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教授與師範生談統編歷史教材的使用

2021-02-19 歷史教育通訊

歷史教育通訊

分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教育研究與實踐相關成果和信息,展示優秀中學歷史教學案例。

2020年11月26日至29日,首屆統編歷史教材「精彩一課」全國教學大賽暨歷史教材研究高端論壇在海南師範大學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由中小學(中職)歷史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辦,海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承辦。中小學(中職)歷史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原華中師範大學校長、黨委書記馬敏教授,海南師範大學校長林強教授等領導出席本次活動。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41所師範院校的82名師範生參賽。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鄭林教授在閉幕會上作了發言,與參賽選手和指導老師交流如何使用統編高中歷史教材。全文如下。

鄭林教授在閉幕會上發言

尊敬的馬敏主任,林強校長,各位老師、同學,上午好!

首屆統編歷史教材「精彩一課」全國教學大賽已經順利完成各項比賽工作,比賽結果即將公布。在此,我代表大賽評委、各校帶隊教師、指導老師和全體參賽同學,向主辦方中小學(中職)歷史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和承辦方海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領導和老師表示衷心感謝!感謝你們為全國師範院校的老師和同學提供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並提供了細緻周到的服務!

我們這次比賽名稱叫首屆統編歷史教材「精彩一課」全國教學大賽,是用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兩個單元的八節課進行教學比賽。下面,我結合這次比賽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一下我對統編歷史教材與教學的想法。

對於統編高中教材,一線歷史教師感受最深的是每課內容時間跨度大,容量大、概念多、頭緒多,語言凝練。一節課的容量,往往相當於以前教材中一個單元的內容。用這樣的教材落實歷史課程標準中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能憑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輸形成。只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做中學,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才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提升和發展。

探究學習要求圍繞一個知識點展開深度學習,而教材中的每課容量大,知識點多。如何處理課時有限、課程容量大與探究學習之間的矛盾?這是教師使用統編教材面臨的最大挑戰

要迎接這一挑戰,必須把握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整體設計意圖和特點。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統編教材分為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必修教材和選擇性必修教材的設計意圖不同,因此兩者在課程內容和組織方式上各有特點。我們這次大賽使用的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意在「展現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人類歷史演變的基本脈絡,以及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 因此,採用通史方式,中外歷史分編,按時序組織學習專題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基本知識。

根據這種設計意圖和編寫特點,教師在用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教學時,就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把重點放在歷史發展脈絡、階段特徵,以及最能夠體現階段特徵的史實上,其他內容可以少講或者不講。也就是說,對教學內容要有取捨

歷史教學內容的取捨是大部分師範生初上講臺面臨的問題。很多同學講課時往往想把教材中的內容全教給學生,每個知識點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想把所有的內容講清楚,結果是一個都沒講明白,學生聽完不知所云。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立意和教學目標確定本課重點,重點內容可以補充典型史料、歷史細節,設計學生活動,加深學生對教學重點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非重點內容起鋪墊作用,可以用概述法,目的是講清重點內容的來龍去脈。把什麼內容定為教學重點,主要取決於教學立意。

什麼是教學立意,學界有各種觀點。我認為,教學立意簡單講就是一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用新課標的術語叫家國情懷。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什麼樣的家國情懷,這是教學立意。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是從外面硬加進本課教學,而是從本課內容自然生成的。怎麼生成?精選一兩個重點知識,補充歷史細節,還原歷史原貌,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歷史情境中體驗過去人們的生活、他們面臨的問題、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善的作為榜樣,惡的引以為戒。如果能達此目的,教材中的知識點講多一些,講少一些都無關緊要,關鍵是怎麼講。這涉及教學方法問題。

新課程改革提倡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但是目前新教材的容量與課時不匹配,所以我主張課堂教學最好是教師講述和學生活動相配合。純粹的探究教學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單列時間。常規課堂教學,教師首先要確保自己能夠把一節課的內容講明白,在此基礎上把重點內容轉化為學生活動,其他內容用講述法,為重點內容的學生活動作歷史時空背景的鋪墊。哪些內容詳講,哪些內容略講,哪些內容不講?這些問題需要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立意,在對教材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如果一節課的教學能做到詳略得當,內容準確,內容之間有邏輯,有故事、有情節,能吸引人,能引發學生思考,就算是成功了

前面提到,統編教材容量大、語言高度概括。這是教師教學面臨的挑戰。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教材的優點。要把幾千字、幾萬字才能說明白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等,用一兩句話,十幾個字、幾十個字在教材中表述出來,這需要很高的史學功底和語言表達能力。

統編歷史教材由教育部組織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史學專家編寫,經國家教材委、國家各相關部門、中學等各個方面的代表審核、提出修改意見。經過多輪修改,我們現在看到的教材已經不是編寫者個人的作品,而是全國各方代表集體編纂的成果。教材全面貫徹落實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同時保證歷史內容的科學性。教材中的歷史概念、術語力求反映學術界的共識,史料選擇力求典型、貼切。

