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解讀】
【核心素養目標】
唯物史觀
教師在講述三國至隋唐思想、文學、藝術、科技成就時,注意引用政治、經濟方面的史料,創設情境,通過多角度的分析,讓學生明白「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時空觀念
通過梳理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成就出現的先後順序和地理分布情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史料實證
本課內容比較繁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文字或圖片史料,直觀展示中國這一時期文化的優秀成果,並讓學生理解一定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與特定歷史時期的關係。
歷史解釋
本課知識點多,涉及面廣,課堂容量大,在解釋一系列重大文化發展成就時,文學藝術方面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賞析,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對比較複雜的思想發展成就,教師可以通過史料再現時代背景,讓學生猶如身入其境,感悟成就及其體現的特點,提高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家國情懷
通過了解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發展成就,激起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升華其家國情懷。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後講述:雕版印刷術是唐代的一項重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那麼,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的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
【教材整合】
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整合思路
1、以思維導圖方式,歸納從漢武帝到唐朝時儒學的發展變化線索。最後指出不管如何變化,儒學仍然是官方正統的統治思想。
2、創設情境材料《老子化胡經》,以歷史解釋的方式,分析道教怎樣發展變化,它與佛教的關係又是怎樣此消彼長的?
3、以歷史解釋的方式,分析佛教發展的原因,歸納反佛鬥爭的表現及影響。
知識清單
1、儒學
2、道教
⑴傳說中的道教
⑵道教的發展
3、佛教
⑵佛教的發展
地位的變化:剛傳入時,是道教的附庸,到三國至隋唐時期時期,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宗教。
⑶反佛鬥爭的興起
二、魏晉玄學
整合思路
結合教材的「歷史縱橫」(魏晉玄學)和唐朝《高逸圖》(局部),用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分析魏晉玄學的背景、主張、影響。
知識清單
三、文學藝術
整合思路
1、創設情境材料,說明文學發展的原因,歸納文學發展的線索;用歷史解釋的方式,理解並說明各個時期文學作品的風格特點。
2、歸納書法和繪圖藝術的發展概況和主要代表;創設情境材料,用歷史解釋的方式,分析一些藝術作品的特點。
知識清單
1、文學
⑴魏晉南北朝: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後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流派。
⑵唐朝: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聖」。
2、藝術
⑴書法:
①發展概況
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 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創出新風格。
②主要代表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博採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聖」;
唐朝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
⑵繪圖:
①發展概況
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
隋唐的畫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
②主要代表
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所畫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聖」。
四、科技
整合思路
圖文結合,簡明扼要地歸納數學、機械製造等各個領域的新成就。
知識清單
五、中外交流
整合思路
1、創設情境材料,用歷史解釋的方式,分析中外交流發展繁榮的原因。
2、用思維導圖方式,簡明扼要地歸納中外宗教、其它文化和貿易交流的盛況。
3、創設情境材料,用歷史解釋的方式,分析歸納中外交流的重要意義。
知識清單
1、中外交交流
⑴原因:
⑵與中亞、印度、日本的宗教交流
⑶中外其它文化與經貿交流
⑷意義:
①促進中國與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物質文明交流,豐富了彼此的生活。
②促進中國與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制度文明互鑑。
③促進中國與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思想文化交流。
④為當今中國的治國理政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課堂小結】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從大分裂到大一統再到大分裂的發展時期。政治上的大動蕩,民族交融的大發展, 中外交流的加強和交流內容的深化,為文化發展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中國文化對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中華文化圈在隋唐時期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