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既不是夏朝國都,也不是商都,更不能代表夏文化

2020-12-18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其年代約為公元前1750—153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交疊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二里頭遺址是目前我國史學界與考古界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的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是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或商朝早期的都城遺址。

做為在二里頭遺址工作近二十年的考古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無疑是目前最權威、掌握第一手考古資料、最新考古信息的夏文化研究專家,先後發表了《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等專著,詳細闡述了二里頭遺址在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價值與地位。這些專著為二里頭遺址地位的確立,駁斥西方學者否定夏朝的真實存在,以及否定以西方學術為宗旨國內部分學者的華夏文明西來說的觀點,無疑是夏文化研究標杆性的學術著作。

許宏先生以其嚴謹、務實的學術作風,以二里頭遺址真實、實際考古成果,所著的三部學術著作《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因為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材料的天然不足,透露了二里頭遺址考古情況與璀璨華夏文明起源的夏朝國都地位的嚴重不符,從而否決了二里頭遺址做為夏商交疊時期,末期夏朝國都和早期商朝國都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因為沒有出土甲骨文自證文字。

二里頭遺址只所以被定為夏文化遺址,只是因為其早於二裡崗文化,又分布在史料中記述的「有夏之居」的範圍內,「早於二裡崗文化,又分布在有夏之居的二里頭文化自然是夏文化,共識就這麼形成了」(劉緒語)。二里頭文化遺址,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伊洛地區「有夏之居」範圍內,所找到的唯一相當於夏朝時期的文化遺址。這讓人感到相當疑惑,夏朝是個文明程度高度發達的王朝,如何在「有夏之居」範圍內只找到這一處夏時期文化遺址?偌大的範圍內只有這一處人類生活的痕跡?這與夏王朝萬國來朝、萬國來賀的高度物質文明與文化,完全不相匹配。

事實上,周武王的「有夏之居」,並不是說伊洛地區有夏朝人的故居,而是說當時的無人之地伊洛地區,與夏朝國都的地理環境十分相似,是建立周朝京都的好地方。如此說來,伊洛地區與夏文化毫無關係,二里頭遺址完全代表不了夏文化,二里頭遺址最多只是夏朝時期的一個邊緣方國,與商部落具有相對的同盟關係,才讓二里頭遺址具有穩定的222年左右時間,橫跨夏商交疊時期。

許宏先生以二里頭遺址為切入點,所著的《最早的中國》中「西周金文把最早的[中國]指向洛陽盆地」的論點,來自於何尊銘文「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中的「宅茲中國」。實際上其真實的意義為「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而不是「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那麼,最早的中國來自於洛陽盆地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實際上最早詞語「中國」的出現是在《詩經》中,《民勞》中的「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蕩》中的「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桑柔》中的「哀恫中國,具贅卒荒」。以《詩經》中的「中國」來尋找最早的中國地區,才是正確研究夏文化的方向。

根據筆者對《詩經》的研究,《詩經》中的中國是指西周時期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向國「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皇甫作都於向」,這句《竹書記年》的記載,明確了尹吉甫的《詩經》作品產生於向國的史實。

《孟子滕文公上》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水暢茂, 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人,雖欲 耕,得乎?」春秋時期的孟子記述,也是較早記載「中國」的文獻。而這裡的中國,是指大禹治水前後中國的最初地區。而這個地區正是對大禹劈山導淮,疏通四方湖地區的荊塗二山,大禹建立治水豐功偉績,為當地人民發展農耕文明,建立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區。

因此,如果要深入研究夏文明,《詩經》誕生地的四方湖地區與大禹治水的塗山地區,才是探究夏文明的正確方向。背離這一方向的夏文化研究,只會是對自己學術生命的浪費,以二里頭遺址為參照標準的夏文化研究無疑正面臨這種狀況。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4100年前夏朝建立是中國王權建立的標誌,而公元前1750—1530年時期的二里頭遺址,從年代上說無論如何也代表不了最早的中國,許宏先生的「中國誕生於二里頭時代」的觀點也是需要重新考量的。

《大都無城》更是明確表露了二里頭遺址的實際考古狀況,二里頭遺址是一個無城池的人類自然聚集地,無城無池,「關於二里頭,正是由於我堅信作為王室禁地的宮殿區不該是開放的,才最終找到了二里頭宮城,但外郭城還是沒有找到,放開眼界後發現二里頭到漢代將近2000年的時間裡居然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外郭城。如果在二里頭還沒有發現宮城的時候,認為一號宮殿、二號宮殿的宮牆就相當於城了;發現宮城之後,宮城就算是城了,這樣就混淆了內城(宮城)、外郭城之間的差別。」(許宏)。

許宏先生以二里頭遺址考古情況,以提高二里頭遺址文化價值的《大都無城》新觀點,無疑是根本性錯誤的,背離了人類從離開原始森林走向平原,為自身安全考慮建立起來的自我保護原則方法。

