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中歷史課本再度大變臉,臺獨這樣去中媚日逐步洗腦下一代

2020-12-15 北晚新視覺網

本周,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新版高中歷史課綱。依據此課綱,臺灣高中歷史課從此只講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高中一直設置的中國歷史課不見了,中國歷史與日本史、韓國史並列於東亞史。這就意味著,如果接受這樣的教育,臺灣的孩子從此只認臺灣歷史是自己的歷史,而中國歷史是「東亞史」,是周邊國家的歷史,與己無關。這種宰割史實的歷史教學設置,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邁出的又一步,他們要從校園教育開始徹底洗腦臺灣下一代,讓他們認「中國」為「外國」。

逐步推行「去中國史」

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主政臺灣,開始在校園的歷史課上動手腳,先是在初中加入了《認識臺灣》教科書,這本書成為「去中國史」的起點,將臺灣歷史分為「史前時代」、「國際競爭時期」、「鄭氏治臺時期」、「清領時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和國民黨退守臺灣。這樣的歷史劃分,將葡萄牙、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蔣氏父子列為同一性質,都是「外來政權」,誤導「臺灣是被中國侵略」的印象。

但李登輝時期「大中國」意識仍然是臺灣的主流,他只能「挾帶私貨」,放任學者鼓吹「臺獨」史觀,其中便有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這個理論將臺灣視為和大陸毫無聯繫的一個孤立的點,鼓吹改變中國視角,從臺灣出發,由內而外,由近而遠了解歷史,認識世界。在此理論基礎上,校園教育開始漸漸抽離中國內容,以臺灣本土內容為政治正確。杜正勝自己曾說:「現實情況下,我們能做的不過減低一些中國成分,多加一些臺灣成分而已,《認識臺灣》課程即是具體的展現,進一步扭轉中國主體而為臺灣主體,還有很大的距離。」

經過李登輝的鋪墊,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加快歷史教學的「去中國化」步伐,2003年的「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草案」將明代中期以後的中國史劃分到世界史中,2006年將臺灣史從中國史中分離出來,臺灣的高中生首次有了「臺灣史」教科書,臺灣高中歷史課從此形成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格局,至今未變。

臺灣史教科書「去中」媚日

臺灣史教科書基本延續了李登輝的《認識臺灣》的歷史劃分,分為「早期臺灣」、「清代的長期統治」、「日本統治時期」、「當代臺灣與世界」四部分,以「去中」媚日為基調,在血緣、文化上強調臺灣與南島(南太平洋島國)的淵源;將鄭成功收復臺灣稱為「奪取臺灣」,把這段歷史稱為「荷、西與鄭氏政權」,別有用心地將鄭成功與殖民者並列;將清朝統治時期臺灣的發展稱為「漢人文化向臺灣移植」,強調「民變」和當時漢族與原住民族的衝突,無視當時的發展成就。

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強化美化,這一章的導論裡有這樣的文字:對臺灣民眾而言,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五十年,在社會、政治、經濟或文化等各個層面上,接觸到前所未有的新體驗,也就是「近代化」的經驗……當臺灣民眾開始體驗一個近代文明「空間」的同時,社會民智也隨著提升。由於近代化的先後與程度有所差異,臺灣民眾逐漸與他們在中國的遠親,無論是生活習慣或行為模式,在近代文化的認知上有了分歧……全然不提日本在臺灣的屠殺、掠奪、歧視暴行,無視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史實。

除了教科書「變臉」,陳水扁時期的教育部門還發布「教科書用詞檢核」,規定「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都要加注國名」,比如「山西省」改為「中國山西省」,「春秋戰國時代」改為「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李白」改為「中國的偉大詩人李白」;規定「我國」改稱「中國」;規定不得用「古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指稱中國古代和古人;規定不能用「國畫」、「古典詩詞」指稱「中國特有的書畫、戲劇、詩詞」;甚至禁用「古今中外」一詞。

這種近乎文字獄般地「檢核」,使臺灣的教科書淪為「臺獨」教材,使臺灣孩子「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強迫下一代認識虛構的臺灣

