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位於臺南烏山頭水庫、有86年歷史的日籍土木工程師八田與一的銅像遭「斬首」,被認為是蔣介石銅像遭斷頭後激起的報復行動。《旺報》17日的評論說,臺灣社會現在已經撕裂到勢不兩立的地步,兩種意向性「斬首」行為都不可取,但背後反映的史觀及認知衝突值得臺灣社會及當權者反省。
前臺北市議員自首
八田與一從東京大學畢業後,就以土木工程師的身份到臺灣,設計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被一些人稱為「嘉南大圳之父」。他過世後葬在烏山頭水庫旁的八田冢,其銅像建於1931年,國民政府來臺後撤除日人銅像,一度塵封在倉庫裡,1981年重回原址。據《中國時報》17日報導,嘉南水利會某委員16日早上晨運經過八田與一銅像時,赫然發現銅像頸部疑似遭利器切割,頭顱不見了。初步分析,銅像是被電鋸切斷的。
17日,島內傳出是前臺北市議員李承龍所為。李和一名女子邱晉芛在被警方訊問時承認合力鋸斷銅像,因為不認同八田與一的歷史評價,但對銅像頭部去向表示不清楚。自由電子報稱,李是「中華統一促進黨」成員,是統派人士。聯合新聞網稱,去年6月,「臺灣民政府」成員辱罵榮民引發軒然大波,李承龍就曾夜襲「臺灣民政府」位於桃園市龜山山區的總部,朝其成員宿舍扔汽油彈。由於全程有人在旁錄像直播,事發隔天他就被警察以殺人未遂、毀損等罪移送法辦,羈押禁見超過2個月。
《聯合報》稱,由於八田與一塑像被視為臺日友誼象徵,參拜者不少,臺南警方高度重視此案,一早派人偵辦並調閱附近監視器釐清。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得知消息後,馬上指示奇美博物館協助修復。臺南市長賴清德除指示迅速破案外,還要求在5月8日八田與一追思紀念活動前,完成雕像修復事宜。
八田與一被批是殖民幫兇
銅像被毀後,島內親日分子紛紛痛批「兇手」不是英雄。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稱,八田與一是當時臺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推手,「是對臺灣只有貢獻沒有傷害的人」。他稱,刻意將日本殖民時的臺灣與八田與一銅像畫上等號毫無理由,對比蔣公銅像的說法也是刻意挑起族群鬥爭,是很惡質的做法。「公民教育行動聯盟」代表黃益中還痛批「兇手」是「一頭徹徹底底的狗熊」,用如此低劣的手段表達個人意見。
對此,淡江大學學者包正豪嘲諷說,他很想知道這番話適不適用於砍蔣介石銅像頭顱的個案,不知道黃老師當時有沒有這麼義憤填膺呢?如果黃老師沒有,那最醜陋的風景恐怕還得要加上一個人了。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17日稱,對兩蔣可能每人有不同評價,但八田與一是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臺灣的官僚幫兇,如果有臺灣人感謝他,「不是壞就是傻」「臺灣容得下你,但是你的智商容不下你自己」。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17日貼文說,「臺灣水利之父」的銅像也被砍頭,這個「水利之父」的名字叫蔣介石。他列舉了兩蔣在臺期間推動的水利工程有15個。
著有《臺灣史》一書的「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稱,李登輝及「獨派」分子稱頌八田與一,認為他參與的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水利灌溉系統「厚我良多」,但實情是飽受日本統治壓榨的臺灣人一如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所言,「無產化程度日益加劇」。數據顯示,1920年臺灣稻米產量為69.2萬噸,1938年增加到140.2萬噸,是前者的203%,但當時臺灣人口增加53%,平均稻米消費量卻減少23%。由於臺灣生產的稻米一半要輸出到日本,1940年至1945年間,臺灣甚至實施了米糧配給制,農民生活越發困苦,「嘉南大圳根本是為日本人謀福利而建」。尤其讓戚嘉林不平的是,清朝道光年間,鳳山知縣曹謹所開鑿的曹公圳不僅灌溉面積達3萬畝,稻米也從一年一熟變為兩熟、三熟;但因為「媚日仇中」,曹公圳不如嘉南大圳受尊崇,「不要被人壓榨欺侮,還要歌頌別人,還要極力片面美化頌揚日據時期農業建設的成就,讓日本人看不起,也愧對自己」。
「誰對臺灣毫無貢獻?」
《旺報》17日援引大陸學者的分析認為,自蔡當局力推「去中化」以來,極端做法已讓臺灣社會矛盾呈現激化、對立。《聯合報》提到,最近基隆獅球嶺公園內的蔣介石銅像遭人斷頭斷手並切斷腳,新北飛駝小區蔣介石銅像頭顱被砍,因此「八田與一斷頭可能是向政府近日拆除蔣中正銅像進行反制」。
《旺報》說,李登輝、陳水扁執政以來,當局有意無意地抬高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的「貢獻」,八田與一的「神化」就在這種背景下被刻意突出。但歷史會說話,他改善了水利,增產了稻米,臺灣人吃白米的數量卻減少,吃地瓜的數量增加,增產白米被運到哪裡去了?還有阿里山鐵路、太平山鐵路等,是為了臺灣人而建嗎?臺灣旅客經常去名古屋、京都,那裡有不少平地上的神社,有的告示牌直接告訴你:這是取自二戰前臺灣的阿里山檜木。文章說,執政者千萬別以為改改教科書、搞「去中化」,就可以轉移執政不力的焦點,別忘了2006年臺北市天母國中某班歷史科考題「誰對臺灣民主化毫無貢獻」,當時學生和老師的答案完全相反,「同樣的問題,即使老師不考,人民也會不斷問當權者:誰對臺灣毫無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