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本神社對抗媽祖 臺灣真要「皇民化」嗎

2021-01-07 臺灣頻道

  最近臺灣有人把媽祖信仰說成是國民黨的統治工具,對此,臺灣《中國時報》14日發表評論說,宗教與言論自由只要基於理性與互相尊重,任何討論都無不可,就算偶有無知妄論,也無須一駁。然而,若刻意扭曲媽祖信仰、張揚日本神社就必須探究了。

  放在大脈絡看,先前就有民進黨公職人員把媽祖說成對岸的統戰工具;不久前,許多民進黨執政的地方縣市,紛紛開始恢復日據時代總督府在各地興建的神社。一連串事件,彷佛有系統的操作,讓人不得不想起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政策。果真如此,必須辨明並譴責。

  臺灣的媽祖及其他神明信仰,都有悠久的歷史背景。渡海而來的先民們,各自迎來了原有信仰,包括佛祖、觀音菩薩、媽祖、玉皇大帝、恩主公(關公)、開漳聖王、清水祖師、城隍爺、三山國王等,均香火鼎盛。從臺灣各地重要寺廟往往都有數百年歷史,可以發現太多鐵證。

  日本殖民政府來臺後,先以優勢武力鎮壓臺灣的反抗運動,同時推廣神道信仰,興建神宮及神社,引進日本宗教來排擠臺灣原有信仰。在各種臺灣原有信仰中,媽祖受到的壓制頗多,當時作為信仰中心的臺北大天后宮,被強迫改成總督府醫學校校舍及宿舍,1908年更完全拆除,改建成「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治績數據紀念館」,也就是今天位於228公園北側的「臺灣博物館」。

  日本殖民政府不只是打壓特定宗教,而是想拔除臺灣人的所有信仰。光是臺北,有三大廟門之稱的龍山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大龍峒保安宮,都曾在日本人來臺之初,被強佔作為學校。在此同時,其他地方的重要寺廟也紛紛遭到毀滅式改造,例如臺南的大天后宮被改成日本宗教的布教所;彰化鹿港的龍山寺被強制廢除,改成了日本宗教,且由日本人管理。

  到了中日戰爭爆發、皇民化運動最高峰時期,日本總督府更嚴格禁止所有具有民族意識的信仰,還以「寺廟整理運動」為名,強買寺廟,造成許多寺廟被毀,再把臺灣人信仰的神像,以集中管理之名全部裝庫封存,甚至銷毀,許多民眾冒著被捕入獄的危險,不讓日本官員沒收神像;日本殖民政府同時還推動「臺灣人家庭正廳改善運動」,要求臺灣人把正廳的神像以及公媽祖先牌位移走,改成祭拜日本的天造大神,引起了臺灣人的強烈怨恨。如果不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宣布投降,並且撤出臺灣,只怕包括媽祖在內的臺灣人所有原本信仰,以及對祖先的祭拜,都會完全遭到禁止以及取代,至於作為先民們信仰中心的寺廟,也一定難逃被拆除或是改建成日式寺廟的命運,造成難以彌補的臺灣宗教文化浩劫。

  臺灣光復之後,包括媽祖在內的各種宗教信仰之所以蓬勃發展,固然有非常多原因,但最癥結處,在臺灣人擺脫日本殖民政府長期壓迫宗教信仰後,對自己原有信仰的強力復興。

  如今少數有心人士,刻意針對許多臺灣人虔誠信仰的媽祖加以扭曲抹黑,冠上莫須有的「統戰」或統治工具罪名,蚍蜉撼樹的不理性表述,不值一駁。但是必須特別警惕的是,這些扭曲臺灣原有宗教信仰的不實謠言,如果和民進黨地方縣市首長積極恢復日本神社的舉動,同樣屬於有計劃、有系統的一整套操作,而且暗中相互呼應,那就太匪夷所思了。

  一方面積極迎回日本神社,同時又惡意中傷扭曲臺灣人的原有宗教信仰,這已經不只是背離臺灣本土性、靠向日本史觀而已,根本就是在複製日本殖民時期的皇民化作為。依照過去的殖民歷史,只怕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取代臺灣人的祭祖傳統。如果真的有人圖謀推動這樣的事,根本就是在復闢皇民化,他們還算是臺灣人嗎?當然不是!

