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媚日」亂象:多地推倒蔣介石銅像,臺中欲重立日本神社

2020-12-19 澎湃新聞

臺灣「媚日」亂象:多地推倒蔣介石銅像,臺中欲重立日本神社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臺海網

2015-04-18 13:36 來源:澎湃新聞

臺中市欲將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

       臺海網4月18日消息,昨天是《馬關條約》兩甲子紀念日,1895年(乙未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籤署喪權辱國條約,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等原屬中國的領土,割讓給日本。自此,臺灣與祖國分離50年。

       120年後的今天,臺灣統派到「日本駐臺交流協會」示威,抗議日本軍國主義復闢。但也應該看到,在對《馬關條約》以及日據歷史的看法上,臺灣有太多的謬誤。又是一個乙未年,臺灣多地蔣介石銅像被推倒,日本神社卻將在臺中重新站起來,這些亂象也讓島內有識之士感到痛心疾首。

【一種執著】

統派幾乎每年「國恥日」都有行動

       近些年來,每逢4月17日「國恥日」,臺灣統派都會自發舉辦紀念活動,今年是《馬關條約》籤署120周年,自然也不例外。昨天上午,包括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內的24個島內民間團體,到「日本駐臺交流協會」示威,反對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闢,宣示釣魚島屬於中國,並當場焚燒日本軍旗;當天下午,上述統派團體,還在臺灣大學舉行研討會,紀念、反思《馬關條約》籤署120周年。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表示,日本無視甲午戰爭、二戰等歷史教訓,以參拜靖國神社、修憲擴權、篡改教科書等挑釁做法,不斷玩火,這是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人民所無法忍受的。

       對於《馬關條約》籤署紀念日,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近幾年也有公開的活動,如去年4月17日,馬英九特別邀請臺灣僅存的慰安婦到「總統府」聚會,特別提到因為這個條約,改變和決定了阿嬤們的命運;前年4月17日,馬英九公開宣示,1945年二戰結束後,日本統治釣魚島的「法律依據」已消失;今年,臺當局則結合抗戰勝利70周年,擬舉行軍隊操練、戰備展示、歷史展覽等一系列紀念活動。此外,臺灣文學館目前正通過展示珍貴文獻、史料,記錄120年前臺灣民眾自發抗日的義舉。

【一股逆流】

 「獨派」借《馬關條約》叫囂「臺獨」

       每逢4月17日前後,島內「獨派」也熱衷舉行所謂的「紀念活動」,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塑造悲情」,為「臺灣獨立」尋找「理論依據」,其中數臺當局前「副總統」呂秀蓮最為積極。

       呂秀蓮曾多次針對《馬關條約》大放厥詞,幾乎每次都招致海內外華人的如潮批評。1995年4月17日,時值《馬關條約》籤署百年,呂秀蓮竟稱「因為《馬關條約》,臺灣終能脫離中國,讓我至感不幸中之大幸」。對此,有媒體狠批道,「割讓臺灣,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和傷痛,呂秀蓮向侵略者獻媚,是不折不扣的民族敗類」;2009年4月17日,她又稱《馬關條約》的籤署,「沒有半個臺灣人參與」,大耍悲情。

       《馬關條約》是「喪權辱國」的代名詞,但在某些綠營人士口中,卻成了攻擊大陸、攻擊現階段兩岸交流的詞彙。兩岸籤署ECFA協議時,民進黨臺北市議員周柏雅曾稱「這是新的《馬關條約》,也就是把臺灣關進中國裡」,對此,有島內學者痛批此類言行「無知、無恥」。後來,兩岸籤署服貿協議,某些綠營政客又用相同的口吻大肆污衊。 

