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國都位置終於發現:有史料、有文化、有遺址、有文物

2020-12-18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綿不斷,從文明誕生之初延續至今,從文化內涵傳承到地域、到稱謂唯一沒發生根本改變的文明形態。這是華夏民族引以為傲、文化自信、國家自信的根本。

四千多年前堯、舜、禹三代以天下為己任,以其崇高的個人品德,建立、形成了華夏文明的基礎,在夏朝時期終於形成了以高度夏文化為影響力,得到四方各氏族部落廣泛文化認同的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的國家形態。以此為基礎,中華大地原始氏族部落逐漸形成了統一文化認同的華夏民族,華夏民族也以仁、義、禮、智、信,成為各歷史階段的立國根本。

雖然華夏文明是唯一傳承不斷的中國原生文明、歷史悠久,但正因為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朝代變更頻繁,統治中心頻繁更迭,使得關於華夏文明發源地的夏朝統治與文化中心代表的夏朝國都,在中國幅員內的具體地理位置,成為困擾中華悠久歷史的一個未解之謎,也成為華夏悠久歷史地位受到國際學術界質疑的一個主要原因。

「過去數十年的考古實踐表明,學術界對於夏文化的認識不但沒有形成共識,反而有漸行漸遠的趨勢,甚至有學者開始懷疑歷史上夏代是否真的存在。」「在古代文獻記載中所見夏商兩族活動範圍內,即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已經不太可能再發現什麼新的考古學文化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孫慶偉)

做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其在歷史上的真實存在應是毫無疑問的,沒有夏朝就沒有華夏文明,也就沒有華夏民族。夏朝的歷史事關中華民族之根,絕不是個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可解決就解決,沒有經濟利益就可以不去解決的問題。但現實很殘酷,從中國學界的相關言論來看,關於夏朝的許多重大問題,國家投入巨資,各學術機構、高等院校中國的高精尖人才,在夏朝歷史的問題上還無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為華夏民族的歷史提供讓中華民族、世界人民由衷欽佩、信賴的成果。

不僅承載華夏民族精神家園的夏朝問題無法解決,做為中華儒家思想來源的《詩經》發源地問題,也是中華文明的未解之謎,成為困擾中華文明文學歷史研究的重大問題。為何這兩個重大問題,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謎團,遲遲得不到解決,成為中華歷史與學界「哥德巴赫猜想」?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繫?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筆者近年的潛心研究,筆者可以負責任地說,夏朝國都問題與《詩經》發源地的問題,具有文化沿襲的關係:沒有夏朝國都形成的高度文明與文化,就沒有《詩經》的誕生;沒有《詩經》的問世,就沒有中華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成為華夏文明的主導思想。

夏朝國都與《詩經》發源地為同一遺址,不同的歷史時期;做為夏朝的中心,夏朝國都地區的文化積累與沉澱,為千年後《詩經》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基礎、文明思想。而這一地區,就是位於淮河流域北淝河下遊的四方湖地區,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就是夏朝國都遺址、《詩經》的發源地。

筆者的這一斷論,具有十分的把握與證據,可以面向海內外學者專家的質疑與考問,經得起各方面專業領域的檢驗。筆者願意與各界人士、社會力量共同將這一事關中華民族本源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完整地、徹底解決,重現一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民族自信的豐富多彩的華夏世界,讓神話走向現實。

淮河流域的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為夏朝國都遺址,筆者通過四個方面的證據來加以闡述確認:文史記載、文化傳承、遺址、文物。

一、 中國文史記載

對於夏朝歷史的研究,學者專家和社會人士基本以《竹書記年》與《史記》的記載為藍本,進行求證研究。但只要細心地分析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述,就可發現司馬遷對夏朝的歷史記述,只陳述歷代夏後帝王名稱的沿襲,對夏朝國都只記載一個「陽城」。在古代,水之北山之南的城池,皆可以稱為「陽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有數個「陽城」或「某陽城」的原因。因此,「陽城」不能作為夏朝國都的名稱來考量,只可作為參考,夏朝國都位於水之北或山之南來解讀。而《竹書記年》關於夏後帝王的居地記載,司馬遷完全沒有採用,經過歷代的學者各方面的研究,也完全沒有得到相關研究成果,而且誤導了對夏朝國都範圍的判斷。因此,基本可以排除《竹書記年》記載對夏朝國都研究的參考價值。

