四川各地市州也在因地制宜,加強歷史文化闡釋體系建設。自貢市以吳玉章研究會、劉光第研究會等為依託,深入挖掘名人思想文化資源及其當代價值;瀘州市成立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舉辦「長江文化帶發展論壇」,深層次開展瀘州本土地名文化、長江文化、紅色文化研究。
  • 基於活動課程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類型中的一部分,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是其教育根基。為了更好地引導職校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思維習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需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施路徑。
  • 知識卡|小學英語 三年級上冊 第3課 重要知識點歸納 冀教版
    冀教版 小學英語 三年級上冊第3課 重要知識點歸納
  • 從伽馬數據閱讀《率土之濱》:遊戲成文化傳承新載體
    歷久彌新的「三國文化」,在我國文化市場始終佔據著重要地位,遊戲產業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同質化的內容和對三國文化內核的忽視讓國產三國遊戲始終無法從日本遊戲中突圍。2015年10月,網易推出三國題材手遊《率土之濱》,上線四年來,《率土之濱》不僅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折服了眾多國內遊戲玩家,同時還在海外市場實現了「三國文化」的對外輸出,成為全球市場上表現最優異的三國題材手遊。
  • 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專場座談發言
    文化產業發展僅僅依靠自有資源遠遠不夠,要善於整合集聚利用多種資源,實現做大做強。要通過放寬政策、搭建平臺,匯聚更多的金融資源、科技資源,提升產業發展的規模和層次。要利用文化產業佔地少、投入小、效益好又環保的優勢,匯聚市區土地、閒置廠房、人才、信息、產權等要素資源,增強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要加強跨區域、跨行業的合作,實現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 「旗袍不僅是衣服,也是古典文化載體」
    也正是在那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段雙燕將自己珍藏許久的旗袍,送給了一位熱愛中國文化的友人。「旗袍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我們中國古典文化的載體。」自幼結識的王澤玲和段雙燕,關於旗袍的故事貫穿了她們的少女時代與青年時期。
  • 高薪聘「方言模特」,有利於傳承地方文化
    (3月14日《成都商報》)  公司招聘「聲音模特」,要求會說成都方言,工資是700元每小時,引得數百人應聘,令人關注。在筆者看來,招聘成都方言「聲音模特」,不管是用於公司形象宣傳,還是商業開發與推廣,均對研究和傳承成都方言乃至四川方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和方言。以成都和成都方言為例。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
    當前,書院文化與書院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部分網友提出,「千年書院」為中國文脈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網友「楚萍微客」留言,書院對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有促進作用。網友「lrq」表示,書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長期扮演了教書育人、傳承優秀文化的角色。  網友認為,以嶽麓書院為代表的一些書院將優秀教育傳統與現代教育制度相結合,更好地發揮了培育現代人才的作用。
  • 把潮汕文化印在旅遊商品上 為剪紙找到傳承載體
    但現今潮陽地區健在的剪紙藝人平均年齡已在75歲以上,作為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潮汕剪紙面臨著傳給誰、怎麼傳的問題。在汕頭,有這樣一位並不年長的手藝人,他把剪紙「印」在了商品上,做成了成套旅遊紀念品。他說這是能夠把潮陽剪紙傳承下去的最好方式之一。他的名字是陳傳生。    在2015年的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上,中華館展區中陳傳生創作的《潮汕印記》旅遊商品讓不少遊客駐足觀看。
  • 高中地理知識點歸納
    知識點概述  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一節的知識點,主要包含人地關係、環境問題和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戰略知識點總結。
  • 粵語的發展及廣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主要參考的文獻:發表者:李詩奐,天津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      本文主要分析廣東省在推廣普通話環境下粵語發展的獨特性及其成因,闡述如今廣東粵語面臨的危機,探討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護粵方言與粵文化的可行性辦法,指出推普和保護粵語並不矛盾。
  • 高中信息技術《信息及其特徵-信息》教案
    一、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列舉生活中信息中的例子,感受信息的多樣性;能夠通過實例知道信息的傳播需要依附載體。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從生活中的例子歸納總結出新的知識。3.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信息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養成積極主動獲取信息,自主學習的習慣。
  • 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他們能切身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質,準確掌握民間舞蹈的特點與技藝,是民間舞蹈藝術正宗的傳承者和發展者。因此,民族民間舞蹈的保護首先要對這些民族及其生活的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對熟悉或掌握民族民間舞蹈的民族成員,需要正確引導,在物質上予以支持、在精神上予以鼓勵,切實保證他們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幹,帶領群眾從事舞蹈藝術生活和工作。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各種文化形式發展的基礎,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傳承。復州皮影戲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復州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在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復州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歷史解釋本課知識點多,涉及面廣,課堂容量大,在解釋一系列重大文化發展成就時,文學藝術方面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賞析,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對比較複雜的思想發展成就,教師可以通過史料再現時代背景,讓學生猶如身入其境,感悟成就及其體現的特點,提高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 鄭州:黃河文化走進開學第一課
    丁友明 攝「青春尋訪 黃河文化」「河小文」進校園開學第一課在鄭州外國語中學開課。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多種形式讓黃河文化走進了鄭州市不少中小學的課堂。在鄭州外國語中學,該校歷史老師張昌明在「講好黃河故事」環節,向學生們講述《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歷史。「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激昂澎湃的《黃河大合唱》在課堂上迴蕩。
  • 惠州將創建"傳承學校" 鼓勵發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藝術
    原創節目多  戲劇專場中的15個節目有14個為原創作品  惠州一中的《瑤家阿妹舞火情》獲得舞蹈專場一等獎第一名,這個原創作品,取材於入選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龍門藍田瑤族舞火狗。這個活動主要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展示具有地域特徵、民族特色和教育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項目,也給農村地區小學生搭建展示平臺。不僅有我國傳統藝術如:陶藝、木藝、篆刻、泥塑、剪紙、版畫等項目,還有農民畫、竹編等本地特色的創意作品。
  • 抓好教育普及推進文化傳承發展
    《意見》闡明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現實作用,並就如何保護、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詮釋、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做出了戰略規劃。如何將這一重大工程落到實處?本版特邀三位智庫專家,從其自身研究出發,發表獨到見解。 教育普及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