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臺灣現在有不少人媚日?和日本侵華時期在臺灣的一項措施有關

2020-12-12 照理讀史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前兩天台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過世了,網上有很多人一提起李登輝,恨得牙根痒痒,為什麼,主要原因就是大家覺得他太媚日了。

說實話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你說你如果羨慕美國經濟發達,羨慕法國風景優美,甚至羨慕德國人的嚴謹踏實,這都沒大問題。

可是如果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對日本人表現出了一些羨慕敬仰的態度,對不起,你就會遭到很多人的唾棄。

我們非常理解這種民族感情,因為畢竟歷史上日本給我國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所以提起李登輝,即便不太熟識他的人,也要罵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媚日了。

而且通過李登輝這個人,我們可以給大家剖析一下,我們可以看到一批人的狀態,李登輝為什麼媚日,實際上也跟他的出身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李登輝出生於1923年的臺灣,那個時候臺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已經20多年了,眾所周知,很不幸的是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割讓給了日本。

也就是說當李登輝在臺灣出生的時候,臺灣已經被日本統治20多年,李登輝前半生前20多年,接受的一直是日本的奴化教育。

那個時候臺灣的年輕人如果你想出頭,你必須接受這種奴化教育,你要學日語,甚至你的夢想就是能夠到日本去讀大學。

甚至日本統治末期二次大戰,日本連兵都沒有了,到臺灣到朝鮮去徵兵,李登輝和他的哥哥都踴躍報名,李登輝的親哥哥還真的成為了日軍的一分子,只不過後來戰死沙場。

李登輝後來到日本為什麼要去參拜靖國神社,就是因為那裡有他哥哥的牌位,其實李登輝不只是一個人,他代表的是一大批,跟他有相似經歷的人。

這些人出生的時候,由於接受的是奴化教育,所以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自己是臺灣人,他們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一個人前二三十年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教育將指引他的一生。

所以哪怕1945年之後二戰結束了,臺灣光復了,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了,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還是以日本為榮的。

甚至很多人覺得我是日本人,我怎麼變成中國人了,以前我們跟大家聊過,在韓國也出現過,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韓國大街上還有很多人痛哭。

沒辦法,二三十年的教育,真的是能把一個人洗腦,明明日本人自己都認為,當時的韓國人也好臺灣人也好,都是二等公民,日本人從來沒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來看待。

而這些接受了奴化教育的人,偏偏把自己認為是日本人,即便後來回歸祖國的懷抱了,重新成為中國人了,他們的心中還埋著一個日本人的種子。

今天我們經常評價很多臺灣人,說這些人怎麼這麼媚日,這些人比韓國人差遠了,人家韓國還搞什麼漢奸清算運動。

在韓國提起了日本人,人家也經常是牙根痒痒的,前兩天人家甚至搞了個安倍跪拜的銅像,可是我國臺灣就是有相當一批人,跟李登輝一樣是有著媚日傳統的。

我們以前早就講過,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歷史教育是最好的洗腦工具,即便強如李登輝這樣的人,由於年輕的時候接受了,二十幾年的奴化洗腦教育,所以他一生都會打上媚日的烙印。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提倡,重視歷史教育的原因,因為如果我們的同胞不斷接受,各種各樣的奴化教育,去中國化的教育,那麼未來你想讓他改過來是很難的。

