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必修3 文化傳播與交流 第六單元
一、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學校教育
1.主要形式
(1)官學
①漢朝設立太學和地方官學
②西晉開始設立國子監
③太學與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標誌,也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
(2)私學
①產生:春秋時期,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
②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書院制度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
2.作用:
有利於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傳播,有利於文化的傳承,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於官學和私學的支撐。
(二)西方學校教育
1.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
2.法國拿破崙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
3.德國洪堡創辦柏林大學,將教育與研究結合在一起。
4.美國大學逐漸傾向於世俗化和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
(三)中國的近代教育
1.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誌——京師大學堂
(1)創建於戊戌維新運動中,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2)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1916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後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2.清華大學
1911年創辦,初名為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學府。
(四)新中國的教育
1.1949——1966
(1)1949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
(2)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3)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2.1966——1976
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
3.文革結束後
(1)1977年恢復高考。
(2)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
(3)20世紀90年代,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五)學校教育的作用
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印刷書的誕生
(一)發展歷程
1.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2.中國早期的書籍用竹片、木片、縑帛作書寫材料。
3.書籍的普及有賴於造紙業的發展以及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
(2)公元105年,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位成「蔡侯紙」。
(3)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4)北宋畢昇發明用膠泥的活字,這是印刷術一次質的飛躍。
(5)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採用金屬活字印刷。
(二)意義
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大大有助於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圖書館的成長
(一)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二)西方
1.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
(三)中國
1.中國古代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並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
2.私家藏書在明清兩代尤為突出。明朝的天一閣是古代私家藏書的代表。
3. 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新中國成立後,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
4.全國範圍內各級各類圖書館的建立。
(四)作用
圖書館擔負著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而且逐漸發現出服務公眾的職能。
三、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一)發展歷程
1.公元前290年前後,託勒密索託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亞歷山大博學園,其中的繆斯宮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2.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向公眾和學者開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徵的博物館。
3.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最早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
4.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5.民國建立後於1912年在北京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正式開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將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60年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2003年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一起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6.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7.1959年7月建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
8.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
(二)作用
近代以來建立的博物館,是徵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同時,博物館也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於自然、文化各個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負擔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