【一些亂象】

張口閉口「日治」將日技師奉若神明

       《馬關條約》籤署後,日軍武力攻臺,並肆意屠殺平民,據後來日本官方估算,日據初年大概有1%的臺灣人被殺。沒想到100多年後,臺灣卻頻出粉飾那段歷史的行徑。

       就在上個月,臺中市長林佳龍宣布斥資200萬新臺幣,把原被放倒在地的臺中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藉以「重拾城市光榮感」,讓人遺憾的是,直到《馬關條約》籤署滿兩甲子的今天,全臺仍不見有人阻擋此赤裸裸的媚日行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今年2月底3月初,全臺多地掀起拆除蔣介石銅像運動(本質上是「反中」)。對此,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林金源表示,兩甲子以來,臺灣的認同錯亂、「國格」分裂,診治痼疾之道,就是真誠、完整地回顧歷史,體認兩岸命運的不可分割,重塑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價值與尊嚴。

       媚日行徑不止這一出。去年臺北市政府大力宣導6月17日是北投公園百歲生日,此日卻是日本據臺的「始政紀念日」;前年3月,臺灣女學生穿著和服,慶祝新竹車站百歲生日,殊不知早在1893年,清廷就已把鐵路修到新竹。島內某些政客張口閉口「日治」,並將日本技師八田與一奉若神明。對此,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表示,這等同污衊當年抗日先賢的犧牲奮鬥。

       臺媒一篇評論曾指出,「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臺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臺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灣,媚日,蔣介石銅像,日本神社

相關推薦

評論(1073)

