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8日電臺灣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8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臺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臺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
文章摘編如下:
7月27日各媒體出現如下突兀畫面:臺北市觀光傳播局局長孫廷龍與一群穿著日本「浴衣」的男女,聚在臺北城隍廟前合影。他們手拿「御守」,請求月下老人加持,盼早覓有緣人。
「御守」乃祭拜神社後求來的平安符,是日本「神道教」教義的一環。不知穿著「浴衣」男女,是否向城隍爺與月老解釋清楚,否則兩位中國籍神仙如何為他們加持?
原來臺北市府結合臺北地下街,於7月26日舉辦「大稻埕散策·月老御守祈福」踩街活動,召集一群穿「浴衣」男女,踩街拜月老,為將在七夕情人節揭幕的「大稻埕音樂煙火節」暖身。
「浴衣」有二意:古時日人沐浴穿的衣服;現代則指夏天日式單衣。和服是日式衣服泛稱,浴衣是和服的一種。大稻埕「散策」就是大稻埕漫遊、散步的日式表達。
首先不解:臺北市府為何理所當然認定民眾都懂這些日文詞彙?我們更不解選在七夕揭幕的煙火節,為何不見漫遊的牛郎織女,卻有一群「散策」的「浴衣」、「御守」?難道七夕民俗來自日本?還是臺灣人必須回到日據,再度化身日本人才能快樂過節?
臺北市府藉由節慶,帶動商機,用心良苦,值得嘉許。但人活著不只為麵包,還需有尊嚴。何況促進觀光,哈日媚日並非唯一之途。臺北市府偏愛日風,好像不哈日活動就辦不下去。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郝龍斌市長說今年8月2日除了是七夕,也是臺北建城130周年,所以煙火設計特別加入臺北古城門意象。
130年前,臺北所以建城,肇因於日本圖我日亟,清政府不能不加緊建設以防外敵。果不其然,建城10年後,日軍侵門踏戶,屠殺超過當時百分之一的臺灣人口(根據日本總督府記載),並展開50年的殖民統治。
凡稍具尊嚴的民族,都不會在短短百年間,完全淡忘歷史教訓,不設心防的接納侵略者的文化、習俗與觀念。何況當年侵略者至今仍未道歉賠償,仍佔據釣魚島,仍挑撥離間海峽兩岸。
媚日哈日心態遍全臺,臺北市觀傳局只是其一。三峽老街(位於臺灣新北市)清代本為染布業與樟腦業盛地,乙未割臺後(農曆乙未年即1895年,當年,清廷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澎湖),此地因激烈抗日遭日軍焚燒殆盡。
日據中期後,三峽才又興起。2007年2月10日老街整修完畢,主辦單位竟找來一群年輕人,穿著日本服裝重現日據時代「風採」。當時一位有識之士當眾痛罵這群青年,可惜孩子們一臉茫然,不知打工賺錢哪裡有錯。
哈日媚日並不足以描述臺灣人「國格錯亂」的全貌。2004年「獨派」團體舉辦「發現美麗島」活動,臺教會長王塗發和臺灣小姐陳思羽,穿著歐洲宮廷服飾,帶領民眾從海上遠眺臺灣,體驗葡萄牙人發現美麗島的「驚喜」。「臺獨」人士寧做假洋人,就是要凸顯寶島歷史的「多元性」,葡、荷、西、日都有,藉此淡化臺灣的中國色彩,切斷兩岸歷史連結。
哈日就如哈韓,有那麼嚴重嗎?年輕人會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反中」、「臺獨」的意識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卸下心防、哈日、媚日,就是締造羅馬的第一塊磚。刻意以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壓抑臺灣文化的中國要素,則是支撐羅馬城的第一支梁。
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臺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臺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