(責編:陳彥彥(實習)、常紅)

相關焦點

  • 新皇民化運動?臺灣青年認日本養父,在臺版「靖國神社」主持祭典
    佐藤健一教黃俊瑜日本送客坐姿 「新皇民化運動」? 這座高士神社1939年配合皇民化運動而建立,供奉「天照大神」。1946年被颱風吹垮,廢棄多年。 臺灣新黨宣傳部副主任林明正5日晚在臉書批評,「臺灣今天就是在作『新皇民化運動』,不要以為這是什麼『多元文化』,『民主選舉』,這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之戰!」
  • 老照片:日本在臺灣搞皇民化有何措施?哪項最有效?哪項效果差?
    1清朝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將臺灣澎湖割讓給了日本。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前夕,在臺灣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也就是企圖使臺灣人全面認同日本,最大限度攫取臺灣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侵略戰爭。2其一是易服。也就是讓臺灣人穿和服。
  • 大張旗鼓——「皇民化運動」的展開
    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上任後,發表統治臺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把徹底「同化」臺灣人為日本「皇民」提上日程。1973年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以使臺灣人徹底同化為「皇國民」。
  • 臺學者:「皇民化臺獨」不是臺灣價值 請蔡英文確認
    臺灣光復後,1946年,林獻堂率「臺灣光復致敬團」赴南京晉見蔣委員長,和到西安謁黃陵,發表談話稱:「應知臺胞在過去50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性,前僕後繼,所為何來?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鍾在彼等所著《臺灣民族運動史》一書的序言中說:「臺灣同胞處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下,不但未嘗一日忘懷祖國,且能以孤臣孽子之心情,苦心孤詣,維繫固有文化於不墜。」正是「為民族主義」的反殖民統治,是真正具有臺灣漢民族主體性的臺灣價值。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學生的生活規範中,每日到校後要向天皇肖像行禮,試圖將天皇的神格形象灌輸在臺灣學童心中。每天朝會升「日之丸」後,學生必須面對皇宮方向遙拜,並遙拜大神宮。小學生被規定每月1、8、15日全校要參拜當地的神社。 二是「國語運動」和「國語家庭」的構建。
  • 以身上流中國血為大恥--日本如何通過洗腦「皇民化」臺灣
    因此,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當局制定了強迫臺灣人「皇民化」的方針,要把「日本國民精神」「滲透到島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去……」,其目的在消滅臺灣人的漢人意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剔除臺灣人的「大中國意識」,消滅中國語言、文化、文字、宗教信仰,代之以日本語言、文字、姓名、神道信仰等等。「皇民化」是以強烈的洗腦手段進行的強制性同化運動。
  • 韓國人是如何變成日本皇民的?
    從 1930 年代後期起,殖民政府為了動員臺灣的人力物力,開始推行同化政策。在新政策下,臺灣人必須學說日語,改日本姓,融入日本的信仰與文化。不過,皇民化運動不只發生在臺灣。差不多同一時間,日本的另一個殖民地朝鮮(今天的韓國),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
  • 皇民化、二二八與「臺獨」
    二二八依照「臺獨」的說法是「低文化統治高文化所遭到的對抗」、「臺灣反抗殖民統治的自治運動傳統」,二二八固然是政府的劣政引發民憤,皇民化並非二二八發生的根本因素,然而事態會發展到仇華反華的地步,卻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 皇民思想附著臺獨理論 臺灣「黃色勢力」復燃
    就在不久前,國民黨候選人洪秀柱曾公開批評民進黨籍臺中市長林佳龍,稱其重建臺中神社鳥居的做法是"文化認同錯亂",再次引發大眾對重建計劃的關注。臺中神社鳥居始建於1912年,1972年臺灣與日本斷交後,臺灣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蹟要點",神社主殿被拆除改建。    其實自3月份林市長宣布重建計劃以來,島內輿論便一直爭議不休。
  • 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
