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分析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一課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第2課內容。基於《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的學習,學生對於我國早期原始文明和早期國家--夏商周的歷史已經有了基本認識。
本課內容共分「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孔子和老子」及「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4目內容,概括地梳理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與思想發生變動的基本情況,其中著重突出了對「變法運動」必然性的理解。正文內容淡化了「戰爭」、「階級鬥爭」等內容,強化了「華夏認同」、「變法運動」與「百家爭鳴」,這也很好的與新時代背景下「構建新型民族關係」、「全面推進深化改革」與「增強文化自信尤其是傳統文化自信」相契合。
整體上,文本體現了圖文並茂的特點,如地圖信息完整突出;圖片信息指向明確,用意鮮明;圖表信息簡單明了、清楚易懂。正文的表述語言流暢、文字簡約,理解難度不大。但是由於這個時期的「大變革」特徵,涉及的學科術語較多,顯得知識點比較零散,對課堂教學主線的選擇、立意的確定、情境的擬定都有一定的難度要求,課時安排為2課時。本課的授課內容為第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的新生。剛剛開始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他們依然保留了初中階段學習「歷史與社會」的某些習慣、方式。對歷史的理解,僅僅是對歷史故事的記憶,覺得記住了某個時期或者朝代的某些人物(正史有名或者野史出名)及其「奇聞異事」,就代表對歷史的足夠了解。學科思維的調整、認識層次的提升、核心素養的滲透成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當然,對於高一學生,最好能夠有一種基於實力的魅力,能夠從接觸高中歷史課程的開始就激勵他們應該具備新的姿態與面貌。當然,高一新生,新就新在「知識的不夠全面」、「能力的不夠強大」、「思維的不夠靈活」,基於此,他們學科素養的達成一定需要能走,且走得通的指引、橋梁或者託舉。基本上可以從材料的化繁為簡、設問的難度降低、課堂的敏銳感知入手,帶領、引導學生一起向前走,而不是看著我們在前面走。
三、教學目標
1.解讀地圖材料,能說明西周與東周、春秋與戰國的時空含義(時空觀念);
2.閱讀文獻史料,能表述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產生的重大變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3.基於歷史邏輯,能夠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四、教學重點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的變動;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五、教學難點
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的變動之間的內在關係;進而理解變法運動產生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