小到一個家庭的院落,一個有一定組織能力的村落,為保護自身安全,都要建院牆,挖村落護城溝。這是在「禽獸逼人」原始狀況下的必要措施。在一個部落積累下豐富的物質財富後,建城防禦外來勢力的搶劫,保護自我生命的安全,更是高於其他任何工作。一個被定義為夏朝或商朝文明的都城的二里頭遺址,盡然最基本的城池都沒有發現,只能說明二里頭遺址完全不具備夏朝或商朝都城的基本條件。否則其做為物質與文化高度發達地區,會隨時被一個外來勢力所搶劫毀滅,而不復存在。以《大都無城》觀念建立起來的二里頭遺址其文化遺址意義,其在夏文明發展中的地位也就蕩然無存。

許宏先生以儒家的正統闡釋,所謂天子志在四方的博大胸襟和教化方便,而構建的二里頭遺址現象解釋「大都無城」,與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的實際狀況是不成立的。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正是對夏桀失國時夏朝國都的描述,「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才是夏朝國都的宏偉繁榮富裕景象,這樣一個夏朝國都,沒有高大城池保護,能建立起高度文明的華夏文明嗎?

而其中的「米粟非不多也」正明確表明了夏朝國都處於現代中國的南北交界,盛產南方的水稻與北方的旱地作物慄的淮河南北地區。在自然條件下,淮河北岸二十公裡以北,已經不能再種植水稻。中國以面為主食的北方和以米為主食的南方,在生活習慣上主食米麵是最基本的區別。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正是指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所謂夏朝「天子志在四方的博大胸襟和教化方便」,統御中國南北東西四方理論的來源。

