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多少日本人後裔?「皇民化臺獨」愈發泛濫

2020-12-25 環球軍事

【環球網軍事1月9日報導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近一兩年來,在臺灣的日本人後裔突然成了一個話題。網絡上一篇題為「不為人知的秘密,混在臺灣內的日本人」的文章廣為流傳,該文依據一名臺灣老教授的回憶稱,這個群體有上百萬人。如果算上日本殖民臺灣時期培養的「皇民」的後代,這部分人的總數可達200萬、400萬甚至600萬之多。而現在臺灣的總人口僅為2300萬。去年5月民進黨上臺後,隨著兩岸關係轉冷,這類有關在臺日裔人數的說法更加普遍。在臺日裔真的這麼多?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實情並非如此,在臺日裔人數「暴增」,主要跟臺灣官方與民間的傾日、媚日,甚至重新被喚醒的「皇民化臺獨」有關,只是,儘管他們人數不多,在島內政商界的影響力卻不小。

有關在臺日本人後裔人數,說法很多,從10萬到百萬都有。其計算方式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有約30萬在臺日本人轉為臺籍,經過三代七十多年繁衍,人數自然超過百萬;即使當時沒有數十萬日人改成臺籍,至少也有8000到1萬,繁衍至今,也會有一二十萬人。

在臺日裔之所以引起關注,原因之一是許多當年從臺灣回到日本的日本人,近年因思念臺灣而來島內找尋歷史記憶,加上日本後裔或臺灣朋友協助他們找尋當年的故裡、鄰居,以致讓人誤會仍有許多日裔居住在臺灣,只是後來他們都改成漢名,追尋不易。這完全是種誤會。只要查閱一下日本、臺灣官方檔案,甚至憑著多數人的生活經驗,應該不難判定:在臺日本人後裔並不多。

國民政府對日僑「全部遣返」

根據臺灣多個官方資料,1945年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即實施嚴格的在臺日本居民(日僑)全部遣返政策,尤其是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連原本留下來協助臺灣工作的7000多名日本農業、科技人才也被加速遣返。根據日本厚生省「終戰」資料統計,從1946年3月開始,共進行六次大規模「引揚」(撤返)工作,總計自臺灣遣返約48萬人,其中軍人、軍屬約16萬人,一般國民約32萬人。可以說,幾乎是把當年居住在臺灣的日本人都「引揚」回國。

當時約有20萬日本人希望留在臺灣,並申請作為臺灣的永久居民。根據當年被遣返的日人清水半平的《吉野村回顧錄》,時任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表示,「你們這些移民是農業開拓的功勞者,別擔心,就比照以前,在這邊永住下來吧!」清水半平當年是吉野村的村長,他轉達了陳儀的話,讓日籍村民興奮不已,但他說:「我這輩子最遺憾,最無法原諒自己的是,我幫國民政府欺騙我的同胞……」因為,不久,日僑遣返政策嚴格實施,很多人拿著一紙財產清冊,上面記載自己的房子、家具、農具,然後帶著幾套衣服、被褥和1000日元等簡單行李物品回到日本。

很多日本人或臺灣朋友以為他們只是短暫離別,過一陣子還會回來,沒想到自此一去不返。有的不願被遣返,就隱姓埋名,或有日本女子嫁給臺灣人(當時,日本人根本不屑與臺灣人結婚),每天化裝成臺灣農婦在田裡幹活,最後卻統統被抓出來遣返。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更是在各政治文化領域厲行「去日本化」行動,要求說國語、去日文。例如1952年4月初,嘉義縣政府公告:「日據時代,日政府對本省同胞,施以奴隸政策,在各地均有組織皇民奉公會之機構,以吸收地方士紳,作皇民化之基幹,用來消滅我傳統民族觀念,強迫人民信仰其皇民始祖,乃將省民奉祀之公媽牌強制廢除。迄今日久,各地尚有少數遺留其皇民神牌,該府以事開民族正氣,刻已飭令各市鄉鎮公所,切實改換。」

「皇民化臺獨」的代表們

根據上述檔案資料,日僑當年能留在臺灣繼續生活的人,恐怕非常少,在那種環境下,日本人後裔是難以容身的。最近在臺日裔人數被傳出「暴增」,主要跟臺灣官方與民間的傾日、媚日,甚至「皇民化臺獨」被喚醒有關。「皇民化臺獨者」主張並聲稱「臺灣主權未定論」「臺灣不是中國的領土」「臺灣族不是中國族」「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等,認為中國不允許「臺灣獨立」,所以臺灣必須依賴外國,必須親美、親日。

這種「皇民化」的思想觀念,或自認是日本人者,以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為首。已94歲的李登輝,在22歲前是日本人,名為巖裡政男,最高階公職是當了一年日本炮兵少尉,為他的祖國(日本)而戰。多年來李登輝的言論已證明其心向日本,認同日本,並不斷想找回自己早年的「巖裡政男」身份。他在2015年8月接受日本右翼媒體《呼聲》(Voice)月刊採訪時稱,二次大戰期間的臺灣人是「身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並宣稱「70年前,臺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

2000年卸任後,李登輝在臺灣各地成立「李登輝之友會」,這個團體是他搞「皇民化臺獨」的大本營。過去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李登輝的本質,但李登輝這十多年來終於把他的內心世界說了出來。他明確表示,自始至終他就是要把國民黨的外來政權轉移給臺灣自己人,看不出來的人是「傻子」!

