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材大變革,怎樣上好高中歷史課

2021-02-13 歷史教育家

◎教材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2017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和教育部教材局成立,明確傳達出「教材是國家事權」的聲音;9月,小學至初中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統編工作結束並投入全國使用,從此,「三科教材」成為一個影響深遠的專有名詞;12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各科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正式拉開了高中新課改的大幕。

「三科「之中,歷史學科有其特殊性。清人龔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歷史學科承擔著普及歷史知識、建構歷史思維、塑造正確史觀的重任,在目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歷史學科更是在傳承民族歷史、弘揚民族文化、堅定民族自信、牢固民族認同上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的作用。

◎高中歷史新教材真面目

高中歷史新課標提出歷史學科必備的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以此為依據新編制的高中歷史教材分為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兩部分,必修教材包括《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提綱挈領講述了古今中外通史,選擇性必修教材包括《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

新教材綜合了以往教材的特點,採取通史+專題史的模式,融時序性與專題性於一體,從縱向上看,有利於系統構建學生的歷史思維;從橫向上看,有利於引導學生聚焦歷史態勢,探索歷史的複雜面相。

◎新教材提出的挑戰

挑戰之一:內容量巨大、現實課時少

無論是從全書來看,還是從每一課時來看,新教材均給現行歷史教學出了一個「難題」。一般來說,高中一學期歷史課安排36個課時,而必修上中國通史有30課,這就意味著1個課時要講完1課。每課的體量有多大呢?以必修上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例,時間跨度從原始社會到西周滅亡,涉及重要概念有石器時代、遠古人類、文化遺址、部落、國家、禪讓制、世襲制、甲骨文、內服外服、分封制、宗法制、共和行政、井田制、奴隸制、青銅時代、民本文化、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等數十個。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這麼大的內容體量至少要3個課時才能完成。內容體量巨大與現實課時緊張,這是新教材提出的最直觀的挑戰。

挑戰之二:骨感性結論多、新增內容理解不易

統編高中歷史教材與統編初中歷史教材一脈相承,預判學生已在初中習得基本史實的基礎上,為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編者賦予高中歷史教材更多濃縮性敘述和骨感性結論,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史學界的學術研究成果,新教材增加了以往教材不曾提到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往往是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複雜面相的關鍵之處。如必修上第17課《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講述太平天國歷史意義的時候,有這麼一段論述:「太平天國……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集團形成,漢人權力增長,中央權力下降,對此後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講述義和團運動時,有這麼一段論述:「義和團運動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太平天國運動-漢人官僚集團崛起-中央與地方權力格局轉化-南方敢於提出「東南互保」,是具有深刻內在邏輯聯繫的歷史鏈。這些均是以往教材不曾涉及的內容,如果教師不補充豐富的史料,不去構建晚清歷史的大格局,學生很難理解。骨感性結論多、新增內容理解不易,這是新教材提出的深層次的挑戰。

◎專家們的建議

葉小兵教授:教師要轉變「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思考如何「用教材教」的問題;要轉變「怎樣教」的固有思路,思考學生「怎樣學」的問題:創造性使用教材。把握課標要求、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合理整合教材內容、設計大單元整體學習、設計主題學習。

黃牧航教授:明確價值趣向、主題引領;任務驅動,解決問題;創設情境,深入現場;關注過程性學習和即時性評價。

◎新教材落地的實踐

新課改的理念,新教材的執行,最終要由一線的教學來檢驗。在全面使用新教材之前,展現試教地區的真實面貌,將會對正式教學起著極大的借鑑作用。2018年5月,新教材在全國11個省份展開試教工作。其中,浙江溫州市作為試教單位,在溫州高中歷史教研員王少蓮老師的帶領下,數十位一線歷史教師研讀新課標、新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紙上教材變為真實的課堂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2019年3月以來,這些課程資源經過有效的綜合整理,匯集成《上好高中歷史課 中外歷史綱要 上》一書。

本書第一部分為「專題設計」,從「課標內容」「專題解讀」「重要概念」「專題示例」「推薦閱讀」個方面,剖析新課標設定的 14 個專題。第二部分為「課時設計」,從「課標要求」「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個方面,詳細展現了《中外歷史綱要 上》30課的教學設計。

書中每個課時的教學設計,均經過了真實課堂的檢驗,希望其中所積澱的史料、所構思的教學環節,能對高中歷史教師有所幫助。

本書另外附有豐富的線上資源,包括「相關教材對比「」典型史料閱讀「」探究拓展思考「,可供教師使用。

用好歷史新教材 、上好高中歷史課,是我們的初心,亦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的使命。