相關焦點

  • 《馬關條約》兩甲子:臺中欲逆勢重豎日神社鳥居(圖)
    《馬關條約》兩甲子:臺中欲逆勢重豎日神社鳥居(圖)臺中市欲將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  《馬關條約》籤署兩甲子,臺灣島內亂象引有識之士痛心  臺海網4月18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薛洋) 昨天是《馬關條約》兩甲子紀念日,1895
  • 臺灣陽明山砍蔣介石銅像,卻要設「日皇碑」?
    臺灣陽明山砍蔣介石銅像,卻要設「日皇碑」?與之對比的另一則消息是,臺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布,全臺「兩蔣」銅像已處置360處。兩相對比,凸顯出部分臺灣人光怪陸離、自我矛盾的意識形態。  眾所周知,臺灣由於特殊歷史原因,二戰之後沒有完整徹底地進行「去殖民化」運動。臺灣人血淚交織的英勇抗日史,在反日教育中隻字不提,導致島內很多年輕人不了解真正的歷史,一些地方瀰漫著濃厚的「殖民崇拜風」和「轉型正義雙標行為」。
  • 臺中大學生欲廢蔣介石銅像 校方:尊重多數決定
    蔣介石銅像存廢問題在臺灣校園持續延燒,惡搞「蔣公的面子」已成了臺灣校園一時的「風潮」。 臺中教育大學部分師生昨日(3月8日)在校園蔣介石銅像前抗議,貼「獨裁銅像退出校園」標語,要求校方排入「與校長有約」議程,校方表示尊重多數意見。
  • 羅鼎鈞:日本嘲笑臺灣媚日,臺灣青年怎麼看?
    近日,日本富士電視臺製作了一檔節目,探討臺灣盜版日本商標等等問題,譏諷臺灣對於日本的抄襲。全程冷嘲熱諷,即便是平時「哈日」的臺灣朋友也笑不出來。而那一邊,臺灣民進黨籍立法院長蘇嘉全率團訪日,一如既往,又大談臺日關係有如「夫妻關係」。 這兩者雖然是發生在不同層面的事件,對臺日關係多少又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多少反映出臺日看待對方的心態。為何臺灣人如此友日?
  • 臺中正紀念堂停售蔣介石紀念品被「轉型」,綠營「去蔣化」升溫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邰佳璐】在臺灣「二二八事件」70周年紀念日前夕,民進黨當局迫不及待地宣布新一輪「去蔣化」措施。臺媒稱,隨著政權更迭,蔣介石一再被「轉型」,也屢次成為政客操弄意識形態對立的催化劑。
  • 如果「臺灣獨立」摧毀蔣介石的銅像,他發誓要拆除日本銅像
    中國臺灣4月19日電-日本工程師Yasuda和一尊銅像最近被「斬首」,引起了島上的關注。據臺灣美聯社報導,洪秀柱選舉辦公室發言人陳茂嘉今天( 19日)表示,除非蔣介石和孫中山的銅像不再被毀壞,否則它們將會被聯繫在一起。只要臺灣有鳥屋(日本神龕附件)和任何屬於日本人的青銅雕像,它們肯定會被移走,並說,「下次是我,我會向警方自首。」
  • 蔡英文當局不滿大陸外交官祭拜抗日遠徵軍 自己卻忙著媚日
    臺灣駐印度代表處15日稱,各界應尊重歷史,任何改變都應徵得「中華民國」同意。   資料顯示,藍姆伽烈士公墓位於賈坎德邦首府蘭契郊外,佔地約600平方米,現有墳墓667座,多數為無名烈士,有名姓者僅40人。公墓所在區域現由印度國防部管理,近年旅印華僑華人資助對公墓進行了整修。   一寸山河一寸血。
  • 砍蔣介石銅像,樹日本殖民碑,臺灣人錯亂的「轉型正義」!
    蔡英文執政後,在臺「行政院」下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標榜清除「威權象徵」,而所謂的「威權象徵」,就是蔣介石、蔣經國銅像。比如臺北著名的景點陽明山公園,位於該公園辛亥光復樓前的蔣介石銅像,就在2017年遭民眾用乙炔噴槍燒熔並「割頭」。三年後,同樣在陽明山公園,卻又一群人要立一塊碑,名字叫做「昭和天皇緣之櫻」紀念碑。提出這一請求的是島內一個親日團體「櫻花返鄉會」,他們以今年曾贈送緋寒櫻苗赴日本皇室為由,盼在陽明山立一座「日皇碑」。
  • 日殖民者銅像被急速修復 洪秀柱:討好日本很悲哀
    海外網5月8日電 臺灣日本殖民時期日籍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銅像日前遭「斬首」,一個月不到即完成修復並於7日重新揭幕。對此,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7日表示臺南市政府對孫中山、蔣介石銅像遭破壞的處置標準截然不同,痛批民進黨執政後只會討好日本、抱美國大腿,相當悲哀。賴清德在銅像修復揭幕式致詞時則稱,「感情一定要經過考驗,唯有經過考驗,才是真的感情」,聲稱經過銅像破壞事件,「『臺日』的感情反而比以往更好!」
  • 日殖民者銅像被砍賴清德被曝親自寫信向日本報告
    賴清德寫信向日本報告八田與一銅像一事被批「媚日」新高度臉書主頁「白色正義聯盟」21日刊出一張日文信函,指出賴清德為了八田銅像親自寫信向日本報告,並痛批,「我們臺南市長,為了一座銅像,還要親自寫信跟日本報告,有沒有搞錯!是把自己當日本臺南都了嗎?滿口『臺獨』,卻是媚日,慰安婦都被你們犧牲掉了!」臺灣網友也留言批道,「真是太丟人了,這麼卑躬屈膝,所為何來?」
  • 又一座蔣介石銅像搬家:臺灣政治大學已將銅像挪至華興育幼院
    又一座蔣介石銅像搬家:臺灣政治大學已將銅像挪至華興育幼院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18-08-11 14:28 來源
