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歷史遺存,夏朝國都的見證,華夏文明的創造者

2020-12-18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夏朝做為華夏文明、中國國家形態建立的標誌,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階段。夏朝創造與形成的人類文明形態,是華夏民族早期各氏族部落,引以為傲共同認同的文化基礎。尋找並確立夏朝國都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中華民族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因為受到中國歷史朝代更迭,統治中心地理變遷的影響,關於夏朝國都的文獻記載已經被掩蓋抹殺的蕩然無存。夏朝的歷史存在,只剩下文化的概念讓後人緬懷敬仰。要破解夏朝的歷史,只有通過對華夏文化傳承內容的抽絲剝繭、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解開夏朝歷史的面紗,還原一段真實的夏朝。

在筆者研究確認的夏朝國都為淮河流域塗山地區夏水北淝河的四方湖古城遺址,其方方面面的文化內涵,無不透露了夏朝國都歷史的地位與文化,顯示了其豐厚的、被歷史遮掩的華夏文化內涵。

四方湖古城遺址西南方位的官莊村,無疑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夏文化歷史遺存,彰顯了四方湖古城遺址的夏朝國都地位。官本位是我們民族幾千年歷史形成的一項文化習慣認同,貫穿了我們整個國家歷史。為何在四方湖古城遺址不遠處的農村有一個名為官莊的村莊?其內涵了哪些夏朝國都的歷史文化信息?

《呂氏春秋》【勿躬】「夫自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大橈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歷,羲和作佔日,尚儀作佔月,後益作佔歲,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鹹作筮。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聖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盡其巧,畢其能,聖王在上故也。聖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呂氏春秋》記載的這二十位華夏先民與創造發明,是華夏文明得以確立的基礎,包含了華夏最初文明的各個領域,他們是華夏文明建立形成的開創者。沒有他們的發明創造,就沒有華夏文明的形成與高速發展。堯舜禹建立的華夏精神文明,「二十官者」創造是華夏物質文明。

「二十官者」所創造發明的內容,包含了當時人們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大橈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歷」確立了農耕文明形成必需的曆法;「羲和作佔日,尚儀作佔月,後益作佔歲」是當時人們認識自然、觀測日月天象、探索宇宙的原始文明,其標誌是具有觀測天象日月星的觀星臺;「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包含了華夏民族最初文明人們生活的各個發明,沒有這些發明創造,就沒有人類從原始走向文明的基礎,是華夏民族文明形成的標誌;「巫鹹作筮」是人們做出判斷、做出決策的基本方法,雖有不科學的地方,但已完全脫離了原始人類依靠本能做出下意識決定的動物模式,是華夏文明形成必不可少的思維階段。因此,「二十官者」的工作與創造發明是華夏文明的基礎,是華夏文明內容的核心。

四方湖古城遺址的官莊村,位於北淝河北岸四方湖西的半島之上,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官莊村東北方有觀星臺遺址是觀測日、月、星辰的地方,南面有酒坊村是造酒的地方,瀕臨北淝河必須發明舟楫作駕才能便利交通,作室作井滿足生活的方便,古城遺址古井密布等等。官莊村與古城遺址的地理環境與歷史遺存,無不隱含了豐富的夏朝歷史信息。這些歷史信息既符合人類文明形成對地理氣候環境的依賴條件,也符合夏朝歷史在華夏文明誕生的眾多文化信息。

官莊村與古城遺址範圍內的同一水平線上東的祭祀堯舜禹的三官村,三官村北的華家村、婁家村,共同組成了夏朝國都的文化內涵:官莊是夏朝文化創造者的家園,三官村是夏朝人民祭祀堯舜禹的場所,華家村是華族後人的生活村落歷史遺存,婁家是大禹後人的生活村落歷史遺存。四方湖古城遺址範圍內的這些特殊村落的存在,與四方湖名稱代表的四方匯聚、四方來朝、四方來賀的夏朝時期特殊文化概念,共同形成四方湖古城遺址夏朝國都文化遺址牢不可破的地位。

