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來,日式神社在臺灣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2020-12-1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姚祺】

2018年5月4日,當臺北的臺灣大學師生為反對民進黨當局對臺大校長任命野蠻幹預而發起「新五四運動」之時,作為島內綠營「喉舌」的《自由時報》卻在頭版位置刊登了一則「臺灣籍」神社神官在位於屏東的「高士神社」主持祭奠的新聞。臺灣為什麼會有日式神社?神社在臺灣的歷史和當代社會中又分別扮演何種角色?本文將逐一進行梳理回答。

作為殖民工具的神社

1895年,臺灣在清朝甲午戰敗後被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海外殖民地。為了能夠穩定控制與統治臺灣,國家神道被選做了重要工具,以期通過改變當時臺灣人民的宗教信仰,實施「教化」,最終將臺灣人「同化」為「大和民族」。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神道」與日本自古就有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其實並不相同。前者是在明治維新後,明治政府為樹立自身合法性,重新型塑國家合法性而推行「神道國家化」的產物,本質是一種將國家主義通過宗教話語進行闡述的產物,在初期受到佛、道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一致反對,因而一直到大正時期才逐步完善。

日本在臺灣建立第一座神社是位於今臺南市的「開山神社」,該神社為原「開臺聖王廟」改建而來,是清廷收復臺灣後,地方鄉紳為紀念鄭成功而建。清廷重臣沈葆楨赴臺履職後,原址擴建為「延平郡王祠」。日本佔據臺灣後,為籠絡人心平息反抗,在1904年將其改為「開山神社」,建築保持原樣,仍然祭拜鄭成功,但重新調換了其中的神職人員,由日本人平松義雄任神社宮司,開始了延平郡王祠的神道化。1914年,開山神社大規模擴建,在保留原建築物外,新建神饌所、手水舍、神樂殿等日式神社「標配」附屬設施,進一步使其「神道化」。

日據時代的臺南開山神社

與此同時,日本殖民當局亦開始著手謀劃籌建臺灣的國家神道中心,即臺灣神社。早在1896年,日本的貴族議院就提出《以國費於臺灣建設神設之建議案》,決議興建臺灣神社。之後不斷有議員提出興建臺灣神社議案。1900年,臺灣神社的選址工作與祭祀神明界定完畢,報日本帝國議會批准,1901年正式落成。臺灣神社建在今新北市芝蘭一堡劍潭山,祭祀的主神為病逝於臺灣的日本皇族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開拓三神」大魂國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神社總面積達5公頃,格局包括本殿、拜殿、手水舍、鳥居等,自下而上形成三階梯結構,與日本本土大型神社別無二致。

臺灣神社被日本本國政府和臺灣殖民當局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希望其成為在臺日本人與臺灣本地人共同的心靈寄託之地與神聖感的源泉。以這些「平定臺灣的英雄」為主神,一方面可抑制臺灣反日情緒,另一方面也撫平殖民官員與軍人的情緒,最終成為如同日本本土守護神社伊勢神宮一樣的臺灣「守護神」。因而,神社的設計與建造都邀請日本本土的名家來做,周邊環境也為了興建神社重新整修,甚至特意建造火車淡水線車站與連接基隆港的明治橋,並拓寬了周邊道路。此後,臺北神社又經1909年和1913年兩次擴建,規模一再擴大。

臺灣神社全圖

臺灣神社的興建,不僅是日本在殖民臺灣,實施對臺灣人民的「教化」與「同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之後日本在包括朝鮮、東北和東南亞等地殖民地延展國家神道體制的先聲,對整個日本殖民體制的確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後,日本殖民當局又先後在漢人聚居地和原住民聚居地興建各類規模不同的神社,根據日本官方記載,共計68座。此外,也有民間自發興建神社,以及遙拜日本本土神社的所謂「遙拜所」,加上官方神社,則共計200餘間。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加緊對外擴張步伐,兵源需求逐漸擴大,為了讓臺灣人成為可以讓軍方「值得信賴」的兵源,「皇民化」政策的實施日趨強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殖民當局推出「一街庄一社」政策,試圖快速通過推動神社替代傳統寺廟,讓國家神道替代中國傳統民俗宗教成為臺灣人精神世界的主導因素。臺灣神社作為在臺國家神道體制中樞的作用不斷提升,既有的神社由於木質結構受臺灣的亞熱帶氣候與白蟻侵蝕日益不堪重負,因而臺灣總督府在1935年即決定營造新的臺灣神社,隨後邀請日本學界、政府與宗教界專家分批來臺考察,共同商定營造事宜,最終決定在今臺北圓山飯店附近興建「臺灣神社新境地」,並在今圓山忠烈祠處建「臺灣護國神社」。兩者一體建設,於1937年動工,護國神社於1942年建成,主祭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在海外戰死的與臺灣有關的「英靈」。新境地則在1944年因主神增設神道教最重要的天照大神而升格為「臺灣神宮」。