原作者:李承偉

相關焦點

  • 羅鼎鈞:日本嘲笑臺灣媚日,臺灣青年怎麼看?
    近日,日本富士電視臺製作了一檔節目,探討臺灣盜版日本商標等等問題,譏諷臺灣對於日本的抄襲。全程冷嘲熱諷,即便是平時「哈日」的臺灣朋友也笑不出來。而那一邊,臺灣民進黨籍立法院長蘇嘉全率團訪日,一如既往,又大談臺日關係有如「夫妻關係」。 這兩者雖然是發生在不同層面的事件,對臺日關係多少又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多少反映出臺日看待對方的心態。為何臺灣人如此友日?
  • 稱日本是「大哥哥」 蔡英文當局為何如此媚日?
    來源:解放日報原標題:稱日本是「大哥哥」、臺日關係是「夫妻」,蔡英文當局為何如此媚日?臺灣屏東的後灣村,是臺灣海峽邊一個偏僻的漁村。臺灣海峽在屏東海邊形成多個凹進的海灣,成為避風良港,後灣就是一個岸緩沙細、水波不興的天然港灣。小村人靠海而生,即使現在的後灣,退潮時到海邊礁石上採集天然海鹽,仍是贈送客人的最珍貴禮物。如今的後灣村平靜且名不見經傳,但後灣人的祖先可是大歷史的見證者。在後灣邊上的海洋生物館旁,有一座殘碑。看介紹,這裡原來是「牡丹社事件」時,侵臺日軍的紮營地。
  • 評論:臺灣人媚日,換來的是日本人徹底的鄙視!
    評論:臺灣人媚日,換來的是日本人徹底的鄙視!既然同是東亞黃種人,年輕人因喜歡日本的動漫、服飾、化妝品等文化而哈日,自然情有可原。這種哈日,就像某位旅日華僑的書名一樣:「哈,日本」。  然而,一些臺灣人「哈日」的實質是媚日。最近從朋友處聽來一段經歷,讓我感覺有些異樣。朋友出差住在某個旅館,遇到一隊臺灣人入住。
  • 臺灣人哈日莫淪為媚日 防日不等於仇日
    中新網8月8日電臺灣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8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臺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臺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難道七夕民俗來自日本?還是臺灣人必須回到日據,再度化身日本人才能快樂過節?臺北市府藉由節慶,帶動商機,用心良苦,值得嘉許。但人活著不只為麵包,還需有尊嚴。何況促進觀光,哈日媚日並非唯一之途。臺北市府偏愛日風,好像不哈日活動就辦不下去。
  • 臺學者:臺灣人哈日莫淪為媚日 防日不等於仇日
    中新網8月8日電 臺灣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8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臺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臺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  文章摘編如下:  7月27日各媒體出現如下突兀畫面:臺北市觀光傳播局局長孫廷龍與一群穿著日本「浴衣」的男女,聚在臺北城隍廟前合影。
  • 安倍施政演說罕見提臺灣,蔡英文習慣性「去中媚日」
    《日本產經新聞》稱,與日本沒有「邦交」的「臺灣」一詞在首相的施政演說被提及,實屬罕見,上一次是2006年1月20日。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施政方針演說時舉例說明前一年訪日外籍旅客增加的要因,稱是因為對臺灣實施免籤措施。報導分析認為,安倍此舉是對中國大陸的一種牽制。
  • 看臺絮語:一些臺灣人媚日卻換來日本人鄙視
    這種「哈日」,可理解為某位旅日華僑的書名:「哈,日本」。  然而,一些臺灣人「哈日」的實質是媚日。最近從朋友處聽來一段經歷,讓我感覺有些異樣。朋友出差住在某個日本旅館,遇到一隊臺灣人入住。裡邊有幾個人操著結結巴巴的日語激動不已地對服務員說自己是臺灣人,最喜歡日本,日本是「第二故鄉」……朋友開玩笑對我說:「還以為那幾個臺灣人在日本找到失散多年的親生骨肉呢。」
  • 日本電視臺嘲笑臺灣「媚日」:包裝寫日文冒充日貨
    原標題:日本電視臺嘲笑臺灣「媚日」,臺網友:「熱臉貼冷屁股」據臺媒8月9日報導,近日,日本富士電視臺最近製作了一個搜查臺灣盜版品的專題節目,共分為「美食、觀光景點、超市和招牌」四方面。整個節目都是以譏笑的口吻嘲笑臺灣對日本的抄襲,稱其「媚日」。
  • 臺灣有多少日本人後裔?「皇民化臺獨」愈發泛濫
    網絡上一篇題為「不為人知的秘密,混在臺灣內的日本人」的文章廣為流傳,該文依據一名臺灣老教授的回憶稱,這個群體有上百萬人。如果算上日本殖民臺灣時期培養的「皇民」的後代,這部分人的總數可達200萬、400萬甚至600萬之多。而現在臺灣的總人口僅為2300萬。去年5月民進黨上臺後,隨著兩岸關係轉冷,這類有關在臺日裔人數的說法更加普遍。在臺日裔真的這麼多?
  • 安倍施政演說提到臺灣,蔡英文立馬發表媚日言論
    據臺灣「中央社」21日報導,日本國會20日開議,首相安倍晉三發表施政演說時談到東京在1964年首度舉辦奧運會,如今再度舉辦,日本要辦一場帶給全世界感動的最精彩奧運。他表示日本政府把今年奧運會定位為「復興奧運」,要讓世人看到災後重建情形,境內有許多城市將分別接待各地好手,其中巖手縣野田村是「臺灣接待城」、福島縣二本松市是「科威特接待城」,29個災區自治體將加強與馳援人士交流。
  • 安倍演說罕見提到臺灣 蔡英文立馬發表媚日言論
