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丨中外綱要下.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2021-02-08 統編歷史用書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交流》是《中國史綱要》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因為上古時期的歷史只有兩課,所以知識跨度非常大,概括性非常強。再加上世界上古史離我們較遠,學生平時接觸不多,許多地理名詞都很陌生,歷史事實很遙遠,所以需要老師梳理線索,引導學生抓重點,抓主幹,在充分運用教科書資源的基礎上相應的補充史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1.能夠通過閱讀史料,提取信息,準確指出古代文明擴展的促進因素;結合地圖,運用時空定位,概括各文明擴展的基本史實,並運用史料認識文明擴展對大帝國興起的影響。2.能夠以地圖為依託,介紹古代大帝國的興衰發展情況;在史實分析的基礎上,全面認識帝國擴張帶來的影響。3.能夠選擇運用相關史事,論證說明古代文明的交流情況。4.能夠從帝國興衰存亡中,體會到為國家富強而奮鬥的民族責任感;能夠從歷史與現實的分析中,認識到和平交流是人類文明交流永恆的追求和主旋律。難點:分析帝國戰爭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並形成正確的認識。一、導入:(由主題解釋「帝國」入手)你知道什麼叫「帝國」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帝國——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皇帝)統治的強大國家;廣義上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而不限於君主制國家。2.最初,這些文明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幾座孤島,相互之間的聯繫甚少,那麼,是什麼促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呢?教師總結,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各文明區具備擴張潛能,那麼他們是如何擴張聯繫到一起的呢?教師引領學生依照地圖,描述歷史。4.埃及文明全盛時期,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西亞文明從兩河向周邊擴展,古巴比倫王國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亞述帝國一度徵服埃及;古希臘也用了兩百年左右的時間,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眾多城邦。由於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是大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5.理清思路:農耕文明的優勢——古代文明的擴展——古代帝國的興起6.但是,這裡有一個文明的擴展跟其他文明是不同的——古希臘【史料一】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約公元前630年前後,鐵拉島七年無雨,顆粒無收,於是鐵拉人用抽籤的辦法從每兩兄弟中選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籤者淚流滿面地離開家鄉,結成生死與共的患難弟兄,終於在異鄉開闢出一片新天地。【史料二】我們沿著大海生活,就像螞蟻或青蛙圍繞著一個池塘。——柏拉圖思考:上述史料說明與其他文明相比,古希臘人殖民擴張的原因有何不同?分析得出:古希臘為海洋文明,多島多山,土地資源貧瘠,國土面積狹小,往往是為了生存而進行殖民活動。7.教師過渡:無論是處於何種目的,不同的文明最終連接在一起,這樣就成為大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2.設置情景:招聘解說員——以地圖為依託,介紹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擴張路線及政權概況。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準備的更充分,表現的更精彩,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準備。準備完畢後,讓學生分別展現自己,以地圖為依託,畫出各帝國擴張路線圖。教師進行必要的補充。3.引導學生利用課本史料閱讀的內容,介紹波斯帝國。4.引導學生利用課本史料閱讀的內容,介紹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前336—前323年在位),馬其頓國王。當時希臘「最博學的人」亞裡斯多德作他的家庭教師,他向老師學習了哲學、醫學、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自幼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特別愛讀《荷馬史詩》。16歲起,他就隨父徵戰,揮師南下。18歲,他指揮馬其頓軍右翼,擊敗希臘聯軍。20歲,他以馬其頓、希臘聯軍最高統率的身份,組織東侵。他是一個真正的馬背上的皇帝,一生東徵西討,沒有打過一次敗仗,而且每一次都取得了完美的勝利。「把財富分給別人,把希望留給自己,他將帶給我無窮的財富」通過對名言分析理解亞歷山大大帝的野心:擴張領土、徵服世界、掠奪財富史料一:2世紀的演說家阿利斯提德對羅馬城作為商品匯聚地的描繪:「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者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裡匯合。這裡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史料二:All roads lead to Rome.教師過渡:武力擴張是古代文明擴張的重要方式,那麼如何來評價武力擴張呢?我們以亞歷山大東徵為例,通過史料進行分析。史料三:為了報復地中海東岸中部城市提爾的堅決抵抗,馬其頓人屠殺八千提爾人,被俘當奴隸的共約三萬人!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將底比斯夷為平地,並將所有倖存的底比斯人淪為奴隸,底比斯從此滅亡。史料四: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如:今天人們都熟知的歐幾裡德的幾何學,阿基米德的力學、數學和物理學。史料五:敘利亞境內的帕爾米蘭拉古城遺址(希臘風格)得出認識:一是擴張戰爭充滿著暴力和災難;二是擴張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2.「古代世界各地區的思想、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促進了文明的發展。」請閱讀課本第三目史實,加以提煉概括說明。教師過渡: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的為現實服務,反思歷史、超越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下面我們進入歷史與現實之思。出示材料:史料一:昔日的亞歷山大帝國(地圖);史料二:今日的馬其頓共和國(地圖)。