臺灣護國神社原貌

然而,就在臺灣神宮升格的同一年,一架日本軍機被美國軍機擊落後墜毀在神宮附近,導致神宮大量建築受到波及被毀,至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臺灣神宮再未恢復,似乎象徵著日本軍國主義與殖民者最終的命運。

作為「去殖民化」主要目標的神社

儘管日本殖民者對國家神道體制與神社的「教化」功能寄予厚望,但事實上宗教信仰從來都是無法強迫的。相反,由於日本殖民當局的種種強制措施,特別是在加強「皇民化」政策後,禁止臺灣人民信奉原本的宗教,強迫其向神社神靈祭拜,遙拜天皇,甚至迫使漢民改變祖宗牌位與宗祠形制,全部「日本化」,使廣大臺灣人民愈加排斥與痛恨神道。如臺灣神宮在建造之時,就將劍潭山下三百年古剎劍潭寺移走。因而,在1945年國民政府光復臺灣後,根據其「去殖民化」總體思路,對臺灣地區神社的接受、拆除與改建幾乎沒有遭受到任何抵抗。

作為國家神道在臺灣中樞的臺灣神宮與臺灣護國神社的處理具有典型意義。臺灣神宮由於1944年大火而受損嚴重,因而很快受到拆毀,1945年短暫改為市民教育中心,後改建為臺灣大飯店。1952年,宋美齡等國民黨政要組建的「財團法人臺灣敦睦聯誼會」將飯店盤下,改建為如今馳名中外的圓山大飯店。神宮遺蹟除少部分留在原址外,銅牛、銅馬等物則分別遷往了臺灣博物館、劍潭公園等處擺放。

圓山大飯店前依然留有一些神宮遺蹟

臺灣護國神社的主體建築,包括正殿、鳥居、石燈籠等日式建築均被視為「軍國主義象徵」而遭到拆除。1969年,在原址興建仿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四周均為青草地,祠內供奉自辛亥革命以來為國捐軀的軍民烈士。臺北的忠烈祠自此成為春秋雨季臺灣各路政要獻花祭拜的場所。

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

1972年,臺日「斷交」,臺灣掀起一股強烈的反日情緒,國民黨當局隨即推出「清除日據時代統治遺蹟要點」法令,在全臺灣推動將原有日式神社收為公有+拆除+改建的模式,特別是將神社改造為忠烈祠的模式,尤為盛行。這當然有著意識形態「矯正」的意義,將臺灣住民的忠誠與膜拜對象從日本神明與「英靈」轉向中國和國民黨的「先烈」。其中嘉義、南投、高雄等地忠烈祠皆為此種案例。

然而,隨著社會秩序的平復,反思的聲音也逐漸出現。日式神社在日據時代固然是殖民化的工具,但時過境遷之後,這些建築本身成為一種歷史遺蹟,具有了紀錄臺灣特定歷史經驗的價值,一味的拆毀後重建的模式,是對歷史價值的不尊重。這種矛盾終於在1985年桃園神社的改建中爆發。

桃園神社興建與1938年,屬於「一街庄一社」政策的產物。其中供奉的神明除了開山三神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外外,還有豐受大神和明治天皇,規格不低。桃園神社的建築特點在於設計融合了中國唐式、日式和臺灣本地的閩南風格建築於一體,建築美學旨趣頗高,施工工藝精妙,建材也選擇了最好的臺灣檜木。光復後,神社充為桃園忠烈祠用,門前鳥居橫梁也被拆掉一根,缺乏妥善保養,但總體而言,在臺灣眾多神社中算保存極為完整的一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因而在1985年桃園縣政府提出將其建築整體拆除,新建中國宮殿式建築為主體的忠烈祠,社會輿論與學術界出現了強烈的質疑之聲。經過多方拉鋸,終於決定建築群落完整保存,並編列預算予以整修後繼續作為桃園忠烈祠使用,供奉鄭成功、抗法名將劉永福、甲午戰爭以後眾多的臺灣反抗日本殖民的英烈。後又在1994年將其定為「三級古蹟」整體保存永久保存。桃園忠烈祠至此成為在日本本土以外保存最為完整的神社建築群。