在中國最早的編年史《左傳》中,對華夏之地有三處記載值得我們重點研究,可以確定華夏之地的區域。「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吳犯間上國(越國)多矣,聞君親討焉,諸夏之人莫不欣喜」「楚失華夏」。在歷史的不同時期,華夏之地分別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徐國、楚國、吳國所佔據,為三國的一部分,說明華夏之地遠小於徐、楚、吳任何一國的地盤,一場戰爭就可以將華夏之地為另一國佔領。因此,綜合判斷,華夏之地應位於歷史上徐、楚、吳三國交界的地帶。而淮河流域北淝河四方湖地區,正是位於這樣一個區域,是歷史文獻記載中的「華夏」「 諸夏」之地。

北淝河,古稱夏水。夏水也是歷史學家尋找中,判斷夏朝國都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古夏水的地名與夏朝的歷史,具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也是筆者確認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為夏朝國都的重要標誌。

二、 文化傳承

根據筆者研究,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不僅是四千年前的夏朝國都遺址,而且是西周末期與春秋時期產生的《詩經》的發源地。是夏朝時期形成的高度文化,在近千年後,在夏朝國都地區結出的文化果實,成為底蘊深厚的華夏地區文明的又一碩果,發展為中華儒家思想的來源。

土生土長在夏朝國都地區形成的高度文化與文明,不會因為夏王朝的傾覆而消亡。文化與文明的生命力正在於此,在合適時機又會結出另一朵奇葩,帶給後世人們一個新的精神境界,延續、展現華夏文化與文明的輝煌。

《水經注·陰溝水》記載:"北肥水又東南徑向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國也。《世本》曰: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後。京相璠曰:向,沛國縣,今並屬譙國龍亢也。杜預曰: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為侯國,即此城也。

《竹書記年》載「詩皇甫作都於向」;兮甲盤銘文載:「王賜兮甲馬四匹、軥車,王令甲政(徵)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

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在西周時期為向國,被認為《詩經》採集者的尹吉甫,正是在向國度過了後半生,收集、採集、創作了大量的《詩經》作品。四方湖畔的向國為《詩經》的發源地也是毫無疑問的。有人會說,春秋向國被歷史學界考證為位於山東半島的莒國南,那就只能去諮詢中國歷史學家是如何考證的春秋向國位置了。

夏朝國都的文化底蘊,不僅體現在《詩經》的產生地上,四方湖地區流傳的民間舞蹈花鼓燈,更是直接來源於夏朝的大禹歡迎招待萬國諸侯的文藝表演。花鼓燈獨特的舞蹈動作,給萬國諸侯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對夏都人民的美好印象,以此產生了「夏」字的不同異體字。

因此,《詩經》的產生與花鼓燈舞蹈的流傳至今,是夏朝國都地區人民對夏朝文化傳承的結果,顯示了夏朝時期形成的華夏文化深厚文化底蘊。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也形成任何其他考古學定位的文化遺址無可比擬的華夏文化傳承優勢。

三、 古蹟遺址

做為夏朝國都,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有何規模、遺存可於傳說中高度文明的華夏國都相匹配呢?夏朝國都有多大的規模,文史上有記載嗎?