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位於巴爾幹半島南部內陸,被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希臘四國從四個方向上堵的死死的,成為一個內陸國家。而且國土面積只有2.6萬平方公裡,人口只有200萬,還沒有我國一個地級市大。而從收入來看,更是窮困,在歐洲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人均GDP都是幾萬美元。但是馬其頓共和國人均GDP還沒到我國一半,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典型的就是一個又小又窮的國家。暢所欲言:昔日的大國輝煌到今日的窮困潦倒。從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歷程,你有哪些感受?你要為我們國家的富強做些什麼呢?修昔底德:戰爭是人類有史以來除了和平以外,唯一的生活狀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是軍事強國,他們在對外發動徵服戰爭的同時,客觀上推動了經濟、文化和貿易的發展。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冠冕堂皇的鼓勵戰爭呢?——當然不是。戰爭留給我們的傷痛無法去除。如今,我們的文明交流早已擺脫了戰爭。在曾經的戰爭之地,一帶一路,橫貫歐亞大陸,不僅成為了廣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臺,還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舞臺。我們正在努力踐行著: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從試教總體效果看,目標基本達成,教學過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1.目標定位符合學情,學生能夠較為輕鬆的跟隨老師的思路,學習知識。2.課堂處理科學,設置情景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根據學生的反應適時地補充說明,對課堂生成的知識能夠做到靈活處理。1.後半部分處理有點急促,導致給學生思考和交流的時間不太充足2.在古代世界的大帝國情景設置時,分組準備完畢後,應該有一個挑戰其他組的環節,這樣,才能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否則只知其一,其他兩個就不太深入。1.對於第一目:第一段提到的使古代文明具備穩步擴大範圍和影響的潛能的促進因素: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複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以上每一因素學生都不太理解,若老師一一講解,勢必影響整堂課的布局,應該在學案上增加一個【知識拓展】環節對其加以簡單闡述。2.第一目:第二段中提到亞述帝國時,課本僅有一幅圖片亞述騎兵,學生對亞述帝國一無所知,應該在學案上增加【知識拓展】對其進行簡要介紹。3.第二目:第三段,用了兩句話提了一下孔雀帝國,僅提到孔雀帝國統一南亞和佛教。應在學案上增加【知識拓展】對其進行介紹。



公眾號快速找到所需資源,點 ☞使用教程

來源|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小編微信:1766201859。

相關焦點

  • 張伸虎:《第二講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提綱
    山西張伸虎老師依據正版新教材訂版了《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綱要講義,本講義可以為新教材高一學生複習使用,也可以作為2021屆高三畢業生一輪複習參考使用。 經作者授權,本公眾號首先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教案丨中外綱要下.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
    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屬於高中歷史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下中古時期的世界中歐洲部分的內容,高中歷史必修課程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是對全體高中學生歷史最基本基礎知識的普及
  • 中外合作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應把握好幾方面張力
    1.在一流校園教學資源環境下,需要提供優質的課堂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求知期待和視野,以期與專業課互相配合,培養專業紮實、功底深厚的人才。中外合作大學往往以專業課引進世界先進的教學資源、保持與國外一流大學原汁原味的教學品質著稱,在此背景下,思政課成為具有獨特個性的課程,稍有遜色便在師生群體中產生不良影響。
  • 新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課課件
    教材分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選自普通高中教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教材共三子目,講述秦從統一六國到政權速亡的過程,史實較多但線索清晰。
  •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下》知識點匯總
    中外歷史綱要(下)知識點總結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今年我們這邊高中歷史教材改版,新加了好多新內容,每課的內容很多,有的學生就感到記得很吃力,所以我就給大家總結了高中歷史統教版的每課的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給大家,方便各位高中同學更快的學習歷史。今天給大家分享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知識點:
  • 宋建安|《中外歷史綱要》中經典作家論述的學習與使用
    在教育部統編課本《中外歷史綱要》,尤其是下冊世界史的部分中,大量引用了經典作家的著名論述,這在以往的中學歷史課本中是沒有的。《中外歷史綱要》是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新理念的指導下編寫的第一本教科書,因此大量經典作家論述的引用與思考是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
  • 部編版:九上歷史第1單元《古代亞非文明》考點歸納
    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第3課《古代印度》二、基礎知識第1課古代埃及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兩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2.地理位置: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第3課古代印度3、說說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的影響。(古埃及人民為什麼要讚美尼羅河?)(1)尼羅河便於航行,成為加強埃及南北方交流的紐帶,促進了國家的統一。