修繕後的桃園忠烈祠

桃園忠烈祠事件反應的是臺灣激烈去殖民化的時代已經過去,社會可以以更為平和理性的態度區分歷史與歷史遺蹟。另一方面,問題的最終解決也顯示了國民黨當局威權統治的鬆動與社會力量的崛起。

「後殖民」時代弔詭的「神社熱」

1990年代後,隨著戒嚴法令的廢除,國民黨威權統治逐漸崩解,對國民黨當局主導的「中華民國」國族意識形態的挑戰從過去黨外時期的「暗流湧動」迅速「湧上臺面」。其中最主要的一種論述是「臺灣主體性」的表述。如今成為臺獨勢力老生常談的「臺灣四百年」歷史觀和「西班牙、荷蘭、鄭氏政權、清廷、日本和國民政府都是殖民者」的論述都是在這一時期大量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其言下之意,其實就是要改變臺灣歷史屬於中國歷史一部分,臺灣人屬於中國人範疇的既有認同,建構新的「以臺灣為主體的臺灣歷史」和「獨立的臺灣人認同」。

人類的族群認同固然有「想像的共同體」的虛構一面,但畢竟要建構在血緣、宗教、傳統習俗、共同歷史記憶等因素之上。臺灣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上經歷特殊,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原因而來的移民,加上原本的原住民族,要找到共同的認同基礎並不簡單。歷史上,漢人與原住民、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閩南漢人與客家漢人、漳州閩南人與泉州閩南人都發生過激烈衝突械鬥不止,真正讓所有在臺灣居住的人民都有記憶和有感的無疑只有最近的兩段經歷——日本殖民時代與國民黨當局的統治。「臺灣主體性」的倡導者們所要反對的施國民黨當局主導的價值認同,因而必然要打擊所謂的「中華史觀」。因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原則,美化殖民統治,特別是殖民當局為維繫殖民統治與本國經濟需求的有限建設,成為了一種重要手段,導致整個臺灣社會在最近二十年從終於能夠理性看待日據歷史的狀態又迅速擺蕩到美化殖民統治的另一個極端。

2016年,蔡英文當局在日本衝繩眾多的緬懷亡靈的慰靈塔增添了一座「臺灣之塔」,署名撰寫碑文緬懷二戰期間被日本殖民者「徵召」的臺籍日本兵亡靈,行文中多有「奮勇參戰」、「犧牲自我」等站在殖民者立場上溢美戰爭的詞彙,全然忘記了大量臺灣原住民以「高砂義勇軍」之名喪命於此的悲慘歷史,讓人不免有價值觀錯亂之感。

位於衝繩的臺灣之塔

《自由時報》中提到的位於屏東的高士神社原建於1939年,祭祀天照大神,目的是配合日本在臺的「皇民化運動」,用以實施對當地排灣族族人的「皇民化」。之後不久,大量排灣族人即被徵召投入太平洋戰爭,在一場予自己完全無謂的戰爭中客死異鄉。2015年,日本右翼團體「日本李登輝之友會」會員,同時也是一名神社神官的佐藤健一捐贈1000萬日元重建了神社。佐藤健一還出任了神社宮司。據稱神社建立是為了召回那些為日本「犧牲」的排灣族「英靈」,神社中並未祭祀天照大神,但卻忘記了國家神道本身根本就是強加在排灣族人精神上的「信仰枷鎖」的事實。而文中的臺籍神官黃俊瑜,據稱「自幼立志成為一名神社神官」。因為日本神道教至今規定不能接受外籍人士擔任神官,黃即認佐藤健一為「養父」,取日本名佐藤冬木,終於獲得了日本神道教相關機構的認可與通融,其「實現夢想的」歷程可謂「一波三折」。

「臺籍神官」黃俊瑜與其「養父」佐藤健一

與「神社熱」相對的,臺灣在光復以後的一些建設,由於具有那一時期的歷史特徵,而被冠之以「中華民國美學」加以嘲諷。這些對市容和建築的「吐槽」背後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是對「中國」的貶低與對「日本」的抬高。這種世界罕見的對殖民者的歌頌,是當代臺灣人由於獨派人士不遺餘力鼓動「去中國化」而產生了自身認知與認同混亂的集中體現。

揶揄臺北市容歌頌日據時期建設的圖片之一

日式神社在臺灣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中,分別扮演了「殖民工具」、「去殖民對象」和「後殖民」時代「去中國化」的工具。對於這些歷史遺蹟,媚頌固然不可取,激憤其實也大可不必。兩岸人民血脈相連的事實,決不會因為這些神社而有任何改變。強行推動的民族認同改變,終將遭受失敗。相反,這些被賦予各種含義的符號,最終將會成為永恆的證據,訴說著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形形色色人所做的事,成為後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相關焦點