    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 時間:2001-04-10 16:58   來源:   《馬關條約》籤訂後,日本殖民者不僅對臺灣民眾實行嚴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而且還對臺灣進行全面的文化侵略,貶低臺灣人的民族意識,淡化和抹煞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影響
  • 光復70周年︱臺灣民眾是如何抵制「皇民化」的
    今年是臺灣光復70周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在中國大陸進行八年全面抗戰同時,臺灣民眾也在另一個無形的戰場上抗拒著日本帝國主義「皇民化」的圖謀。70年後的今天,臺灣島上竟有人為「皇民化」時代招魂,聲稱「當時臺灣的同胞們,毫無疑問都是作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大家身懷保護國家而死的覺悟」,其數典忘祖竟一至於斯。
  • 邱毅:日本「皇民化」遺毒至今仍影響臺灣
    核心提示:日本人離開臺灣以後,殖民結束以後,日本人是不服氣的,因為他們認為臺灣在國境之南,臺灣是日本要去圖謀所謂的東南亞,南進政策最重要的跳板,他捨不得放棄臺灣,所以他就在臺灣留下了三十幾萬的皇軍的餘孽。
  • 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
    臺灣人民努力爭取應有的權利,除了武裝起義,還通過議會政策的途徑和輿論的鼓吹,以求獲得比較公平的待遇。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之中,日本人不太敢用臺灣人在大陸作戰;如果用臺灣兵,也只是分散在各個日本的作戰單位之中。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徵用臺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臺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後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臺灣人納入日軍編制。
  • "皇民化"運動 殖民同化教育是"基礎"
    其主要內容是,進行親日思想宣傳和精神動員,極力消除臺灣民眾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皇民化」運動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此外,還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外圍組織,作為推行「皇民化」的社會基礎和基本力量。   此後日本在臺灣更積極地普及教育和推廣日本語。
  • 臺灣有多少日本人後裔?「皇民化臺獨」愈發泛濫
    「皇民化臺獨」的代表們根據上述檔案資料,日僑當年能留在臺灣繼續生活的人,恐怕非常少,在那種環境下,日本人後裔是難以容身的。最近在臺日裔人數被傳出「暴增」,主要跟臺灣官方與民間的傾日、媚日,甚至「皇民化臺獨」被喚醒有關。
  • 參考睿評 | 今天,我們來看看臺灣「皇民」走得有多遠
    近期,籠池在接受採訪時,多次坐在這張條幅前,似乎在展示自己的背景,也讓不少日本電視觀眾看在眼中。今天要說的另一件事兒,則來自媒體報導:最近,有大陸記者在東京羽田機場目擊一臺灣女子手持貼有「臺灣國」貼紙的「護照」入關,日方人員查驗後未有異議將其放行。此事給島內一些「獨派」打了興奮劑。而該當事女子更是「驚喜」自己上了新聞,在論壇上宣稱已用「貼紙護照」進出日本5次都沒被刁難。
  • 學者:「日據」臺灣當局與「去中國化」
    可以肯定地說,「日據臺灣當局」(以下簡稱「日據當局」)推行的「內地化」、「日本化」、「皇民化」就是「去中國化」;同時又必須肯定地說,「日據當局」推行的皇民化運動始於1937年,但它推行「去中國化」從1895年就開始了。當然,「日據當局」在1937年以後加大力道,有如抽瘋似的一陣緊過一陣。
  • 汪毅夫:「日據」臺灣當局與「去中國化」
    可以肯定地說,「日據臺灣當局」(以下簡稱「日據當局」)推行的「內地化」、「日本化」、「皇民化」就是「去中國化」;同時又必須肯定地說,「日據當局」推行的皇民化運動始於1937年,但它推行「去中國化」從1895年就開始了。當然,「日據當局」在1937年以後加大力道,有如抽瘋似的一陣緊過一陣。
  • 獨家專訪臺灣統派青年張瑋珊:二二八事件不能忽略日本皇民化因素
    【觀察者網綜合】今年是臺灣「二·二八」起義七十周年,觀察者網獨家採訪了臺灣統派青年張瑋珊,她認為臺灣光復之初,受日本皇民化的影響,已經習慣用日本人的角度來看自己、看中國,這是導致二二八這場悲劇的根本性因素。
  • 100多年來,日式神社在臺灣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此外,也有民間自發興建神社,以及遙拜日本本土神社的所謂「遙拜所」,加上官方神社,則共計200餘間。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加緊對外擴張步伐,兵源需求逐漸擴大,為了讓臺灣人成為可以讓軍方「值得信賴」的兵源,「皇民化」政策的實施日趨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