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不屬於華夏文明?有中華五大「傳家之寶」不同意

2020-12-23 陶慕劍地球觀察

近日,良渚遺址成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不過,網上卻就良渚文明出現了一些爭論,特別是有些人聲稱「良渚不屬於華夏文明」或者「良渚文明對中華文明沒產生多大影響」。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當今中華上古時代傳承下來的很多文明遺產,對這些說法都會「表示不服」。

第一,玉器和禮制的傳承

良渚文明的玉器製作水平,具有極高的水準,在上古時代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但良渚玉器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製作工藝,最重要的一點是代表了中國傳統禮制文化的正統起源。而禮制和禮器,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器物。

玉器在中國誕生已經有九千年了(最早為黑龍江的小南山文化),良渚玉器的時間大概是5300-4300年前。在良渚之前,東北的興隆窪文化(七八千年前)和紅山文化(六千年前),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6300-4500年前),長江下遊的凌家灘文化(5300年前)都發現過大量的玉器,但是基本為工具和裝飾物品。唯獨良渚,將玉器文化發展為一套完整的祭祀和禮儀制度。

中國的傳統禮制有一個核心——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六器,為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即以璧禮天,以琮禮地,以圭禮東方, 以琥禮西方,以璋禮南方,以璜禮北方。

以玉琮為例,最早的玉琮發現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5100年。這個地方實際上和良渚文明處於同一文化帶。玉琮,被良渚文明正式用於祭祀和禮制。

從華夏禮制的傳承來看,良渚的禮制可能是最正統和完備的。從大量出土各代禮器來看,此後陶寺繼承了良渚這套禮制的殘缺版,二里頭又繼承了陶寺的殘缺版,殷商又繼承了二里頭的殘缺版,最後周朝繼承了殷商的殘缺版。雖然商周以後,禮制和禮器的內容都有部分損益,但核心靈魂在良渚都能完整看到。

第二,大米文化的傳承

談到一個文明,核心特徵就是主糧是什麼。我們華夏文明,最根本的文化起源就得益於兩種主糧——大米和小米。正是由於發展出了農業耕種,中華民族才開始了向新石器時代的演變,並逐步買入文明社會。雖然大米和小米,在地理上有南北之分,但這兩種糧食作物在上萬年發展中相輔相成,共同促成了中華文明的誕生。

良渚文明和一系列長江流域的上古文化和文明,都是以大米為文化發展核心的。如果僅以黃河流域的小米文化當作華夏文明起源,那麼將會把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嚴重孤立化和狹隘化。更有甚有,就連小米文化也會被割裂出東夷、北狄等所謂「少數」族群,大幅矮化華夏文明的歷史高度。

同時,良渚文明在農業領域大大促進了中華文明的技術進步。良渚文明在水利建設和土壤改良方面,成為後世重要的典範。

代表良渚文明的「共工」,成為華夏文明興修水利的濫觴,也是大禹治水的前奏。另外,良渚文明等長江中下遊古代文明,在幾千年前就開始土壤改良活動,以人力改造自然的方式,在長江流域形成了面積廣大的水稻土分布區,奠定了後世「魚米之鄉」的基礎。

第三,養豬文化的傳承

上古中華文明的另一個共性,可能會被很多人忽視,那就是養豬。

從上萬年前開始,中華大地上馴化了最早一批家豬。在5000-7000年前,中國境內的一系列新石器文化,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養豬的(部分早期文化是馴化野豬)。這種牲畜養殖的區域同一性,在幾千年前的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從北方的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到中原的磁山文化、賈湖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到東方的北辛文、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以及西方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還有南方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凌家灘文化、寶墩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等,養豬的遺蹟處處可見。甚至連西藏的卡若文化和曲貢文化,也是養豬的,今天西藏的藏香豬就是起源於東部那些原始的家豬。

良渚文明同樣不例外,通過史前時期遺址的動物骸骨分析,良渚人平時肉食裡的家豬比例高達64%,比同時期的其他文化都高得多。要知道,養羊業要在4000多年前才開始出現。可以說,五千年前的這些中華史前文化,誰吃的養殖豬肉多,誰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第四,絲綢技術的傳承

絲綢,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代表。可以說,幾千年前只有中國人才會製作絲綢。

而最早的絲綢,就出土於浙江錢山漾遺址的良渚文明堆積層裡,據今有5000年歷史。錢山漾出土的是一張絲綢殘絹,可以說是我國絲綢業起源的目前最早物證。而且,這片絲絹做工相當精良,經密為每釐米52根,緯密為每釐米48根,繅絲和織造技術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良渚文明,正是中國絲綢業的重要起源地。如果把良渚排除在「華夏文明」之外,那麼絲綢就不得不也被排除在「華夏偉大發明」之外。