同學們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用好課文和各種輔助欄目的史料。對於初上講臺的同學們來說,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歷史概念、術語儘量用教材中的表述,不要自己創造發明新概念和術語。

比如,《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導語中提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第1課中說「中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且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在本次教學大賽中,有同學講這節課時,用了一個新概念,「中華文明的起源多元一體」,這就不準確了。教材中的表述是經過反覆推敲的,力求反映客觀歷史、符合學術界的共識。多一個詞,少一個詞,或者順序顛倒,都有可能曲解原意,違背歷史的科學性原則。

第二,如果自己對所教內容沒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不要重新整合教材內容,按照教材的結構來組織教學即可。

課程標準在教學和評價建議中提出,可以按照學科大概念重新整合教材內容。這需要建立在對所教內容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輕易重新整合教材內容。

例如,第一單元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材分四個子目: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孔子和老子,百家爭鳴。有同學對這課內容重新作了整合,教學中分為三個部分呈現本課內容:秩序的崩潰,秩序的醞釀,秩序的重建。

秩序的崩潰,講的是列國紛爭、華夏認同與經濟發展;秩序的醞釀,講的是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張和百家爭鳴;秩序的重建主要是講各國的變法運動。其中蘊含的邏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引起人們對解決社會問題的思考,提出各種解決辦法,於是出現百家爭鳴局面,醞釀出重建秩序的各種方案,然後出現各國變法運動,重建秩序。春秋戰國的歷史是按照這種邏輯順序發展的嗎?如果對這段歷史了解得很清楚,顯然不會得出這樣的認識。所以我說,如果自己對所教內容沒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不要重新整合教材內容。

第三,首選教材各種輔欄中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不足以說明問題時,再找課外史料。

統編教材在「史料閱讀」「學思之窗」「問題探究」等欄目中都提供了史料或其他類型的材料。這些史料大部分都是編寫者根據本課課文敘述的重點精心選擇,經過多方審核、調整、修改,具有典型性、可靠性。教師需要認真閱讀理解這些史料,了解其與課文所述內容的關係,與本課教學重點的關係,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關係。在此基礎上運用史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得出歷史認識。

總之,對於師範生來說,要上好一節課,首先要把教材內容讀懂、讀透。在此基礎上,利用相關史料還原教材概括性語言背後的史實,充分理解所教內容。然後,根據教學重點精選最重要的史實創設歷史情境,設計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非重點的內容,就用教材中的話概括敘述即可。這樣,就能夠在教學中做到內容連貫、詳略得當、有故事、吸引人,能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教學大賽頒獎儀式

以上是我參加本次教學大賽後的一些想法,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

最後,再次感謝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中小學(中職)歷史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和承辦方海南師範大學,感謝華中師範大學馬敏書記、杜芳老師以及海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領導、老師的辛勤付出。祝統編歷史教材「精彩一課」全國教學大賽越辦越好!