    原標題:安倍施政演說提到臺灣,蔡英文立馬發表媚日言論[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餘潞]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勝選沒幾天,就開啟了媚日節奏。他表示日本政府把今年奧運會定位為「復興奧運」,要讓世人看到災後重建情形,境內有許多城市將分別接待各地好手,其中巖手縣野田村是「臺灣接待城」、福島縣二本松市是「科威特接待城」,29個災區自治體將加強與馳援人士交流。報導稱,安倍大聲講出「臺灣」後稍微停頓了一下,國會響起掌聲。他說,「3·11」震災後,日本獲得來自163個國家和地區的馳援,「我再度在此表達感謝之意」。
  • 臺海觀瀾 從日本教科書到臺灣新課綱,「大東亞共榮圈」為何陰魂不散
    知名政論家邱毅教授認為:「蔡英文主導高中教科書的修改,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內,這不僅僅是『文化臺獨』的具體表現,更是對80年前『大東亞共榮圈』的服膺和實踐,這件事非同小可,必須口誅筆伐。」筆者認同邱毅教授的判斷。在筆者看來,從日本教科書到臺灣新課綱,是一脈相承的。
  • 臺灣光復了嗎?──帶你看臺灣遍地開花的媚日遺蹟
    根據日本人的統計,從1895年5月底日軍登陸臺灣起到10月為止,被日軍殺害的人數達14000人之多;此外,後藤自己承認:在1898-1902年期間,在他手下被殺的臺灣「土匪」達11950人,其中僅1902年就殺了4667人;總計在日據時期的前8年(1895-1902)裡,臺灣人被殺了32000人之多,超過當時總人口的1%。這些數字被日本人當作政績記錄下來,並為臺獨(如楊碧川、黃昭堂)的著作所引用。
  • 李登輝醜陋的「一體兩面」:媚日、「臺獨」,島內網友批「臺灣歷史...
    2013年10月,他再度拋出其「臺獨」論述,稱臺灣和大陸是所謂的「國和國的關係」。雖然早已下臺,李登輝一直不甘寂寞,也始終不願遠離政治。其「媚日」和挺「獨」的立場廣受詬病。2018年,李登輝同島內「獨派」共同成立「喜樂島聯盟」,企圖搞「獨立公投」,對此,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曾發表社評痛批,「喜樂島聯盟」只會造就災難島,不會有喜樂島。
  • 媚日組織佔「臺灣政府」宣揚恢復日本殖民遭譏諷
    「臺灣省政府」辦公大樓,7日下午遭上百人佔領。他們稱自己所屬的組織是美國體制下的「臺灣政府」,還在現場插起美國國旗。由於該組織既媚日又涉嫌詐騙,且這一幕發生在臺灣當局和民間紀念「七七事變」的當天,島內相當警覺。  臺灣「中央社」的報導稱,自稱「美國臺灣政府」的團體7日中午以上廁所為由進入「省政府」,200人在省府大廳、外圍或坐或站。他們唱著《雨夜花》等臺灣民謠,宣稱要寫下歷史,讓「臺灣政府」執政。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全文共4929字 | 閱讀需9分鐘 李登輝為何有個日文名?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1915年,日本鎮壓了西來庵事件(日據時期臺灣人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之後,日本對臺灣開始轉化為「同化政策」,其精神就是將臺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其目的在於使臺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臺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並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於民間。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佔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臺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
  • 臺灣媚日神劇播2集終下架!劇方說因為……
    【文/觀察者網 童黎】 宣揚中國人在二戰時期為日軍效力事跡;大篇幅上日語臺詞,美化日軍、醜化中國軍隊,將中國軍隊稱作「敵人」;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國人女主與日本人在悲傷的背景樂中哭成一片……這麼一部毀三觀的「媚日」臺劇播出2集後終於下架了!
  • 蔡英文「去中媚日」的姿態,終於讓臺灣民眾忍無可忍!
    日前,民進黨強力促成「轉型正義條例」通過,不僅清查了國民黨,還透露了「去中國化」的心機,而蔡英文一直以來「去中媚日」姿態,終於讓臺灣民眾忍無可忍。蔡英文(資料圖)日前,民進黨強力促成「轉型正義條例」通過,不僅清查了國民黨,還透露了「去中國化」的心機,而蔡英文一直以來「去中媚日」的姿態,也讓臺灣民眾忍無可忍。今日(24日),島內民眾稱將發起「公投」,提議將蔡辦改為抗日英雄紀念館,以紀念日據時期遇害的臺灣人民。
  • 「媚日」成性?臺灣將殖民時期的日式建築當成寶
    作為城市發展的「見證者」,這些擁有時代記憶或文化價值的建築群自然是要被保留下來以供子孫後代瞻仰的,但一窩蜂式的保留恐怕也是會起到反作用的,比如近段時間,臺灣就面臨著要不要將日式建築全部保留的難題……臺灣對於日本的「深情」,相信大家也是知道的,從早期的李登輝到現在的蔡英文,從臺當局想進口日本的「核食品」到將日本人寫的文章編進臺灣課綱中……在民進黨及「臺獨」分子的操弄下,患上「歷史遺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