因此,不論從《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還是《大都無城》觀點來說,二里頭文化遺址既不是夏都,也不會是商都,更不是夏文化的中心。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如果要實現對夏文化研究的突破,唯一的途徑是以四方湖夏朝國都地區為研究對象,實現對華夏民族、中華文明發源地的完全、徹底解密,讓堯、舜、禹三代奠定的華夏文明精髓內涵發揚光大。(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確定夏朝國都遺址的主要依據是什麼?如何判定夏朝國都?
    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殷商文化的遺址,分別代表了一段時間內,特定區域的陶器特徵,隨著人類活動的變遷而銷聲匿跡。因此,這些文化遺址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都是間斷性的,無法形成早期人類文明長期持續發展,進而形成高度華夏文明的物質基礎。
  • 夏朝國都位置終於發現:有史料、有文化、有遺址、有文物
    但只要細心地分析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述,就可發現司馬遷對夏朝的歷史記述,只陳述歷代夏後帝王名稱的沿襲,對夏朝國都只記載一個「陽城」。在古代,水之北山之南的城池,皆可以稱為「陽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有數個「陽城」或「某陽城」的原因。因此,「陽城」不能作為夏朝國都的名稱來考量,只可作為參考,夏朝國都位於水之北或山之南來解讀。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兩周時期的文獻和《史記》等文獻中關於夏代或與夏代有關的歷史記載儘管比較少且有相互牴牾及傳說的成分,但其中商之前有夏、「湯革夏命」等基本史實是可信的。一些相關重要考古發現也是以文獻記載為線索而取得的。在夏文化探索與研究中,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之間,既不能生拉硬扯、盲目對應,也不能忽略二者之間的可能聯繫和相互印證,同時還需要科學嚴謹的假說用以指導研究。這應是我們當前探索和研究夏文化的基礎認知。
  • 發現夏朝時期文物,夏尚黑,商尚白,足以確認夏朝國都
    黑陶就是一個可以驗證夏朝國都地位重要的、必要的因素。在已知的文化遺址代表中,5300年—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與4500年—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其代表陶器皆以黑陶著稱。而良渚文化的黑陶為黑皮陶,龍山文化的黑陶胎質為全黑,兩者有本質的不同,代表了不同地區的陶器文化。
  • 二里頭遺址與三官廟遺址,哪裡更具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
    (作者:趙輝)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三官廟遺址文化層非常「單純」,為3800年-3600年前,沒有發現更早或更晚的歷史遺存。出土了較為完整的銅器,包括銅鉞、銅鈴、銅錛,青銅戈、青銅劍,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僅次於二里頭遺址。
  • 夏朝的歷史遺存,夏朝國都的見證,華夏文明的創造者
    四方湖古城遺址西南方位的官莊村,無疑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夏文化歷史遺存,彰顯了四方湖古城遺址的夏朝國都地位。官本位是我們民族幾千年歷史形成的一項文化習慣認同,貫穿了我們整個國家歷史。為何在四方湖古城遺址不遠處的農村有一個名為官莊的村莊?其內涵了哪些夏朝國都的歷史文化信息?《呂氏春秋》【勿躬】「夫自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
  • 為何孟子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才是華夏民族來源的夏朝國都
    雖然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到近二十年來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歷代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做出了前僕後繼的艱苦努力,在黃河流域也找尋到了二里頭遺址之類的疑似夏文化的遺址,但二里頭遺址考古情況與文化內涵顯然無以支撐夏朝國都所代表的高度文明的華夏文化與歷史。
  • 河南的二里頭遺址,真的是夏王朝的遺留嗎?
    這說明二里頭文化所屬的文明在當時有著極強的影響力,而這也是人們認為其和夏王朝有著直接關係的重要原因。 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而繼續開展,人們發現這些遺址雖然在年代上頗為接近,但是其呈現出的文物特點卻有著顯著的區別。考古學家們根據不同遺址所具有的特點,將二里頭文化分為四個時期。
  • 夏朝國都之謎被破解,只等待考古最後確認
    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不過這時候還不是封建王朝。夏商周已經被人們說到很多年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三個朝代,都不是封建王朝,但是人們是知道這三個朝代的。在西方歷史學家的眼中,華夏歷史上的夏朝是不存在的,原因就是夏朝沒有文字記錄。可問題,這樣的質疑是不是真正的問題呢?換句話說,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根據考古的發現來看,夏朝這個謎題很快就被破解了。
  • 夏朝國都在中原,夏朝文化在中原,然此中原非彼中原
    因為殷墟遺址的發現,更是加強了夏朝的中心區域必定也在黃河流域的觀念。而恰恰是這一觀念,使得對夏朝與夏文化的探尋走入歧途,到目前為止對夏文化的考古發掘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觀念的錯誤,是必須反思與重新定位夏文化範圍的時候了。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
  • 「夏都」二里頭遺址:六十年再探索夏文化
    為期兩天的「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束了,但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對夏文化的探索顯然並不會因此而降溫。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依據文獻線索在河南尋找「夏墟」時,發現了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由此開啟了考古學界對二里頭的發掘和研究。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3500年前都城遺址凝聚一系列政治理念 二里頭考古最新成果直接指向...
    趙海濤認為,這是中國宮城的鼻祖,以紫禁城為代表的「多進院落」建築模式的源頭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商周以後,中國宮殿建築的主流就是多進院落,一直到明清故宮(都是)宮殿建築發展的主流。目前來看,源頭可以(追溯)到二里頭了。」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眾多其他遺蹟和遺物,比如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以及具有極高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的綠松石龍形器等。
  • 言說歷史|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對認識夏朝歷史有重大意義!
    後來考古學家又發現不同時期的陶器呈現出不同器物特點,從而斷定二里頭遺址的文化特徵大約介於河南龍山文化與鄭州二裡岡商代前期文化之間,在考古學上通常稱為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分期二里頭遺址的撲朔迷離之處在於它的分期和它與夏文化的關係問題上。
  • 四方湖畔的懷遠古城有哪些歷史遺蹟與夏朝國都相吻合
    古城地名歷史就這樣一直被熟視無睹地延續下去,尤其緊鄰古城南的四方湖,一個人人都認識的不能再普通的湖名,更是被世人所俗看,「四方形的湖?名稱能有文化些不?」。在關乎中國歷史斷代工程中,國家考古重點關注的屬於夏文明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因為其規模較小,沒有發現相關的文字遺存與金屬貨幣的等代表統一王朝的證物,無法與傳說中的夏朝都城相匹配,只能從年代時間上定位為夏文化時期遺址。
  • 二里頭遺址為什麼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專家告訴你TA有多重要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 60餘年來,為什麼中國考古界對二里頭遺址研究「痴心不改」?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研究有什麼關係?60餘年來,二里頭遺址累計發掘面積達4萬餘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揭示了以大型夯土建築為代表的宮室制度、以青銅禮器為代表的器用制度等王朝禮儀制度及王朝國家的誕生過程,是最早國家的代表,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和文明形態的重要對象,在夏商歷史與考古學研究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大學術價值。
  • 專家聚焦二里頭遺址考古
    本報洛陽10月15日電  (記者楊雪梅)近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研討座談會」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
  • 懷遠蚌埠安徽,不南不北,不是東西,這是天下四方(湖)之中夏都
    顯然不是。歷史要比流傳下來的史料記載的要更豐富,更精彩、更輝煌無比。「夏之興也以塗山」夏朝在塗山興起、興盛,那麼建立夏朝的啟,在塗山出生,在塗山長大,那麼啟建立的夏朝的國都,會離開塗山地區嗎?顯然不會。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夏文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它都只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課題,它還不是一個實際確定了的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要從考古遺存中確定夏文化,首先要從辨識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遺存入手。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夏文化不只是物質文化,還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在夏王朝存在於哪裡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把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作為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更是一種盲人摸象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