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同時進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編...

2020-12-25 杭州網

都市快報 記者 林建安 通訊員 魏豔蘋

昨天是開學第一天,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傳來消息:昨起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用整頁的篇幅進行了闡述。

與此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一數學》和《歷史》(中外歷史綱要)高中版中,也都加入了關於良渚古城遺址的描述。這兩個版本的高中新編數學、歷史教材,目前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山東、海南「三省三市」使用,預計在2022年,會在全國各個城市推廣使用。

這代表著,全國的中學生們,今後在課堂上就能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了,而「杭州市餘杭區」這個地方,也將伴隨著良渚古城遺址進入教科書被更多人認識。

教科書裡的良渚遺址

先來看昨天起新啟用的《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這本教材一共99頁,良渚遺址出現在第13頁,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知識拓展」裡。

教材上寫著: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1936年首次發現……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

再看《高一數學》,在第四章的「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裡向大家發問:良渚古城存在時期為公元前3300年-前2500年,你知道考古學家在測定遺址年代時用了什麼數學知識嗎?

答案就是「指數函數」。

在這本教材第149和150頁裡,還出了一道與良渚古城遺址相關的數學題——請大家根據良渚古城水利系統中,一條水壩的建築材料(草裹泥)上提取的草莖遺存檢測出來的碳14的殘留量,來推斷水壩大概是什麼年代建成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李海東介紹說,大多數人印象裡的數學,可能就是做題,是比較枯燥的,但實際上,數學並不是這樣,它除了講數學的知識,也要介紹背景和應用,這也是數學這門學科的文化和教育價值所在。

《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中則介紹,良渚文化等考古蹟象表明,此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

把良渚遺址寫進教科書

有利於廣大青少年增強文化自信

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標誌著良渚古城遺址這項歷時14年的重大研究成果公開發表。

2019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兩件大事,說明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已經被國內外學術界和國際社會所公認,從而為良渚古城遺址寫進教科書、良渚古城遺址改寫中國歷史奠定了學術基礎。

良渚古城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課題組的兩位專家曾給教育部教材局寫過一封信。

北京大學教授趙輝在信裡寫道:

良渚遺址的考古發掘所獲得的大量材料充分證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會,已經具備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以及高效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當時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雕刻在玉器顯著位置上的「神人獸面」紋像在整個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分布各地都有發現,形態極為一致,說明業已形成了整合整個良渚社會的意識形態。

這些考古發現和研究證明,在距今5300-4300年間,長江下遊地區出現了一個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早期國家,成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源頭之一。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也在信函裡強調: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課題研究成果顯示,八十多年來的考古研究已充分證明,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是存續於距今5300-4300年的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區域性國家的中心,這一研究結論得到了國內外主流學術權威的認可。

此次把良渚遺址寫進教科書,有利於廣大青少年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於展示真實全面的古代中國。