  • 那些消失的索尼第一方日式角色扮演遊戲
    ▲同一個遊戲,日美兩地封面都截然不同 彼時在日式遊戲圈內,有一種說法是「徵服了角色扮演玩家便是徵服了日本市場」。雖然說遊戲 IP 來來去去,有許多經典都遺憾地被埋沒是業界常態;而 SIE 旗下像《戰神》或《GT 賽車》等作品也仍然具備十足的競爭力,但索尼在日式角色扮演這一塊不再那麼熱衷也是事實。導致如今這種局面的因素很多,但終歸來說可能還是因為在市場價值上達不到索尼預期。
  • Stone Lantern 在日本的廟宇、景觀、神社隨處可見的日式石燈錦集
    日式石燈廣泛運用於廟宇、景觀、園林、庭院、神社及墓地。日式石燈廣泛運用於廟宇、景觀、園林、庭院、神社及墓地。日式石燈廣泛運用於廟宇、景觀、園林、庭院、神社及墓地。日式石燈廣泛運用於廟宇、景觀、園林、庭院、神社及墓地。日式石燈廣泛運用於廟宇、景觀、園林、庭院、神社及墓地。
  • 靖國神社是什麼
    原標題:靖國神社是什麼  新華網東京8月14日電(記者楊汀)對幾代亞洲人而言,「靖國神社」實在是一個能輕易攪起萬千情緒的特殊名詞。   在中韓等亞洲國家民眾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美化醜惡戰爭的代名詞。從日本政客嘴中,又總能聽到參拜靖國神社「祭拜捐軀英靈,無關歷史態度」等種種說辭。
  • 阿里山神木的百年悲情:臺灣特有木材卻被運往日本建神社
    阿里山神木的百年悲情:臺灣特有木材卻被運往日本建神社 一直嚮往阿里山。朋友說,阿里山美景多了,你最想看什麼呢?是呀,是什麼讓我這麼牽掛阿里山呢?
  • 日本靖國神社究竟是什麼地方?為何蔣介石位列其中受人供奉?
    日本靖國神社供奉著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大多數是在日本侵華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官兵。靖國神社的前身是1869年由明治天皇下令創建的東京招魂社,目的紀念戊辰戰爭中為恢復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1879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此後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
  • 用日本神社對抗媽祖 臺灣真要「皇民化」嗎
    最近臺灣有人把媽祖信仰說成是國民黨的統治工具,對此,臺灣《中國時報》14日發表評論說,宗教與言論自由只要基於理性與互相尊重,任何討論都無不可,就算偶有無知妄論,也無須一駁。然而,若刻意扭曲媽祖信仰、張揚日本神社就必須探究了。
  • 嘉義神社(縣定古蹟)
    日本明治維新後,吸收歐美經驗,領臺之後,即引進都市規劃的理念,臺灣從北到南的各主要都市, 陸續設立大型的公園,其中臺灣設立的第一座公園是臺北的圓山公園(1897年)。走進入嘉義市史跡資料館的館區,這裡充滿濃鬱日式庭園的氛圍。庭牆之外有高高的黑松,庭園之內,楓香老樹的葉色轉為橘黃, 與一旁日式傳統建築相輝映。一時之間,仿佛令人有置身於北方之國日本庭園的感覺。
  • 臺灣旅遊業太慘澹!臺灣網友稱地鐵站名應改為日式
    臺灣旅遊業太慘澹!臺灣網友稱地鐵站名應改為日式2017-06-21 14:05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黑目責任編輯:廖俊輝 近年來臺灣的旅遊業可以說是一改往日的繁華,變得十分蕭條,不少臺灣民眾都因此而受到影響,苦不堪言。
  • 島內學者:臺灣永遠扮演棋子角色,不必過度膨脹自己
    中美貿易大戰方歇,隨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中美就像兩隻大象打架,臺灣無法置身事外,臺企將受到美國對陸資經濟制裁波及,疫情更使得國際生產鏈斷鏈,臺灣中小企業近期恐面臨倒閉失業潮。
  • 櫻花校園模擬器神社有什麼用?神社作用介紹
    櫻花校園模擬器之中,玩家在遊戲之中能夠找到很多不同類型的物品和建築,在小鎮中玩家能夠找到一個神社,有很多玩家都想要知道神社這個建築有什麼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具體的介紹,一起看看吧。 1、櫻花校園模擬器之中,玩家可以通過神社來復活已經死亡的NPC。
  • 日式RPG的未來:「日式RPG」究竟是什麼
    其實到目前為止我所寫的「日式RPG」,只不過是「RPG」這個遊戲大類中的一個分支。從本質上講,RPG和其他遊戲類型相比有著更大的不確定性以及多樣性。那麼我們接下來著重講一講「JRPG」究竟是什麼。「JRPG」是日本的RPG「你已經厭倦JRPG了嗎?」
