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高中《數學》《歷史》教科書

2021-01-08 浙江城鎮網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9月1日,全國中小學迎來新學期,本學期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重新修改了對良渚遺址的敘述和定位,與2017年發行版本相比,進一步明確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地位。這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標誌著良渚遺址保護和考古研究工作真正「改寫了中國歷史」。

  今年,良渚文化走入教科書的腳步不斷加快。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教材《數學》(必修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圖文並茂地增加了關於良渚遺址的內容。其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山東、海南試用,最晚於2022年全面鋪開,《數學》(必修一)被全國約70%高中生作為教材使用,全國數千萬中學生都將通過教科書知曉、了解良渚文化。

  一直以來,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都在探索如何深入介紹良渚文化,2008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的有關章節中,加入了有關良渚遺址的文字表述,並刊用了玉琮的圖片,實現了良渚文化進入教科書的「零突破」。此後,隨著良渚遺址保護和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教科書中有關良渚文化的知識點也在不斷更新。

  「2017年,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在全國統一使用,良渚文化以一個整版的形式出現在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知識拓展欄目,並配發了玉琮、玉鉞、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的圖片。」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餘桂元介紹,「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中學歷史的話語體系以及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影響深遠。因此,今年的教科書中,增加了良渚古城遺址分布圖,將餘杭地名寫入書中,並從中華文明起源的角度,明確了良渚遺址作為早期國家及文明社會的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良渚文化首次進入了高中數學教育領域。在《數學》(必修一)教材上,良渚遺址出現在第四章引言及例題中。「除了講數學本身的知識,也要講它的背景和應用,這體現了數學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李海東說,「碳14年代學檢測是指數函數在考古學上的應用,選取良渚遺址內容作為背景,引入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一章節,實現數學教育講知識、滲文化。」

  「教科書作為長久的、權威的宣傳載體,能夠增強廣大青少年對於良渚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表示,下一步,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還將建設好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研學基地,編輯好系統的、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良渚文化拓展教材,面向全國大中小學進行良渚文化普及教育,努力使良渚遺址成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心。