相關焦點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高中《數學》《歷史》教科書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9月1日,全國中小學迎來新學期,本學期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重新修改了對良渚遺址的敘述和定位,與2017年發行版本相比,進一步明確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地位。
  • 良渚文化入編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也是在這一年,在2008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的有關章節中,加入了「在長江下遊的浙江良渚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象徵權力的玉器」的文字表述,並刊用了「玉琮」圖片,實現了良渚文化進入教科書的「零突破」。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多本統編教科書,這道跟良渚有關的數學題你會做嗎?
    在新啟用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中國歷史》(高中版)、《高中數學》中都能找到關於良渚遺址的描述,內容更豐富、詳細、多元。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的教科書中,更是將良渚遺址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實證的角度,用整整一頁對良渚遺址文化進行闡述。
  • 專訪: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訪英國...
    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81歲的倫福儒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退休教授,是全球知名的考古學泰鬥。他說,位於中國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是研究中國乃至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遺址,「非常值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為進一步挖掘梅嶺玉作為良渚文化玉料來源的佐證,5月27日—28日,梅嶺玉與良渚文明學術研討大會在天目湖畔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溧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溧陽市梅嶺玉文化研究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考古界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 良渚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必讀的一頁!
    雖然「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的觀點尚未定論,但是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良渚文化」改寫《中國歷史》這本教科書的事實已經呈現。今年開學季,全國約1400萬初中一年級學生拿到的新版99頁《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良渚文化」佔據了整整1頁。這意味著,良渚二字,之於中國的所有初中生,不再是出現在傳說中,也不再是出現在旅遊畫冊裡,而是以整頁的篇幅出現在必讀的中國歷史裡。
  • 吉大校友黃莉:與良渚遺址的不解之緣
    2002年9月,18歲的黃莉從東南沿海的福建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北國春城,就讀於吉林大學考古系博物館學專業。在這裡,她開啟了4年的大學生活,學習著未曾接觸過的關於考古、博物館的各種專業知識。每當回憶起在大學的經歷,黃莉總是心潮澎湃,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4年所學專業知識,對我後來到良渚工作,參與博物館陳列、良渚申遺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 良渚文化玉礦遺址位於天目湖鎮梅嶺村
    本報訊 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日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記者昨天了解到,以溧陽為中心,在方圓不到150公裡的範圍內曾密集出土良渚玉器,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嶺玉的玉礦遺址就位於天目湖鎮梅嶺村。  在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是強勢文化。
  • 良渚遺址是夏朝的都城遺址嗎?它的發現證明了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
    傳統觀念認為:夏朝文明遺址應該分布在河南、山西、山東一帶。然而幾十年的考古發現並沒有找到夏朝在中原的遺址,目前發現的河南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都難以符合一個王朝的規模。由於夏朝遺址的遲遲未能發現,中國文明是否有5000年的歷史也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如今,江浙一帶發現的良渚遺址卻又偏偏能夠證明中國在5000年前就開始出現了國家的萌芽,開始進入文明時代。
  • 讓歷史「活」起來,良渚故事剛開頭
    所能展現的內容不夠直觀,時間的跨度又太過久遠,這是在良渚IP的開發與活化工作中最難解的問題。講好良渚故事,「準確」是先決條件。因此,在採訪過程中,馬東峰一再表示,良渚方面的相關工作始終抱持著審慎的態度,同時也尚處於探索階段。但是馬東峰同時強調,審慎與探索並不意味著「不動」。
  • 良渚古城也有衛星城,也要建成遺址公園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良渚」這個詞幾乎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刷屏一次。這不,良渚遺址的最新動態又來了。2017年5月,杭州餘杭區政府門戶網站以及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發布了消息:即將在原遺址上建立玉架山遺址公園,預計今年12月開工。
  • 良渚遺址管理區:提升服務基層服務群眾能力 全面推進遺址保護傳承...
    自「三服務」活動開展以來,浙江良渚遺址管理區主動作為、積極行動,努力在提升遺產保護管理、增強遺產活態展示、傳承利用文化價值三方面尋求新突破,將良渚文化價值與社會共享,不斷提升良渚文化影響力、世界遺產輻射力、遺址保護凝聚力。
  • 比良渚遺址更悠久!下湯遺址揭露萬年前的先民生活
    小夥伴們,這兩天你是不是被良渚遺址刷屏了?7月6日,在亞塞拜然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經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請世遺成功。「良渚,實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令人心潮澎湃。但你知道下湯遺址嗎?它把台州的文明發展史,推到一萬年前。
  •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因此得以持續下去。1957年,有著「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稱的夏N_鼐先生認為良渚文化並非標準的龍山文化,建議將之隔離開來研究。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遺址(約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以稻作農業為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該遺址由4個部分組成:瑤山遺址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區和城址區。通過大型土質建築、城市規劃、水利系統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制度,這些遺址成為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鳥瞰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 良渚古城遺址具有文化遺產的五大突出普遍價值
    木槌敲下的那一刻,中國參會團一片沸騰,全場致以熱烈掌聲,來自世界各國的遺產專家為良渚古城遺址送上真誠祝福。都市快報記者也在大會現場,親歷了良渚申遺的那一刻。帶著激動的心情,我們為大家還原一下世界大舞臺上的「良渚時間」。
  • 從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文化「玉琮王」說起,虞朝是中國最早的朝代
    CCTV國家寶藏節目正在熱播,這檔節目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9家博物館(院)聯手,介紹了27件具有代表性的國寶,其中有一件國寶引起筆者的注意,那就是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文化「玉琮王」。
  • 中國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展現長江流域史前城市...
    部分出土文物 攝影閭陳雨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閭陳雨):當地時間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根據世界遺產第3、4條標準,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帶你玩轉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一個小提示:雖然還沒有正式進入公園內,但其實我們已經站在古城遺址上了。資料裡顯示,良渚古城分為宮殿區、內城區和外城區,周長約6公裡的圓角方形城牆將古城分隔內外,而這座公園,包括了內城區和城牆。高臺頂上趴著三個土堆,它們其實是三座山: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烏龜山。
  • 新版歷史書首次正面陳述夏代歷史,詳細介紹都城遺址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自稱有5000年的文明史,然而令人尷尬的是,連「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這個說法國際上至今也沒有完全承認,更有甚者,中國自己的歷史學家和網民都自我在否定商朝之前的歷史。洛陽二里頭遺址是國內外多數學者普遍認新版歷史教科書「直書」夏代史,彰顯文化自信隨著近些年來中國考古的不斷進展,新版的初中歷史教材,在談到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