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屬於選擇性必修1教材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從內容上看,它與第1課 官僚制度是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行政權力體系,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認為人類社會有三種權威:傳統權威、超凡魅力權威(所謂「超凡魅力權威」,是指人們服從於某種政治權威的神秘化或個人的超凡魅力,即專制)、法律與理性權威,後兩種權威都是以官僚制度為基礎的,是「合理社會制度」的同義詞。在現代行政學中,有觀點認為官僚制度是組織化了的正規行政制度,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突出體現。它一般分為早期和發展兩個階段,前者的政治基礎是君主專制,後者的政治基礎是民主與法治,這一時期官僚制度充分發展,逐漸成為維持現實社會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而選官、選官制度和官員管理制度則成為官僚制度的重要衍生物,更是與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政治制度密切相關。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變化是基於不同的時代特徵、社會狀況和統治需要而不斷調整的。古代中國自戰國變法,貴族政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官僚政治成為政治生活的主流。秦朝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以後,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更是以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皇權至上為基本特徵。這個社會的政治生活運行與治理需要大量的官員來具體制定和施行統治政策,於是選官制度就成為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產生發展和調整變化。從整體上看,這種發展與調整變化,一方面適應了中央集權統治不斷強化的需要,體現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為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後世基於實際情況對政策的調整,客觀上也促成了對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完善。作為選擇性必修教材,由於學生有必修教材的學習基礎,在具體的學過程中,不需要對教材中所出現的所有史實作具體的分析與講解,而應該總體上把握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徵,突出重點知識的分析與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教學目標: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監察和考核制度,知道不同階段官員選拔與管理的特點,理解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社會治理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的關係。通過分析上計等考核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認識中國古代官員管理的主要內容與特徵。了解中國古代刺史等監察制度,認識古代監察制度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而日趨嚴密。使學生通過分析認識到,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變化是基於不同的時代特徵、社會狀況和統治需要而不斷調整的。隨著官員選拔制度不斷完善與管理制度漸趨嚴密,中國古代的官員成為了維護封建國家政權穩定的重要工具。教學重點: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制度在不同階段所呈現出的特徵。教學難點: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標準的異同,梳理官員選拔、管理制度與中央集權制、社會治理之間的聯繫。首先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展示課程標準的規定,「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選官、監察、考核制度;知道不同階段官員選拔與管理的特點;理解中央集權制度與官員選拔、管理之間,社會治理和官員選拔管理之間的關係,感受中國政治制度源遠流長的東方特色,認同有效政治制度對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分析標題中管理一詞的內涵,就是監察和考核。引導學生認識到要把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這一制度變化放在中央集權體制這一背景下。導入環節 從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和本節課的內在關係入手,在第一課中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任何制度歸根到底都是由人來制定和實行的,那麼在中國古代,官員是如何選拔出來的,在任職後如何確保官員長期有效發揮社會治理作用呢?設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接下來引導學生梳理本課內容,本節課共三部分內容,分別是: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為了方便學生理清知識線索,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分為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這兩條線索來學習。
教學設計意圖,把教材內容重新整合,分為「選官」與「管理」制度,分別加以學習,線索更清楚,更便於講授、理解、記憶。西周至春秋時期官員選拔主要是世官制,是官位世襲的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祿制):無論王室還是各級貴族都是憑藉宗法和血統世代繼承高官厚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舉薦有才能的人或者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師:同學們思考,這一時期選官方式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產生這種變化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教師引導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兼併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在戰爭中以圖自保,避免被他國兼併,紛紛改革和重用人才;以血緣為依據的貴族政治難以適應統治者改革圖強的需要,所以對官員選拔方式做出調整,也就是說官員選拔制度會基於現實社會狀況和統治需要而變化。秦統一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武帝推行察舉制,先考察而後推舉,以孝、廉為標準,重點考察被推舉者在鄉裡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也就是說察舉制看重的是品行和能力。察舉制分常科和特科,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察舉制注重德行,在相當時期內促進了社會風氣的改善,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東漢時期,察舉制弊端日益顯露。從東漢末至魏晉時期,戰爭頻繁,士人流散各地, 察舉制度事實上難以實行。因此,魏晉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設立各級中正官,依據家世、道德和才能來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授予官職。九品中正制的創立,意味著統治階層已經意識到,並試圖把選官的權力收歸中央,這是強化中央集權統治的重要方式。但是,由於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九品中正制存在一些問題,結合教材30頁史料閱讀,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材料一:關於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晉段灼在上晉武帝表中指出:今臺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晉書·段灼傳》教師引導分析這段材料說明九品訪人,唯問中正,選拔對象確定等級的權力掌握在中正官手裡,不能做到公開透明。上等的人才,不是公侯的子孫,就是當權者的兄弟。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2、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這一部分內容作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學通過以下環節進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31頁,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這一部分的第一段,了解科舉制相關內容。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到,隋唐開始,統治者把科舉製作為官員選拔的制度,科舉制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選官標準是才學和考試成績,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的資格,需要吏部選拔後才正式任官。具體來說,科舉制分為常舉和制舉,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制舉是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兩宋重文輕武,科舉制進一步發展。結合教材內容和以下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思考為什麼說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善的選官制度。材料二 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通典》載:「其進士,大抵千人的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古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問題:通過材料二分析科舉制有哪些主要科目,有什麼作用?教師引導分析,科舉制最看重明經和進士兩科,通過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有利於選拔人才。材料三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苟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教師引導分析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在於「能破朋黨之私」,由國家組織科舉考試,則是把選拔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相對於察舉制、九品中正制而言,科舉制度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相對公平、公正。
