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必讀的一頁!

2021-02-06 餘杭發布

雖然「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的觀點尚未定論,但是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良渚文化」改寫《中國歷史》這本教科書的事實已經呈現。今年開學季,全國約1400萬初中一年級學生拿到的新版99頁《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良渚文化」佔據了整整1頁。這意味著,良渚二字,之於中國的所有初中生,不再是出現在傳說中,也不再是出現在旅遊畫冊裡,而是以整頁的篇幅出現在必讀的中國歷史裡。

這一步,距良渚文化遺址首次發現整整過去了80年。今天的良渚「文化人」,為此整整努力了10年。

良渚文化對於餘杭、乃至對所有中國人,都不只是歷史與考古、與旅遊、與文化、與經濟的概念,不是憑單方面的努力宣傳推介就可以爭得的地域榮耀。良渚文化的分量與厚重,註定了它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的歷史地位。早在10年前,隨著良渚遺址區內龐大古城的發現,考古學家們就普遍認同這樣的觀點:古城的發現,將改變良渚文化「文明曙光」的原有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時期已進入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良渚文化無疑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應該濃墨重彩描繪的輝煌歷史。未來隨著進一步的挖掘與考證,逐漸清晰地還原那段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甚至改寫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並非沒有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來說,通過教科書的形式將「良渚文化」呈現在中國學生的課堂上,根植於中國孩子歷史教育的血脈裡,是一份歷史責任,確實是值得文化人為之奔走的大事。

人類對於「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探究,是永恆的命題。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與研究證明,良渚文化是人類歷史極少留存的一處成熟的史前文明發源地。它不應該在歷史教科書中以「長江下遊的一處遺址」被輕輕帶過,也不應該只是被標註為「出土了許多象徵權力的玉器」的一個地名。

某種意義上而言,《中國歷史》新版教科書將「良渚文化」納入初中生必讀章節,是一次對良渚文化的地位、作用的裡程碑式的再確認,良渚在歷史教科書上的10年正名過程,就是中國五千年文明越來越被擦亮的過程。讓孩子普及性地了解良渚文化,刷新對文明歷史的認知,既是對知識體系的全面構建,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進一步延伸。不管良渚文化在今天的考古學者眼中還有多少未解之謎,也不管今天的歷史教科書到底對良渚文化表述到什麼程度,「良渚文化」足以載起這個頁碼,也載得起中國1400萬學生對於歷史的探究。未來,隨著良渚文化考古發掘與研究,隨著一代一代中國學生對於良渚文化的認識與認知,良渚二字必定成為更多的中國人願意追索、願意探究的一塊史前文明聖地,成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絢麗光輝的一章,被世界所關注、所熟識、所驕傲。

良渚是餘杭的,良渚是中國的,良渚是世界的。讓世界知道良渚文化,首先要讓中國的孩子從小知道良渚文化。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一塊絢麗瑰寶,認識中國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是必讀的一頁。