四方湖古城遺址的官莊村、三官村、華家村、婁家村的這些夏文化村落,與古城遺址六千年的人類文化遺存涵蓋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殷商文化時期的大量陶片殘存,以及四方湖古城地區優越的地理自然環境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採集、漁獵、農耕文明在同一地理下的穩定發展條件,造就了四方湖古城遺址唯一的夏朝國都地位。這些隱含的夏文化內涵與獨特地理環境、人類文明發展早期依賴的自然條件、考古內容所綜合形成的夏朝國都文化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所有單一、消亡的夏文化代表遺址所能取代,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高度文明的夏朝國都遺址。(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發現夏朝時期文物,夏尚黑,商尚白,足以確認夏朝國都
    (作者:趙輝)作為華夏民族、華夏文明、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來源的夏朝,雖然中國歷史史料對夏朝歷史、人物、故事有著很明確的記載,但因為根據現代考古學的標準,沒有找到相應的夏朝國都遺址、夏朝文物、夏朝文字等實物證明,而使得夏朝的真實歷史階段被國內與國際所質疑,甚至否定夏朝的存在。
  • 夏朝國都位置終於發現:有史料、有文化、有遺址、有文物
    雖然華夏文明是唯一傳承不斷的中國原生文明、歷史悠久,但正因為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朝代變更頻繁,統治中心頻繁更迭,使得關於華夏文明發源地的夏朝統治與文化中心代表的夏朝國都,在中國幅員內的具體地理位置,成為困擾中華悠久歷史的一個未解之謎,也成為華夏悠久歷史地位受到國際學術界質疑的一個主要原因。
  • 四方湖畔的懷遠古城有哪些歷史遺蹟與夏朝國都相吻合
    因此,尋找到夏朝的國都,關乎華夏歷史文明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必須徹底解決的問題。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對歷史遺蹟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稍有忽略,一個代表中華文明標誌的歷史遺蹟就可能蕩然無存,再無恢復的可能。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四方湖畔有一個名叫古城的地方。對於古城的地名從何而來,無人清楚,也無人追究。雖然《懷遠縣誌》有隱約記載為春秋向國向城,但也不確定。
  • 確定夏朝國都遺址的主要依據是什麼?如何判定夏朝國都?
    (作者:趙輝)約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是華夏民族、華夏文明形成的源頭。夏朝在考古年代劃分上,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大量陶器的生產與使用是這一時期的顯著標誌。
  • 夏朝國都在中原,夏朝文化在中原,然此中原非彼中原
    (作者:趙輝)夏朝歷史研究,目前在中國歷史學術研究中處於一種比較尷尬的局面。雖然國家在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調動了國家最高端的精英人才,但在實際成果方面仍讓人感覺意猶未盡、心中充滿疑惑,尤其在夏朝國都位置、遺址的尋找與確認上,更是毫無目標、毫無結果。
  • 為何孟子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才是華夏民族來源的夏朝國都
    雖然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到近二十年來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歷代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做出了前僕後繼的艱苦努力,在黃河流域也找尋到了二里頭遺址之類的疑似夏文化的遺址,但二里頭遺址考古情況與文化內涵顯然無以支撐夏朝國都所代表的高度文明的華夏文化與歷史。
  • 大禹建立的夏朝國都為何尋找不到蹤跡?哪裡才是華夏、諸夏之人?
    為什麼作為華夏文明起始的夏朝,體現中華民族自豪感的華夏文明,進過數年各界科學精英不懈努力,仍然無法找到夏朝歷史存在的蛛絲馬跡呢?那麼體現夏朝文明歷史的夏朝國都究竟在中華大地的什麼地方呢?只有確定了夏朝存在的範圍,才能逐步解決夏朝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而現有的關於夏朝歷史探索的工作,完全是在錯誤的歷史文明系統中運作,其結果就不言而喻。
  • 孔子司馬遷筆者告訴你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夏朝國都在哪?
    該項目在集中國最優秀的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領域的170名科學家進行聯合攻關,雖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在對於華夏文明起源的夏朝歷史研究卻毫無絲毫進展,尤其對夏朝國都位置與遺址的確定,更是陷入了一種迷茫的境地。
  • 孟子告訴你夏朝國都嘆為觀止的王朝氣象,及興亡的原因
    (作者:趙輝)中華文明以歷史悠久、光輝燦爛著稱於世界,但中外學者公認的歷史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這與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很不般配。為此,我國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推進探求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與發展過程。
