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年前都城遺址凝聚一系列政治理念 二里頭考古最新成果直接指向...

2020-12-18 國際在線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室二里頭隊副隊長趙海濤表示,一系列發現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王朝都城的遺址。何凌飛攝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何凌飛、林維):在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中,最古老的王朝名叫「夏」。夏朝,雖然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但由於長期缺乏考古的直接證據,中外考古學界對它是否真的存在也有質疑。新近公布的考古成果表明,位於中部河南省、距今3800——3500年左右的二里頭遺址,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最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的都城遺存。這裡不僅挖掘出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器和綠松石器製造作坊,更有一系列重要發明和一系列凝聚其中的超乎後人想像的政治理念。

中國對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進行挖掘和考古研究已近60年。麥田中的遺址現存面積為300萬平方米。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室二里頭隊副隊長趙海濤介紹,遺址可分為中心區和一般活動區。中心區的道路系統是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幹道路網絡,道路上發現有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車轍遺蹟。對遺址5號基址的挖掘表明,它至少由四進院落組成。趙海濤認為,這是中國宮城的鼻祖,以紫禁城為代表的「多進院落」建築模式的源頭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商周以後,中國宮殿建築的主流就是多進院落,一直到明清故宮(都是)宮殿建築發展的主流。目前來看,源頭可以(追溯)到二里頭了。」

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眾多其他遺蹟和遺物,比如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以及具有極高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的綠松石龍形器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室二里頭隊副隊長趙海濤表示,這些發現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王朝都城的遺址。「二里頭遺址有很多重要的發現,它的發現表明它是一個都城級別的遺址,而且它處的時代、地域和古書記載的夏朝中晚期比較一致。也有學者認為它可能進入了商朝。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商王朝以及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在2001年至2016年進行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過程中,考古學家們還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發明」和凝結其中的政治理念。比如,更早期的武器、工具、玉石器等,在這一時期實用功能被弱化,開始變得大型化、儀仗化了,這些器物既不是工具也不是武器,其中蘊含的卻是一個中原王朝的政治理念和禮儀制度。再比如,遺址中出土的一整套青銅容器顯示出,通過青銅器數量的不同體現等級差異這一政治性發明,源頭就在二里頭。專家們坦言,這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28日在北京向中外媒體表示:「從時間、空間、規模,從它對全國的影響力(判斷),用我們的話說,這些現象就是一個王朝的氣象。和文獻的記載對照,二里頭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遺存。當然,現在還沒有發現確鑿的文字證據。但是不能因為沒有發現確鑿的文字,就妨礙我們對時間、空間、規模、性質以及所代表的歷史與政治階段進行考察。」

考古學家們認為,二里頭王都及二里頭「國家「的出現,表明中國歷史由邦國時代,進入到王國時代。它也為其後高度發達、繁榮的商周青銅文明、禮樂文明、王國文明開啟了序幕、奠定了基礎。

目前,二里頭遺址已出土了近萬件遺物,其中絕大多數是陶製品。社科院考古所的技師郭晨光主要負責出土陶製品的修復工作。他告訴記者,修復一件陶製品遠比想像中難得多,要經過撿、拼、粘三步。「幾千件陶片中挑一件,因為一個坑中會出土好多不同的陶片,根據它的紋飾、陶質、陶色先撿出來,然後再一塊塊拼,難的話兩三天能拼出來一個。」

社科院考古所的特級技師王宏章則坦言,發掘3000多年前的王都遺址絕非易事,人類活動對遺址的影響就不容忽視。「宮殿廢棄以後,出現了人為破壞。比如漢代當時有條寬3米的排水渠從中間把(遺址)隔斷了。我們發掘的時候,根據(年代)早晚情況,從晚到早進行挖掘。因為二里頭遺址地形也比較複雜,比當地文物部門的(其它)發掘有難度。」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目前正在興建,預計明年10月建成開放。博物館的展品藏品,主要來自遺址和整個二里頭文化區近60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以及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兩大學術研究工程留下的文字、圖像資料等,總量預計近4萬件。規劃佔地約41公頃的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也將與博物館同步建設,遺址公園將對宮城城牆、宮殿建築基址群以及「井」字形道路、鑄銅作坊遺址、綠松石作坊遺址等進行保護性展示,讓人們更進一步感受歷史遺蹟的魅力。

