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遺址列入多本統編教科書,這道跟良渚有關的數學題你會做嗎?

2020-12-12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謝春暉 通訊員 李力行

「2010年,考古學家對良渚古城水利系統中一條水壩的建築材料(草裹泥)上提取的草莖遺存進行碳14年代學檢測,檢測出碳14的殘留量約為初始量的55.2%,能否以此推斷此水壩大概是什麼年代建成的?」這道有關良渚遺址的高中數學題你會做嗎?(文末有答案!)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天是全國中小學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不少拿到新課本的初中、高中生們會發現,暑假裡大家討論的新聞熱點,被寫進了課本。

在新啟用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中國歷史》(高中版)、《高中數學》中都能找到關於良渚遺址的描述,內容更豐富、詳細、多元。

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的教科書中,更是將良渚遺址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實證的角度,用整整一頁對良渚遺址文化進行闡述。全國的中學生們能在課堂上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這標誌著良渚遺址的考古研究真正「改寫」了中國歷史。

此外,在《高一數學》的課本中,良渚遺址的考古歷程作為背景資料被寫入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單元。「碳-14測年法是考古學上最常用計算文物年代的方法,其統計算法就是運用了指數函數。」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李海東說,這樣可以讓學生們能更加靈活地運用好學到的數學知識。

隨著良渚遺址入選全國統編教科書,全國的中小學生們也將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更全面地了解良渚遺址發掘背後的故事。同時,「杭州市餘杭區」這個「中華五千年文明聖地」也將伴隨著良渚遺址進入教科書而聲名遠揚。

以下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的內容:

良渚遺址: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1936年首次發現。迄今為止,遺址考古發現非常豐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長1900米,寬1700米,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古城背面丘陵地帶一個延綿20餘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影響面積達100平方千米,這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築、高十幾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築。據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統的工程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上述考古發現,見證了當時該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裡,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製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靈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徵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首高中數學題答案:

相關焦點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高中《數學》《歷史》教科書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9月1日,全國中小學迎來新學期,本學期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重新修改了對良渚遺址的敘述和定位,與2017年發行版本相比,進一步明確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地位。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同時進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編...
    都市快報 記者 林建安 通訊員 魏豔蘋昨天是開學第一天,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傳來消息:昨起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用整頁的篇幅進行了闡述。
  • 良渚文化入編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已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在太湖流域,距今約四五千年……」9月全國迎來開學季,全國各地約1400萬剛走進初一教室的初中生們,打開新發下來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會看到在第11頁上看到關於良渚文化的詳盡介紹。
  • 專訪: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訪英國...
    新華社英國劍橋7月6日電 專訪: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訪英國知名考古學家倫福儒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我心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英國知名考古學家科林
  • 中國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展現長江流域史前城市...
    部分出土文物 攝影閭陳雨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閭陳雨):當地時間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根據世界遺產第3、4條標準,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良渚古城也有衛星城,也要建成遺址公園
    從聚落形態角度看,良渚文化有良渚古城這種國都級的大城,城裡都是貴族和匠人,也有大量的基本小村落直接從事稻作生產。而玉架山似乎處於中間的形態,周邊似乎也沒有發現稻田,可能也不是農民。所以,很可能這是一種高於村落,低於都市的中間等級聚落。這種樣本目前和良渚古城一樣,只有這一處,或者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從村落向城市發展的初期形態的樣本。」王寧遠說。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良渚古城遺址參與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良渚古城,是5000年前在太湖流域的一個臨水而居的史前城市,壯闊恢弘的良渚王都。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讓世界範圍內的考古學家為止震驚。良渚古城被一圈長達6000米的城牆包圍,城牆呈圓角長方形分布,東南角和西南交分別是雉山和鳳山兩座自然山體。良渚時期尚未發明輪式車輛,加之古城建造於沼澤地區,水路溝通便是良渚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城內水道縱橫,茅屋相望。古城南部一條東西向的主要水道今天稱為良渚港,歷經5000年歲月變遷,這條河流仍然在這片土地上靜靜流淌。作為水路出入的通道,良渚古城的城牆共建有八座水門,人員物資通過這裡來往於城內城外。
  •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的審議通過,「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說起來,良渚古城從被考古學家發現那天算起,到今年,已經整整82年了。這82年中,關於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生過許許多多曲折的故事。
  • 良渚博物院科普繪本《良良的古城世界》:講述孩子們聽得懂的良渚故事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遺址,不僅是良渚文化的信仰中心,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自1936年被良渚鎮人發掘以來,這裡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考古之路。2019年,這片沉寂的土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曾一度掀起了「良渚熱」,而今一年多過去了,人們對它的熱情依然未減。
  •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 良渚古城遺址具有文化遺產的五大突出普遍價值
    這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木槌敲下的那一刻,中國參會團一片沸騰,全場致以熱烈掌聲,來自世界各國的遺產專家為良渚古城遺址送上真誠祝福。都市快報記者也在大會現場,親歷了良渚申遺的那一刻。帶著激動的心情,我們為大家還原一下世界大舞臺上的「良渚時間」。
  • 杭州最美的蘆葦都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了!
    這就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蘆葦蕩。去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是很偶然的選擇,但進去以後就很快裡面的空曠深沉所吸引,而就在這片千年歷史的土地上,有些不少蘆葦。他們或是簇擁在一起,形成了蘆葦的海洋。枯葉尚未褪去,枝幹也未全部折斷,相互交錯、依靠,讓人看不清裡面的情景,也不敢輕易闖進它們的世界,只能站在空曠的地方看他們竊竊私語。
  • 吉大校友黃莉:與良渚遺址的不解之緣
    這一片500畝的土地是當地村民周某承包的,這天,周某叫來挖掘機準備開個水溝,平整土地,打算今後用來種植苗木。黃莉急忙趕到事發現場,一邊和單位同事了解情況,一邊跳下田埂走進正在挖的溝渠中細細查看。「你看,這個剛挖的溝裡已經出土了良渚時期的陶片了,這個遺址地下文化層很淺,你若是種植果樹肯定要破壞遺址。你也是本地人,遺址保護更需要本地人的支持啊。」黃莉對周某耐心地勸說。
  • 帶你玩轉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作為一名炎黃子孫,說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總有一股民族自豪感,既然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放出「狠話」來了,怎麼能不去看一看?這一次,我們也為大家帶來了新鮮出爐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遊玩攻略。【正大門】沿著104國道一直開,老遠就能看到兩座敦實厚重的石雕,這裡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正大門。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之後,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今年開建
    遺址公園的建設,不僅將填補良渚古城村落遺址展示空白,豐富良渚古國形象,還將增加區域文化底蘊,提供休憩、娛樂場所,提升周邊市民生活品質。玉架山遺址復原2個環壕,包含人工堆築的土臺、居住址、廣場、墓地等遺址遺蹟,每個環壕均跨越了良渚的早、中、晚時期,這一聚落形式是良渚文化的首次發現,也是長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發現,更是田野考古上的新突破。
  • Rokid與良渚古城遺址合作,打造全球首個AR眼鏡智慧導覽
    來源:映維網 作者 黃顏來自杭州的AR企業Rokid日前宣布與良渚古城遺址達成合作,雙方將增強現實技術與文物數位化建設相結合,打造全球首個基於 AR 眼鏡的智慧導覽系統。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由Rokid和良渚古城遺址共同打造的「AR智慧導覽」項目,將在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正式上線,並在十一假期內,免費向遊客開放體驗。這不僅是國內首次,也是全球第一次,AR眼鏡真正在博物館投入運營。良渚古城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2019 年 7 月 6 日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在良渚,看世界丨語文、政治、地理、生物……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上課
    2019年秋天,杭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老師和同學們來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啟了一場遊學之旅。同學們學習製作陶器,研究植物,做遊戲,畫簡報。語文、政治、地理、生物、藝術……多維度感受良渚文化的魅力。毛琦老師:去良渚遊學,有些同學出發前就開始做攻略,有些同學全程走,因為環境那麼好,可以一邊欣賞一邊鍛鍊。學生們興趣點不同,喜歡畫畫的現場就開始速寫,喜歡生物的,歷史的,地理的,語文的,都能在良渚遺址公園各取所需。有些同學帶了好多問題回來,繼續找資料,做研究,圍著老師問。
  • 良渚文化玉礦遺址位於天目湖鎮梅嶺村
    本報訊 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日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記者昨天了解到,以溧陽為中心,在方圓不到150公裡的範圍內曾密集出土良渚玉器,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嶺玉的玉礦遺址就位於天目湖鎮梅嶺村。  在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是強勢文化。
  • 良渚+目前唯一發現+史前制玉作坊遺址,如何保護?專家開了一天的會
    全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都來了,他們要論證的對象,名字有點長: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經常關注錢江晚報報導的你,應該會有印象。距離良渚古城18公裡,德清中初鳴這個地方,發現了良渚人的大型制玉作坊群。
  • 承包800多畝土地 他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種水稻
    家住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東頭的梁仁明,是餘杭瓶窯鎮長命村村民。他身材魁梧,皮膚黝黑,是當地種田的一把好手。2015年夏天,梁仁明在如今的遺址公園內,承包了8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去年7月6日,良渚申遺成功,這片五千年的土地,從此備受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