臺灣歷史教科書一路變臉,也一路受到譴責和批評。當李登輝推出《認識臺灣》時,臺灣著名的排灣族詩人莫那能疾呼:「認識臺灣必須認識真實的臺灣,不是強迫下一代認識虛構的臺灣」。當時,臺灣學者王曉波、王仲孚等逐句批駁《認識臺灣》,並出版了《認識臺灣教科書參考資料》。臺灣作家陳映真指出:「大量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幹預,民族分離主義的宣傳和新殖民地觀點,使歷史教科書充滿了欺罔和錯誤」,他痛斥教科書中的「臺灣文化多元論」、「明鄭獨立王國論」與「日本殖民有功論」等都是謬論。

到了陳水扁時期,每次的課綱修訂都伴隨著激烈的批評與抗議。2003年歷史課綱提出將臺灣史從中國史中分裂出來,遭到了歷史學者和時任「立委」的洪秀柱、李慶華、李慶安等迎頭痛擊,課綱委員會召集人張元不堪壓力辭職。

2006年,臺灣史單獨成冊的課綱出臺,臺灣歷史學者逯耀東發表公開信批評自己的弟子、參與歷史課綱修定的周梁楷、黃清源,逯耀東在信中寫道:你們遵從某人的意旨,閉門造車將歷史裁剪得柔腸寸斷,然後拼湊起來,就向天下宣告新的歷史解釋已經形成了,這樣不是草率些嗎?所以,半年多前高中歷史課程問題初起之時,我就認為這是一場鬧劇……

「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曾是主流

「當飛機廣播我們正飛越長江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下來了,這是我老爸口中、我的小學課本中、我唱的歌曲中一直存在的長江,我以為我這輩子都不會見到。」這是一位臺灣朋友述說他1990年第一次到大陸時的感受,當時覺得臺灣朋友煸情,後來了解了蔣介石父子統治臺灣期間的校園教育,才理解這位生於臺灣的朋友對長江的感情發自肺腑。

現在臺灣有些鄉下的校園還保留著這樣的標語:「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個標語曾經鐫刻在臺灣每個中小學校園裡,並印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就像大陸的學生皆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樣,「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最熟悉的一句話。鑑於臺灣實行了50年的皇民化教育,當時的國民黨當局全面推行中華文化以抵消日本殖民教育的影響,1948年臺灣高中歷史課綱的教學目標是:明了中華民族內各宗族起源、混合及其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係;明了我國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變遷的趨勢,特別注重足以影響現代社會生活之史實,激發愛國家愛民族之精神與光大之責任……在這樣的歷史課教育下成長的臺灣人,即使不認同大陸的政治制度,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熱愛中華文化,「我國」自然就是「中國」。

也許正因為如此,「臺獨」視這樣的歷史教育為大敵,在近30年的時間裡,不斷塗改著歷史課本,意圖塑造「我國」是「臺灣」,「中國」是「外國」的認同。但臺灣不乏明理之人,近日對「東亞史」的口誅筆伐中,有學者指出:「去中國史」的結果不會是「臺獨」所期望的,因為臺灣的年輕人會認識到,靠著「去中國化」的文化與歷史,他們會失去文化底蘊,失去未來的競爭力。

 