在《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述中,孟子對前朝天子失國的情景進行了如下描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所述的天子只能是夏朝的夏桀失國情景,文中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就是夏朝國都的規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正描繪了夏朝國都的宏大規模;「米粟非不多也」說明了夏朝國都富足的物產,米粟顯示了夏朝國都既盛產南方的水稻,也盛產北方的旱粟,這正符合淮河沿岸南北分界的稻粟皆可種植的地理優勢。

筆者個人自費對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研,在古城遺址的東、西、北分別有三條溝寬池深的大溝,與四方湖共同構成了城池的護城河體現。護城河體現東西長四裡,南北長七裡多,與「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的宏大規模高度吻合。因此,筆者可以確認,這就是傳說中的夏朝國都遺址,孟子文中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天子失國城池。

四、文物年代證據

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其年代歷史地方文物部門的考證僅為漢代的向縣遺址,距今也僅兩千年的歷史,西周時期的向國與四千年前的夏朝國都遺址,完全超出了國家文物部門與專業人員的考量範圍。因此,古城遺址的文化遺存年代,只能通過筆者的個人考古發掘,找出答案。

今年,筆者個人專門自費對古城遺址進行了幾天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陶瓶,以及包含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陶片。這些陶片將中國遠古文化的陶器文化年代全部包含在內,是其他具有特定鮮明時代時期特點的文化遺址,所無法比擬的。這些陶片,即使經驗豐富的考古人員,也不可能在一個地方發掘出中國全部遺址文化年代的陶片。這些對於一個業餘者來說,卻可以信手拈來,說明了什麼?不是本人擁有的超人能力,而是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其文化遺存、內在文化價值,只要用心發掘,關於夏朝的歷史文化,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筆者個人自費考古發掘出的二里頭文化紅陶壺柄,最具代表性。其與二里頭鴨型陶器手柄紋飾,完全相同,但年代要遠於二里頭時期,顯示了標準的夏朝年代特性。為古城遺址確認為夏朝國都提供了文物證明。而6000-2000年前文化的傳承延續,說明了華夏遠古文明在古城遺址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發展,遠古文化在此從沒間斷,文化一直在延續。這種不間斷的文化延續,造就了華夏文明的形成與高度發展,是夏朝文化形成的基礎,造就了夏朝國都這一代表性的朝代形象。

也許很多人會對筆者考古發掘出這些陶片,數量太少,文化內涵不明,無法證明與夏朝國都的文化遺存相匹配。要知道,這些僅是獨立個人自費考古發掘的成果,如果是國家相關部門有心認真負責地去考古發掘,以泱泱大國的財力發掘出與夏朝國都相應的文物與遺存,定當是超出個人發現的千倍萬倍成果。如果僅是通過筆者個人的財力物力精力,去解決整個華夏民族的問題,雖義不容辭、傾力而為,但資源有限,時間漫長,道路曲折。

