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9月1日,全國中小學迎來新學期,本學期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重新修改了對良渚遺址的敘述和定位,與2017年發行版本相比,進一步明確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地位。這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標誌著良渚遺址保護和考古研究工作真正「改寫了中國歷史」。
今年,良渚文化走入教科書的腳步不斷加快。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教材《數學》(必修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圖文並茂地增加了關於良渚遺址的內容。其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山東、海南試用,最晚於2022年全面鋪開,《數學》(必修一)被全國約70%高中生作為教材使用,全國數千萬中學生都將通過教科書知曉、了解良渚文化。
一直以來,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都在探索如何深入介紹良渚文化,2008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的有關章節中,加入了有關良渚遺址的文字表述,並刊用了玉琮的圖片,實現了良渚文化進入教科書的「零突破」。此後,隨著良渚遺址保護和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教科書中有關良渚文化的知識點也在不斷更新。
「2017年,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在全國統一使用,良渚文化以一個整版的形式出現在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知識拓展欄目,並配發了玉琮、玉鉞、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的圖片。」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餘桂元介紹,「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中學歷史的話語體系以及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影響深遠。因此,今年的教科書中,增加了良渚古城遺址分布圖,將餘杭地名寫入書中,並從中華文明起源的角度,明確了良渚遺址作為早期國家及文明社會的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良渚文化首次進入了高中數學教育領域。在《數學》(必修一)教材上,良渚遺址出現在第四章引言及例題中。「除了講數學本身的知識,也要講它的背景和應用,這體現了數學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李海東說,「碳14年代學檢測是指數函數在考古學上的應用,選取良渚遺址內容作為背景,引入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一章節,實現數學教育講知識、滲文化。」
「教科書作為長久的、權威的宣傳載體,能夠增強廣大青少年對於良渚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表示,下一步,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還將建設好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研學基地,編輯好系統的、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良渚文化拓展教材,面向全國大中小學進行良渚文化普及教育,努力使良渚遺址成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