另一個「皇民化臺獨」大佬是辜寬敏,辜寬敏因繼承其父辜顯榮在日本留下的遺產而成為巨富,這些錢也成為他日後搞「臺獨」活動的本錢。今年90歲的他,始終難以忘情日本殖民時期他所擁有的「美好」,他還自費在國際主流媒體刊登「臺獨」廣告,讓他的言論在深綠陣營動見觀瞻,甚至動輒對蔡英文政府下指導棋。他堅持「臺獨」不僅是一種理想,也是對臺灣人民的一種回報。他說:過去「臺獨」,現在「臺獨」,將來也「臺獨」。

其他著名「皇民化」人物還有彭明敏、金美齡等。彭明敏的「臺灣人公共事務協會」及其所參與的「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都是旗幟鮮明的「臺獨」組織,且均有「皇民化臺獨」色彩。

上述這些人都曾在「日據」時代生活過,滿腦子「皇民化」觀念,尊奉日本天皇,學習「皇國」精神,樂於當「皇國」子民、日本人後裔。

不能遺忘的「人間動物園」

從歷史看,日本殖民時期,確有大量日本人移民臺灣,從居住地看,以花蓮、臺東者為多。當年,除臺北外,多數人被安置在花蓮的吉野、豐田、林田,臺東的鹿野、旭海、池上等。這些鄉鎮村落以日本名稱命名,現今還可在那裡看到「日據」時期的建築遺蹟,但實際走訪,這些地方多已人去樓空。

由此亦可證實,在臺真正的日裔其實寥寥可數,自稱「皇國子民」、假借「皇民化」搞「臺獨」的政客野心家倒是不少。例如,民進黨當局去年11月在高雄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舉辦紀念臺籍老兵秋祭活動,儀式不僅有軍樂儀仗表演,蔡英文還親自到場致辭,宣稱要為臺籍日本兵尋找歷史正義。

臺灣官方還把漲潮時才能看到4平方米麵積的日本衝之鳥礁,稱為「衝之鳥島」;大幅退讓釣魚島海域捕魚權,犧牲漁民權益;最近又要引進日本福島的核輻射食品。種種措施就是傾日、媚日,不惜以屈辱的代價換取日本正眼對待或照顧。

實際上,日本不僅沒有正眼對待,其官員甚至在公開場合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指責臺灣代表。 稍微回顧一下歷史就知道,失去自己民族尊嚴的媚日、讒日只會讓日本人瞧不起。日本殖民臺灣時期,臺灣人不能讀政治、法律學科,不能從事政、法工作。所謂「大東亞戰事」開始後,臺灣人只能當軍夫,後來日本兵員不足,才徵召臺灣兵,但跟日本兵待遇不同,沒有家屬安置費。當時日本人是一等公民,琉球人是二等公民,臺灣人是三等公民。部分臺灣人想盡辦法「皇民化」,成為真正的日本人,於是有臺灣男子被日本女方招贅,為了過純日本式生活,擺脫一切臺灣土俗味,來訪的母親不讓進屋,甚至參加父親的葬禮也覺得有失身份。真是民族的悲哀。

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臺,在2009年播放過一部紀錄片《人間動物園》,講述1895年至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種種。紀錄片引述曾任臺灣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的結論:要臺灣人成為日本人,就如同將「比目魚變成金眼鯛」那樣困難。

紀錄片還播放1910年的倫敦英日博覽會場景,日本為炫耀殖民臺灣的成果,讓數十名排灣族原住民表演,證明文明人(日本)為落後民族(臺灣)做了好事,人稱「人間動物園」。當時有800萬人參觀博覽會,這個表演是最吸引人的展出。臺灣最親日,日本卻屢屢傷害臺灣,這些「皇民化」的「臺獨」分子也參與傷害與破壞民族感情的行徑,但他們絕不能代表大多數善良的臺灣老百姓。

