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東頭的梁仁明,是餘杭瓶窯鎮長命村村民。他身材魁梧,皮膚黝黑,是當地種田的一把好手。
2015年夏天,梁仁明在如今的遺址公園內,承包了8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
去年7月6日,良渚申遺成功,這片五千年的土地,從此備受世人矚目。梁仁明辛勤耕耘的土地,成了別人眼中別樣的風景。
在這塊土地上當農民,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6月底的一個黃昏,公園遊人散去。跟隨種糧大戶梁仁明,記者走進了這片他日夜勞作的土地,體味這片土地對他的饋贈。
當年
梁家成了村裡的萬元戶
每天上午9點前和下午5點後,公園的非營業時間裡,梁仁明可以入園,到田間地頭從事生產活動。
6月20日前,他在公園裡承包的土地,水稻插秧的活全部幹完了。
他的汽車後備廂裡,永遠放著一雙套鞋,看到田裡長雜草,就下去拔一拔。
連日降雨,野草和水稻一起瘋長。拔下的草帶著泥水,如果直接拉出去,一路滴滴答答的,勢必影響公園整潔。
梁仁明一邊拔,一邊把草揉成團,用力按回水田淤泥裡,當綠肥來還田,這是他種地多年總結的經驗。
公園的大部分土地,原本屬於瓶窯鎮長命村。
這裡原來也主要種水稻,公園在建設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這裡的原有生態。
童年時的梁仁明,生活過得無憂無慮。過去,農村上梁、結婚、生子、辦白事擺的酒席,一連要吃三天,村裡掌勺的就是梁家父母。
大人們做鄉廚,每天早出晚歸,全年無休,生意好得不得了。梁仁明的父親,是個很有生意頭腦的人,除了當廚師,他還經常去河塘摸魚,拉去市場販賣。
大冬天的,梁仁明的父親就穿著短褲汗衫,跳到河裡抓魚掙錢。就這樣,慢慢靠著勤勞和聰明,梁家攢下一份家業。
上世紀80年代,梁家成了村裡8組第一個萬元戶,人人都羨慕。
種地確實苦
但地不會辜負你
小時候,梁仁明很調皮。父親希望他多讀點書,將來好出人頭地,然而事與願違。
1990年前後,父親的腿腳漸漸不聽使喚。剛開始,只是走路一瘸一拐,後來,連床都起不來。
父親一病,鄉廚的活,家裡是沒法再接了。
頂梁柱倒了,母親日夜陪護在父親身邊,吃喝拉撒全靠她一人伺候。
梁仁明有個姐姐,那時去杭城一所高校食堂打工,每月工資200多元,是家裡唯一穩定的經濟來源。
父親得病那年,梁仁明才12歲,小學剛畢業的他,決定輟學,回家種地掙飯錢。
梁家四口人,在村裡有口糧地。那幾年,全家人吃的米和菜,都是梁仁明一個人在自家地裡種出來的。
除了白天種地,每年5月到8月的夜晚,梁仁明還去田裡摸黃鱔。他一個晚上能摸20多斤黃鱔,清早再拉到集市上去賣,小的2-3元/斤,大的能賣4-5元/斤。
冬天,村裡的魚塘都要幹塘清淤,等養殖戶抓完魚,會有些小魚小蝦落下。梁仁明徵得人家同意,下塘摸些魚蝦上來,大的拿去賣,小的帶回家吃。
就這樣,靠著小小少年的努力,一家人的生活慢慢開始好起來。家裡的情況,讓梁仁明開始思考:今後自己要幹什麼行當,才能讓一家人生活得更好?
那個年代,鄉村經濟正蓬勃發展,不少村裡人嫌種地太苦,都跑去附近工廠上班。
土地荒廢著沒人耕種,梁仁明的想法是:「不管什麼時候,人總要吃飯,別人不願意幹的苦活累活,我來幹。而且土地很坦誠,只要你辛苦付出,總會得到饋贈。」
「不如就在村裡包地種水稻吧。」梁仁明在全村最偏的地方找了20畝沒人要種的地,花60元/畝的年租金盤了下來。
糧食一年比一年賣得好
租的地越來越多
第一年包地,梁仁明不懂,把新鮮豬糞往田裡施,結果水稻不死不活的,損失不少。
後來才知道,掏糞不能掏口上新鮮的,要往裡掏陳一點的,施的時候,最好拌點稻穀灰,這樣更方便而且不燒根。
到了秋收時,1萬多斤稻穀收割上來,問題又出現了,村裡根本沒地方曬穀子。
村裡人幫忙,把梁仁明的穀子曬在村道上,來來往往的拖拉機、摩託車難免會壓到一些,這樣又損失不少。
偏偏不巧,那年秋天雨水多,穀子曬了潮,潮了曬,收起來的時候,成色都不太好。
穀子拉到村裡糧站,村裡人幫他好說歹說,糧站的人才答應便宜買下來。就這樣,自己掏糞、背糧的辛苦日子堅持了三年,梁仁明終於攢下點積蓄。
20畝地種了三年,梁仁明吃盡苦頭。手裡有了積蓄,他想包些交通方便的地來種,先包了56畝地,第二年又增加了36畝。
到了第三年,家門口的163畝地,也被梁仁明以120元/畝的年租金包下來種水稻。
家庭農場辦起來了
日子越過越好
這些年,一直在村裡跑馬圈地的梁仁明,先後租下了1000多畝土地,還購置了拖拉機、翻耕機、播種機、農業植保無人機等現代化農機。
2014年,梁仁明成立了家庭農場,購置了從水稻育秧到稻穀倉儲的整條生產流水線。
2015年,現在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的農地招標,他和當地另一個大戶中標,開始了在遺址公園種地的日子。
當年,拿到土地已經是5月份,土地長滿雜草;6月中旬水稻必須播種下去,時間特別緊,大家一邊整地,一邊育秧,每天在地裡揮汗如雨。
公園不用除草劑,田裡的雜草,都是梁仁明和工人一根根手工拔除的。野草不停地長,大家就不停地拔。
早幾年,還沒有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這個概念時,梁仁明種的是普通的水稻品種,口感比較一般,收購價不到2元/斤。
良渚申遺成功,公園開業運營後,梁仁明覺得商機來了。因為遺址公園內種植的大米,名頭響亮。
去年,他特意選擇了一些口感好的晚稻品種來栽培,今年賣出了5元/斤的好價錢。「日子,真的是越過越好了。」梁仁明說。
(原標題《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種水稻 是種什麼滋味》,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費彪 俞軼凡。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