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謝春暉 通訊員 李力行
「2010年,考古學家對良渚古城水利系統中一條水壩的建築材料(草裹泥)上提取的草莖遺存進行碳14年代學檢測,檢測出碳14的殘留量約為初始量的55.2%,能否以此推斷此水壩大概是什麼年代建成的?」這道有關良渚遺址的高中數學題你會做嗎?(文末有答案!)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天是全國中小學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不少拿到新課本的初中、高中生們會發現,暑假裡大家討論的新聞熱點,被寫進了課本。
在新啟用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中國歷史》(高中版)、《高中數學》中都能找到關於良渚遺址的描述,內容更豐富、詳細、多元。
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的教科書中,更是將良渚遺址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實證的角度,用整整一頁對良渚遺址文化進行闡述。全國的中學生們能在課堂上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這標誌著良渚遺址的考古研究真正「改寫」了中國歷史。
此外,在《高一數學》的課本中,良渚遺址的考古歷程作為背景資料被寫入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單元。「碳-14測年法是考古學上最常用計算文物年代的方法,其統計算法就是運用了指數函數。」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李海東說,這樣可以讓學生們能更加靈活地運用好學到的數學知識。
隨著良渚遺址入選全國統編教科書,全國的中小學生們也將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更全面地了解良渚遺址發掘背後的故事。同時,「杭州市餘杭區」這個「中華五千年文明聖地」也將伴隨著良渚遺址進入教科書而聲名遠揚。
以下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的內容:
良渚遺址: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1936年首次發現。迄今為止,遺址考古發現非常豐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長1900米,寬1700米,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古城背面丘陵地帶一個延綿20餘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影響面積達100平方千米,這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築、高十幾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築。據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統的工程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上述考古發現,見證了當時該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裡,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製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靈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徵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首高中數學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