相關焦點

  • 良渚王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根據文津獎獲獎點評,此書「充分考慮到兒童與入門讀者的興趣點,側重於生活細節,從水、城、玉的線索展開,既有實體意義,又有文化象徵意義,並配以簡約卻相當柔美的插圖。整本書讀下來讓人賞心悅目,不知不覺間增進了知識,同時也忍不住遐想,尤其是遠古文化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五千年良渚王國》是國內首部反映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童書。
  • 整整一頁!良渚文化入編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已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在太湖流域,距今約四五千年……」9月全國迎來開學季,全國各地約1400萬剛走進初一教室的初中生們,打開新發下來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會看到在第11頁上看到關於良渚文化的詳盡介紹。
  •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這說明,良渚文明已經掌握了相當發達的養蠶和紡織技術,其科技發展水平已遠遠高於龍山文化。而且,從這一發現來看,良渚很可能就是絲織技術的發源地。夏鼐由此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概念,認為良渚是有著自身演變、發展序列的一個考古學文化。
  • 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回到居所,餘再次像當年研究被康有為稱為中國第一文物的《石鼓文》一樣,走火入魔,夜不能寐,結果是意想不到的驚喜,令餘終於明白杭州為什麼被譽為人間天堂。因為,從五千年前的良渚陶文上可以看到天堂裡文明的燦爛曙光。我深感責任重大,很有必要把良渚陶文的重大意義寫出來,告訴世人,共沐榮光。
  • 良渚之光:詩人、作家走讀美麗洲,看五千年文明之光如何照耀今日夢...
    圖片為坐落於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的曉書館一景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以及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來都有著優良的閱讀傳統,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從程門立雪到鑿壁偷光,中國崇尚讀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
  • 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
    趁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熱度,故宮博物院聯手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2019 年 7 月推出了《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的大展。我專門去仔細看了下,感覺非常不錯,在此寫一個回顧總結。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同時進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編...
    都市快報 記者 林建安 通訊員 魏豔蘋昨天是開學第一天,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傳來消息:昨起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用整頁的篇幅進行了闡述。
  • 2019良渚文化推廣特使出爐!良渚故事將這樣說
    10月27日,良渚古城內的莫角書院熱鬧非凡,文化編劇、資深領隊、文物攝影師、環球旅行家……各領域大咖共赴一場聯結五千年文明之約,探討「後申遺時代」良渚的故事該如何講給世界聽。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李鴻浩將充分利用高校資源,他以「印象工大」工作室為依託,希望能在高校內開展良渚文明相關主題的知識競賽,以期讓更多海內外學生切實地了解良渚,愛上良渚,成為一個又一個良渚文化代言人,也希望通過留學生選手為良渚打開一扇又一扇面向全球各個國家的窗戶。他說:「講好良渚故事,首先得了解良渚,然後熱愛良渚。」
  • 傳承守護良渚文明、開拓創新良渚文化,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赫赫五千載,文明良渚尋。今天(5月28日)上午,「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揭牌儀式」 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在良渚文創公司舉行。良渚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之一,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後申遺時代,在良渚文化舉世矚目的高起點上,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良渚文化?亟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之與當代文明相融相通。
  • 預告丨五千年中華文明何處尋?考古給你答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誌發表的《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一文中指出:「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多本統編教科書,這道跟良渚有關的數學題你會做嗎?
    在新啟用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中國歷史》(高中版)、《高中數學》中都能找到關於良渚遺址的描述,內容更豐富、詳細、多元。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的教科書中,更是將良渚遺址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實證的角度,用整整一頁對良渚遺址文化進行闡述。
  • 從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文化「玉琮王」說起,虞朝是中國最早的朝代
    一、玉琮王的簡介:我們先看關於這件國寶的簡介,良渚文化「玉琮王」,整器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器型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對鑽圓孔,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
  • 君瀾:當好中國文化的使者,傳遞中國文化的魅力
    良渚君瀾度假酒店裝潢汲取良渚文化五千年精華,是對於藝術、文明、時代和生活的一種再思考過程,也是更美妙的探尋。近日,恰逢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裡,君瀾是要當好中國文化的使者,向八方賓客傳遞中國文化的魅力。除了新晉「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之外,君瀾已布局中國多處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或帶有中國文化印記的目的地。
  • 中國最值得一去的十大博物館,讓你感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國家,五千年來,中國的文化傳承就沒有斷絕過,而這也創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史。雖然經過五千年的時間流逝,很多東西不可避免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仍然有很多珍貴的東西保存了下來。
  •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可是,良渚文明從來不曾消失,它被鐫刻在大地上,它被銘記在玉石上,它被書寫在紙頁裡,它被傳承在技藝中。所以,江南人施昕更才會用考古的方式去「寫詩」,他發現了五個黑陶上的刻畫符;由是,西北人劉斌才會用寫詩的方式去「考古」,他說我們離五千年前只隔著兩百人而已。在今日良渚的鄉村,我也曾驚愕於那些無處不在的水系。
  •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國際上卻只承認三千年,夏朝為什麼不被承認?
    說起來中國歷史,大家都知道是上下五千年。良渚遺址的成功也標誌著中華上下有五千年,但國際上卻只有3300年的說法。這個說法最早是由一個義大利的傳教士在他寫的《中國上古歷史》中提出了中國文明有5000年的概念,在之後的辛亥革命中,孫中山取消了帝制年號的使用,而是以黃帝紀元為中華民國元年,並改用公曆。於是當時的清末的革命黨人 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一口號的宣傳需要而提出了5000年文明,但這一說法在當時並沒有充足的考證依據。在這之後5000年概念就流傳開了,就在民眾中流傳起來了。
  • 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到底有多牛?一文搞懂各種良渚玉器的區別和來頭
    我這篇文章主要通過故宮的良渚大展來介紹良渚玉器,關於故宮這次展覽的背景和良渚文明的整體介紹詳見上一篇: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提到良渚文明,最有名的自然是精緻的玉器了。雖然中國範圍內最早的玉器並不在良渚,但良渚的玉無論是做工還是反映出的宗教、等級意義,在新石器時代文化中都有極高的地位,也明顯影響了後世其他地區玉器的形制。本次展覽的重頭戲也正是玉器。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
  • 良渚不屬於華夏文明?有中華五大「傳家之寶」不同意
    第一,玉器和禮制的傳承良渚文明的玉器製作水平,具有極高的水準,在上古時代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但良渚玉器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製作工藝,最重要的一點是代表了中國傳統禮制文化的正統起源。而禮制和禮器,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器物。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高中《數學》《歷史》教科書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9月1日,全國中小學迎來新學期,本學期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重新修改了對良渚遺址的敘述和定位,與2017年發行版本相比,進一步明確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