相關焦點

  • 皇民化、二二八與「臺獨」
    吳濁流說,「日本五十年的皇民化,在光復那天就吹走了」,這只是對吳濁流這中年一代以上的臺灣人而言,光復初期皇民化其實是在臺灣青少年人心中,頗為廣泛地隱性蟄伏著,他們對日本的感情甚至還多於對中國的感情。光復後單從海外歸來的臺籍日軍就約有三十萬人之多,這些人回臺之後許多無業,生活無著滿腹牢騷不滿現實。
  • 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
    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 時間:2001-04-10 16:58   來源:   《馬關條約》籤訂後,日本殖民者不僅對臺灣民眾實行嚴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而且還對臺灣進行全面的文化侵略,貶低臺灣人的民族意識,淡化和抹煞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影響
  • 邱毅:日本「皇民化」遺毒至今仍影響臺灣
    核心提示:日本人離開臺灣以後,殖民結束以後,日本人是不服氣的,因為他們認為臺灣在國境之南,臺灣是日本要去圖謀所謂的東南亞,南進政策最重要的跳板,他捨不得放棄臺灣,所以他就在臺灣留下了三十幾萬的皇軍的餘孽。
  • 皇民思想附著臺獨理論 臺灣「黃色勢力」復燃
    長期以來,我們對臺灣的政治結構認識,是藍和綠的簡單二分對立。考勢力劃分中,卻隱藏和忽視了一派的存在,這股勢力長期活躍在臺灣政治與社會當中,煽動臺獨,淡化殖民記憶,挑撥華人社群對立,傳播日式價值取向。這一派也即是深受日本影響的皇民勢力,我們姑且稱之為"黃色"陣營。   皇民族群形成的主觀基礎是一部分臺灣人希冀成為日本人的幻夢。
  • 臺學者:「皇民化臺獨」不是臺灣價值 請蔡英文確認
    我們和柯文哲一樣不知道蔡英文的「臺灣價值」是什麼。但我們知道日據下《臺灣警察沿革志》云:「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之根本起源乃係於他們原是屬於漢民族的系統,本來漢民族經常都在誇耀他們有五千年傳統的民族文化,這種民族意識可以說是牢不可破的。臺灣人固然是屬於這漢民族的系統,改隸雖然已經過了40餘年,但是現在還保持著以往的風俗習慣信仰。」
  • "皇民化"運動 殖民同化教育是"基礎"
    1925年成立臺北帝國大學,但這所大學裡收容臺灣子弟很少。一般臺灣子弟只能上像醫學專修這樣的專門學校、職業學校,其目的是為了接受技能等實用性培訓以滿足日本統治的需要。很少人有機會接觸文科性的精英教育。足見日人在臺殖民教育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提升臺人的文化與知識。
  • 臺媒:推動「新皇民化」也不會將下一代變成日本人
    究其原委,是「臺獨」勢力對臺灣教育領域的踐踏,也或許是中國國民黨執政下的臺灣當局無所作為的結果。   臺灣《中國時報》7月24日刊發時論文章《走不出老路的歷史教科書》,對近日來臺灣歷史教科書問題由來的深層淵源作了一番梳理。文章認為,無論「臺獨」勢力如何推動「新皇民化」教育,他們都無法將臺灣的下一代變成日本人。
  • 參考睿評 | 今天,我們來看看臺灣「皇民」走得有多遠
    這兩件事情,其實是一件事:「臺獨」勢力的「皇民化」趨勢,正在成為日本手中的「臺灣牌」。咱們先說事情本身:從2015年夏天起,有個別臺灣地區居民即開始使用自行印製的「臺灣國貼紙」,將之貼在臺灣當局所籤發的「護照」封面,以彰顯個人政治立場。但這些人在絕大多數國家都直接吃了「閉門羹」。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要求改用日本姓氏,皇民化時代改日姓的公務員,將有更多的升遷機會。 皇民化教育對青少年學子發揮了相當程度的作用。改姓名、改奉祀日本神龕等運動「引起了老一輩臺灣人的反感,但也有一些公教人員與自稱進步人士和不少青年學生們,自願接受或勉強接受此一改變,甚至有些人自以為榮。」可見臺灣人對於這種洗腦運動,因為年齡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 五是對宗教的重構,特別是佛教,被披上了軍國主義色彩。
  • 我為解放臺灣說句話:要揭穿和警惕在臺日本皇民餘孽,他們才是臺灣統一的最大隱患
    臺灣的臺獨實際是日本人的百年陰謀! 此文如石破天驚!       臺灣社會的複雜性恐怕遠遠超過我們的估計。這也為我們大陸今後統一臺灣,制定正確的政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史料。抗日戰爭期間 30萬駐臺日軍,在日本投降後全部脫下軍裝,入籍臺灣。因此,現臺灣有日裔皇民約200萬之多!他們終極目標不是臺獨,而是將臺灣併入日本。      臺獨只是他們的過度和跳板。
  • 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
    臺灣人民努力爭取應有的權利,除了武裝起義,還通過議會政策的途徑和輿論的鼓吹,以求獲得比較公平的待遇。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之中,日本人不太敢用臺灣人在大陸作戰;如果用臺灣兵,也只是分散在各個日本的作戰單位之中。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徵用臺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臺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後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臺灣人納入日軍編制。