  • 為何臺灣現在有不少人媚日?和日本侵華時期在臺灣的一項措施有關
    可是如果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對日本人表現出了一些羨慕敬仰的態度,對不起,你就會遭到很多人的唾棄。我們非常理解這種民族感情,因為畢竟歷史上日本給我國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所以提起李登輝,即便不太熟識他的人,也要罵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媚日了。
  • 前臺北議員承認「斬首」日本人銅像 親日分子痛批「不是英雄」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位於臺南烏山頭水庫、有86年歷史的日籍土木工程師八田與一的銅像遭「斬首」,被認為是蔣介石銅像遭斷頭後激起的報復行動。《旺報》17日的評論說,臺灣社會現在已經撕裂到勢不兩立的地步,兩種意向性「斬首」行為都不可取,但背後反映的史觀及認知衝突值得臺灣社會及當權者反省。
  • 臺灣光復了嗎?──帶你看臺灣遍地開花的媚日遺蹟
    1945年10月25日上午,「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接受末任日本臺灣總督安藤利吉投降後,宣布:「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 蔣介石在臺灣「處境」慘澹,多處銅像和紀念公園被清理、更名
    包含臺灣警察大學、警察專科學校的中正堂將更名,警專校內兩尊大型蔣介石銅像,預定於校園中程發展計劃一併處置。這尊蔣介石銅像被改成風車據了解,「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所在地的臺中市黎明辦公區,園區一尊臺灣省政府興建的蔣介石銅像,今年已依「促轉條例」移除,運至桃園慈湖存放;「交通部」高公局泰安服務區的中正公園已更名「泰安公園」,高速公路附近最大一尊蔣介石銅像,將於2021年編列預算移除。
  • 蔡英文政府親日引民眾不滿 民進黨建日本人銅像遭「斬首」
    臺灣行政院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劃,預算分配爭議遭質疑重綠輕藍。近期在立法院召開多場公聽會,多位藍綠縣市首長與代表皆出席關切,針對地方財政問題趁機大吐苦水。臺灣在1987年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發展兩岸人員的交流至今已滿30年。本周陸委會舉行座談會,與臺商進行交流,回顧30年來兩岸交流發展的歷程。陸委會主任張小月表示兩岸現階段陷入困境,不利臺商找出新的出路。
  • 臺南拆蔣介石銅像 桃園不拆欲擴大兩蔣園區(圖)
    原標題:臺南拆蔣介石銅像 桃園不拆欲擴大兩蔣園區(圖)圖自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5月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南市長賴清德拆除蔣介石銅像,市議員楊朝偉、黃婉如認為「政治不應介入觀光」,蔣介石銅像「臺南不要、桃園要」,觀光旅遊局長楊勝評說,桃園不但不會拆,兩蔣園區還會擴大。
  • 臺灣嘉義市全面清除校園內蔣介石銅像
    臺灣綠營「去蔣化」背後,暗伏著「去中國化」。繼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決定全面撤除校園內的蔣介石銅像之後,民進黨籍嘉義市長涂醒哲昨天宣布跟進。 據中評社報導,嘉義市長涂醒哲3日宣布,要把全市9座蔣介石銅像移置桃園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嘉義市3日表示,嘉義市中正公園內蔣介石銅像在3日天凌晨被發現基座部分遭噴漆「滾出嘉義」。
  • 臺灣民主紀念館保留蔣介石銅像
    臺海網12月24日訊今年五月起關閉到現在的「臺灣民主紀念館」(原中正紀念堂)二樓蔣中正銅像區,臺灣「教育部」敲定明年元旦重新開放。臺灣「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表示,「教育部」決定保留蔣中正銅像,不會拆除。據臺灣中廣新聞報導,莊國榮說,要呈現蔣介石的功過,不一定要透過拆銅像,保留蔣中正銅像,更可以突顯專制時代,獨裁者胡作非為的程度。
  • 臺灣部分縣市破壞蔣介石銅像 雕塑者女兒在榕發聲
    原標題:臺灣部分縣市破壞蔣介石銅像 雕塑者女兒在榕發聲:「父親生前創作了18座蔣介石塑像,立於臺灣各地,近些年不少遭到粗暴破壞。退役後成為臺灣著名雕塑家,曾創作孔子、孫中山、于右任等一大批中國名人雕塑。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後,臺「行政院」決定在臺北興建中正紀念堂,公開徵集蔣介石塑像,陳一帆的樣稿被選中。他花了兩年時間查閱文獻、圖片,訪問了蔣經國、蔣緯國、陳立夫等多人。1980年,他的作品正式亮相臺北中正紀念堂,被稱為臺灣最傳神的一座蔣介石銅像。之後,陳一帆又連續雕塑了17尊蔣介石塑像,立於臺灣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