《上好高中歷史課 中外歷史綱要 下》將於2019年11月推出,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消滅」中國歷史 不要「老祖宗」 臺灣高中歷史課大變臉
    >本周,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新版高中歷史課綱。依據此課綱,臺灣高中歷史課從此只講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高中一直設置的中國歷史課不見了,中國歷史與日本史、韓國史並列於東亞史。這就意味著,如果接受這樣的教育,臺灣的孩子從此只認臺灣歷史是自己的歷史,而中國歷史是「東亞史」,是周邊國家的歷史,與己無關。
  • 高中歷史課也需要「聽說讀寫」
    歷史也需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必須的。對於高中歷史課來說,「聽說讀寫」的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讀就是預習。聽,主要是聽課,雖然網上有不少音頻、視頻資料,但聽老師講課,無疑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除非老師講得不好,否則上課時間絕對是學習、掌握知識的最重要途徑。聽、說、讀、寫,雖然各有分工,但四者也有合作,以下是我的理解。一、怎麼讀?
  • 美國孩子這樣上歷史課(附歷史書單)
    與我們背誦時間地點、歷史事件意義不同,美國孩子的歷史課在整個學業中是很重要的一環,強調「doing history」(做歷史),從而來鍛鍊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因此美國的歷史課會安排很多項目活動和課外閱讀,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教科書。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美國中小學究竟是如何上歷史課的。
  • 高中歷史老師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高中歷史課學習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太多,時間、地點、人物、時間,都要記得一清二楚,所以對於不少學生來說,歷史課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架構已定 不再單列中國史
    《中時電子報》截圖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教育部門課審大會今(13日)審議歷史課綱,無委員有異議,高中歷史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分域的架構確定。圖源:《中時電子報》臺灣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
  • 中學教材教法:怎樣把歷史課講"活"
    歷史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它包融了語文、政治、哲學、地理等各門學科知識,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怎樣才能把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呢?關鍵在於教師如何把歷史課"講話"。本人擔任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師,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一、語言幽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英國學者M?
  • 抗議蔡當局篡改高中歷史課綱 臺灣學者連署發聲
    臺當局教育部門日前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綱,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島內二十多名大學教授發起「堅決反對不符合歷史教育的新課綱」連署,他們表示,這是一份捨本逐末、徹底「去中國化」且急就章的課綱,他們堅決反對到底,更希望民進黨迷途知返。
  • 怎麼上歷史課才能讓學生怦然心動?教師們透露「秘笈」
    除了學生之外,怎樣上好歷史課?歷史教師也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上好歷史課,是一門藝術。」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對澎湃新聞記者如是說。作為中國史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並於2000至2019年擔任上海市中學歷史教材的主編,他向上海市22 名歷史特級教師提出了「怎樣才能上好一堂歷史課」這一命題,名師們把他們上歷史課的方法、路徑、心得及獨門絕技悉數透露,蘇智良教授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歷史教研員於以傳共同策劃,將《怎樣上好歷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集結成書,這在全國範圍內還是第一次。
  • 臺灣學者教師反對新修高中歷史課綱 呼籲挽救下一代
    8月22日,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會主辦的「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記者會」在臺北舉行。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攝  臺灣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等三部分,明年上路的12年課綱則改為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會22日在臺北主辦「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記者會」。
  • 新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課
    一、內容分析《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一課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第2課內容。本課內容共分「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孔子和老子」及「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4目內容,概括地梳理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與思想發生變動的基本情況,其中著重突出了對「變法運動」必然性的理解。
  • 龍應臺:德國人怎樣上歷史課?
    有一天,和一群德國學生聊天,剛好是臺灣的歷史教科書問題正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民進黨「政府」試圖在教科書裡進行所謂「去中國化」,反對者則抗議紛紛。我問這些德國學生:「你們高中的歷史課是怎麼上的?」  德國的教育權下放到各州自治,因此不同的州會有些差異。
  •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 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是發揮高中歷史課德育功能的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高中歷史課的德育功能表現為塑造學生道德品質、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當前,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高中歷史課德育功能的最重要內容, 也是高中歷史課的主旋律。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14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圖自臺灣「中時電子報臺灣地區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等3部分,明年上路的12年課綱則改為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 成都首場高中歷史課程超市菜單培訓在青羊教科院舉行
    9月11日,成都市高中歷史教師繼續教育菜單培訓「基於核心素養的歷史『情境問題』有機融合的實踐研究」在青羊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活動特邀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院長陳輝教授指導,武侯區教科院歷史教研員李敏,青羊區歷史教研員工作坊全體成員,青羊區初高中全體歷史教師70餘人參加此次研討活動
  • 臺灣當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
    據新華社臺北8月14日電 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3日決定,對現行中學社會領域課綱進行修改,在高中「中國史」教學中不再使用傳統的朝代編年史,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架構下呈現。這一決定引發島內輿論強烈質疑與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當局在歷史領域「去中國化」的又一政治操作,是在破壞兩岸關係現狀。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 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中國臺灣網8月1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 【歷史教學】黃天慶:融合「大概念」與「大主題」的高中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學科的五個大概念不同於歷史課程內容中的普通概念,主要源於歷史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及歷史教育的價值論,蘊含著深刻的學科思想、「範式」意義和教育價值,是可遷移的思想性、工具性與價值性概念,能貫通整個高中歷史課程體系,能從整體上把教材各部分內容結構化。《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以通史敘事框架,展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內容雖多,但線索清晰。
  • 臺灣高中歷史課本再度大變臉,臺獨這樣去中媚日逐步洗腦下一代
    本周,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新版高中歷史課綱。依據此課綱,臺灣高中歷史課從此只講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高中一直設置的中國歷史課不見了,中國歷史與日本史、韓國史並列於東亞史。這就意味著,如果接受這樣的教育,臺灣的孩子從此只認臺灣歷史是自己的歷史,而中國歷史是「東亞史」,是周邊國家的歷史,與己無關。
  • 教育部權威發布高中改革方案,從小學到高中即將面臨8大變革
    省級統一組織實施的合格性考試應安排在學期末,高一學生參加考試的科目原則上不超過4科。 高校招生錄取所需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實行選擇性考試,考試內容為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內容,由省級統一組織實施。
  • 高中歷史課本怎麼改?聽聽把關人馬敏怎麼說……
    他們正在審定的高中歷史課本,將力爭於2018年秋季在全國使用。去年7月4日,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共有27位專家委員,馬敏是惟一一位來自湖北的專家委員。近日,他以國家教材委專家委員的身份接受長江日報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