來源:北京晚報 臺灣特約記者小星

相關焦點

  • 臺灣高中歷史課本再變臉,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這樣洗腦下一代
    本周,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新版高中歷史課綱。依據此課綱,臺灣高中歷史課從此只講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高中一直設置的中國歷史課不見了,中國歷史與日本史、韓國史並列於東亞史。這就意味著,如果接受這樣的教育,臺灣的孩子從此只認臺灣歷史是自己的歷史,而中國歷史是「東亞史」,是周邊國家的歷史,與己無關。
  • 「消滅」中國歷史 不要「老祖宗」 臺灣高中歷史課大變臉
    依據此課綱,臺灣高中歷史課從此只講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高中一直設置的中國歷史課不見了,中國歷史與日本史、韓國史並列於東亞史。這就意味著,如果接受這樣的教育,臺灣的孩子從此只認臺灣歷史是自己的歷史,而中國歷史是「東亞史」,是周邊國家的歷史,與己無關。
  • 臺灣教師之憂:「臺獨」歷史教科書戕害下一代
    新華社臺北10月9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從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代起,『臺獨』勢力一刻不曾放鬆對青少年的毒害。他們將『臺獨史觀』一點點塞進教科書。時至今日,蔡英文當局搞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痛心疾首地說。 新學年開學以來,根據新課綱編寫的新版《臺灣史》教科書進入高一、初一課堂。
  • 李登輝醜陋的「一體兩面」:媚日、「臺獨」,島內網友批「臺灣歷史...
    2013年10月,他再度拋出其「臺獨」論述,稱臺灣和大陸是所謂的「國和國的關係」。雖然早已下臺,李登輝一直不甘寂寞,也始終不願遠離政治。其「媚日」和挺「獨」的立場廣受詬病。2018年,李登輝同島內「獨派」共同成立「喜樂島聯盟」,企圖搞「獨立公投」,對此,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曾發表社評痛批,「喜樂島聯盟」只會造就災難島,不會有喜樂島。
  • 九月開學,臺灣毒害下一代的新「臺獨」歷史課本又要上路了!
    【兩岸快評第135期】   九月即將開學,在臺灣,備受關注的2019年版高中歷史課本也將上路使用了。  直到8月,臺灣新的歷史課本終審版才逐一露面。據臺媒報導,臺灣新版的高一臺灣史課本,竟宣稱「臺灣地位未定論」。
  • 台歷史教材被指「媚日去中」 國民黨:「教育部長」下臺!
    圖源:《中時電子報》海外網9月6日電隨著島內新學期開學,按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材被指「媚日去中」,搞「教育臺獨」。國民黨團昨日(5日)痛斥,蔡英文當局、臺教育主管部門違背教育的啟發性本旨,新歷史課本「媚日舔日」,民進黨為了掌權而毒害下一代。他們要求蔡英文出來道歉,並要「教育部長」潘文忠下臺。據臺灣《中國時報》9月6日消息,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當日批評稱,蔡當局拿課綱及歷史課本「修正」,企圖突顯「臺灣地位未定論」,他質問道:蔡當局的政治目的為何?
  • 「文化臺獨」再添一筆:臺高一歷史課本認定臺灣「主權未定」
    據臺媒報導,八月新學期開始,臺灣新課綱高中歷史課本陸續出現「臺灣主權未定論」。
  • 「去中」媚日數典忘祖 臺當局用心昭然若揭
    >初高中是建構認同的階段,應該認識自己國家的文化及歷史,但民進黨卻在高中歷史課綱中,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這是去中華文化及「去中國化」,非常荒謬,會造成年輕人對國家認同的混淆及分裂。「去中」媚日之舉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協會8月22日召開「反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座談會,並發表新聞稿指出,臺教育主管部門通過的歷史課綱,是一份徹徹底底「去中國化」與媚日的課綱,目的在於斬斷臺灣與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的關係,它企圖從量變到質變,有計劃地清除中國史在臺灣學子中的集體記憶。
  • 安倍施政演說罕見提臺灣,蔡英文習慣性「去中媚日」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勝選沒幾天,就開啟了媚日節奏。據臺灣「中央社」21日報導,日本國會20日開議,首相安倍晉三發表施政演說時談到東京在1964年首度舉辦奧運會,如今再度舉辦,日本要辦一場帶給全世界感動的最精彩奧運。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還能更扯一點嗎?
    9月21日,臺灣律師蘇逸修在臉書和微博上同步發文稱,他發現自己女兒所用的地理講義上,存有大量污衊抹黑大陸的「洗腦內容」,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蘇逸修認為,在教育中埋入偏頗和仇恨的種子是錯誤和危險的,他決定親自教女兒正確的知識內容,並感嘆「現在的家長太難了」。
  • 看到臺灣教科書上的這張圖片,臺獨氣炸了
    該教科書馬上在島內引發熱議,親綠的《自由時報》報導此事時大呼「課本也攻陷了?」這可樂壞了臺獨分子們。自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民進黨更是走到前臺,作為臺灣執政黨以「去中國化」的方式修改高中歷史課綱。不符合其「臺獨」本質就反對修改課綱,符合則大力支持修改課綱,而民進黨當局廢除中國歷史單獨成科,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行為是意在錯亂島內青少年文化和身份的認同,提前對下一代、下下一代進行「臺獨」洗腦,這無疑是臺獨分子喜聞樂見的方式。