  • 大張旗鼓——「皇民化運動」的展開
    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上任後,發表統治臺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把徹底「同化」臺灣人為日本「皇民」提上日程。1973年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以使臺灣人徹底同化為「皇國民」。
  • 臺課本「去皇民化」令「獨派」跳腳
    有歷史老師甚至稱,課綱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定位為「抗日」「抗戰」,但當時臺灣仍未光復,「這種定位罔顧臺灣主體性」。據悉,這些學生團體威脅「教育部」,如果不在10日前把微調課綱撤下,不排除抗議升級。   臺「教育部」5日僅發表書面聲明,重申2015學年教科書採取新舊版並行、爭議不列入大學入學考題。民進黨發言人黃帝穎稱,「教育部長」吳思華應依法行政,認定課綱無效。
  • 蔡東傑:搞皇民化史觀是臺獨式微的反撲
    [摘要]蔡東傑判斷,理性考量,獨派在臺灣政壇的影響力是不會成形,會成立這些臺獨政黨跟參與反課綱的目的,都是希望在未來民進黨執政之後,能在兩岸政策有一些發言地位。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蔡東傑表示,獨派有危機感,因為影響力在臺灣式微中,推行的皇民化史觀對學生而言是無感,只能盡其所能減緩衰落。蔡東傑表示,一般的學生也搞不懂皇民化史觀,畢竟他們本土化教育的產物,但是獨派人士想藉此做反撲,避免將日劇時期之前的中國跟現在的臺灣連結在一起,但其實講學生對皇民化史觀是無感的。
  • 以身上流中國血為大恥--日本如何通過洗腦「皇民化」臺灣
    因此,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當局制定了強迫臺灣人「皇民化」的方針,要把「日本國民精神」「滲透到島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去……」,其目的在消滅臺灣人的漢人意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剔除臺灣人的「大中國意識」,消滅中國語言、文化、文字、宗教信仰,代之以日本語言、文字、姓名、神道信仰等等。「皇民化」是以強烈的洗腦手段進行的強制性同化運動。
  • 用日本神社對抗媽祖 臺灣真要「皇民化」嗎
    放在大脈絡看,先前就有民進黨公職人員把媽祖說成對岸的統戰工具;不久前,許多民進黨執政的地方縣市,紛紛開始恢復日據時代總督府在各地興建的神社。一連串事件,彷佛有系統的操作,讓人不得不想起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政策。果真如此,必須辨明並譴責。   臺灣的媽祖及其他神明信仰,都有悠久的歷史背景。
  • 老照片:日本在臺灣搞皇民化有何措施?哪項最有效?哪項效果差?
    1清朝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將臺灣澎湖割讓給了日本。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前夕,在臺灣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也就是企圖使臺灣人全面認同日本,最大限度攫取臺灣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侵略戰爭。2其一是易服。也就是讓臺灣人穿和服。
  • 光復70周年︱臺灣民眾是如何抵制「皇民化」的
    今年是臺灣光復70周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在中國大陸進行八年全面抗戰同時,臺灣民眾也在另一個無形的戰場上抗拒著日本帝國主義「皇民化」的圖謀。70年後的今天,臺灣島上竟有人為「皇民化」時代招魂,聲稱「當時臺灣的同胞們,毫無疑問都是作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大家身懷保護國家而死的覺悟」,其數典忘祖竟一至於斯。
  • 起底蔡英文:其父被指是「皇民」,「去中國化」去到自家墓園
    事實上,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跟蘇貞昌有幾分相像,如她也出身屏東望族,父親在日據時期同樣幫過日本人做事。如今蔡、蘇成為島內政壇最有權勢的兩個人,他們狼狽為奸,在「臺獨抗中」的邪路上越走越遠。二戰期間,蔡潔生經友人介紹,以維修技工身份赴偽滿統治下的東北工作,因此避開被徵調成為「臺籍日本兵」,至南洋作戰的命運。蔡英文在2011年出版的自傳中提及,父親是在東北的機械學校學習維修飛機。中國國民黨前「立委」邱毅曾爆料蔡潔生是「皇民」,為日本關東軍工作,負責零式戰鬥機維修,這些戰鬥機的主要用途是為日本侵華使用。
  • 獨家專訪臺灣統派青年張瑋珊:二二八事件不能忽略日本皇民化因素
    【觀察者網綜合】今年是臺灣「二·二八」起義七十周年,觀察者網獨家採訪了臺灣統派青年張瑋珊,她認為臺灣光復之初,受日本皇民化的影響,已經習慣用日本人的角度來看自己、看中國,這是導致二二八這場悲劇的根本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