相關焦點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同時進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編...
    都市快報 記者 林建安 通訊員 魏豔蘋昨天是開學第一天,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傳來消息:昨起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用整頁的篇幅進行了闡述。
  • 良渚文化入編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除了文字講述出土的各類遺存,和遺址對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多元一體特徵的意義外,還選登了四張照片,分別是良渚出土的玉璧、玉鉞、刻符罐和玉琮。這意味著全國80%以上的初一學生,將通過課本了解到良渚考古學對於中國歷史的深遠意義。 記者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良管委)獲悉,這是良渚文化第四次被寫入中學歷史類教科書,也是所佔篇幅最大的一次。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多本統編教科書,這道跟良渚有關的數學題你會做嗎?
    這道有關良渚遺址的高中數學題你會做嗎?(文末有答案!)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天是全國中小學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不少拿到新課本的初中、高中生們會發現,暑假裡大家討論的新聞熱點,被寫進了課本。
  • 良渚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必讀的一頁!
    雖然「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的觀點尚未定論,但是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良渚文化」改寫《中國歷史》這本教科書的事實已經呈現。今年開學季,全國約1400萬初中一年級學生拿到的新版99頁《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良渚文化」佔據了整整1頁。這意味著,良渚二字,之於中國的所有初中生,不再是出現在傳說中,也不再是出現在旅遊畫冊裡,而是以整頁的篇幅出現在必讀的中國歷史裡。
  • 專訪: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訪英國...
    新華社英國劍橋7月6日電 專訪: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訪英國知名考古學家倫福儒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我心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英國知名考古學家科林
  • 讓歷史「活」起來,良渚故事剛開頭
    今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會議上,「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說,良渚文化自上世紀30年代良渚遺址被發現以來,就一直是一個「超級IP」。而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則更加重了這個IP的分量。如何進一步開發與活化這個「超級IP」,從而更好地傳播和傳承良渚文化,已然成為除良渚遺址的保護與挖掘之外,最受關注的議題。
  • 教科書 ‖ 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電子版)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    香港教科書有出版自由,但從殖民時期到今天,都有微妙自我審查。  很多人想知道,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歷史教科書是否存在尷尬之處,香港書本是怎樣去寫鴉片戰爭和南京大屠殺的?
  • 新版歷史書首次正面陳述夏代歷史,詳細介紹都城遺址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自稱有5000年的文明史,然而令人尷尬的是,連「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這個說法國際上至今也沒有完全承認,更有甚者,中國自己的歷史學家和網民都自我在否定商朝之前的歷史。洛陽二里頭遺址是國內外多數學者普遍認新版歷史教科書「直書」夏代史,彰顯文化自信隨著近些年來中國考古的不斷進展,新版的初中歷史教材,在談到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時
  • 中國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徹底否定文革
    中國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把文化大革命描述為一場領導人錯誤發動的內亂,完整遵循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文革的定性。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為進一步挖掘梅嶺玉作為良渚文化玉料來源的佐證,5月27日—28日,梅嶺玉與良渚文明學術研討大會在天目湖畔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溧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溧陽市梅嶺玉文化研究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考古界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 良渚文化玉礦遺址位於天目湖鎮梅嶺村
    本報訊 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日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記者昨天了解到,以溧陽為中心,在方圓不到150公裡的範圍內曾密集出土良渚玉器,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嶺玉的玉礦遺址就位於天目湖鎮梅嶺村。  在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是強勢文化。
  • 「涼州會談」寫入中學歷史教科書
    教科書封面中國甘肅網10月27日訊(本網記者 張振國 文/圖)日前,記者自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獲悉,今年8月,「涼州會談」被編入普通高中教科書2019年秋高一歷史(必修)課本(上冊),這對宣傳武威、建設文化旅遊名市將起到重要作用
  • 吉大校友黃莉:與良渚遺址的不解之緣
    2002年9月,18歲的黃莉從東南沿海的福建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北國春城,就讀於吉林大學考古系博物館學專業。在這裡,她開啟了4年的大學生活,學習著未曾接觸過的關於考古、博物館的各種專業知識。每當回憶起在大學的經歷,黃莉總是心潮澎湃,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4年所學專業知識,對我後來到良渚工作,參與博物館陳列、良渚申遺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 良渚遺址是夏朝的都城遺址嗎?它的發現證明了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
    傳統觀念認為:夏朝文明遺址應該分布在河南、山西、山東一帶。然而幾十年的考古發現並沒有找到夏朝在中原的遺址,目前發現的河南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都難以符合一個王朝的規模。由於夏朝遺址的遲遲未能發現,中國文明是否有5000年的歷史也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如今,江浙一帶發現的良渚遺址卻又偏偏能夠證明中國在5000年前就開始出現了國家的萌芽,開始進入文明時代。
  • 比良渚遺址更悠久!下湯遺址揭露萬年前的先民生活
    小夥伴們,這兩天你是不是被良渚遺址刷屏了?7月6日,在亞塞拜然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經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請世遺成功。「良渚,實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令人心潮澎湃。但你知道下湯遺址嗎?它把台州的文明發展史,推到一萬年前。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遺址(約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以稻作農業為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該遺址由4個部分組成:瑤山遺址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區和城址區。通過大型土質建築、城市規劃、水利系統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制度,這些遺址成為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鳥瞰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研討會︱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通過分析小學至高中各年級教材,白蘭老師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形象的構建極為關鍵,中國為了贏得國際的支持,正在構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但是歷史教材中涉及中國的內容並不多,主要集中於中國古代史和共產主義時代的部分。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楊姍作了關於「法國高中歷史教科書視域中的中國改革開放形象」的報告。
  • 良渚古城也有衛星城,也要建成遺址公園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良渚」這個詞幾乎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刷屏一次。這不,良渚遺址的最新動態又來了。2017年5月,杭州餘杭區政府門戶網站以及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發布了消息:即將在原遺址上建立玉架山遺址公園,預計今年12月開工。
  • 從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文化「玉琮王」說起,虞朝是中國最早的朝代
    CCTV國家寶藏節目正在熱播,這檔節目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9家博物館(院)聯手,介紹了27件具有代表性的國寶,其中有一件國寶引起筆者的注意,那就是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文化「玉琮王」。
  • 見證人類文明歷史的世界各地古城遺址
    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裡處,幼發拉底河右岸,建於公元前2350多年,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博爾巴任古城堡遺址,位於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圖瓦共和國,史達林1944年侵吞的中國領土唐努烏梁海)一個偏遠的湖中,屬唐式建築,應為回鶻人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