第五,漆器技術的傳承

不僅是絲綢,中國最早的漆器也是在浙江發現的。8000年前的跨湖橋遺址,發現過一張漆弓,這是世界最早的漆器。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又發現了漆器的碗。但這些還只是很粗淺的使用,良渚文明則真正將漆器的製作形成為一種工藝。良渚漆器不僅造型精美,而且設計巧妙,將玉石製作與漆器結合起來,部分良渚漆器都鑲嵌了小塊的玉石。

據《韓非子》所言,虞舜治理天下時,所用的食具就是黑色漆器,被諸侯們認為太奢侈,抗議的方國有十三個。大禹治理天下時,改用紅色漆器作食具,結果抗議的方國變成了三十三個。可見,在古代就將漆器作為一種非常奢侈的器物,然而良渚文明卻是這種奢侈器物的製作大家。

由此可見,良渚文明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不承認良渚文明傳承下來的這些華夏遺產,那麼玉器文化和傳統禮制、絲綢和漆器都將與華夏文明分割。甚至按照那個邏輯,大米也不能算是華夏傳統,豬肉更不是華夏上古時代的共同特徵。

四千到六千年前的華夏史前時期,是一個「滿天星鬥」的城邦林立時代,無數個擁有共同特徵的史前文化和文明,坐落於中國的東北、華北、黃河下遊、黃河上遊、黃河中遊、淮河流域、長江中遊、長江下遊、長江上遊、珠江流域甚至是河西走廊、西藏高原。可以說,這個時代的中國就是一個超大型的「希臘世界」,可以稱為是「華夏世界」。