  • 改課綱「去中國化」 盡顯民進黨「臺獨」本質
    香港中評社發表上海市港澳臺法律研究會理事張建的評論文章指出,近日,臺灣民進黨當局教育部門課審大會審議通過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不僅如此,民進黨還「去中媚日」,修改後的課綱還將日本殖民統治放在臺灣史。
  • 臺灣歷史老師堅持30年標記教材「去中國」化 結論令人震驚
    用一張張便籤紙,標記下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的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用「震撼」一詞,形容「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念起來是很順的。它現在好像只要是逢中必反。所以它只要看到這個「中」字,它就把它改掉。改成什麼?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去日本化」 民進黨宣布抵制
    臺灣「教育部」日前公布了經過微調的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去臺灣化」爭議。對此民進黨中常會2月5日通過決議,綠營執政的高雄市、臺南市、宜蘭縣、嘉義縣、雲林縣、屏東縣等六縣市拒絕採用新版課綱,將續用2011年通過的舊課綱與教科書;並要求臺灣教育部門撤回課綱調整案。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刻意"去中" 專家批根本是"臺獨建國工程"
    30日,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主持記者會,表示高一新生要用的新教科書有多處刻意「去中國化」,不符合真實的歷史。(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2019年新課綱上路,因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刻意「去中」 專家批根本是「臺獨建國工程」
    30日,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主持記者會,表示高一新生要用的新教科書有多處刻意「去中國化」。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2019年新課綱上路,因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 人民日報批民進黨當局篡改歷史課綱:不容「教育臺獨」得逞
    新學年開學以來,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多次召開記者會,揭露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搞「去中國化」和 「教育臺獨」,他們大聲疾呼:「教育臺獨」貽害無窮,必須正本清源。以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作為臺灣人的祖先,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事實被篡改成「多元文化的臺灣」,以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法律效力為理論依據的「臺灣地位未定論」赫然在冊,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成為「政治正確」……一一列舉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和「媚日」的內容, 臺灣有識之士痛心疾首,「從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代起,『臺獨』勢力一刻不曾放鬆對青少年的毒害。
  • 臺灣人,如何忍得看民進黨繼續洗腦你的孩子
    臺灣「中時電子報」2日發表社論指出,蔡英文當局為了宣揚「臺獨」史觀以及所謂「同心圓」史觀,竟然將民進黨的政治主張寫進新課綱中,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等民進黨的政治語言,也將一些存有重大爭議的政治主張描繪為無可置疑的定論。
  • 臺灣人哈日莫淪為媚日 防日不等於仇日
    中新網8月8日電臺灣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8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臺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臺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還是臺灣人必須回到日據,再度化身日本人才能快樂過節?臺北市府藉由節慶,帶動商機,用心良苦,值得嘉許。但人活著不只為麵包,還需有尊嚴。何況促進觀光,哈日媚日並非唯一之途。臺北市府偏愛日風,好像不哈日活動就辦不下去。
  • 文言文、夏商周統統被刪,蔡英文修改課綱力求讓臺灣下一代失憶
    「臺獨」要從娃娃抓起!一直以來,不少「臺獨」分子都將之奉為信條,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都沒少在歷史、文化教育上做文章,試圖割裂臺灣與大陸的聯繫,搞「文化臺獨」。在這一「新課綱」的歷史部分,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夏商周歷史被刪掉。「根本是在胡搞,實在太荒謬」,對此,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怒斥,這樣的歷史課綱就是為了「去中國化」,他擔憂此舉會導致島內下一代「沒有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