綜上所述,筆者雖然個人能力有限,學識不多,資源有限,雖然學術需要嚴謹,但在夏朝歷史、夏朝國都、《詩經》發源地等事關華夏民族、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等重大的問題上,筆者可以自信地斷言: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為唯一的華夏文明發源地——夏朝國都,古城遺址與四方湖共同構成了《詩經》的詩情畫意,四方湖地區才是真正的華夏故土,是夏文化研究不可迴避的研究對象。(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發現夏朝時期文物,夏尚黑,商尚白,足以確認夏朝國都
    (作者:趙輝)作為華夏民族、華夏文明、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來源的夏朝,雖然中國歷史史料對夏朝歷史、人物、故事有著很明確的記載,但因為根據現代考古學的標準,沒有找到相應的夏朝國都遺址、夏朝文物、夏朝文字等實物證明,而使得夏朝的真實歷史階段被國內與國際所質疑,甚至否定夏朝的存在。
  • 確定夏朝國都遺址的主要依據是什麼?如何判定夏朝國都?
    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殷商文化的遺址,分別代表了一段時間內,特定區域的陶器特徵,隨著人類活動的變遷而銷聲匿跡。因此,這些文化遺址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都是間斷性的,無法形成早期人類文明長期持續發展,進而形成高度華夏文明的物質基礎。
  • 二里頭遺址既不是夏朝國都,也不是商都,更不能代表夏文化
    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或商朝早期的都城遺址。許宏先生以其嚴謹、務實的學術作風,以二里頭遺址真實、實際考古成果,所著的三部學術著作《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因為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材料的天然不足,透露了二里頭遺址考古情況與璀璨華夏文明起源的夏朝國都地位的嚴重不符,從而否決了二里頭遺址做為夏商交疊時期,末期夏朝國都和早期商朝國都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因為沒有出土甲骨文自證文字。
  • 夏朝國都在中原,夏朝文化在中原,然此中原非彼中原
    雖然國家在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調動了國家最高端的精英人才,但在實際成果方面仍讓人感覺意猶未盡、心中充滿疑惑,尤其在夏朝國都位置、遺址的尋找與確認上,更是毫無目標、毫無結果。因為殷墟遺址的發現,更是加強了夏朝的中心區域必定也在黃河流域的觀念。而恰恰是這一觀念,使得對夏朝與夏文化的探尋走入歧途,到目前為止對夏文化的考古發掘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觀念的錯誤,是必須反思與重新定位夏文化範圍的時候了。
  • 四方湖畔的懷遠古城有哪些歷史遺蹟與夏朝國都相吻合
    古城地名歷史就這樣一直被熟視無睹地延續下去,尤其緊鄰古城南的四方湖,一個人人都認識的不能再普通的湖名,更是被世人所俗看,「四方形的湖?名稱能有文化些不?」。在關乎中國歷史斷代工程中,國家考古重點關注的屬於夏文明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因為其規模較小,沒有發現相關的文字遺存與金屬貨幣的等代表統一王朝的證物,無法與傳說中的夏朝都城相匹配,只能從年代時間上定位為夏文化時期遺址。
  • 為何孟子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才是華夏民族來源的夏朝國都
    夏朝文化中心在哪?夏朝國都在哪?對於中國人來說,至今還是個迷。對於中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來說更是一個無解之謎,以致有學者認為,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雖然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到近二十年來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歷代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做出了前僕後繼的艱苦努力,在黃河流域也找尋到了二里頭遺址之類的疑似夏文化的遺址,但二里頭遺址考古情況與文化內涵顯然無以支撐夏朝國都所代表的高度文明的華夏文化與歷史。
  • 夏朝的歷史遺存,夏朝國都的見證,華夏文明的創造者
    要破解夏朝的歷史,只有通過對華夏文化傳承內容的抽絲剝繭、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解開夏朝歷史的面紗,還原一段真實的夏朝。在筆者研究確認的夏朝國都為淮河流域塗山地區夏水北淝河的四方湖古城遺址,其方方面面的文化內涵,無不透露了夏朝國都歷史的地位與文化,顯示了其豐厚的、被歷史遮掩的華夏文化內涵。
  • 河南這九個地方,曾為夏朝國都!有你的家鄉沒?
    在這期間,夏朝共建立都城10餘個,而其中9個,都在如今的河南省境內。今天,小南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河南境內的九大夏朝國都。一、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告成鎮君主:禹陽城為夏朝早期舜禹都城。而在多個史料中,有皆有禹都陽城的記載,如東漢宋忠《世本居篇》記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二、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君主:禹、啟禹和其子夏啟都曾以陽翟為都。據《史記註解》所載:"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居陽翟。"
  • 孟子告訴你夏朝國都嘆為觀止的王朝氣象,及興亡的原因
    在商朝國都遺址基本確定的情況下,對夏朝國都遺址的尋找與考古確定,就成為延伸解決中華文明歷史的重要工作。從目前了解的相關信息來看,中國史學界似乎對夏朝國都遺址的尋找工作已經走入了死胡同,無法繼續前行。其根本問題,是對中國遠古歷史文明發展演變的理論,發生了原則性、根本性的錯誤,使得對夏朝國都遺址的尋找久尋無果、無功而返。