最終在四千年前左右,黃河中遊的文明首先在政治上整合了當地和周邊的城邦,開始了統一國家的千年進程。這個情況,就像是亞歷山大最終統一了希臘世界,後世卻不該把馬其頓當成是希臘的唯一源頭,而把雅典、底比斯、邁錫尼這些城邦排除在「希臘文明」之外。(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良渚王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根據文津獎獲獎點評,此書「充分考慮到兒童與入門讀者的興趣點,側重於生活細節,從水、城、玉的線索展開,既有實體意義,又有文化象徵意義,並配以簡約卻相當柔美的插圖。整本書讀下來讓人賞心悅目,不知不覺間增進了知識,同時也忍不住遐想,尤其是遠古文化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五千年良渚王國》是國內首部反映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童書。
  •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考古學界漸漸有了「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的聲音。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良渚文化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小打小鬧的層面上。直到2007年,良渚文化的考古有了質的飛躍——這年,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見天日。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28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為何瑪雅文明同華夏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
    瑪雅文明一夜之間從美洲的熱帶叢林中消失。(瑪雅文明廢墟。)神奇的是瑪雅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著相似之處。一,人種相似。更為巧合的是兩個民族都有把玉與生命、繁衍連繫起來的信仰,如用於喪葬,祭祀天地鬼神等。有些瑪雅玉器竟與江南史前文化─良渚文化的玉飾驚人的相似。
  • 傳承守護良渚文明、開拓創新良渚文化,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赫赫五千載,文明良渚尋。今天(5月28日)上午,「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揭牌儀式」 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在良渚文創公司舉行。良渚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之一,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後申遺時代,在良渚文化舉世矚目的高起點上,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良渚文化?亟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之與當代文明相融相通。
  • 《魔獸世界》傳家之寶商人在什麼地方 傳家之寶商人位置一覽
    導 讀   魔獸世界傳家之寶商人在哪??
  • 美媒:中華文明憑什麼是最古老文明,埃及或羅馬文明難道不古老?
    我是:中外歷史觀作者筆名:周行天下最近有位外國網友有一個問題非常疑惑,困擾了許久,他提問到:為什麼中國的中華文明會被認定為世界最古老文明,而不是古羅馬或者埃及文明?,這個問題非常好,相信不管是外國朋友還是中國朋友,關於此問題的答案也可能會模稜兩可,不能確定回答。
  • 拿什麼做傳家之寶
    過去社會上有名望的家庭都有「傳家之寶」,例如有人以如意傳家,有人以寶劍傳家,有人以字畫傳家,有人以書香傳家。國家也有傳國之寶,古代的帝王以玉璽作傳承,現在的總統以印鑑來交接佛教也有傳承之寶,佛陀在靈山以「清淨法眼,涅架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付給大迦葉。神宗初祖達摩大師傳法給二祖慧可大師時說:「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裂裝,以定宗旨。」因此佛教僧眾便是以袈娑缽具作為傳法的信物。
  • 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
    2007 年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考古工作,基本證明了這是一個等級分明、有明顯分工、有高度一致精神信仰,且能動員大規模人群進行工程建設的社會。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也在一些器物上有所發現,只是留存較少,還無法完全釋讀。無論如何,這些證據足以斷定以良渚古城為中心的社會具備了國家的形態,良渚文化也因此進階為「文明」。毫無疑問,這也是迄今為止,東亞發現的最早的國家社會。
  • 良渚之光:詩人、作家走讀美麗洲,看五千年文明之光如何照耀今日夢...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來都有著優良的閱讀傳統,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從程門立雪到鑿壁偷光,中國崇尚讀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良渚博物院鳥瞰圖詩人寫道:我們都習慣仰望星空,卻忽略了腳下這塊土地,那才是離我們最近的星星。良渚,是杭州的又一處世界級文化地標,也是中華文明的曙光地。
  • 臺灣大學生杭州研習中華文化 感知文明之美歷史之光
    郭其鈺 攝中新網杭州8月8日電(郭其鈺)從「五千年文明聖地」良渚古城遺址到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的西泠印社,從珍藏多件文化瑰寶的浙江省博物館到還原宋代都市風貌的「宋城」……已是連續第六年舉辦的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此間於杭州舉行。40位臺灣大學生在杭州開啟了一段文明探索之旅,親身體驗篆刻等傳統技藝,感知五千年中華文明之光。
  • 華夏與世界文明起源:以玉祭文化為標誌,以古良渚玉器為核心
    在古華夏各地文化中均有型制各異的玉璜在考古中被發現。於是可以顯示出所有各地的華夏文明都似以玉璜為珠而貫串於一線之中。不言而喻,玉祭文明與玉器乃是幾千年來,作為「玉之魂」傳承至今,而良渚文化的玉祭則成為華夏文明的突出標誌與核心,傳播於世界各古老文明,其功在千秋萬代。
  • 「雲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海外上線 民眾可在網際網路觀展...
    中新網杭州12月22日電 (江楊燁)12月22日,「雲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海外傳播發布會在浙江杭州舉行。當天,「雲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在義大利米蘭和德國漢堡同步上線。義大利和德國的民眾通過網際網路即可觀看展覽,了解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該遺址被視為5000多年前中國及東亞史前稻作文明的卓越成就,是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the most concrete testimony of 5,000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因為,從五千年前的良渚陶文上可以看到天堂裡文明的燦爛曙光。我深感責任重大,很有必要把良渚陶文的重大意義寫出來,告訴世人,共沐榮光。內容豐富的良渚陶文 良渚陶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日月星辰、山水飛禽,雞龜貓蝶鹿蛇更是栩栩如生,一目了然。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為進一步挖掘梅嶺玉作為良渚文化玉料來源的佐證,5月27日—28日,梅嶺玉與良渚文明學術研討大會在天目湖畔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溧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溧陽市梅嶺玉文化研究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考古界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 良渚古城遺址具有文化遺產的五大突出普遍價值
    這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木槌敲下的那一刻,中國參會團一片沸騰,全場致以熱烈掌聲,來自世界各國的遺產專家為良渚古城遺址送上真誠祝福。都市快報記者也在大會現場,親歷了良渚申遺的那一刻。帶著激動的心情,我們為大家還原一下世界大舞臺上的「良渚時間」。
  • 夏朝的歷史遺存,夏朝國都的見證,華夏文明的創造者
    (作者:趙輝)夏朝做為華夏文明、中國國家形態建立的標誌,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階段。夏朝創造與形成的人類文明形態,是華夏民族早期各氏族部落,引以為傲共同認同的文化基礎。尋找並確立夏朝國都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中華民族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 鑑往知來,讓璀璨的中華文明照亮復興之路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那些讓大家族綿延不衰的「傳家之寶」,我們有必要了解和研究!
    自古稱作「傳家之寶」的幾乎都是珠寶美玉,就算是金子,也經常是金鑲玉,為什麼「傳家之寶」都傳玉不傳金呢?今天就跟大家來說一說!而這些玉佩、玉盅、玉如意等傳家之寶,作為精神承載的實物,能讓子孫們在重要的人生關口,睹物思人,想起家族的訓誡,迷途知返。 能讓父輩放心的不是千金萬金,而是子孫有德,只要子孫有德,秉德而行,通過努力,就算千金散盡還可以再來,就算處於仕途低谷,還有飛黃騰達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