  • 二里頭遺址既不是夏朝國都,也不是商都,更不能代表夏文化
    二里頭遺址是目前我國史學界與考古界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的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是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
  • 三裡之城與城周十二裡所展現的華夏歷史文化
    (作者:趙輝)夏朝時期的國都承載著華夏民族的文化與起源,尋找夏都是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孜孜不倦的追求。夏都歷史與文化研究的缺失,華夏民族與文化來源就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永遠的缺憾。在研究華夏民族、華夏文明起源的夏朝國都時,具有相當規模的城池,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城池條件的遺址只可能是北方遊牧民族的聚居點。夏朝時期的國都與東夷地區的徐國徐偃王國都,到現在為止都是中國的一個歷史之謎,沒有相關的具體史料來證明夏朝國都與徐偃王國都的具體位置。
  • 夏朝——華夏文明的開端
    作者/樓下新垣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夏朝國都之謎被破解,只等待考古最後確認
    夏朝存在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從這時候開始,夏朝就建立了。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不過這時候還不是封建王朝。夏商周已經被人們說到很多年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三個朝代,都不是封建王朝,但是人們是知道這三個朝代的。
  • 中華與華夏之「華」來源本意考辯——夏朝歷史國都破解指日可待
    以上是筆者根據歷代以來,對中華與華夏中,「華」字來源本意觀點的總結,其中不乏有重疊的部分,但基本涵蓋了所有對「華」字的解釋。現根據筆者對夏朝歷史的研究,歷史事件分析,地理環境的描述,對「華」字來源本意,進行追本溯源、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闡述論證。一種觀點認為「華」古同「花」,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
  • 我們常自稱是華夏子孫,夏朝在歷史真的存在嗎,那華是指華朝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經歷了很多朝代,因為身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擁有了如此光輝的歷史,所以我們才驕傲。對於華夏子孫的華夏二字,在歷史上曾經有個夏朝,夏是指夏朝,而華又是指什麼呢?是華朝嗎?而歷史上真的有這個「華」的朝代嗎?
  • 中國歷史上「華夏」裡的夏是指夏朝,那「華」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作為中國人,我們都稱自己為華夏後裔和炎黃子孫。炎黃子孫很好理解,因為中國人都認為炎帝和黃帝是中華的兩位始祖。雖然他們兩人最後成為敵對的部落,但在黃帝打敗炎帝之後,兩個部落又漸漸的融合在了一起。同時,我們中國人還自稱為華夏。在華夏裡面,夏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
  • 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那麼夏朝之前又是哪個朝代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一共有這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那麼大家知道這五千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的嗎?我國歷史從夏商周開始,但是要是從開始計算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現在也就只有4090年左右的時間,還有1000多年是什麼時期那?夏朝之前又是哪個朝代那?
  • 從華字的演變,看中華文字的發展,對破解夏朝歷史的重要作用
    (作者:趙輝)對於代表中華民族獨特象徵的「華」字,雖然歷代名人有各種解釋,但都很難解釋清楚「華」字的本意與來源,使得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華」字,產生很多歧義,各地為了地方的特殊利益,牽強附會,攀龍附鳳,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整體形象,進而影響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四千年的華夏歷史也是飽受質疑。
  • 疑似夏朝遺蹟的除了二里頭遺址還有哪裡?
    華夏三代歷史的研究中夏朝的存在有否、它以何種方式存在、目前已發掘的哪一些考古遺址可以證實是夏朝遺存等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不僅國內外史學專家們眾說紛紜、意見極不統一,民間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度也一直很高。考古學中認定某處遺址是否屬於某個古文化類型,是按照此地發掘出土的各種器物遺存、墓葬形制、房屋基址構造等是否與這一古文化有相同之處來判斷的,拋開夏朝的爭議不論,和二里頭遺址內涵近似的重要遺址要屬山西夏縣的東下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