  •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知識提綱
    在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出現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誕生於西亞的兩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恆河流域、歐洲巴爾幹半島南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上,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    文明最初誕生於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和埃及的尼羅河流域。
  • 世界體系理論與古代地中海各主要文明的興衰
    近年來,一些學者將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用於研究更廣泛的領域和更早的歷史時代,強調在1500年以前的若干時期內,歐亞大陸和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構成了一種世界體系。古代世界體系的主要特點表現為:(1)通過貿易、戰爭、移民等手段,古代世界體系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分工區,亦即核心區與邊緣區的差異。
  • 九上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教學設計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境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古代兩河地域地圖」,思考: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麼地方?兩河指的是哪兩條河?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怎樣?
  • 第2期丨中國電影歷史第二輪複習第一節課
    原本預定今天上的第二輪複習的第一節課教案和部分複習思路現整理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
  •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克強  ★絲綢之路的精神則是貫穿了全書的重要線索……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輸往沿途各國,帶去了文明和友好,也帶回來「西域」與「西洋」的物產和文化……我們要深刻理解「一帶一路」戰略,就不能不認真學習兩千多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 備課有感 | 第一次接觸了《中外歷史綱要》......
    當我看見接龍式選課的時候,睜開眼睛的我只剩下第24課了:《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愉快的(含淚)選擇了它!其實之前就開始了解9月即將基本全面推開的《中外歷史綱要》,也聽了一些講座,看了許多論文,包括我的畢業論文都是寫的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大單元設計——以《中外歷史綱要》X單元為例。
  • 新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課
    一、內容分析《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一課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第2課內容。基於《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的學習,學生對於我國早期原始文明和早期國家--夏商周的歷史已經有了基本認識。
  • 打破中外人文經典互譯出版的壁壘,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共文明交流
    為落實《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杜布羅夫尼克綱要》精神,深化「17+1」出版合作,促進雙向文化交流,實現文明互鑑,雖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通過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了此次論壇,討論了出版業和譯者如何推動人文經典互譯出版
  • 2018部編版:九上歷史《第1課 古代埃及》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教學難點:1、分析自然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2、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係【課本解讀】知識點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1、地理位置:3、古埃及歷史發展歷程:(1)公元前3500年,出現幾十個個奴隸制小國(2)公元前3000年,國王美尼斯統一國家(世界上最早),定都孟斐斯(3)公元前15世紀,國力強盛地,跨亞非的軍事大帝國,埃及帝國的完成者:圖特摩斯三世(4)公元前6世紀  被西亞的波斯滅亡
  •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2.可以天天領嗎?    可以天天領。      3.可以一次性搬走所有「乾貨」嗎?      不可以噢!所有資料都是由多年送考經驗的老師精心整理,絕對的簡單、實用、有效!一人一天一份。想要領取多份,可請好友來一波類似操作。(感謝您的關注與配合!)      4.領「乾貨」的樣子,怎樣最好看?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院教授)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一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
  • 論著選刊 | 2015—2016年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學科發展報告(下)
    他在文中列舉了希臘化時期各方面的偉大成就,肯定了希臘化時代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意義,進而賦予了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崔麗娜研究了希臘化時代的經濟,認為期間的經濟交流互動大大超過從前,為研究古代文明的交流互動提供了一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