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王朝如何進行「城市規劃」,不同區域以何為界?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不同的網格區域,不同家族分區而居、居葬合一,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日前,考古人員在二里頭遺址原有「井」字形主幹道、「九宮格」式布局等基礎上,發現「井」字形道路延伸範圍更大,道路兩側多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與宮西路、宮東路平行的道路,且宮西路與此道路、宮東路的距離大致接近。 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區域網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說,這也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多網格式的都城布局。 「從目前的發掘來看,宮殿區依然在多網格的最中心區域,突顯了宮殿區的核心地位。離宮殿區近的網格,多是貴族的居葬區,遠的地區,還未發現高規格遺蹟。」趙海濤說,這些發現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層次結構、社會分層、等級劃分,進而探索夏王朝的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統治制度等問題提供重要資料。 歷年來,二里頭工作隊曾在多個區域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由於沒有發現中心道路和圍牆,無法判斷整體布局。「如今新發現的道路和圍牆把這些區域分為獨立網格,每個網格應屬不同的家族,說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經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城市布局。」趙海濤說。 趙海濤說,這種居葬合一的布局與之前中原龍山文化居葬分開的布局有很大區別,創造了一種新的城市規劃模式,且這種模式被後代的商王朝所繼承。目前,二里頭工作隊正在繼續擴大工作區域以驗證上述現象的範圍和內涵。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洛陽偃師市境內,距今3800年至3500年。1959年由史學家徐旭生發現,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中國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遺存,對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王國的興起、王都的規制等涉及中華文明發展的重大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來源 新華社
編輯 劉傑編審 範朝權 劉皓