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記者 林建安 通訊員 魏豔蘋
昨天是開學第一天,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傳來消息:昨起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用整頁的篇幅進行了闡述。
與此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一數學》和《歷史》(中外歷史綱要)高中版中,也都加入了關於良渚古城遺址的描述。這兩個版本的高中新編數學、歷史教材,目前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山東、海南「三省三市」使用,預計在2022年,會在全國各個城市推廣使用。
這代表著,全國的中學生們,今後在課堂上就能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了,而「杭州市餘杭區」這個地方,也將伴隨著良渚古城遺址進入教科書被更多人認識。
教科書裡的良渚遺址
先來看昨天起新啟用的《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這本教材一共99頁,良渚遺址出現在第13頁,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知識拓展」裡。
教材上寫著: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1936年首次發現……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
再看《高一數學》,在第四章的「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裡向大家發問:良渚古城存在時期為公元前3300年-前2500年,你知道考古學家在測定遺址年代時用了什麼數學知識嗎?
答案就是「指數函數」。
在這本教材第149和150頁裡,還出了一道與良渚古城遺址相關的數學題——請大家根據良渚古城水利系統中,一條水壩的建築材料(草裹泥)上提取的草莖遺存檢測出來的碳14的殘留量,來推斷水壩大概是什麼年代建成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李海東介紹說,大多數人印象裡的數學,可能就是做題,是比較枯燥的,但實際上,數學並不是這樣,它除了講數學的知識,也要介紹背景和應用,這也是數學這門學科的文化和教育價值所在。
《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中則介紹,良渚文化等考古蹟象表明,此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
把良渚遺址寫進教科書
有利於廣大青少年增強文化自信
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標誌著良渚古城遺址這項歷時14年的重大研究成果公開發表。
2019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兩件大事,說明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已經被國內外學術界和國際社會所公認,從而為良渚古城遺址寫進教科書、良渚古城遺址改寫中國歷史奠定了學術基礎。
良渚古城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課題組的兩位專家曾給教育部教材局寫過一封信。
北京大學教授趙輝在信裡寫道:
良渚遺址的考古發掘所獲得的大量材料充分證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會,已經具備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以及高效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當時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雕刻在玉器顯著位置上的「神人獸面」紋像在整個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分布各地都有發現,形態極為一致,說明業已形成了整合整個良渚社會的意識形態。
這些考古發現和研究證明,在距今5300-4300年間,長江下遊地區出現了一個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早期國家,成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源頭之一。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也在信函裡強調: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課題研究成果顯示,八十多年來的考古研究已充分證明,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是存續於距今5300-4300年的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區域性國家的中心,這一研究結論得到了國內外主流學術權威的認可。
此次把良渚遺址寫進教科書,有利於廣大青少年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於展示真實全面的古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