相關焦點

  • 錫林郭勒盟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
    》、《歷史》教材。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其他學科和其他年級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現有雙語教育體系不變。2021年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2022年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歷史》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我區族語言授課學校推行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工作
    近日,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印發《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推行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實施方案》,全面部署我區下一步推行使用三科統編教材相關工作。       按照《實施方案》,2021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二年級全部使用統編《道德與法治》《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初中一、二年級全部使用統編《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在2021年春季學期使用。到2023年初中畢業生中考時三科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答卷。
  • 2020年新高一使用三科統編教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新高一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從今年9月起,高中三科統編教材將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和遼寧六個省市的普通高中起始年級開始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將陸續全面推開。
  • 烏蘭察布市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 有問必答 」
    問5.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學習《道德與法治》《歷史》科目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是否與漢授學生使用統一試卷,造成學習難度加大,考試成績下降,影響升學?問13.今年新到的蒙古語文教材與往年的教材相比,有一定的改動,反映蒙古歷史、民俗、詩詞、傳統文化的課文、教材、圖片的部分內容已被刪減,這是否與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關係,是否與「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其他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的解讀相衝突?
  • 錫林郭勒盟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 (第一期)
    錫林郭勒盟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第一期)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內蒙古自治區從2020年起在民族語言授課學校使用國家統編《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教材。由於前期宣傳解釋工作不夠細緻、不夠到位,一部分群眾、家長和師生不理解、有疑惑,影響了這項工作的推行。
  • 我區全面部署民族語言授課學校推行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工作
    近日,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印發《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推行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實施方案》,全面部署我區下一步推行使用三科統編教材相關工作。 按照《實施方案》,2021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二年級全部使用統編《道德與法治》《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初中一、二年級全部使用統編《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在2021年春季學期使用。到2023年初中畢業生中考時三科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答卷。
  • 溫儒敏教授談統編教材長課文、難課文教學
    教材的編寫是根據學生某一個學段,學生普遍的那種認知水平編寫的,但對課文的選擇是有難有易,長短結合。每一學段,每一教材,它不是說一個水平一刀切。它是長短結合、難易結合。這樣做可能更有彈性,也適合大面積使用。大家去選擇去調整,要根據各自的學情來作調整,不要一個模式一種方法去包攬所有的課,要實事求是。長課文可以少講一點,讓學生自己讀,那麼難課文要求水平可以放低一點,這些在教材中都是有明示的。
  • 聚焦 | 烏蘭察布市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 有問必答 」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內蒙古自治區從2020年起分三年在民族語言授課學校使用國家統編《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教材。為進一步做好我市政策解讀工作,平穩有效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根據自治區教育廳統一安排,對群眾、家長和師生關心的重點問題進行集中解答。
  • 統編教材審查專家:編中小學教材比編大學教材難多了
    9月1日,遼寧瀋陽,第134中學的學生使用新版歷史教材。視覺中國供圖為什麼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人的稱呼中都是「子」?「試教」幾乎成了統編三科教材在編寫和修改過程中的一個「法寶」。義務教育歷史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葉小兵記得,七年級教材初步定稿後,便印刷了一部分用於試教。在一次試教《百家爭鳴》的課堂上,一名學生問:「為什麼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人的稱呼中都是『子』?」
  •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第一期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我區從2020年起在民族語言授課學校使用國家統編《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教材。為進一步做好政策解讀工作,自治區教育廳開設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解答群眾、家長和師生關心的問題。1學生、老師和家長如有疑問,通過什麼渠道、向誰反映?答:我們支持大家依法反映意見。
  • 錫林郭勒盟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第一期)
    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其他學科和其他年級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現有雙語教育體系不變。2021年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2022年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歷史》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統編教材編寫專家回應:語文歷史教材為什麼這樣改
    自去年9月1日義務教育階段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與教材相關的討論就此起彼伏,一直沒有間斷過。義務教育歷史統編教材執行總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葉小兵說。  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其實近期社會上對教材的討論動機是好的,都是希望教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也要注意有些討論只關注了教材知識點的變化,而沒有考慮到每個知識點背後的內容。「每個學科都有核心素養,這是編寫教材的前提,因此教材的某些變化正是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素養的培養。」這位負責人說。
  • 錫林郭勒盟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第一期(蒙漢文)
    「有問必答」(第一期)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內蒙古自治區從2020年起在民族語言授課學校使用國家統編《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教材。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其他學科和其他年級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現有雙語教育體系不變。2021年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2022年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歷史》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教育部教材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有關工作情況...
    教育部教材局  根據中央要求,2017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教材統編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教材編審工作全部完成,將於2019年9月率先在部分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級開始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將陸續全面推開。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 ...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及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工作情況
    教育部教材局  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開始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統一使用,今年秋季學期將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  一、教材使用情況  義務教育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後,教育部建立了全流程、廣覆蓋的教材使用跟蹤機制。
  • 教材編寫專家:編中小學教材比編大學教材難多了
    9月1日,遼寧瀋陽,第134中學的學生使用新版歷史教材。視覺中國供圖  為什麼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人的稱呼中都是「子」?  「試教」幾乎成了統編三科教材在編寫和修改過程中的一個「法寶」。  義務教育歷史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葉小兵記得,七年級教材初步定稿後,便印刷了一部分用於試教。在一次試教《百家爭鳴》的課堂上,一名學生問:「為什麼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人的稱呼中都是『子』?」
  • 使用統編教材是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材工作,把教材建設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性工程,2017年7月成立了國家教材委員會,進一步強化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管理和使用國家事權,加強戰略謀劃和統籌指導,服務國家戰略。按照黨中央部署,國家教材委員會組織專門力量統一編寫中小學語文、政治(道德與法治)、歷史三科國家統編教材,於2017年9月在全國所有中小學校統一使用,我區漢語授課中小學也同步使用。
  • 【問答】錫林郭勒盟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第一期)
    錫林郭勒盟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第一期)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內蒙古自治區從2020年起在民族語言授課學校使用國家統編《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教材。由於前期宣傳解釋工作不夠細緻、不夠到位,一部分群眾、家長和師生不理解、有疑惑,影響了這項工作的推行。
  • 歷史園地高中歷史統編教材大講堂——《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系統解讀與教學實踐
    撫順市高中歷史學科中心組成員,遼寧省省級學科教研核心團隊骨幹成員,「遼寧撫順歷史統編教材教研園地」團隊組織者。所執教的課程多次被評為省級優質課一等獎、市級優秀課一等獎、觀摩課。多次參加省級、國家級教學信息化大賽,所製作的課件、微課均取得優異成績。連續5年參與撫順市一模試題命題工作。
  •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我區從2020年起在民族語言授課學校使用國家統編《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教材。為進一步做好政策解讀工作,自治區教育廳開設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解答群眾、家長和師生關心的問題。1現在《蒙古語文》教材使用翻譯的內容多,與統編《語文》內容有重複,而且有的內容老舊,修訂也沒有廣泛徵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