  • 疑似遼金時期遺址,和平牧場考古有重大發現
    (王宇) 近日,國內7名歷史文化專家和民族及宗教文化專家齊聚和平牧場,圍繞轄區新發現的疑似遼金時期遺址開展歷史文化交流活動。據了解,這個牧場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現已被大慶市大同區確定的兩處歷史遺蹟為大同區半山遺址和小廟子遺址。
  • 孔子司馬遷筆者告訴你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夏朝國都在哪?
    該項目在集中國最優秀的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領域的170名科學家進行聯合攻關,雖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在對於華夏文明起源的夏朝歷史研究卻毫無絲毫進展,尤其對夏朝國都位置與遺址的確定,更是陷入了一種迷茫的境地。
  • 夏朝國都之謎被破解,只等待考古最後確認
    不可否認的是,商朝和周朝是有文物、文字出土的,可是偏偏夏朝是個例外。夏朝沒有文物也沒有文字的出現,僅僅是有一些遺址,只不過這些遺址距今遙遠。夏朝存在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從這時候開始,夏朝就建立了。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不過這時候還不是封建王朝。
  • 三裡之城與城周十二裡所展現的華夏歷史文化
    現代已發現的眾多考古文化遺址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些文化遺址都是消失的人類文明,無法穩定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認同、高度文明的華夏文明。因此,一定程度的文明必然有與其相適應規模的城池,只有遊牧民族才不需要城池的保護。在研究華夏民族、華夏文明起源的夏朝國都時,具有相當規模的城池,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城池條件的遺址只可能是北方遊牧民族的聚居點。
  • 圓明園遺址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_文化快報_首都之窗_北京市...
    據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澹泊寧靜景區南北長約140米,東西寬約160米,佔地2.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殿的東門外是翠扶樓,樓的南北均是稻田。2020年11月初開始,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澹泊寧靜開展考古發掘。
  • 鳳凰咀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去年,位於襄州區龍王鎮的鳳凰咀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的神秘面紗開始揭開。眼下,隨著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鳳凰咀遺址南部的發掘,一座距今五千年的古城走入人們的視線。
  • 安陽一村莊,曾作為夏朝國都長達35年!如今少有人知
    安陽市湯陰縣城往東約20公裡的菜園鎮西河村,看起來和普通的村莊別無二致,平日裡也少有外地人前往。不過,就是這樣一座不起眼的村莊,卻大有來頭。首先,這裡曾作為夏朝四代君主的國都,長達35年。關於夏朝以西河為都的歷史,在多個史料中皆有記載。據戰國時期魏國史書《竹書紀年》載: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 圓明園遺址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
    本報訊(記者 王斌)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發現。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的9間房屋遺址的位置及其內部情況,並首次運用植物考古手段發現了皇家稻田遺址,下一步將用實驗方法分析土壤構成,判斷稻田內是否有相關植物遺存。
  • 西域都護府遺址所在地理位置認識有重大推進(圖)
    來自北京大學、國家博物館、中科院遙感所、中國社科院、新疆考古所、甘肅省考古所等國內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百名著名學者專家齊聚輪臺,從多角度揭示歷史上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有效治理和中華文化在新疆的主導地位,對備受關注的西域都護府遺址所在地理位置的認識有了重大推進。與會專家辨別在輪臺縣境內的奎玉克協海爾古城遺址撿到陶片。
  • 大明寶船遺址挖出文物百餘件(圖)
    大明寶船遺址挖出文物百餘件(圖) 100多件文物,這一發現令我市文物專家驚喜不已。他們認為,這對研究我國明代造船技術有重要意義。目前這批文物已在南京市博物館得到妥善保管。  位於河西的明朝永樂年間皇家寶船廠遺址,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中世紀造船廠遺址,現存古船塢三條,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2005年鄭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我市規劃在遺址上建設大明寶船遺址公園,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
  • 中國最有古韻的西安,遺址遺蹟眾多,連修鐵路都能發現古都城
    導語:中國最有古韻的西安,遺址遺蹟眾多,連修鐵路都能發現古都城。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西安在古時又被稱為長安,長安在古代有繁華盛世的氣概,有關長安的詩句和故事有太多,這座城市在歷史上多次為都城,現在發現的遺址遺蹟也有很多,是個極具古韻的城市。提起西安大家可能會想起兵馬俑、阿房宮、終南山等,這裡的歷史遺留的珍寶很多,好像到一個地方就能碰到一段歷史的篇章,據說在西安修建鐵路時就曾經挖出了三秦之一雍王的都城廢丘,修個地鐵都能發現一處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