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新版高中歷史課綱。依據此課綱,臺灣高中歷史課從此只講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高中一直設置的中國歷史課不見了,中國歷史與日本史、韓國史並列於東亞史。這就意味著,如果接受這樣的教育,臺灣的孩子從此只認臺灣歷史是自己的歷史,而中國歷史是「東亞史」,是周邊國家的歷史,與己無關。這種宰割史實的歷史教學設置,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邁出的又一步,他們要從校園教育開始徹底洗腦臺灣下一代,讓他們認「中國」為「外國」。
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主政臺灣,開始在校園的歷史課上動手腳,先是在初中加入了《認識臺灣》教科書,這本書成為「去中國史」的起點,將臺灣歷史分為「史前時代」、「國際競爭時期」、「鄭氏治臺時期」、「清領時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和國民黨退守臺灣。這樣的歷史劃分,將葡萄牙、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蔣氏父子列為同一性質,都是「外來政權」,誤導「臺灣是被中國侵略」的印象。
但李登輝時期「大中國」意識仍然是臺灣的主流,他只能「挾帶私貨」,放任學者鼓吹「臺獨」史觀,其中便有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這個理論將臺灣視為和大陸毫無聯繫的一個孤立的點,鼓吹改變中國視角,從臺灣出發,由內而外,由近而遠了解歷史,認識世界。在此理論基礎上,校園教育開始漸漸抽離中國內容,以臺灣本土內容為政治正確。杜正勝自己曾說:「現實情況下,我們能做的不過減低一些中國成分,多加一些臺灣成分而已,《認識臺灣》課程即是具體的展現,進一步扭轉中國主體而為臺灣主體,還有很大的距離。」
經過李登輝的鋪墊,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加快歷史教學的「去中國化」步伐,2003年的「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草案」將明代中期以後的中國史劃分到世界史中,2006年將臺灣史從中國史中分離出來,臺灣的高中生首次有了「臺灣史」教科書,臺灣高中歷史課從此形成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格局,至今未變。
臺灣史教科書基本延續了李登輝的《認識臺灣》的歷史劃分,分為「早期臺灣」、「清代的長期統治」、「日本統治時期」、「當代臺灣與世界」四部分,以「去中」媚日為基調,在血緣、文化上強調臺灣與南島(南太平洋島國)的淵源;將鄭成功收復臺灣稱為「奪取臺灣」,把這段歷史稱為「荷、西與鄭氏政權」,別有用心地將鄭成功與殖民者並列;將清朝統治時期臺灣的發展稱為「漢人文化向臺灣移植」,強調「民變」和當時漢族與原住民族的衝突,無視當時的發展成就。
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強化美化,這一章的導論裡有這樣的文字:對臺灣民眾而言,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五十年,在社會、政治、經濟或文化等各個層面上,接觸到前所未有的新體驗,也就是「近代化」的經驗……當臺灣民眾開始體驗一個近代文明「空間」的同時,社會民智也隨著提升。由於近代化的先後與程度有所差異,臺灣民眾逐漸與他們在中國的遠親,無論是生活習慣或行為模式,在近代文化的認知上有了分歧……全然不提日本在臺灣的屠殺、掠奪、歧視暴行,無視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史實。
除了教科書「變臉」,陳水扁時期的教育部門還發布「教科書用詞檢核」,規定「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都要加注國名」,比如「山西省」改為「中國山西省」,「春秋戰國時代」改為「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李白」改為「中國的偉大詩人李白」;規定「我國」改稱「中國」;規定不得用「古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指稱中國古代和古人;規定不能用「國畫」、「古典詩詞」指稱「中國特有的書畫、戲劇、詩詞」;甚至禁用「古今中外」一詞。
這種近乎文字獄般地「檢核」,使臺灣的教科書淪為「臺獨」教材,使臺灣孩子「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臺灣歷史教科書一路變臉,也一路受到譴責和批評。當李登輝推出《認識臺灣》時,臺灣著名的排灣族詩人莫那能疾呼:「認識臺灣必須認識真實的臺灣,不是強迫下一代認識虛構的臺灣」。當時,臺灣學者王曉波、王仲孚等逐句批駁《認識臺灣》,並出版了《認識臺灣教科書參考資料》。臺灣作家陳映真指出:「大量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幹預,民族分離主義的宣傳和新殖民地觀點,使歷史教科書充滿了欺罔和錯誤」,他痛斥教科書中的「臺灣文化多元論」、「明鄭獨立王國論」與「日本殖民有功論」等都是謬論。
到了陳水扁時期,每次的課綱修訂都伴隨著激烈的批評與抗議。2003年歷史課綱提出將臺灣史從中國史中分裂出來,遭到了歷史學者和時任「立委」的洪秀柱、李慶華、李慶安等迎頭痛擊,課綱委員會召集人張元不堪壓力辭職。
2006年,臺灣史單獨成冊的課綱出臺,臺灣歷史學者逯耀東發表公開信批評自己的弟子、參與歷史課綱修定的周梁楷、黃清源,逯耀東在信中寫道:你們遵從某人的意旨,閉門造車將歷史裁剪得柔腸寸斷,然後拼湊起來,就向天下宣告新的歷史解釋已經形成了,這樣不是草率些嗎?所以,半年多前高中歷史課程問題初起之時,我就認為這是一場鬧劇……
「當飛機廣播我們正飛越長江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下來了,這是我老爸口中、我的小學課本中、我唱的歌曲中一直存在的長江,我以為我這輩子都不會見到。」這是一位臺灣朋友述說他1990年第一次到大陸時的感受,當時覺得臺灣朋友煸情,後來了解了蔣介石父子統治臺灣期間的校園教育,才理解這位生於臺灣的朋友對長江的感情發自肺腑。
現在臺灣有些鄉下的校園還保留著這樣的標語:「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個標語曾經鐫刻在臺灣每個中小學校園裡,並印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就像大陸的學生皆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樣,「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最熟悉的一句話。鑑於臺灣實行了50年的皇民化教育,當時的國民黨當局全面推行中華文化以抵消日本殖民教育的影響,1948年臺灣高中歷史課綱的教學目標是:明了中華民族內各宗族起源、混合及其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係;明了我國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變遷的趨勢,特別注重足以影響現代社會生活之史實,激發愛國家愛民族之精神與光大之責任……在這樣的歷史課教育下成長的臺灣人,即使不認同大陸的政治制度,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熱愛中華文化,「我國」自然就是「中國」。
也許正因為如此,「臺獨」視這樣的歷史教育為大敵,在近30年的時間裡,不斷塗改著歷史課本,意圖塑造「我國」是「臺灣」,「中國」是「外國」的認同。但臺灣不乏明理之人,近日對「東亞史」的口誅筆伐中,有學者指出:「去中國史」的結果不會是「臺獨」所期望的,因為臺灣的年輕人會認識到,靠著「去中國化」的文化與歷史,他們會失去文化底蘊,失去未來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