二里頭遺址發掘現場 何凌飛攝

二里頭遺址雕塑何凌飛攝

二里頭典型文物捏口罐 何凌飛攝

二里頭典型文物封口陶盉 何凌飛攝

相關焦點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都城,但所有的邏輯都指向它
    都知道中華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但真正的出樣王朝這樣的高度文明,歷史記載的只有3000多年,就是考古界公認的王朝是從商朝開始,商朝的確認是從殷墟發掘中得到了直接的證據。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將藉助高科技還原夏朝都城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項目於今年9月動工,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隊長許宏今天(12月27日)告訴記者,該博物館目前展館建設和陳展大綱制定正同步進行,未來將以豐富的多媒體手段展示考古成果。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我國古代都城遺址的「中和」理念
    古人認為,找到北鬥星,然後在北鬥星下面建國家都城,形成天地的上下直線距離,這是天地之間距離最近的地方,這樣的好處有二,一是都城在國家中央最方便管理,二是天地之間距離最近,方便地下與「上天」聯繫、匯報。    既然在6400年前的墓葬中發現了古人測中的證據,那就說明中國古人很早就有「求中」的觀念。
  • 河南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建,將呈現三千多年前夏朝都城風貌
    河南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建,將呈現三千多年前夏朝都城風貌 奠基儀式現場。  新華網 圖新華社消息,「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6月11日開工奠基。兩年多後,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將向公眾呈現最早中國都城的歷史風貌。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8月主體封頂 此遺址在考古界地位顯赫
    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範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裡。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一座都城遺址,揭開了「最早王朝」夏都之謎
    在195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會上有一位學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判斷文明的三條標準,而後經劍橋大學考古學系主任丹尼爾補充,通過《最初的文明》一書在國際上得到了普遍認可。那麼這三條標準是什麼?
  • 二里頭遺址與三官廟遺址,哪裡更具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
    (作者:趙輝)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三官廟遺址文化層非常「單純」,為3800年-3600年前,沒有發現更早或更晚的歷史遺存。出土了較為完整的銅器,包括銅鉞、銅鈴、銅錛,青銅戈、青銅劍,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僅次於二里頭遺址。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
  • 「夏都」二里頭遺址:六十年再探索夏文化
    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雙輪車轍……迄今的發掘和研究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態、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會議期間,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二里頭夏都遺址的定名也是關注的熱點。
  • 二里頭遺址既不是夏朝國都,也不是商都,更不能代表夏文化
    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或商朝早期的都城遺址。做為在二里頭遺址工作近二十年的考古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無疑是目前最權威、掌握第一手考古資料、最新考古信息的夏文化研究專家,先後發表了《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等專著,詳細闡述了二里頭遺址在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價值與地位。
  • 央視《焦點訪談》專題報導洛陽二里頭遺址
    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央視播出的《焦點訪談》欄目全程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以《二里頭遺址探秘華夏之光》為題,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發現、發掘的意義以及成果。  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央視播出的《焦點訪談》欄目全程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以《二里頭遺址探秘華夏之光》為題,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發現、發掘的意義以及成果。二里頭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發現並開始考古發掘,迄今已有60多年。這裡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在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發展不斷傳承創新
    孫自法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15日在上海圍繞論壇主題「城市化與全球化的考古學視野:人類共同的未來」舉行系列學術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巖石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為題演講提出,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時期的眾多都城遺址考古發掘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規劃建設方面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是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 二里頭遺址真的是夏朝都城嗎?二里頭夏都博物館為什麼引起轟動
    二里頭夏都遺址為什麼會引起轟動?確切地說,二里頭遺址引發的不是「轟動」而是「很大爭議」。在考古學還沒有任何確定證據鏈的情況下,洛陽方面就大張旗鼓,整出個「二里頭夏都博物館」粉墨獻醜了。很多報導居然恬不知恥喊出「華夏第一都」「獲得學界共識」。
  • 專家聚焦二里頭遺址考古
    本報洛陽10月15日電  (記者楊雪梅)近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研討座談會」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
  •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中國最早的多網...
    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不同的網格區域,不同家族分區而居、居葬合一,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日前,考古人員在二里頭遺址原有「井」字形主幹道、「九宮格」式布局等基礎上,發現「井」字形道路延伸範圍更大,道路兩側多有牆垣。
  • 【話洛陽】玄武門遺址現真容,洛陽考古成果豐碩!
    石自社說,玄武門遺址的考古工作,不僅讓這座被深埋地下一千多年的重要城門的歷史真容首次呈現世人,也對了解隋唐至宋宮城的形制布局、建築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的形制變化和沿革關係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也為下一步的遺址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 河南安陽一處上古遺蹟,歷史積澱深厚,洛陽五大都城遺址甘拜下風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郭沫若河南省安陽市,位於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處,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它在河南的歷史積澱相當深厚,歷史地位幾乎和東都洛陽相匹敵。
  • 央視再度關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
    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再次被央視關注!22日16時55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溼地生態美白鷺翩翩飛》為題,報導了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因生態環境優美而吸引大量白鷺等水鳥棲息的景象。「一走進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記者就看到白鷺翩翩、碧水潺潺、蘆葦豐茂,河面不時有水鳥掠過,宛如一幅山水畫……」隨著鏡頭的推移,一處處溼地美景展現在觀眾面前,在解說員的詳細介紹下,讓人不由得心生嚮往。這片溼地東西長約1公裡,南北寬40米至50米,按照遺址公園設計方案,在建設之初就精挑細選種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