  • 工業工程師扮演的角色
    既然工業工程科系培養的學生具備上述的知識,那麼一個工業工程師在工廠中扮演個什麼角色呢?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工廠中所存在的幾個普遍問題:(1)工廠中,每位專業工程師專司其職,誰來溝通不同的專業工程師呢?(2)工廠裡,老闆關心一件事(賺錢與產量),員工關心另件事(薪水與勞力的付出),那麼誰來作老闆和員工的橋梁?
  • 臺灣青年認日本養父,在臺版「靖國神社」主持祭典
    位於臺灣屏東牡丹鄉的高士神社被稱臺版「靖國神社」,由日本神職人員、「李登輝之友會」成員佐藤健一在2015年募款重建,原本都是由佐藤健一主持祭典,今年5月5日的例行祭典,首度由臺灣人黃俊瑜主持。 臺灣新黨宣傳部副主任林明正5日晚在臉書批評,「臺灣今天就是在作『新皇民化運動』,不要以為這是什麼『多元文化』,『民主選舉』,這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之戰!」
  • 日本旅行:這4個神社不同尋常,鳥居是特色,一定要去一次
    去日本旅行,景點裡去的最多的,就是神社。所到神社之處,一定有鳥居。鳥居是日本的標牌,建築史學家伊東忠太曾這樣說。那鳥居到底有什麼寓意?日本動漫裡常有這樣的場景,神明現於神社,鳥居是妖魔遇到就頭疼的結界。沒錯,日本人真的認為,鳥居是一道結界,是人類社會與神明世界的一道門。
  • 李登輝將靖國神社比作臺灣忠烈祠 國民黨回應
    原標題:李登輝將靖國神社比作臺灣忠烈祠 國民黨回應   國民黨:李登輝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按贊非輿論主流  中國臺灣網1月22日消息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針對媒體報導「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李登輝按贊」,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今天說,日本高層官員去年參拜靖國神社,為東亞區域安全種下不安定因子,
  •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參訪」靖國神社(圖)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參訪」靖國神社(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7日 09: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內容速覽]李登輝7日上午「參訪」靖國神社「祭拜」被奉祀在神社內的哥哥李登欽(日本名巖裡武則)。
  • 翻譯角色扮演類遊戲如何達到 「信、達、雅」的標準
    本文將「信、達、雅」的翻譯理論應用於遊戲翻譯,分析了角色扮演類遊戲翻譯的特性和應採取的策略和原則,探討了「信、達、雅」在翻譯實例中的運用。晨輝翻譯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是一種遊戲類型,在遊戲中,玩家扮演虛擬世界中的一個或者幾個角色進行遊戲,玩家通過操控遊戲角色與敵人戰鬥,提升等級、收集裝備和完成遊戲設置的任務
  • 日漫追番黨必看,日本的鳥居究竟是啥?
    基友:你知道鳥居是什麼嗎?我:鳥窩?基友:…………exm?尷尬,我以為是這個或者體面一點,是這個之後追番時看到角色們提起鳥居時,我還在想:這不是樓梯和牌坊麼,鳥窩在哪?但是機智如我,馬上結合語境和基友的表情推測出,鳥居可能是指這個牌坊。抱著「為什麼一個牌坊要叫鳥居」的疑惑,我開始了搜索和學習。
  • 臺灣網友給旅遊業慘澹找了個背鍋俠:地鐵站名應改為日式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灣交通部門統計,2016年,外國遊客數量佔來臺總人數的70.73%、達756萬人次,其中來臺客源主要以中國大陸為主、其次則是日本、東南亞及韓國。 為拯救島內觀光旅遊業,有臺灣網友在PTT論壇出謀劃策: 將臺北的捷運(地鐵,臺灣稱捷運)站名改為日式名稱,比如將臺北捷運改成「臺北地下鐵」、桃園捷運改成「京桃電鐵」,松山機場站改成「松山空港駅」、善導寺站改成「善導神社駅」……潮度提升了,也能讓日本遊客有一種親切感。
  • 《玻璃舞會2》角色扮演拼圖怎麼樣 角色扮演拼圖圖鑑
    導 讀 《玻璃舞會2》總共提出了31個拼圖供大家組合,角色扮演是其中的第三個,需要玩家使用37個碎片進行拼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