問題:依據材料四,請指出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佔比例的發展趨勢,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教師引導分析,材料三中的數據表明唐、北宋時期寒門子弟在入仕群體中所佔比例逐漸提高,科舉制有利於社會階層流動,適應了寒門庶族地主參政的要求,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國家政權穩定。所以說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善的選官制度。
教學設計意圖:科舉制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對三則史料的分析,了解科舉制的作用、歷史進步性,思考為什麼說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善的選官制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能力。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2頁前兩段了解元明清時期的選官制度。元朝恢復科舉制,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結合材料分析明清時期科舉制的特點。材料五 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也為了保持科舉人才來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1427年)的會試首次 實行南北卷制度。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 北方40人°後來,南北卷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也逐漸穩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錄取人數分別佔會試錄取總人數的55%、35%和10% 。引導分析,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也為了保持科舉人才來源的地域平衡,明朝科舉考試實行南北卷制度,錄取比例也逐漸穩定。明清時期科舉制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
教師歸納總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趨勢,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經歷了從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發展歷程,選拔標準由孝廉、家世、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和考試成績,標準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
教學設計意圖:在分析、解讀史料的基礎之上
,利用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歸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歷程,便於學生掌握總體特徵。秦漢時期對官員考核實行上計制。結合材料分析上計制考核的標準。材料六 「秋冬歲盡,各縣計戶口墾田,錢穀出入,盜賊多少,上其集簿。」教師引導分析材料,上計制依據的是地方納稅人口、地方收入、地方治安,總結歸納秦漢時期上計制主要是對官員的政績加以考核,考核形式以集簿的文字形式,標準是政績,地方主導、中央參與。秦漢時期設置官員專門負責監察,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後來出於監察地方的需要,漢武帝設刺史,形成巡視監察制度。中央和地方的監察相結合。過渡:隋唐至兩宋時期對官員的考核和監察制度又有哪些新的變化呢?隋唐時期官員的歸屬尚書省吏部,考核形式是地方官每年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秦漢時期上計制主要考核官員的政績,而唐代將官員的道德品質納入考核之中,考核的標準是品德和才能,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監察方面,秦漢時期設置專門的官員負責監察,隋唐至兩宋時期則成立專門的機構,御史臺是最高監察機構,《舊唐書》記載,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這說明唐代作為監察官員的御史對地方具有很大的震懾作用。御史巡視地方繼承了西漢以來監察官員巡視監察的方式。宋朝監察制度最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引導學生認識到,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監察制度對前一個時期有所繼承和發展。過渡:在了解了隋唐時期對官員的考核、監察制度之後,同學們閱讀教材32頁學思之窗材料七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縣的主要官員,屬官則由長官自己選用。唐以後,九品以上的官員皆由中央任命,加強了中央集權。《隋書·劉炫傳》載: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闢,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
問題:通過閱讀材料分析隋唐時期地方官員任用上的變化對中央集權有什麼影響?通過對材料的解讀,使學生認識到,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縣的主要官員。隋唐以後中央政府任命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員。纖介之跡,皆屬考功,對他們進行嚴密的考核,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同時,也有利於規範、約束官員隊伍,保證政治清明和政治生活的正常運行。
教學設計意圖:在解讀文獻史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官員考核方面,隋唐時期與前代不同,地方官員都是由中央任命,並且把官員品德納入考核之中。為了使官員有效履職,在秦漢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的基礎上,隋唐、兩宋時期有了一定的繼承和發展。這一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對於前一個時期有所繼承和發展,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過渡:隋唐、兩宋時期的官員管理制度對前一個時期有所繼承和發展,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那么元明清時期對於官員的管理制度又是怎麼的呢?明代官員考核分為考滿和考察。結合材料分析明代官員考核制度的特點。 材料八 考滿……其目有三:曰稱職,曰平常,曰不稱職……考滿之法,三年給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考察,通天下內外官計之,其目有八,曰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罷,曰不謹。教師解讀材料,明代官員考核在考滿之外,再設考察。考滿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考察包括外地京官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對地方官和中央官員分別考察。考察維度是多方面的,既有為官品德、執政能力,還有健康狀況、年齡等方面。秦漢上計制度主要考核官員的政績,隋唐時期考核品德、才能。明清時期,除了考核政績、品德之外,還要考核官員的過失,對貪、酷和不作為官員及時制裁,這一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更加嚴密。元明清時期,中央和地方都有專門的監察機構。明清具有監察職能的機構增加,明清兩朝的監察機構主要是都察院和六科。御史和給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員,品級雖低,但權力很大。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材料九 朝廷設風憲(御史),所以重耳目之寄,嚴紀綱之任。教師引導分析,明代監察官員成為皇帝的耳目風紀之司。監察體系更加嚴密。通過以上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央高度集權的特定背景下,明清時期官員的管理制度更加嚴密,對於維護大一統的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官員成為了維護封建國家政權穩定的重要環節。
教師歸納總結: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經歷了從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發展歷程,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官員的考核制度從秦漢時期的上計制到明清時期的考滿、考察,對官員的考核更加嚴密。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也日益完善。通過對本課知識的梳理,我們了解到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是基於不同的時代特徵、社會狀況和統治需要而不斷調整的。在這一過程中,官員選拔制度不斷完善、管理制度漸趨嚴密。從整體上看,這種調整適應了中央集權統治不斷強化的需要,為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即加強執政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推動政治的進步與發展。
教學設計意圖:結合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線索,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特徵,掌握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總體發展趨勢,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和管理制度對於國家政權的穩定、社會治理方面的積極影響。本節課內容涉及從西周到明清時期的歷史,時間跨度長、朝代多、名詞概念多,學生很難理解和記憶。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圖表幫助學生梳理主要線索和關鍵名詞。通過閱讀分析相關史料,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徵,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來源|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小編微信:176620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